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瑩倩 王珊寶



在嘉興餐飲界,提起嘉興菜,一定繞不開一個人。
他35年潛心鉆研、勇于實操,他的食品加工標準和制作技藝在浙江廚師界獨樹一幟,為嘉興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45年來無私提攜后輩,為院校、工礦、酒店賓館的各類廚師,舉辦了數百場培訓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餐飲人才,為傳承嘉興菜儲備了大量廚師資源。
他56年全身心投入嘉興菜的制作、研發和創新,在嘉興餐飲界承前啟后,把刀工精良、擺盤精美、原汁原味、形色俱佳的嘉興味道發揮到極致,是嘉興菜當仁不讓的優秀傳承人。
他就是嘉興菜領軍人物、改革開放40年浙江餐飲業功勛人物、嘉興市技師協會餐飲專業委員會原主任俞炳榮。
俞炳榮的榮譽遠不止這些。他的職業生涯里,還曾榮獲過中華金廚獎、中華金爵獎、浙江餐飲業特殊貢獻人物、浙江餐飲業終身成就獎等榮譽,他擁有中式烹調師高級技師,元老級注冊中國烹飪大師等職稱。
梅花香自苦寒來
俞炳榮在美食制作和鑒賞能力方面有著較深的天賦。19歲去飯店做學徒,一接觸便喜歡上了餐飲行業。他潛心鉆研,越做越愛。幾十年傾情嘉興菜,從學徒一路做到總廚,從小經理一直做到總經理,不但會做菜,還擅長管理。
俞炳榮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起步晚,但他不怕苦累,生煤爐、搞衛生、打下手等等廚房里的所有臟活累活都包攬。他說:“那時候條件差,我們這一輩廚師都是在煙熏火燎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沒有烹飪基礎,就刻苦學習,勤奮實操。當年的廚房十分悶熱,俞炳榮為了雕好一份食材,硬是屏氣靜息忍著滿頭大汗沒擦一下。就這樣,努力加好學,幾年時間里,他從簡單擦洗到切配再到烹調,他的烹調基礎日漸扎實,廚藝日益精進,30歲左右就成了嘉興飲食服務公司的技術骨干,也在當地餐飲界嶄露頭角。
技多不壓身,俞炳榮沒有就此沾沾自喜、停滯不前。20世紀80年代,首屆浙江廚師培訓班在寧波商校舉辦,俞炳榮被推選為全省30名赴甬培訓的學員之一。躬逢餐飲業好事,俞炳榮牢牢抓住機遇,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了烹飪知識,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苦練基本功,廚藝突飛猛進。
俞炳榮的努力與進步,領導看在眼里,用在刀刃上。培訓一回來,他就被派往多家酒店,進行重點發展培養。擔任過嘉興的百年老店吳震懋廚師長、嘉興酒家和徽州菜館一樂園酒樓經理、南湖大飯店副總經理和江南大廈副總經理等職,多家單位不同崗位,俞炳榮都兢兢業業,親力親為,一直堅持在烹制美食的一線操作。
一家國營食品加工廠由于經驗不足,求教于俞炳榮。俞炳榮細細品嘗產品,從原材料入手,尋找改進的突破口。在他的幫助下,這家企業生產的五香醬牛肉在浙江生意紅火,第一年就實現盈利。俞炳榮自己也在20世紀90年代初下海經商,承包了一家虧本餐飲企業,他帶領團隊,憑著豐富的餐飲業經驗和過硬的技藝,在短時間內扭虧為盈。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從不停歇的一線實操,長期的餐飲知識積累和日益豐富的管理經驗,讓俞炳榮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深諳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之道,一個人才成不了氣候,一群人才能成就一個行業。從1983年起,俞炳榮就把培訓餐飲人才視為己任,舉辦了數百場培訓班,為餐飲行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專業人才,到目前為止,他的學生中成名成才的不計其數。而他自己,即使已退休,仍然積極參與餐飲業的教育交流,致力于推動嘉興菜發展。
古調新彈嘉興菜
嘉興自古是魚米之鄉,富庶之地,上至官家,下至民間,都喜制作美食,清朝顧仲就在他的《養小錄》里收錄了200多款本地菜肴,這些菜的烹制方法易懂好學、操作簡便。“嘉興生,嘉興長,和嘉興菜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俞炳榮認為,顧老先生推崇的“飲食之道,關乎性命”這一理念,放在今時的餐飲業仍有現實指導意義。嘉興“六田一水三分地”,養殖業和種植業發達,雖沒有珍奇食材,但新鮮的田園時蔬,輔以多樣的烹飪方法如炸、溜、炒、燒、蒸、煮、燉……尤其是紅燒,足以讓今人大顯身手,賦予嘉興菜新的生命力。
俞炳榮認為,嘉興菜分為三類:船菜、飯店菜、家常菜,尤以南湖船菜在嘉興菜中獨樹一幟。古時嘉興,水網較之現今更多。明清時期,隨著文人士大夫宴游之風興盛,南湖船菜也相伴興起。放眼望去,絲網船緩緩而行,客人悠閑游覽觀光,早上品茗用點,中午品味船菜,下午唱曲聊天,連多次下江南的清朝皇帝乾隆也興致勃勃地品嘗過南湖船菜,留下了“南湖菱無角”的趣味傳說。時至今日,南湖岸邊,仍有不少以船菜為主角的酒店,把古已有之的船菜特色發揚光大。這些船菜取本地特色時鮮烹調,最為著名的菜品有翡翠蟹斗、蜜汁火方、和合二鮮等。這些特色名菜的背后,是俞炳榮等嘉興餐飲界有識之士幾十年如一日努力的結果,他們在發掘、傳承經典名菜的基礎上,不斷研發、創新,讓船菜文化成了嘉興標志之一。
飯店菜以傳統老嘉興菜居多,如響油鱔絲、粉蒸肉、腐乳肉、蒸雙臭。而家常菜則多見于夫妻店或小餐館的餐桌,帶著熱氣騰騰的煙火氣息。船菜、飯店菜和家常菜,共同構成了嘉興菜,流淌在嘉興人的血脈中。
俞炳榮覺得,嘉興菜要登上大雅之堂,就要在品相和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即“土菜精做”。流傳下來的嘉興菜講究味道而不太注重品相,而今天的人們言必稱美食,菜品講究色香味并重。餐飲從業人員就要把任何一種原料都做成高檔精品菜,不僅要提升品相,講究味道,還要適配餐具。“二錦餡”就是俞炳榮崇尚“土菜精做”的范例。二錦餡是民國時期嘉興吳震懋特色菜。用肉嵌油面筋五只、豆腐皮包肉五只、香菇一朵,置于陶罐,加雞湯、火腿片、冬筍、糖、酒等佐料,用棉紙封罐,上蒸籠蒸煮而成。俞炳榮經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反復烹制,將原菜中豬肉餡換成蝦仁餡加野菜,白花鰱魚做成魚面筋包裹蟹粉,最后點綴幾片嫩綠荷葉和幾粒鮮紅枸杞,用精致器皿分位上擺盤,這樣做成的菜品,味鮮,形美,色艷,健康又有營養,傳統的二錦餡在俞炳榮手上煥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俞炳榮專注于嘉興菜的傳承與創新,他結合現代健康生活理念和食材,挖掘嘉興飲食的文化底蘊,創制出的上湯二錦餡、魚羊和一鮮、濃湯獅子頭、特色烤乳羊等菜肴,都反響不凡。他強調,交流和包容是歷史的必然,傳承經典的同時要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長,融本地口味,開發新菜,不斷精進,這樣才能讓嘉興菜走得更遠。如今,俞炳榮雖然退休了,但他仍熱心于嘉興菜的交流與傳承,盡心編制嘉興菜譜,為嘉興菜的發展留下寶貴的財富。
菜肴的靈魂是味道,餐飲的底線是良心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餐飲業仍是我無悔的追求。”回首來時路,雖然艱辛,但俞炳榮對他年少時的決定,依然初心未改,“只有喜歡,才有動力,才會孜孜以求”。即使做到總經理,他仍不時地走進后廚,操刀顛鍋,在烈火熱油菜香氤氳中,只要站到鍋臺前,他就仍是當初那個好學的少年。一位大師,一代浙菜宗師,卻仍好學不止,向電視學,從書本學,在網絡學,與同行學,幾十年如一日,學中做,做中學。新鮮的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讓菜肴在俞炳榮手里鮮活了起來,為追求時尚和健康的現代人所追捧。
再花哨的言語也比不了食客的口碑,食客的選擇就是最好的獎杯,而菜品的靈魂就是味道,好味道的根就在于食材。俞炳榮幾十年的經驗總結,道出了船菜受歡迎的關鍵——應季的新鮮食材:菜是地里現拔的,葉上還綴著露珠;魚是湖里現撈的,活蹦亂跳著。鮮活,就是上品食材的最好注解。只有鮮活的食材,通過調味等手段,才能烹制出具備酸甜苦鮮咸等豐富層次的美食佳肴。與此同時,俞炳榮認為,近年來國內外交流日益廣泛,西方餐飲的標準化優勢凸顯,飯店應該學習西方的標準化制作模式,計量化,規范化。一方面可使菜品質量穩定,另一方面,企業管理高效便捷,也可減少技術開發和人力成本。
俞炳榮日臻成熟的先進理念,不僅體現在菜品上,他對嘉興的食品加工業也同樣十分關注。他始終認為,食品加工業是良心行業,一定要高標準嚴要求。“嘉興菜最講究的就是取材新鮮,食材是根本。個別經營者以次充好,亂放添加劑,糊弄老百姓的行為絕不可取,最終會砸了自己的招牌。”比如預制菜,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廣大消費者,簡化烹飪流程,簡單加熱就能食用。預制菜想要發展,一定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兼顧口味的同時,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俞炳榮認為,不僅行業要講良心,廚師也要講良心,德才兼備的名廚大師,都具有奉獻精神。廚之大者,或引領地方菜系走向世界,或以己之力改進行業生態。俞炳榮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大家,踐行奉獻準則,心系嘉興菜的發掘與發展;獎掖后輩,將一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為嘉興廚師行業營造了和諧進取、風清氣正、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圍,將推動嘉興菜的接力棒交給了充滿希望的新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