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會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但是,當意識到與他人有差距時,有些青少年難免會出現沮喪和焦慮情緒,以及想卷卷不動、想躺又躺不平的無力感,極大影響學習效率、學習表現。面對這類情況,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又該如何正視與他人的差距,調整心態呢?
小學時,姍姍(化名)各方面都很優秀,小升初時就升入了重點初中實驗班。剛開始,她名列前茅,但在最近的兩次考試中,珊珊因成績下降被歸為了中下水平。她自責:“我努力趕超,熬夜學習,利用節假日上輔導班,怎么還是不行?我應該保持優秀,但是我太笨了!”
姍姍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有來自社會層面的,比如,學校和老師都看重升學率;有來自家庭方面的,父母也十分重視分數和名次;同時還有她個人性格、認知及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但是,社會環境很難去改變,那么,當面對差距時,青少年應該怎么做呢?
心理學認知失調理論告訴我們,當現實情況與個體期望之間存在差異時,會產生一種心理不適感。因此,正視差距的第一步是真正接納、不否認、不回避。
但接納不等于被動地接受。接納是改變看待問題的態度,承認問題的存在,才能放下心中不甘,思考怎么做最好。實際上,它是一種深層次的改變,因為如果我們不接納現實,就會忍不住想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做不好,從而產生沮喪、失望、焦慮等負面情緒,以及抱怨、指責等消極行為,進而引發更多的沖突,陷入惡性循環。
青少年需要放下對“應該”的執著,接納變化的存在。案例中的姍姍覺得她在小學階段優秀就應該一直優秀下去,因此在做不好時就陷入了精神內耗。而我們都應當知道,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時刻在變化。我們要做一個能接納變化的人,在面對變化時要思考接下來要怎么跟著變,順勢而為、盡己所能、但求無悔。
要學會從差距中尋找成長的機會。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她的著作《終身成長》中,區分了兩種基本的心理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認為個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人們傾向于避免挑戰,過分關注他人的評價,并且只關注結果。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人們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新事物,從而錯失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成長型思維則認為智力和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和適應來發展。這種思維模式鼓勵人們面對挑戰,享受過程并從失敗中學習。不難看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能適應變化,更能從挫折中恢復并繼續前進。
差距是自我提升的契機。無論現在的能力如何,都是暫時的狀態,每個人都有機會繼續學習和不斷成長,要用持續發展的眼光來看自己。
如果我們設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標,即便付出了努力,也有可能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同時削弱自身的內在動力。
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定既有挑戰性又可達成的目標,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增強自我效能感。例如,對姍姍而言,她想提高英語成績,但要求自己每天背50個單詞太難,這就不是適合她的目標。珊珊可以從每天背1-2個單詞開始,逐漸找到自己的潛力邊界,最后確定一天背幾個單詞比較合適。
親身經歷對自身效能感影響最大,因此我們可以多復盤自己已經擁有的能力、優勢和成就,或者問一問熟悉我們的家人、老師和朋友,在他們眼中我們的優勢是什么。
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和別人比較,但這種比較應該是建設性的,我們要學習別人積極的行動、學習及生活方式,而不是讓自己更加沮喪。同時要注意尋找身邊一些和自己的經歷、家境等各種條件都相似的合適榜樣,相信他們能做到的我們經過努力也可能做到,這就是替代性經驗帶給我們的效能感。
行動是治愈焦慮與恐懼的良藥。想要變得更好,就要有說做就做的執行力,沒有執行力,一切想法都是零。
萬事開頭難,因而培養良好的微習慣是一個非常有效且實用的策略。微習慣是指那些小到不可能失敗的積極行為,例如,你想提高數學成績,一天做一張試卷可能很難,但每天做一道題可能就要簡單得多。
要試著把自己希望養成的習慣縮小為實施起來沒有心理壓力的微習慣,并納入日程,一旦確立了執行時間就開始嚴格地執行。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日歷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記錄、跟蹤完成情況。通過認可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對不好的地方及時調整,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微習慣策略,并長久運用下去,最終養成這個習慣。
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良好的習慣(如自律、高效和堅持)和積極的品質(如樂觀、韌性和堅毅)等非智力因素。這些因素可以通過提高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抗壓力、適應力和成長力,在長遠發展中產生顯著的影響。
這需要我們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重視積極情緒的力量,在解釋生活事件時采用積極的歸因方式(例如,將成功歸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失敗視為暫時的、特定情境下的或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積極面對負面評價,主動尋求幫助,用靈活的思維和處事方法,學會與壓力共舞。通過自己的行動表現出想完成目標的決心,同時具備激情和毅力,跌倒時爬起來再試一次,再跌倒再爬起來試一次……
世界上幾乎沒有完美的人,無論怎么努力,總有人會比我們做得更好。所以,我們要接納自己以為的不完美,理解、寬容、善待自己,從自我批評的枷鎖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快樂、幸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時機,不必過分苛責自己暫時的落后。當覺察腦海中出現自我苛責時,要及時喊停,告訴自己:“我知道我已經很努力了!”“我需要耐心點……不要著急……我不苛求自己太完美。”
不過分追求完美,才會更接近完美。因為人越是追求完美,越容易急躁,越容易陷入對自己要求過高,或只追求結果的誤區。實際上,事情無法按照計劃順利進行的情況會時有發生,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事事完美。
最明智的做法是我們始終關注能控制的部分,也就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同時,看淡結果。但是看淡結果并不代表不去努力,其背后的邏輯是“我會盡最大努力,結果順其自然”。
學會正視差距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反思、學習和實踐。無論事情變得更好、更壞或者保持不變,都要不斷給自己關懷和鼓勵,同時,相信自己雖然不夠完美,但可以足夠美好。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