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在實驗室中洗刷雜藻(供圖/隋正紅)
江蘺體內充滿藻膠,是制造瓊膠的重要原料之一。瓊膠可以作為穩定劑、增稠劑及細菌和微生物的培養基,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醫藥業。江蘺本身作為一種可被人們食用的海洋蔬菜和中藥,具有極大的價值。
江蘺生活在有砂石底質的潮間帶,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海邊新起的建筑會改變它的“家園”,導致其徹底喪失自然分布;人為過度采集,也會破壞其自然分布。
藻類育種學家科研工作的目標之一是實現江蘺的單藻培養,即確保在江蘺的生長過程中沒有其他肉眼可見的海藻。為此,我們會使用顯微鏡去尋找江蘺“身上”所有可能“藏污納垢”的地方,然后用軟毛刷反復洗刷來剔除,處理一根10厘米長的藻枝可能需要幾十分鐘,這需要育種學家具有足夠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術。

? 江蘺(龍須菜)海區養殖(供圖/隋正紅)
除了傳統意義的實驗室,我們的“實驗室”還有人跡罕至的海藻養殖海區。要到達這個“實驗室”,需要坐幾小時的船。
夏天,風吹、日曬、顛簸、暈船對我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沒有人以此為理由逃避出海。大家都以苦為樂,常說的是“暈習慣就好了”。
冬天,海風超強的穿透力讓人無處可逃,船行中激起的海浪打在身上,立即就會變成冰粒,無論穿多厚的衣服都像沒有遮擋一樣寒冷。
但看到育成的良種在海里旺盛生長、聽到養殖戶訴說收獲的喜悅時,這些苦都變成了甜。
種質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只有保護好種質資源,才能留住這些生物的族譜。
由于我所在的團隊承擔著國家藻類產業技術體系的江蘺種質資源收集與育種任務,為此建立了江蘺野生與家系種質庫,這也是所有工作的基礎。

紅色海藻為自然分布的江蘺(供圖/隋正紅)
種質庫中藻類材料需要長期活體保存并做好維護——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檢查海藻的生長情況,如果有雜藻污染則需要用毛刷小心洗刷、清理并更換新的培養基。
培養基需要用新鮮海水燒開、在其冷卻后配制。我們團隊的成員曾用手提肩扛的方式,在一天內給材料更換了近700升的海水。每周濾水、燒水、配制培養基、換水、清除污染、洗刷也是我們必做的功課。這樣的精心呵護,有效保護和維護了種質材料。
如今,江蘺正在一代代藻類育種學家的精心培育和細心呵護下蓬勃生長,在海水中搖曳生姿。期待更多的青少年走近藻類育種科學,了解其中的奧秘!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