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

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4月中旬,一場法國藝術盛宴在青島雕塑館啟幕——由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島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永恒的經典——法國法蘭西院士系列展之讓·卡爾多藝術作品展”。
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法國藝術家讓·卡爾多先生歷年創作的雕塑和手稿作品81件(組),展覽中,既有他19歲時(1949年)創作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溫柔》,也有創作于2015年的最后一件作品《三個私密之地》,全面展示了法國當代頂尖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和藝術風采。讓·卡爾多是法國當代國際著名雕塑家,是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兩度當選法蘭西藝術院輪值主席,以立于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戴高樂像》和《丘吉爾像》而被廣為人知。
“讓·卡爾多先生是我在法蘭西藝術院的同僚,是我藝術創作上的摯友。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雕塑詩人,他不屬于任何流派,在他身上,有羅丹對形、對觸摸的癡迷;有布德爾式的建筑雕塑般的嚴謹;也有賈科梅蒂對人性的思考與旁觀,當然,這一切都神秘地隱入他的獨特風格中,成為他與前輩大師竊竊私語的歷史回聲?!敝袊佬g館館長吳為山在前言中講到。
2020年,讓·卡爾多先生離開了我們,對形的贊美與研究,是貫穿讓·卡爾多先生藝術實踐的一根主線。此次展出的《寫作研究2號》《磁鐵》有著特有的形狀與光澤之美,具有一種安寧、深邃的力量。《花蕾》《蘇醒2號》《黎明》《悲傷》則是對女人形體的塑造,是一種充滿意象化和斑駁感的形體提煉,將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情緒蘊含在不同的形體姿態之中。


公牛是讓·卡爾多雕塑作品中的常見題材。此次展出的《跳躍的小公牛》《靜止的公牛》《飛牛》《跳躍》等多件以公牛為題材的雕塑作品,有的惟妙惟肖、塑形精準,有的神韻飛揚、化繁為簡,體現了雕塑家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游走的藝術風格。
他沉浸在與形的對話中,在他看來,形狀超越語言,是雕塑家感知、認知世界的方式。通過這些以大理石、石膏、銅等材料所雕砌或鑄造的形象,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自由、一種共鳴。他對雕塑的思考與其人文內涵永久凝鑄在作品中,是一首首有形的詩。
讓·卡爾多先生生前曾自述,“我一直都很難講述自己的作品,因為我與我自己作品的關系不屬于語言范疇。對于我來說,創作直接處于素描的線條中,處于蠟、石頭、泥土中。雕塑家的用詞,是虛與實。他的問句寫在空間之中。”
對于羅丹來說,雕塑家的手對泥的直接觸摸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點上,雕塑家讓·卡爾多先生通過自詡為“石膏匠”,也展現出了這種樸實而誠懇的創作觀念。他在自述中提到作品“成型過程中的共振”,在創作過程中,塑者會心隨意動、指隨心動,充滿驚嘆地期待著與作品之間的“共振”會將他引向何方。
本次展覽作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高品質藝術作品豐富島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將推動中法兩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合作,成為打造國家間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