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洋靜
【導讀】“大同”思想描繪了孔子理想中的美好社會景象,其傳達出的“天下為公”“平等”以及“和諧”價值觀,是近現代中國追求進步的主要內容之一,對我國社會歷史發展有著重要的思想價值和理論意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素材。了解孔子大同社會思想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把握其本質內容,有助于深刻理解和領悟大同思想在當今時代的重要影響和時代價值。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歷來繼承孔子大同思想。孔子所宣揚的“天下為公”“平等”“和諧”等價值觀念,與當今中國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張不謀而合。
一、孔子大同社會思想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淵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僅依賴和取決于客觀實踐,也受特定時代背景和思想淵源的影響。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理想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有助于深刻領悟其主要內容和價值表達。
(一)孔子大同社會思想的時代背景
孔子大同社會思想記錄于《禮記·禮運》篇。《禮記》雖成書于西漢,但反映的是先秦時期的社會面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象。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艱難困苦。經濟上,與原始社會相比,生產力已大大提高,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快速發展。但奴隸制殘余尚存,階級分化嚴重。政治上,西周時期的分封制逐漸瓦解,諸侯爭霸,戰亂頻發。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景象,一批思想家開始把關注點由神轉移到人,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巨大的社會變革對思想家們造成了重大沖擊,他們開始懷疑、反思甚至寄希望利用道德重建社會秩序。
(二)孔子大同社會思想的理論淵源
大同社會理想的產生并非僅源于儒家思想,它同樣兼收了諸子百家對現實反思的精髓,反映了孔子對遠古社會的追憶和向往。
孔子對堯舜禹的德行和成就持贊揚態度。雖然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人民過著群居生活,但他們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人與人之間保持平等關系,令孔子神往。堯舜禹胸懷天下,不為私利,與儒家推崇的思想不謀而合。反觀孔子生活的時代卻是戰亂不斷,百姓生活艱苦。基于此,諸子百家紛紛設想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社會。大同社會思想便從中吸收了部分學派的思想。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與墨子的“兼愛”思想有相似之處,“選賢與能”也與墨子的“尚賢”思想有一致性。又如,大同社會中的“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與農家思想的“市賈不貳,國中無偽”存在某種聯系。由此可見,孔子的大同社會思想確實融入了各家學派的思想。
二、孔子大同社會思想的基本內容
孔子大同社會思想基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基礎而形成,并隨著社會歷史的推進而豐富和發展,其所包含的基本內容對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學習價值和借鑒意義。
(一)天下為公:價值導向
《禮記·禮運》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孔子認為天下是公眾的。這一觀點超出了狹隘的國家觀念,而是以更長遠和寬廣的眼光來思考社會,他“關心整個世界、整個人類之大全全體,而不為一部族所私有……他們常有一個‘天下觀念超乎國家觀念之上。常愿超越國家的疆界,來行道與天下,來求天下太平”。以發展的眼光對孔子“天下為公”進行解讀,可具體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公,在我國古代有將食物平均分配之意。隨著生產力提高和社會變化發展,“天下為公”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來表達更具普適性。《禮記·禮運》中,孔子表達了對當時所處社會的不滿及對堯舜禹時期氏族社會的向往,渴望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人們共同勞作、共同分配生產資料。康有為、孫中山深受其影響。康有為認為,大同社會應該實行公有制,消滅私有制,主張“去產界,公生業”。 梁啟超對此有同樣見解,認為土地應該都歸公有,私人不得占有土地。孫中山在當時面對國家經濟發展問題時,也繼承了孔子“天下為公”這一思想,認為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就要消滅私有,實現公有。
第二,權力為公。“天下為公”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還表現在政治方面。權力不是某個人的專屬之物,而應是為集體所有,權力的運用應當做到“為公”。在孔子認同的理想社會中,實際上已不存在“私天下”。但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孔子認為政治權力應是統治者替天治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他歷史局限性的體現。康有為對孔子的觀點進行了揚棄,他贊同孔子權力為公的觀點,認為權力并非統治者專有。公職人員應行使權力,對社會和人民進行管理。孫中山對權力的看法,體現在他的各種政策主張上。在吸收借鑒俄國歷史經驗基礎上,他結合我國未來發展的政治需求,主張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政體。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權力應為人民行使,鼓勵人民參與到社會政治生活中。
第三,道德上的公心。孔子崇尚仁愛,十分重視道德的價值和作用。大同理想社會中,孔子認為道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認為只有實現道德上的“為公”,才會有“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的美好社會狀態。統治者只有實現道德“公心”,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做到賞罰分明,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百姓的利益,構建一個和諧有序、人人稱贊的國家。只有人人提升道德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個人理想信念,才會有“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簡言之,孔子認為,人人以仁義禮智信來要求自己,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監督,才有助于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社會氛圍。
(二)平等
孔子大同社會思想處處體現著平等的理念,主要表現為經濟上的分配平等、政治上“選賢與能”的平等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交際平等三個方面。
在經濟上,孔子的“天下為公”指的是百姓可以平等地獲得自己的財富。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獲得國家的財富,人人皆可有所得所獲。歷史上與孔子這一觀點一致的大有人在。如主張去經界、均井田的孟子,提出調貧富、限田塞并兼等政策的董仲舒等,他們的政策和主張都反映了對經濟平等的追求。同時,需要說明的是,孔子所追求的“天下為公”更多的是一種絕對的“公”,是一種蘊含共享和無私精神的“公”,是一種超越個人、超越家庭,甚至超越國界的“公”。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就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說,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這種“天下為公”具有空想性。
“選賢與能”是孔子大同理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涉及的平等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人才選拔的平等,二是大公無私的政治統治。孔子認為選賢的標準是才能,而非家世背景。這能使得眾多胸有抱負和滿腔熱血的寒門學子擁有改變自身命運、出人頭地的機會。“能者居之”體現了聘任的公正性和平等性,是“選賢與能”的本質,此外,統治者應無私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有鴻鵠之志并施展抱負的學子,給予他們平等的選拔機會,體現統治者政治統治的大公無私。
孔子所說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體現的是社會交往中的人際平等。孔子認為原來的氏族部落共享食物,不存在貧富貴賤和身份地位差別,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封建社會中,階級的出現導致了高低貴賤和三六九等之分,人與人的交往不再平等。孔子認為,人性是平等的,因此他試圖從人性角度出發,構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社會平等。
(三)和諧
和諧,意為配合得當、和睦協調,它傳遞的是一種和樂的氛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禮記·禮運》對社會和諧景象的描繪,也是孔子心中的大同社會。他認為和諧社會需要個人講誠信、對他人表信任,還要關愛弱勢群體。
孔子大同社會中的和諧,首先要求自己做出改變,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尤其重視“信”這一道德品質。儒家強調修身的重要性,認為必須通過修身實現“齊家”,進而“平天下”。在孔子看來,大同社會中的人首先要在言、行上樹立起良好品行。
和諧不僅是自身修養的提高和完善,更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友好互助的社會和諧。就個人而言,要自我批評和完善;就社會而言,要對他人表示友好信任。社會整體是由每個社會個體組成的,只有個體與個體之間實現和諧,整個社會才會有和諧的氛圍,才會有“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和諧愿景。
社會和諧在日常生活中突出表現為關愛社會弱勢群體。沒有斗爭和剝削壓迫的社會才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的大同社會。在他看來,每個人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關心自己的子女,還應以同樣的心情對待他人的父母和子女。把他人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尊敬和孝敬,把他人的子女當作自己的子女疼愛。這是一種將心比心、愛屋及烏的和諧社會關系。反映在國家層面上,就是要一視同仁,不忽略弱勢群體,要將國家財產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消除社會貧富差距。
三、孔子大同社會思想的當代講述
“大同”理想雖是孔子對理想社會的無限向往和追求,但從精神價值層面看,它也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近現代內外交困的局勢下,許多仁人志士在探索國家前途命運時,都選擇繼承和發展孔子的社會大同思想,并運用于各自的政策和實踐方案中。甚至到今天,孔子大同思想依然深刻影響我們。今天我們所倡導和構建的和諧社會,正是孔子大同思想中“天下為公”“平等”“和諧”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和其思想在當今時代的豐富和發展。
(一)“天下為公”奠定和諧社會思想基礎
“天下為公”是孔子大同理想的基本思想。孔子把“天下為公”視為人類應當奮斗的目標。他認為,“天下為公”是“為天下所有人,而不偏私于一部分人”,強調平等民主思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原則中的民主法治有內在一致性。民主法治,即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孔子雖未在理想社會中強調法的地位和作用,但他所主張的“天下為公”,維護所有人而非部分人利益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主”的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生動凸顯了“天下為公”的使命擔當。
(二)公正平等理念促進和諧社會穩定發展
從古至今,公正和平一直以來都是人民向往和追求的事物。孔子大同理想在經濟分配、政治選拔、人際關系等方面處處體現了對公正平等的追求。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差距大、貧富懸殊等問題,對社會穩定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為此,我們倡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中的公平正義就是“公正平等”的生動再現。和諧社會講究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讓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在體制上體現公平正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新的階段,我國也積極地從多方面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均衡發展。
(三)和睦思想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孔子描繪的大同社會是一個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誠信友善、充滿活力是和諧社會所需的良好品質和精神狀態。誠信友善,即生活中人人講誠信,和善待人,人與人友好和諧交往。充滿活力,即工作中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是大同社會“和諧”思想的具體表現。和諧社會絕不是充滿勾心斗角和冷漠無情的社會,在充斥著利己主義思想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培養誠信友善的良好品質,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相親相愛、相處融洽的社會氛圍。
四、結語
孔子的大同思想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吸收了部分學派的部分思想,描繪了孔子心中的美好社會。它所提出的“天下為公”“平等”“和諧”的思想皆為我國近現代思想家和革命家們繼承和發展。即使在今天,孔子大同社會思想仍沒有成為過去式,它所蘊含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仍能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有待我們繼續深入研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禮記[M]. 錢玄,錢興奇,徐克謙,等,注釋. 長沙:岳麓書社,2001.
[2]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M]. 北京:商務出版社,1994.
[3] 湯志鈞. 康有為的大同思想與《大同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 張琦. 以儒家“大同”理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
[5] 張曙光. “天下為公”:在理想與現實之間[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