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靜舒 安帥
據觀察,中國目前至少生活著31種鴉科動物,其中,通體黑色、在陽光下羽毛略顯金屬光澤的烏鴉最為常見。烏鴉是人們對鴉科鴉屬中數種黑色鳥的俗稱,它們與人類同行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1萬年前)。
美國西部蒙大拿州黃石河上的白頭海雕與渡鴉體形對比
渡鴉,雀形目鴉科鴉屬,是世界上最大的鳴禽(中、小型善于鳴叫的鳥的類群,是鳥類進化歷史中最為進步和繁盛的一支),體重高達1.5千克,翼展超過1米,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和亞寒帶地區。相較于其他鳥,它的壽命非常長,目前已知最長的野生渡鴉壽命紀錄為23歲,而人工飼養的渡鴉壽命甚至可達45歲。長壽讓它們在群體中互相傳授生存經驗,這或許是渡鴉演化出鳥類中“最強大腦”的原因之一。渡鴉十分雜食,它的食譜中有昆蟲、谷物、水果、小動物和其他鳥,甚至還包括食物殘渣與腐肉。
在許多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遺址中,渡鴉十分常見。考古學家在捷克共和國布爾諾南部地區的一些考古遺址中發現,距今約3萬年前,渡鴉就與人類有著共同棲居和互動的關系。對這些遺址中出土的渡鴉骨骼化石進行分析可知,它們主要以大型的食草動物(如猛犸象)為食,而這與當地生活的古人類食譜極為相似。
我們可以想象,那些古人類吃剩下的肉類殘骸,會吸引許多大中型的食肉動物——如熊、狼、獅子、劍齒虎等前來掠奪。古人類驅趕這些動物,卻無形中為渡鴉建立了一個缺乏競爭者的環境,它們獲得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也因此建立了與古人類的共存關系。
在中國同期的古人類遺址中,渡鴉一直極少出現,但如果你能穿越到距今約10萬年前的周口店龍骨山(位于北京市西南地區),來到這一聞名遐邇的古人類之家,就有機會與渡鴉近距離接觸了。
渡鴉與遠古人類共存示意圖(繪圖/張玲)
近期,古生物學家在周口店遺址第三地點發掘出的數千件零散骨骼化石中,欣喜地辨識出了渡鴉的存在,這是渡鴉化石第一次在東亞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出現。此次發現的化石,僅包括渡鴉的一塊左側胳膊骨(肱骨)和一塊左側腿骨(脛跗骨)。目前,我們尚不清楚它們是否屬于同一只渡鴉,其與古人類的依存關系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渡鴉化石及其位置示意圖(供圖/栗靜舒)
如今,在北京地區乃至中國的很多地方,渡鴉已不見蹤影,氣候和環境變化并不是影響鳥類分布的唯一因素,它的消失或許要歸咎于食物這一要素。據研究,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遺址附近出現過的動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僅哺乳動物就達到了100余種,它們曾為該地區的食肉動物和古人類提供著充足的食物來源。但在更新世末期,這里發生了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事件,肉類資源的匱乏或許是包括渡鴉在內的許多食肉動物離開甚至滅絕的原因之一。
雖然這兩塊渡鴉化石中還有重重謎團等待我們解開,但它們的發現依然意義重大。20世紀80年代,有一場圍繞北京猿人遺址(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研究的學術辯論——北京猿人究竟是獵人還是食腐者?
考古學界知名學者路易斯·賓福德(Lewis Binford,美國考古學家)曾來到北京猿人遺址,運用專業的埋藏學分析手段,對該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化石材料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量化分析。他通過測量骨骼的部位、破碎比例及骨骼上的切割痕等得出結論:北京猿人不會打獵,而是以撿拾動物殘骸為生。
如今,越來越多的考古材料表明,在北京猿人生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的肉食來源不僅有殘骸,也有偶爾捕獲的一些動物。許多民族學材料也表明,撿拾自然死亡的動物尸體、搶奪食肉動物的獵物和狩獵行為等獲取肉類資源的手段,如今依然存在于非洲的狩獵-采集群體中。
渡鴉化石的發現也為這場學術論爭帶來了新的素材。如果它存在于北京猿人生活的時代,他們撿拾殘骸時的強勁對手便又多了一個。當然,渡鴉的存在并非毫無益處,它們清理殘骸的行為,可以減少大型獵食者和食腐肉者被吸引的可能,從而降低古人類生存環境的危險系數,還能減少食腐肉引發的疾病,間接提升古人類的健康水平。
當然,渡鴉與古人類之間的關系不是那么“平和”,隨著二者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和古人類狩獵能力的不斷提升,古人類狩獵它們的難度也開始變小,其皮、毛、肉開始被視作可利用的資源。
在布爾諾南部的一些遺址中,渡鴉的遺骸數量驚人,據此推斷,它們已經成為當地古人類的重要食材之一。在一些國家的飲食文化中,也有過食用渡鴉的記載。但食腐肉的渡鴉對人體健康沒有什么益處,反而易攜帶各種寄生蟲和病菌,我們不應將它作為食物。
渡鴉的羽毛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會在陽光下呈現金屬的光澤,堪稱“五彩斑斕的黑”
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T字形帛畫局部,扶桑樹上一輪紅日中的金烏
迄今為止,一些部落依然禁止獵殺渡鴉,因為他們世世代代與其共同棲居,已經將其視為圖騰。渡鴉被描摹在距今約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上,也因古老的預言世代生存在英國倫敦塔中。它無數次出現在流傳至今的經典文學、繪畫和當代的影視作品中,包括渡鴉在內的烏鴉活動和烏鴉文化跨越歷史長河,早已融入人類的物質與精神活動,與人類協同演變至今。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