姜瑩

海洋中的人為噪聲污染源(制圖/Carlos M.Duarte et al.)
近年來,隨著陸地資源的逐漸匱乏,人類開始將目光投向海洋。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開采海洋資源的能力日益增強,但同時給海洋帶來的噪聲也大幅增加。
有研究顯示,僅僅是航船就使航道上的低頻噪聲音量提高了32倍。海洋噪聲會對許多動物群體產生影響。海洋動物會對聲音作出反應并快速離開,因此噪聲可能促使它們離開棲息地,被迫進入不易生存的區域。
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海軍艦只上的聲吶、貨船運輸以及石油、天然氣勘探等活動使海洋中的噪聲水平日益增高,這使海洋中的海豚和鯨類受到極大的威脅,因為這些動物主要依賴聲音信號進行求偶、覓食和逃避天敵攻擊。
海洋噪聲的增加不僅使海洋生物的行為發生長期的改變,而且還會使海洋生物完全失去聽力,從而引發一些奇怪的現象,如大量的鯨在海灘擱淺,還會對鯨的內臟造成傷害。噪聲還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產生嚴重影響。海洋中的許多動物,例如鯨、海豹、海獅、海豚等,都是靠聲音進行交流、捕食、導航和繁殖的。過高的噪聲水平會擾亂它們的正常生活和行為,使它們無法正常繁衍和捕食。

海灘上擱淺死亡的長鰭領航鯨
在人類活動噪聲增加的同時,海洋原有的自然界聲音卻在減少。多年來,隨著珊瑚礁面積的縮小和生境適宜性的降低,珊瑚礁變得越來越安靜。很多依靠珊瑚礁的聲音來尋找食物和繁殖的海洋動物,可能難以適應這樣的環境條件。
總之,海洋噪聲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難以預估,且有連鎖反應,后果是多方面的,機理更復雜。
海洋中的噪聲污染是一個非常重要卻又很容易被忽視的污染源。降低海洋中的環境噪聲應該被納入環境評估,并且是切實可行的。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教授克里斯蒂娜-埃爾貝曾說過:“噪聲污染是可控的,因為在你切斷源頭的同時,它就消失了。”
研究發現,航運交通的減少使某些航運路線水域的聲音平均下降了1.5分貝;有些地區,由于游客減少,海島旁重現了消失已久的儒艮(rú gèn,俗稱美人魚)群。
減少海洋中的噪聲污染可以從發聲源和影響性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是降低噪聲的量級。船舶噪聲是最常見的罪魁禍首,通過改造船舶結構,能使其減少噪聲,例如設計相對安靜的發動機和螺旋槳。國際海事組織將建造環保低噪的船舶作為研究的一部分,并在2014年給出了造船的簡單指導方針。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也會產生噪聲。科學家建議,在站點周圍創建一個氣泡幕,以阻擋從聲源發出的聲音。

5只儒艮在海洋中游泳
另一方面是在規劃海洋開發活動時,將降低噪聲污染納入其中。例如在海洋生物密集區域,限制通航或者規定船只速度放緩。飛機起飛也會產生很大的水下噪聲,因此,將跑道建得遠離敏感海洋生物棲息地,可能有助于遏制這一問題。
環保機構呼吁在海洋噪聲熱區,應制定相關的國際公約,以逐步降低海洋噪聲。如:限制在海洋瀕危物種的生活區大量制造噪聲,并在魚類的遷移路線上實行季節性控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應盡量避免冬季在非洲西海岸進行地震活動調查,因為這個時期剛好是須鯨類在海岸附近繁殖的時候。
海洋生物只能被動耐受或借助外界環境主動避讓以減輕噪聲的危害。為了保護海洋生態,注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應該堅持環境友好、和諧共處的發展路徑,為海洋營造良好的聲音環境。
(責任編輯 / 李銀慧?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