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怡

作為行走于高原與冰川間的孤獨王者——雪豹,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最有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旗艦物種之一,同時也是“中華水塔”蓬勃生命圖景中最醒目而不可缺少的元素。本文就帶我們一起走近雪豹,了解這種神秘的野生動物。
雪豹是亞洲中部特有物種,也是全球現存9種、中國境內4種大型貓科動物(虎、豹、獵豹和雪豹)中棲息地海拔最高的一個物種。為了適應高寒環境,雪豹進化出很多獨特的身體結構和功能,例如,濃密的毛發,小耳朵、長尾巴和大腳板。其中,雪豹的腳板大并且腳趾間毛發濃密,行走時能分散壓力,不至于深陷雪中,因此它們在陡峭的雪坡上也能疾行急停。除此之外,相比于其他大型貓科動物,雪豹的叫聲相對嘶啞低沉,不會大聲咆哮,和它們“高冷”的形象非常吻合。難道是雪豹的祖先悟出大喊大叫可能會帶來雪崩的風險,因此一直教導子孫要保持“低調”嗎?

雪豹的棲息地寒冷而神秘,人跡罕至,卻是無數野生動物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園。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和雪豹共享棲息地的野生動物多達數百種,尤以食草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代表。
在青藏高原的高山生態系統中,雪豹作為食物鏈頂端的頂級捕食者,是具有傘護作用的旗艦物種。它們通過捕獵“老弱病殘”,調節野生動物,特別是有蹄類食草動物的種群規模和質量,避免它們過度啃食、踐踏植被。雪豹的存在有助于維持食物鏈的平衡,對于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視為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物種,也間接護佑了依賴三江源而生存、繁衍的人類。
在我國4類大型貓科動物中,雪豹最晚走進公眾視野。一方面是因為,雪豹主要生活在西北高海拔且人跡罕至的地區,與人類接觸少,相關的記錄和研究都相對缺乏;另一方面,雪豹對棲息地條件要求嚴苛,目前國內僅在西寧動物園能看到雪豹,因而對公眾而言缺乏認知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保護事業不斷發展,特別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公眾宣傳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雪豹逐漸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20年的統計結果,全球雪豹野外種群數量為7446~7996只,其中青海省是中國乃至全球雪豹分布最集中、種群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三江源國家公園2023年的調查報告顯示,青海省2市6州都監測到了雪豹的活動蹤跡,僅三江源地區的雪豹種群數量就超過1000只。但是由于雪豹棲息地可達性低、科研難度高,這些數據的準確性和這個神秘物種的真實生存狀況,還有待進一步科學探究。
這是目前普及度最高、使用最廣泛,也是全面搜集、記錄雪豹行蹤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照片都是紅外相機記錄的結果。它可以全年無休地開展調查記錄,不僅能記錄雪豹的蹤跡和行為,還有機會拍攝雪豹在特殊時期的特定行為。但目前大部分紅外相機還需人工布點并定期取回照片,給全局網絡化布點、定期定點回收數據帶來了很大挑戰。
在為野生動物佩戴帶有全球定位系統(GPS)的項圈后,將其放歸野外,回收并分析項圈收集的位置信息,也是目前常用的野生動物跟蹤檢測的方法之一。它能夠幫助科學家全面系統地了解雪豹的活動軌跡、范圍及行動規律。但是項圈成本高、使用期限短,一般用于開展個體研究,較難推廣應用。
脫氧核糖核酸(DNA)分析能夠幫助科學家精準識別不同個體,可以對特定區域內雪豹種群數量、個體健康狀況等有相對準確的估判。更重要的是,通過DNA分析還可以了解雪豹的食物、與其他物種的關系以及不同種群雪豹之間的遺傳關系,從而對可能破壞其棲息地有效面積、連通性等因素的項目進行科學評估,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在自然保護領域的應用也成了新的熱門話題。通過將數據錄入云端后進行分類識別,可以把人從繁瑣的數據收集、整理、記錄、分析等工作中解放出來,能為科學家們較為準確地識別個體、種群數量和分布等信息,從而系統全面地了解更大范圍內雪豹的生存現狀、棲息地條件等信息提供極大幫助。未來需要積累更多信息數據,不斷訓練優化AI,提高其準確性和可信度。
這項由國際雪豹基金會發起的調查工作,旨在團結關注、研究、保護雪豹的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保護組織甚至個人,使用相對統一的標準化方法來評估雪豹的全球種群數量。
其中,“天”是指衛星遙感監測手段,“空”是指視頻實時監測和無人機航空遙感監測手段,“地”是指大量地面監測站點。通過這個生態監測網絡體系“天羅地網”的布設,可以幫助科學家有效地對重點保護區域及其生態現狀進行多維度、數據化的精準監測與研究評估。
近年來,很多歷史上從未有過雪豹記錄的省、市都發布了首次發現雪豹蹤跡的消息。201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宣布將雪豹的受威脅狀態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這些消息固然令人振奮,但是否就意味著雪豹變多了,受威脅狀態緩解了呢?
實際上,這些現象的出現得益于科研監測技術的發展,可以幫助人類更好、更多地去發現和記錄野生雪豹的行蹤。但是,雪豹自古以來很少與人類接觸,是所有“大貓”中唯一沒有攻擊人類記錄的物種。為什么它們近年來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甚至出現雪豹偷襲牧民圈舍、靠近人類聚居區的報道呢?這可能恰恰是因為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被破壞,或食物減少,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無論IUCN的“降級”決定是否存在爭議,全社會對雪豹的日益關注、科研監測的深入和保護力度的加強、管理體制的持續優化,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角度來說,保護等級的降級,恰恰是保護成效升級的結果,更是未來持續開展雪豹研究和保護的重要驅動力。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雪豹(攝影/ 趙趙)
保護雪豹不僅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需要,也是人類尊重生命、保護地球家園的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使雪豹始終能雄踞于雪山之巔。

三江源國家公園
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地處我國西北、青藏高原腹地,素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稱。這里不僅有雄峻連綿的冰川群山、開闊冷潤的高原濕地、自由奔流的河流水系,還有珍稀、獨特的野生物種,它們組成了令人心生向往、生機勃勃的生物多樣性畫卷。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