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薏茗
摘? ?要:文章著重分析將纖維藝術引進中小學美術課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當代纖維藝術的材料研究、織造語言、空間探索和科技導入不僅會開拓學生的視野,給予學生實踐創新,更會通過項目讓學生接觸從策劃、組織到參與等一系列藝術活動,建設富有創造性的基礎美育教育體系。纖維藝術課程兼具融合性和總體性,在課程內容上既可以開設傳統的壁掛、編織、毛氈或扎染,在課程形式上也可以開展創作教學,對提升中小學生藝術素養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纖維藝術;編織;中小學美育;方法;路徑
一、引言
纖維藝術是以線建構起來的藝術,其從紡織藝術發展而來。傳統紡織藝術包含編織、包裹、拼接或縫紉等方式,現代纖維藝術則多采用軟材料建構作品主體。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纖維藝術呈現復雜的面貌,是跨學科的藝術門類,通常結合繪畫、雕塑、裝置、影像和行為等媒介。當代纖維藝術突破了傳統手工藝的界限,是一種多元的藝術載體。
近年來,許多中小學將纖維藝術引入常規課堂,已初見成效。纖維藝術將繪畫、雕塑、紡織以及設計融會貫通,對學生的造型基礎、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均提出了要求。纖維藝術教學在發散性思維引導方面具有獨特性,材料屬性、造型語言與制作方法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教學體驗。纖維課堂形式多樣,秉承以學生為中心,關切美育、創造力、參與度和實踐能力,能夠為當代美術基礎教育提供新的教學范式。
二、中小學美術課堂中的纖維藝術
近年來,中小學美術課程在原有的基礎上引入了諸多門類藝術課程,其中就包括纖維藝術課程。纖維藝術應用到中小學美術課堂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纖維課程得到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認可,主要因其可操性和易實踐的特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鑒賞能力。以一幅壁掛作品為例,學生先要對整個壁掛進行構思和設計,結合主題和內容繪制草圖。在織造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對照草圖,也可根據情況對織物進行即興編創,思考空間布局。所以,纖維藝術在創作中的靈活性也是其魅力所在,作品可以細致入微地刻畫,也可以通過取舍再現某種真切感受,而不是把所有內容都描摹出來。由此可見,一件纖維作品不只需要繪畫基礎,還需將手工、技巧和藝術修養相融其中,上手簡單又能培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便是纖維藝術的創新優勢。纖維藝術的實踐還基于中小學生對材料、形式和語言等問題的探索,教學可以從這幾點中的任意角度切入。
纖維藝術還可以結合思政。高世名曾說過:“纖維這種勞作牽系著一種獨特的‘創造觀,不是天才們靈光乍現的方案及其實現,而是無數普通人勞作中的蔓延與生長。”1 纖維藝術倡導的實踐觀和創造觀正是中小學美術課堂所亟須的,通過一針一線的勞作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自主的創造力和審美意識。“上手的藝術”是纖維藝術的靈魂,學生通過觸覺感知織物的建構法則,層層積累的過程可引導學生塑造勞動創造的價值觀。纖維藝術以小見大,使學生懂得藝術不只是在靈感中迸發,還需要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努力。纖維藝術引導學生在身體力行的勞作中感悟生活,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完成繁雜的任務,能夠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責任心,提升意志品質。因此,纖維藝術作為一種行動的媒介,在實踐中創造了價值。
各年齡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操控力都有差異,因此,纖維藝術課程的教學需要由淺入深。教師需設置不同難度的課程,提供靈活的教學方案。纖維藝術也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化的培訓不可或缺。纖維藝術雖然種類多樣且技術要求十分復雜,但上手難度并不大,通過短期訓練可以解決技術上的問題。相比技術而言,創作思維上的轉變卻是難點,故教師平日還要注重知識儲備和積累,實踐中結合美術史和纖維藝術理論,多學多練,學以致用。
三、纖維藝術課程的價值與意義
纖維藝術的引入不僅可以解決傳統基礎美術教育中課程的單一化問題,教學目標也更適用于現代美術教育。當前,素質教育進入素養培育階段,中小學美術課堂旨在提供一種普遍性的審美機制。培養學生的美學價值觀和創造力,需要學校在設置課程時考慮將藝術理論、繪畫、動手能力和最為關鍵的審美意識相結合。纖維藝術是兼容并蓄的藝術形式,通過線的織造和軟材料的組合表達傳統繪畫技巧。如在掛毯制作中,以一根線為導向,從線到點,從點到面,多重的矩陣組合經營的圖像要求學生需事先對完整圖示給出判斷,如此,繪畫便融入編織過程中;借助棉花、布料或毛氈等材料制作作品時,需要學生掌握色彩搭配,選擇適用的材料進行造型組合;纖維藝術項目和展陳更需要學生將場所、作品、光線或位置等一系列因素規劃周全。繁雜的創作過程為學生構建了多維度的藝術創作體驗,同時,落實作品的過程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這些都是纖維藝術課程的價值所在。近年來,多所中小學嘗試將纖維藝術納入美術課程,學生通過構圖方法、織造技藝或色彩裝飾的學習,將以往單項思維轉向復合型的建構方式。
美術課程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作能力。傳統課程設置的卡通畫、素描、色彩或藝術理論等課程有其優勢,但片段化的教學很難培養出綜合型人才,因此,建構融合性的課程體系十分必要。纖維藝術課程的開設,可以作為打破藝術教育瓶頸的一種嘗試。
傳統中小學美術課堂的另一弊端是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足,藝術實踐和動手能力很少涉及。若想突破困局,需對已有的教學體制做出改變。纖維藝術作為綜合性的藝術門類,參與度正是纖維藝術倡導的,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作品,其都便于學生進入實操中。纖維藝術純藝和手工藝的雙重屬性會給予學生更多的興趣點,同時,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直接接觸和感受材料,也能夠提升積極性。共同參與制作作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創精神,這些都印證了中小學美術教育和纖維藝術具有完美的契合度。
四、纖維藝術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實踐
纖維藝術的教學目標,不僅指向于完成美術課堂需解決的基本技能,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開創性思維和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纖維藝術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主要包括技能實踐課程和創作類課程。前者主要通過傳統織造方式,訓練學生“眼、手、腦”協作能力,在勞作過程中了解纖維藝術的成型語言;后者則注重培養學生的創作思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生活中關注的問題進行主題創作。創作類課程可以是個人創作,也可以是小組集體構思。同時,工作坊或藝術項目也是纖維課程實踐的重要方式。
1.纖維藝術技能類課程的應用方法
纖維藝術技能類課程可以分為兩大方向:線成型和面成型。線性纖維造型又包括自然線性和“編織”兩大類,面性纖維造型可分為自然面型、包裹和縫紉。其中的每一項仍有更細的劃分,如在面成型的課程中,可以細分為懸掛、褶皺、自裹、填充、捆扎、縫制、拼貼、粘裱等。在中小學課堂上,教師可依據時間或教學設計,靈活選取某個單元進行系統深入的教學。課程之間的啟承關系趨于平行,因而課程設置無需承前啟后。例如,學生以“食”為主題,用彈力棉和泡沫為“餡”填充進布料中,采用了捆扎、填充和包裹等方法制作出“包子”。作品呈現出纖維藝術獨有的魅力和材料趣味。
現代纖維藝術延承了古老的紡織工藝,因而纖維與紡織的關系最為密切,依線而建并將“編織”視為主旨。編織課程具備諸多優勢,材料易得、輕巧便攜并且容易上手,因而成為中小學纖維課程的首選。編織的方式眾多,如盤繞(包含結藝)、鉤、棒針和經緯編織,每一種方式都有自身特點。壁掛一直是廣受歡迎的課程,學生首先需要了解編織的理論知識,從經典中解讀編織語言的可能性,然后構想并繪制自己的作品方案。教師需要在實操前介紹壁掛制作的工具和材料,并對步驟進行詳解(如怎樣在框架中設置經線,如何鎖邊等)。學生需注意畫面的構圖與構成,掌握經緯編織的基本針法——平針和繞針。兩種針法經過不同的搭配與組合可以展現無窮的可能性,從而產生千變萬化的圖形與肌理、空間與結構。盤繞課程也是常見的纖維應用課程,其概念是以一根繩線進行單向性的盤繞。1 主要采用繩編、藤編、竹編和草編,結課作業通常是草帽、竹筐、器皿等編織物。這些日常物品造型古樸,兼具審美和使用價值,手工編織的肌理具有獨特韻味。中小學纖維技能類課程注重在積累中獲得創造價值,在結構和語言中進行探索。技能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鉆研精神,樹立學生堅韌的學術品格。
2.纖維藝術創作課程與藝術項目
如果說技能課為創作課提供落實的基礎,那么創作課則將前面所學知識融匯到一起,鼓勵創造和發散思維,傾向于培養學生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作課主要通過軟材料的選擇、重組、挪用或在作品中巧用物質的屬性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方式可以是自由創作、命題創作或是在統一課題下進行創作。如有條件,創作教學可以向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場景,傳統授課場景多囿于教室,新課堂的模式應當是多元的,圖書館、美術館、工作坊、實習場地(紡織廠、紡織博物館等)或社區等場景都可以選擇。纖維藝術課程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推動藝術項目,讓學與“玩”相結合,勇于在公共場所展現自我。
近年來,纖維藝術教學往往采取與社區合作的方式。學校、年級或班級可作為單元,利用公共空間組織學生進行主題創作。纖維藝術項目一般分為若干區域進行,每位學生或者小組負責一件作品,最終整合成一個完整項目。美國策展人格雷厄姆曾說過:“所有藝術家都夢想做一些更具社會性與合作性,比藝術更實際性的事。”2 的確,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意義值得人們思考,合作機制的意義超越了作品本身。纖維藝術良好的社會參與性是一種社交策略,正如史密斯評論博伊斯的“社會雕塑”:“本身也是種責任,而不只去掌握有形的材料。”3 纖維藝術的創作也體現了這樣的參與性和具身性,中小學生的創作實踐與公眾、社區結緣,從小就被賦予美化環境的責任感。在這里,社區不再是狹義的概念,而是融入社會構建的空間與場域。纖維藝術打破了校園活動的封閉性,藝術審美需要走出校園,在人文和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
纖維課程借助一根線打開了學生的視野,不僅具備傳統美術教育的優勢,對學生審美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更為顯著,將成為美育普及的重要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