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明確提出“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
二年級主題式教學實例“紙的厚度”,要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長度單位與現實世界的關系,經歷先想象,后測量的過程,培養基于量感的想象力。對于“紙有多厚?”這個問題的探索,需要學生在估計和推測的過程中,通過調動多種感官,豐富“量”的感知,獲得“量”的感悟。
如何在培養基于量感的想象力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觀察、感受、操作、估計、測量驗證等學習活動中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呢?
【學生的前概念】
1.能在具體情境中認數,知道不同數位上的數表示不同的值。
2.認識米、分米、厘米、毫米四個長度單位,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初步形成量感。
3.能進行整數加減法和簡單的整數乘除法,形成初步的符號意識、數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學習認識困難】
1.對于數量增加相應倍數后,厚度也相應增加,學生需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理解,還沒有抽象運算能力。
2.對于較大數據的推理能力較弱,對于較厚、較高的數據,還沒有實際生活中相應參照物對比。
一、感知——整體感知與細節感知并重
紙的厚度,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在這節課中,教師將整體感知與細節感知并重,設計數學實驗,讓學生感受厚度。
【課堂實錄】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紙有多厚?”什么叫“厚”呢?
師:拿出練習紙,捏一捏,感受一下。
師:一張紙很薄,很多很多張紙疊在一起呢?就變厚啦!
師:薄和厚是一對反義詞,厚度就像我們知道的人有多高,跑道有多長,圖形的一條邊有多長一樣,都是長度,是可以用尺進行測量的。
(一)測量一張紙
師:怎么能夠知道數學書中的一張紙有多厚呢?
師:翻開數學書,數出一張紙,量一量,你發現了什么?
生:一張紙還不到尺上1毫米厚。
(二)測量10張紙
師:一張紙的厚度用手中的尺量不出來,10張紙呢?你能數出10張紙,量一量嗎?
師:看一看,最后一張是第幾頁?
生:第20頁。
師:捏一捏,你有什么感受?
師:量一量10張紙的厚度。
生:數學書10張紙差不多是尺子的一個刻度,也就是1毫米。
首先,教師對“紙有多厚?”進行破題,引導學生對一張紙的厚度進行整體感知。通過摸、捏,使學生感受到一張紙很薄、很輕。再過渡到對一張紙厚度進行細致的感知:量一張紙的厚度。通過操作,學生感受到:一張紙量不出厚度或者一張紙還不到學生尺上最小的一個刻度。量不出,不足1毫米,都是學生對一張紙厚度很薄、很小的細節感知。此時,教師再讓學生數出10張紙來摸、捏、量。學生通過摸、捏,直觀感受到10張紙比一張紙厚一些,再量,10張紙能量出來了,大約是尺上1個刻度(1毫米)的厚度。
兩次摸一摸、捏一捏、量一量的過程,學生不僅對紙的厚度進行了整體感知,也進行了細節感知,感受到紙的張數增加,厚度也增加。這兩次感知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對整體的感知有助于對細節的感知,細節感知也能促進學生對1張紙、10張紙厚度全貌的認識。
二、操作——動手操作與動腦想象同步
在培養學生量感的過程中,教師一般要做到重視引導學生經歷動手測量、操作感知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直接經驗。但是對量感的培養還需要學生在頭腦中進行加工、想象、估計,尤其是對于較大數據的量感,需要學生在先想象估計再推測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數量的實際意義,體會數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豐富對量感的表象。
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為他們提供可操作的學習材料,并組織活動。比如,在“紙有多厚?”主題學習中,教師精心提供了兩種測量的材料——數學書和A4紙,在操作測量的過程中,讓每個學生親歷測量的過程。
其次,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對測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與思考,發現測量數據背后的數學知識,想象與估計,再進行驗證,建立對厚度的表象。
【課堂實錄】
師:10張紙大約厚1毫米,那么,20張紙大約有多厚呢?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10張紙厚大約1毫米,20里面有2個10,所以20張紙大約厚2毫米。
師:30張紙呢?100張紙呢?
師:怎樣才能知道一本數學書有多厚呢?
生:如果知道書有多少張紙,就能推算出來。
師:一本數學書有60張紙,大約有多厚呢?
生:大約有6毫米。
師:量一量一本書有多厚?驗證你的猜想。
第一次:學生測量10張紙大約厚1毫米,能根據10張紙厚1毫米,推算出20張、30張……100張紙的厚度,從而感受不同厚度的實際大小;并得出測量一本書的厚度,只需要知道一本書有多少張紙,就能推算出來。
【課堂實錄】
▲10本數學書有多厚?
師:出示10本數學書摞起來:感受10本數學書的厚度。
師:你能用手比畫一下嗎?
師:算一算,有多厚?你是怎樣想的?
師:是這樣的嗎?誰能上來量一量?
▲100本數學書有多厚?
師:100本書有多厚?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動手操作,并交流。
計算的方法:100里面有10個10本,10本厚6厘米,10個6厘米就是60厘米,也就是6米。
模型演示的方法:依次逐步疊加出示5個10本書的模型。請學生看一看,感受厚度增加的過程。
師:誰上來指一指,100本書的厚度到哪個位置?
再次疊加50本的模型,學生感受100本數學書的厚度。
第二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書的測量。通過一本書的厚度,推算10本書的厚度,并進行測量驗證,比畫感受,建立10本書厚度的表象。
100本書的厚度,讓學生先推算,再想象厚度。這個過程對二年級的學生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設計了10本書厚6厘米的紙模型,通過逐步疊加,讓學生親眼看到過程,并直觀體會。教師通過對測量數據的分析與思考,幫助學生建立100本書厚度的表象。同理,對紙的厚度,也用了這樣的方式進行。
教師提問:書的本數不同,為什么表示厚度的數據都是6呢?激發學生分析與思考:厚度的單位不同,表示的厚度也不同。此時,通過學生的思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各長度單位之間關系的理解。
三、推理——直觀感知與推理想象相結合
對于較大數據厚度的感知,學生較難獲得直觀感覺進而形成表象。此時,就需要教師設計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借助參照量增強對“量”的感知,進一步引導學生將直觀感知與推理想象相結合,讓學生對較大數據厚度形成直觀認識。
【課堂實錄】
▲1000本書呢?10000本書呢?
師:你能像剛才那樣,算一算、填一填嗎?
全班交流:1000本書大約厚60分米,也就是6米,10000本書大約厚60米。
直觀感受:
1000本書:我們所在的教室,一層大約3米,(教師用兩把米尺進行疊加)兩層就是大約6米。
10000本書:小區樓房20層的高度。
師:1本書,10本書,100本,1000本,怎么厚度都是6呢?
師:單位不同,表示厚度也不同。1000本里面有10個100本,100本厚6分米,1000本就厚10個6分米,是6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60分米也就是6米。
師:同樣的,100本里面有10個10本,6分米里面就有10個6厘米,是60厘米。那6米呢?6米=60分米=600厘米。我們把單位放大,數據就能瘦身,用更簡潔的方式來表示數的厚度。
測量了100本書的厚度,推算1000本、10000本書的厚度。學生能推算出1000本書是10個100本,厚60分米,也就是6米。對于6米的實際高度,教師借助學生熟悉的米尺進行高度疊加。學生參照樓層高度,對1000本書的厚度有了直觀感知。同樣,10000本書厚60米,60米有多高呢?學生覺得太高了,想象不出實際的高度,于是教師就提供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操場邊的小區大樓。通過20層樓,高60米,讓學生感知10000本書厚60米的實際高度。
【課堂實錄】
師:老師為每組同學提供了一沓A4紙,仔細觀察,你找到了什么數學信息?(一沓500張)
師:500張紙有多厚呢?你還能推算出1000張紙,10000張紙的厚度嗎?
全班交流,明確推算的過程和單位。
生:500張厚5厘米,1000張里面有2個500張,就是10厘米。
師:出示兩沓A4紙的照片。
師:10000張紙有多厚呢?
生:10000張里面有10個1000張,就是10個1分米,10分米=1米。
師:出示20沓A4紙逐步疊加的照片。
1張紙有多厚?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這里有10000張紙,有1米高。但是,再薄的紙,也是有厚度的,一張紙到底有多厚呢?(倒推)
揭示:1毫米再進行平均分,分成10份,每份就是一張紙的厚度。
出示:你知道嗎?揭示1毫米=1000微米
在學生測量并推算出10000張紙厚1米之后,教師提出問題:1張紙到底有多厚呢?學生答不出來。此時,教師通過數學模型與紙的厚度從大到小反向推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數據之間的關系,同時與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形成直觀聯系……逐步反向推理,100張紙厚1厘米,10張紙厚1毫米,1張紙的厚度呢?我們還要將1毫米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看著尺上最小的刻度進行想象,感受一張紙的厚度。及時拓展,帶著學生推算出1張紙厚100微米。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直觀感知數據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張紙厚度的表象,與課的開頭相互呼應,解決這節課的研究主題:“紙有多厚?”
二年級的學生在“紙有多厚?”主題研究活動的過程中,將書本數量、紙的數量聯系實際,通過操作活動尋找數量和厚度之間的關系,并借助測量的結果進行分析思考、想象估計,形成厚度的表象,最終形成數學直觀,感悟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