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冬 奉燕 文瓊梅
摘要:目的? 分析撳針療法對癌性疼痛的效果及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的影響。方法? 電子檢索中國知網(CNKI)、維普(VIP)、萬方數據庫(Wanfang)、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SinoMed)以及Cochrane圖書館(Cochrane Library)、PubMed以及EMbase等數據庫,集合相關的隨機對照研究(RCT)并進行文獻質量評價,使用R語言進行效應量合并。結果? 最終納入6篇RCT,共520例病例,結果顯示試驗組疼痛緩解率、VAS評分、NRS評分、VAS+NRS評分、惡心嘔吐及便秘發生率優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KP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撳針能夠緩解癌性疼痛及鎮痛藥物引起的惡心嘔吐和便秘,提高化療相關生活質量,但對患者功能狀態的改善證據尚不足,同質化、大樣本的RCT仍有待進一步開展。
關鍵詞:撳針;癌癥;癌性疼痛
中圖分類號:R244.8?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4.12.006
文章編號:1006-1959(2024)12-0030-05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umb-tack Needle on Cancer Pain and its Adverse Reaction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umb-tack needle therapy on cancer pain and the influence of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Method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VIP, Wanfang, SinoMed, Cochrane Library, PubMed and EMbase databases were electronically searched to collect releva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and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literature.R language was used to combine the effect size.Results? A total of 6 RCTs involving 52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in relief rate, VAS score, NRS score, VAS+NRS score,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constip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KP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Thumb-tack needle can relieve nausea, vomiting and constipation caused by cancer pain and analgesic drug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related to chemotherapy. However, th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is still insufficient, and homogeneous and large-sample RCT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carried out.
Key words:Thumb-tack needle;Cancer;Cancer pain
癌性疼痛(cancer pain)是指由原發性癌癥本身或轉移或治療引起的慢性疼痛,可出現在癌癥期間的各個階段,約25%初診癌癥者會發生疼痛,晚期患者疼痛率達50%~80%[1]。長期疼痛不僅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打擊,還影響癌癥治療效果。阿片類藥物是治療癌痛最主要的方法,但其效果仍普遍處于不滿意的狀態,尤其是使用過程中帶來的副作用及潛在風險[2]。中醫技術是西醫治療的重要補充輔助手段,既能提高鎮痛療效,又能減少藥物使用不良反應[3]。撳針(thumb-tack needle)又叫埋針療法,在傳統針法中屬于浮刺或淺刺,能通過皮膚淺刺達到24 h“針灸”療效,起到調節中樞神經系統鎮痛作用[4]。目前撳針對癌痛的效果仍然缺乏循證證據支持,基于此,本研究針對此問題進行Meta分析及評價,以期為癌癥疼痛管理和撳針臨床研究提供思路。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檢索?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維普(VIP)、萬方數據庫(Wanfang)、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SinoMed)以及Cochrane圖書館(Cochrane Library)、PubMed以及EMbase等數據庫,關鍵詞為“撳針”“埋針療法”“皮內針”“癌性疼痛”“疼痛”“thumb-tack needle”“Cancer Pai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檢索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組合的方式,時限為建庫至2022年11月,檢索策略可根據具體檢索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1.2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研究對象:經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腫瘤類型不做限定,無論是否轉移,年齡>18歲;②干預措施:試驗組采用撳針療法+癌癥三階梯療法/常規干預;對照組措施:癌癥三階梯療法/常規干預;③結局指標:主要結局指標有疼痛緩解有效率、疼痛的緩解程度[數值評定量表(NRS)、視覺模擬評分(VAS)或WHO評分]。次要指標有不良反應發生率、生活質量改善(卡氏評分和生活質量評估量表);④研究設計:RCT。
1.2.2排除標準? ①重復發表的文獻僅選擇1篇納入;②結局指標不相符、結果不完整、無法獲取全文或統計指標不可提取;③試驗設計方案不合理;④疼痛原因不是癌癥直接造成。
1.3文獻質量評價? 方法學質量評價按照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5.1.0版RCT偏倚風險評估工具進行,由2名研究者同時、獨立進行,證據等級分為“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如有分歧則向第3位評價者討論決定。
1.4文獻篩選和數據提取? 將數據庫檢索到的文獻導入Endnote文獻管理器,由2名研究者獨立地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文獻,資料的提取使用Microsoft Excel軟件,內容包括發表期刊、發表年份、文章標題、第一作者、人口學資料、干預措施、結局指標及偏倚風險評價的相關信息,最后將提取的數據資料進行交叉核驗。
1.5統計學方法? 采取R語言進行Meta合并,計數資料用相對危險度(RR)及其95%CI表示,計量資料用標準均數差(SMD)及其95%CI表示。當異質性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若I2>50%,采取隨機效應模型,必要時采取敏感性分析,若納入研究數n>10,考慮進行Meta回歸,以發表偏倚漏斗圖表示,反之放棄Meta回歸,用Egger's檢驗表示發表偏倚,P>0.05認為不存在發表偏倚,若P<0.05則采取剪補法對發表偏倚進行探究,并進行合理解釋。
2結果
2.1文獻結果
2.1.1檢索結果? 最終獲取6篇RCT[5-10],篩選過程見流程圖1。
2.1.2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5篇為期刊論文,1篇為畢業論文,最大樣本量為60例,最小樣本量為30例,療程最短10 d,最長40 d,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2.1.3納入文獻質量? 6篇文獻均為RCT,5篇[5-8,10]文獻提及具體隨機方法,1篇[9]只提及隨機分配。1篇[10]文獻涉及不透光信封密封進行分配隱藏,均未報道數據缺失及其他偏倚,文獻質量中等,見圖2、圖3。
2.2主要結局指標結果
2.2.1疼痛緩解有效率? 共 5篇[5-8,10]文章報道疼痛緩解率,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試驗組疼痛緩解率優于對照組(P<0.05),見圖4。
2.2.2疼痛評分? 3篇[5,7-8]使用的VAS量表,3篇[5,9-10]量表使用NRS量表,1篇[5]使用VAS+NRS量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試驗組VAS評分、NRS評分、VAS+NR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圖5。
2.2.3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4篇[6,8-10]文章涉及生活質量評估,其中1篇[8]文章使用KPS問卷,3篇[6,9-10]文章使用QLQ-3C問卷,其中2篇[6,10]對總分進行了統計,異質性檢驗中I2=47%,P=0.1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試驗組QLQ-3C評分優于對照組[SMD=1.41,95%CI(0.93,1.90),Z=5.76,P<0.05)。
2.2.4不良反應發生率? 4篇[5,8-10]文章提及惡心嘔吐及便秘等不良反應,3篇[5,8,10]使用發生例數進行表示,其中惡心嘔吐:異質性檢驗中I2=0,P=0.8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試驗組惡心嘔吐發生率低于對照組[RR=0.49,95%CI(0.31,0.77),Z=-3.13,P<0.05];便秘:異質性檢驗中I2=0,P=0.5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試驗組便秘發生率低于對照組[RR=0.51,95%CI(0.35,0.73),Z=-3.67,P<0.05]。
2.3發表偏倚? 利用疼痛緩解率的數據進行Egger檢驗,得到t=3.89,df=3,P=0.03,可能存在發表性偏倚。
2.4敏感性分析? 使用剪補法分析后k=7,認為新增2個無統計學意義的研究后可改變當前結論,I2=27.9%,得到新綜合效應量RR=1.13,95%CI(1.05,1.22),Z=3.23,P=0.0013,認為綜合效應量不會受發表偏倚的影響,結果較為穩定,見圖6。
3討論
撳針關于鎮痛的研究除了癌性疼痛外,在腰背疼痛和剖宮產術后疼痛[14-17]等方面有較為肯定的評價,因其操作簡便、安全,患者依從性高而在臨床得到推廣。現階段關于其對癌性疼痛的研究主要以觀察研究與單純RCT[11-13]為主,主要觀察指標以NRS和VAS評分量表為主,但缺少疼痛因子等生理性指標,還需要更多的機制研究作為補充。本研究結果表明,撳針能夠緩解癌性疼痛、提升患者化療生活質量,降低鎮痛藥物引起的惡心嘔吐及便秘,但撳針對腫瘤患者功能狀態的改善證據還不足。在納入的6篇[5-10]中等質量RCT中,對疼痛評分合并時發現存在異質性,根據專業知識判斷異質性可能與納入的研究樣本量過小、穴位選擇的多樣性、干預療程長短、施針者的技術和留針時間等因素有關。在文獻檢索過程中發現,撳針對癌癥疼痛療效的研究較為籠統,大多數研究未對癌癥進行嚴格的分類,疼痛程度也未進行詳細的區分。癌性疼痛機制非常復雜,因此本研究認為疼痛的類型、癌癥治療手段、治療時機和疼痛管理自我效能都可能是影響因素[18-20]。最后,由于納入研究數量過少(n<10),未進行過多的亞組分析,同時為了避免過度數據挖掘導致假陽性結論,本研究放棄Meta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