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施威

赫哲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黑龍江。他們以漁獵為生,創造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魚皮衣、魚皮畫、魚皮剪紙等。
其中,魚皮衣作為赫哲族傳統服飾的代表之一,從衣褲到鞋襪,從帽子到頭飾……因穿著魚皮服飾,赫哲族也被稱為“魚皮部落”。
魚皮衣制作工藝復雜精細,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實用性,體現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與勤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江平原的冬季漫長而寒冷,不適宜種植棉、麻、桑等植物;歷史上,絲、棉等傳入赫哲族的時間也比較晚,因此,當地缺少棉麻紡品的原材料。
●由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匯流沖積而成的三江平原,匯集了豐富的魚類,大馬哈魚、胖頭魚、鱘鰉魚、草根魚等都可作為魚皮衣的原料。
●魚皮柔軟,即使在極低的溫度下,魚皮衣也不會結塊兒變硬,能讓穿著者在寒冷的環境中依然感到舒適。
●魚皮具有出色的保暖性,能夠有效地阻擋風寒。
●由于魚皮沒有毛孔,不會吸收水分,這使得魚皮衣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即使在雨雪天氣中也能保持干燥。
●魚皮還耐磨、易染色,因此十分適合寒冷地區的居民使用。
魚皮衣完全是手工制作,需要陰干、鞣(róu)制、壓平、縫制等多道工序。
大馬哈魚和胖頭魚是最常見的魚皮衣制作原料,因為這兩種魚的魚皮油脂低、皮薄、易熟軟。
第二步是陰干——將魚皮貼在墻邊或木板上,讓魚皮里面的水分自然蒸發,不能經過太陽暴曬,否則魚皮會皺縮變形。陰干后的魚皮會變得很硬,呈現類似半透明的狀態。
陰干后,還需要去肉脂除鱗——將陰干的魚皮撫平,用鐵鏟輕輕鏟去魚皮上的魚肉、油脂,再用木齒鋸刮去魚皮上的魚鱗。
接下來便是最關鍵的一步,魚皮的鞣制。使用木鍘刀將魚皮和玉米面反復碾壓。在風干的魚皮上撒一層玉米面,可以吸附魚皮中的魚油,吸掉一些腥味,還可以加快魚皮的纖維化。

然后卷動、抽拉、揉搓魚皮,使其變得像皮革一樣柔軟服帖。將魚皮壓平后,就可以進行剪裁和縫制了。
縫制魚皮衣需要磨制魚骨針、制作魚皮線。
魚骨針多采用鰲花魚的肋骨刺。這種魚的魚刺堅硬且韌性強。取其魚骨,磨成針狀,在粗的一頭鉆個孔,就形成了縫衣針,既簡單又方便。
制作魚皮線時,將魚皮剝下撐開晾干,四角不整齊的地方切去,在上面抹一層魚肝油,使魚皮潮濕后卷起來;用小木板緊緊捺住,用快刀切成細線,線的一頭要細一些,以便穿針,制成的魚皮線就可以用來縫制魚皮衣了。
魚皮衣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和手工藝術,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還展現了先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魚皮衣制作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人們正在嘗試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審美。例如,使用環保可持續的材料和魚皮結合,以提高魚皮衣的耐用性和舒適性;在設計上進行創新,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設計出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魚皮衣;而我們更不能因為追求時尚,為了穿著魚皮衣而過度捕殺魚類,這樣才能讓魚皮衣這一古老的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生物資源,為赫哲族人提供了豐饒的物產,也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它們,就是保護和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