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福安銀器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這一傳統工藝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遺產,深入研究福安銀器的設計美學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深入挖掘福安銀器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旨在探析福安銀器的設計美學,為福安銀器的未來發展提供靈感與啟發。
福安地區的銀器制作技藝歷史久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卓越的手工藝傳統在明代已達到興盛時期。據明朝萬歷年間編纂的《福安縣志》記載,早在明宣德年間(1426年至1435年),福安就因其銀器制造業的繁榮而聞名遐邇,有著“三千來去客,四千打銀人”這一說法。近年來,隨著非遺保護意識的提升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福安銀器因其獨特且豐富的設計美學,愈發受到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福安銀器設計中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三個維度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其設計美學背后所蘊藏的深刻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并以此為基礎,為福安銀器在未來的設計創新和發展方向提供啟示和思考。
一、福安銀器的地域性
福安銀器的地域性,就如同它的生命之源,是它存在的根脈。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鄉人殿中侍御史鄭寀獻詩理宗,力主將縣治設在風景如畫的韓陽坂,宋理宗被打動,御批“敷賜五福,以安一縣”,并將其中“福安”二字欽定為縣名,成就了福安以詩立縣的千古佳話,1989年,福安撤縣建市,福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福安依山臨海,東鄰柘榮、霞浦,西連周寧,南接寧德、三都澳,北毗壽寧、浙江溫州。這里不僅有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銀礦的儲量相當可觀。這為福安銀器的制作提供了優質的原材料。在古代,當地的匠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這些自然資源,將它們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銀器。這些銀器不僅在造型上獨具特色,而且也充分展現了閩東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
其次,福安作為歷史上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人文交流樞紐,其獨特的地域性對銀器造型設計的影響尤為顯著。這一地區的繁榮商貿活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賈。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交融與碰撞,極大地豐富了福安本地的文化內涵,并直接反映在銀器藝術創作之中。具體來說,外來文化的融入使得福安銀器設計師們能夠借鑒并吸收多元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中原文化中的繁復精細,江南水鄉的婉約雅致,以及周邊少數民族的粗獷奔放等,都可能在福安銀器的造型設計中得到體現。例如,在細節處理上,福安銀器既有用細膩的鏨刻技藝描繪的精致圖案,又有大膽夸張的線條勾勒出的強烈視覺沖擊力;在題材選擇上,福安銀器既保留了本土畬族象征吉祥如意的傳統紋飾,又巧妙地融合了其他地方特色的圖騰符號或生活場景,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和創新性的獨特設計風格。此外,由于商貿往來頻繁,福安銀器除了要滿足本地市場需求外,還會大量銷往各地,這就要求其設計必須具備一定的普適性和流行性,既要符合當地居民的審美習慣,又要能吸引外地顧客的目光。因此,福安銀器的設計往往呈現出一種既能堅守民族文化傳統,又能緊跟時代潮流的特色風貌。這種融合了古今中外多種元素的地域風格,無疑是福安這片土地上開放精神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具體寫照。
二、福安銀器的民族性
福安銀器的制作與傳承,深深烙下了漢、畬等民族文化的交融印記。福安市以畬族銀飾聞名遐邇,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技藝,不僅體現了畬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同時也反映出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之間長期互動交流的影響。
漢族銀飾藝術歷史悠久,影響廣泛,為各地銀器制作提供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和豐富的圖案素材。而福安作為畬族重要的聚居地之一,其畬族銀飾融入了本民族特有的圖騰崇拜、神話傳說以及日常生活場景,如鳳凰、云雷紋等元素,這些都是畬族文化精神的獨特體現。
與此同時,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與畬族同胞相鄰而居,他們的生活習俗、審美觀念以及手工藝技術都在不斷的交流中相互滲透。比如,在福安銀器的設計上,既可能看到體現漢族傳統吉祥寓意的龍鳳圖案,也有畬族象征族群身份和信仰的獨特符號。這種交融體現在銀器造型、裝飾題材以及制作工藝等多個層面,使得福安銀器成為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藝術瑰寶。
其次,福安銀器的民族性還體現在其制作工藝上。福安漢族民間銀器鍛制技藝的記載始于明朝繆一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鏨刻工藝和花絲工藝。鏨刻是在首飾器物上用各種不同的鏨子刻出或深或淺或直或曲的花紋,直到今天,鏨刻依然是純手工匠人不可或缺的技術。鏨刻能體現一個匠人手藝的精湛與否。十年功底匠心,也只有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呈現。花絲工藝又稱為細金工藝或繅絲工藝,是將金、銀等抽成細絲,以堆壘編織等技法制成。從一根根花絲到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根據裝飾部位的不同,可制成不同紋樣的花絲、拱絲、竹節絲、麥穗絲等。在《九鳳瑤池》中,掐絲工藝被應用于鳳凰的羽毛和尾部以及綻放的花朵中,炸珠工藝則用于頭飾的鏈條和花蕊部分。最后,在所有工藝完成之后,各個部分被精心焊接在一起,共同形成九鳳瑤池這件銀飾作品。
再次,在民族文化中,圖騰是民族獨特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它們不僅代表了人民的信仰,也表達了對自然和宇宙的獨特理解。在眾多的圖騰中,龍和鳳無疑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受福安人民崇敬的兩個形象。在銀飾“鳳翥龍蟠”中,龍的造型栩栩如生,它蜿蜒盤旋,身姿矯健,仿佛正在云端翻騰,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相對于龍的力量感,鳳更多代表著美好、和平與希望。鳳凰,又稱丹鳳,是畬族人民的族徽。它被視為吉祥、幸福的使者。鳳凰的出現被視為吉祥的預兆。銀飾“鳳翥龍蟠”完美呈現了鳳凰展翅高飛的形象。鳳凰的羽毛被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只要輕輕一抖,便能飛翔于九天之上。在這件銀飾作品中,“鳳翥龍蟠”不僅是一種裝飾或圖案,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龍與鳳的結合,代表了人民對和諧、繁榮的向往。
三、福安銀器的時代性
傳統是福安銀器的根基。在千百年的傳承中,銀器制作技藝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從古老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窺見先民們對銀礦的開采、銀器的制作的濃厚興趣和深厚感情。他們將一塊塊銀礦石加工、雕琢成精美的工藝品,既滿足了生活所需,又展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激。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祖先智慧的延續。然而,福安銀器并未滿足于傳統的框架,而是不斷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現代設計理念和科技手段逐漸滲透到銀器制作中,為銀器藝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在造型設計方面,福安銀器不斷創新,追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表達。從傳統的壺、杯、碗、盤等器皿,到現代的飾品、擺件和雕塑等藝術作品,福安銀器的造型越來越豐富多樣。這種變化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美的追求,也拓展了銀器市場的空間。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福安銀器更加注重細節的處理和整體美感的呈現,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滿了藝術性和生命力。例如作品《喜福》(婚慶套裝)這套精心設計的婚慶套裝,就將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審美情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為新人們的婚姻生活獻上了最美好的祝福。
這套婚慶套裝的核心是其中獨特的龍鳳茶盤。茶盤的形狀長而優雅,恰似天地之間的紐帶,連接著新人的命運。盤中央,一對龍鳳翩翩起舞,象征著新人的和諧與美滿。龍與鳳的雕工精細,栩栩如生,仿佛要將幸福的韻律融入每一個細微之處。盤口外延部分,浮雕著八寶圖案和年年有余的吉祥圖案,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吉祥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寓意著財運亨通、福壽雙全。與龍鳳茶盤相呼應的,是那十個銀龍杯。這些雙層銀龍杯被親切地稱為“龍孫”,寓意著多子多孫,家族昌盛。每一個杯子上都雕刻著一條騰飛的銀龍,仿佛在祝福新人的愛情能如龍般翻云覆雨、持久不衰。而什錦茶匙則以如意造型呈現,其上雕刻著十大名花和十大名果,這些繁復的圖案代表著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新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更為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茶盤、銀杯還是茶匙上,都裝飾有精美的銀色圖案。這些圖案有的繁復華麗,有的簡約大方,但每一處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祝福。它們不僅提升了整套婚慶套裝的藝術價值,更傳遞出一種吉祥、美滿的寓意。喜福(婚慶套裝)不僅是一件婚慶用品,更是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它通過各種吉祥圖案和美好寓意,將新人們的幸福生活愿景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個追求和諧、美滿的時代,喜福(婚慶套裝)無疑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在圖案設計上,福安銀器同樣展現出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傳統銀器的圖案多以自然元素為主,如山水、花鳥、魚蟲等,這些元素經過匠人們的巧妙組合和精湛技藝的處理,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然而,福安銀器的匠人們并未滿足于此,他們積極吸收現代設計理念和時尚元素,將抽象、幾何等現代圖案與傳統元素相結合,創造出更加富有現代感和個性化的圖案。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銀器的視覺效果,也使得傳統與現代在設計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制作工藝的科技化是福安銀器創新的重要方面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被應用到銀器制作中。例如,激光切割、3D打印等技術為銀器制作帶來了更高的精度和更豐富的表現形式;而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則使設計過程更加便捷和高效。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銀器的制作效率和質量,也讓匠人們能夠更加自由地進行創作和嘗試。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為福安銀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四、福安銀器的未來發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種文化交融碰撞,為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福安銀器作為中國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未來的發展路徑無疑需要在堅守傳統與適應變革之間尋找一個巧妙的平衡點。既要有效守護和延續這一蘊含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瑰寶,又要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展現出自身的蓬勃生命力和持久魅力。
首先,對于福安銀器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首要的任務是加強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建立完善的非遺傳承機制是基礎。此外,可以設立專門的培訓基地和教育體系,對畬族銀器制作技藝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教學與實踐,確保這一歷經千年錘煉的手工技藝能夠代代相傳,不因時代的變遷而流失或淡化。同時,鼓勵和支持老一輩匠人將自身豐富的經驗和技巧傳授給年輕一代,形成活態傳承的良好氛圍。
其次,在堅守傳統的基石之上,應當注重創新設計理念與科技手段的運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審美觀念的變化,福安銀器的設計理念應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也要積極吸取現代設計元素,創造出既有民族風情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銀器產品。此外,借助先進的科技力量,如數字化設計、AI等技術,可以極大提升福安銀器的制作效率和工藝精度,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再者,加強與國內外文化產業的交流合作,擴大福安銀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至關重要。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展覽、文化節慶活動,甚至開展國際交流項目,將福安銀器推向更廣闊的舞臺,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并深入了解畬族傳統文化以及福安銀器的獨特魅力。同時,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力量,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廣銷售福安銀器,使之成為展示和傳播畬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五、結語
福安銀器作為畬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其設計美學中蘊含著深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在未來的發展中,應重視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注重創新設計理念與科技手段的運用,并加強與國內外文化產業的交流合作。只有這樣,福安銀器才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參考文獻
[1] 林琴玉. 畬族銀飾的文化內涵探析——以閩東福安為例[J]. 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
[2] 楊仙福. 大美福安銀器藝術[J]. 神州,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