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初晴,在重慶市城口縣高觀鎮的中藥材產業示范基地里,林下天麻長勢喜人,天麻種植戶向守艷十分開心。2022年她和同村的18戶農民利用優良林地資源,種植了500畝天麻。今年初,天麻的豐收給她帶來了10萬元收益。
發展林下經濟,并非城口一地之舉,而是重慶基于大山區實際,盤活閑置資源、守護生態底色,踐行“兩山”理論的創新實踐。近年來,重慶聚焦林下可利用空間,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不斷豐富林下經濟產業業態。
生態優先互利共生
冬去春來,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臥龍村種連大戶李仕吉又迎來了詢價顧客。“現在黃連行情好,買家愿出每公斤320元的價格,但我想過段時間再賣。”李仕吉的預判很準,按照4月中旬黃連市場的最新價格,他的黃連可以賣到每公斤680元。
李仕吉十分開心,高收益證明石柱推行的“林連互利共生”模式行之有效。
石柱作為“中國黃連之鄉”,在2022年前,許多村民都是世代種植黃連,種植方式大多跟李仕吉一樣,采用傳統模式,即砍樹搭棚。種1畝黃連,需砍伐3—4畝樹林。長此以往,當地形成了粗放式、掠奪式發展黃連種植的局面。2022年,石柱為規范黃連種植,制止毀林開墾等問題,創新建立了“林連互利共生”發展模式。
“規范黃連種植首先要解決‘哪些林地可以種’‘林地怎么用’和‘可以種多少黃連’這三個問題,這樣才能讓種植戶明白哪些林地可以申請種植黃連,以及種后要回填植被。”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林業局副局長岳良華介紹,首先,他們結合“三區三線”劃定全縣黃連種植禁止利用林地16.35萬畝、限制利用林地115.8萬畝、可利用林地16.95萬畝,解決了“哪些林地可以種”的問題。
在“林地怎么用”問題上,縣林業局細化對限制利用、可利用林地空間的利用方式,再統籌市場行情、農民需求和區域生態承載能力,將在地黃連規模控制在10萬畝以內,解決了“可以種多少黃連”的問題。
這些問題解決了,但如何才能讓種植戶按照新模式進行選址申報、清林整地、栽植復綠?“改變大家的觀念是最難的。”岳良華說,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宣傳科普,但在模式推廣之初還是受到許多質疑。
為讓種植戶充分理解和執行政策,石柱建立起1個縣級+18個鄉鎮級專班,并依托林長制,健全規范黃連種植“3+3+2”網格化責任體系,以“智慧林長”App作為媒介,讓種植戶學習參與黃連科學種植的全部流程。
“干部給我們發了App操作手冊,教我們如何申報用地、恢復植被等。”李仕吉說,了解到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又能夠促進黃連產業發展,當地種植戶紛紛加入。而在臥龍村干了十幾年的護林員楊中友也多了一項任務,遇到沒有或者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種植戶,都由他幫忙申報。“政府給我們護林員和村干部進行了培訓,還派干部現場演示,現在大家都懂得如何規范種植黃連了。”楊中友說。
2022年以來,石柱推出“林連互利共生”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形成選址申請、林地利用和林木采伐、林地利用和植被恢復監管機制,吸引社會資本240余萬元參與森林質量提升行動,每年新增營造林4000畝。該模式作為重慶唯一案例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第四批林業改革發展典型案例,并在全國推廣。
盤活資源立體種養
春節前,重慶市巴南區姜家鎮蔡家寺村的百果園林下種養基地內,管護員郭會平忙得不亦樂乎。就在上周,園內700多只黑雞被一售而空。
明明叫果園,為何會養雞?原來這是蔡家寺村創新推出的柑橘樹下養殖黑雞的模式。
“以前沃柑樹下常有雜草,草多易生蟲,一年除草除蟲的費用就不少。”蔡家寺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波介紹,后來,他們結合村里的“黑五牧”(黑豬、黑雞、黑鴨、黑鵝、黑山羊)特色農業,嘗試將沃柑樹下的空間利用起來養雞。
說干就干。村干部立即組織農戶將黑雞放置在百果園內進行養殖,效果不錯。
雜草沒有了,黑雞與沃柑的品質還提升了,僅去年,蔡家寺村同豐都合作,產銷了上萬只黑雞。
“我們正推廣智慧養雞系統,只要客戶在線上下單,就可通過智能設備,全程查看黑雞的生長情況。”徐波說,未來他們還要繼續提高林下空間的利用率,提升經濟效益。
這樣林上林下共同發展的立體種養模式,在巴南區并非個例。
春天的巴南區圣燈山鎮灘子口村還透著一絲涼意,村黨委書記杜朝均帶著村民忙前忙后,準備在鐵皮石斛林下種植基地內清理一部分土地出來。
這片占地400畝的林地原本被閑置,如今因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大變樣。
灘子口村因地形多深丘窄谷,地塊小、坡度大,屬于低產出產糧區域,許多邊坡地被撂荒。如何利用撂荒地,是村干部一直思考的事。
“我們村許多山林海拔處在800米到1000米之間,非常適合石斛、黃精、淫羊藿等中藥材的生長。”杜朝均介紹,2021年開始,村“兩委”積極引導農戶對山林、撂荒地、懸崖等進行集約化管理,以“農戶+村集體+企業”模式發展石斛種植產業。
2023年,懸崖峭壁上種植的金釵石斛開花后,干花取得了每公斤一萬元的好收益。在種植石斛的過程中,村“兩委”積累經驗,流轉了400畝閑置林地,專門用于鐵皮石斛的立體種植,為種植戶提供了每年每畝閑置林地100元的保底收益。
種植戶們將鐵皮石斛種植在規范引入的林下木樁上,再在地面種植黃精與淫羊藿,形成上有喬木林,中有石斛,下有黃精、淫羊藿的立體種植模式。
去年小寒后,鐵皮石斛根莖上覆滿了雪,杜朝均欣喜地在朋友圈曬了起來:“經歷四季風霜雨雪,才能擁有更好品質。”
不同于大棚種植,這樣的近野生種植模式讓當地石斛的多糖、氨基酸含量高出普通石斛幾倍。正因如此,灘子口村的鐵皮石斛賣價高至每公斤1000元。如今,種植戶們在這片林地種植了120萬株鐵皮石斛,預計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
文旅融合擴大效益
春回大地,位于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油房村的彩色森林景區向游客發出絢爛“邀約”。這個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1.3萬個的天然氧吧,迎來了一批批游客,其中不少人帶著相機,希望拍下這里五彩斑斕的美景。
之所以叫彩色森林,是因為景區內種植的紅楓、金葉皂角、金葉水杉等草木呈現出不同顏色。這里不僅風景如畫,而且遍地是“寶”。
景區有一片食用菌基地。這片地看著不打眼,卻在去年產出超1300公斤草菇,大多用于顧客采摘和景區酒店的食材供給。
康養旅游是彩色森林景區打造的一塊招牌,藥膳是吸引游客的關鍵。
“我們酒店的食材都是自己種的,既新鮮又營養。”景區運營公司重慶邦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舒通理說,來到彩色森林,游客不僅能感受美景,還能體驗采摘、嘗鮮的樂趣,讓景區成為假日期間重慶中心城區短途游的熱門去處。
隨意走在林間小道,路旁都是“寶”:有能消炎降火的蒲公英,有能消散郁結的紫花地丁,有能消腫止痛的黃梔子……不少慧眼識珠的游客,多次前來這里采摘。
跟巴南區一樣,利用文旅融合拓寬林下經濟效益的還有城口縣。
2023年春節,城口縣高燕鎮紅軍村的“農家樂”藥膳湯成為游客喜愛的熱門菜品。“藥膳吃了對身體好,而且在村里轉轉就能看到長在地里的中草藥,讓人更加放心。”來自重慶市江北區的游客羅春生說。
藥膳的原材料供給,得益于2019年開始,城口縣推動國家儲備林建設,成立城口縣大巴山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在修齊鎮、高燕鎮等10余個鄉鎮收儲百萬畝林地,并創新“國儲林+”模式,走好林下中藥材種植之路。
公司完善前期疏林補植、幼林撫育等工作,針對使用國儲林區林地發展產業的市場主體還將減免兩年土地使用費。“我們利用起‘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模式,不僅發展產業,還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和擴大文旅經營收益。”紅軍村黃連種植基地負責人李明說。
3年多來,城口充分利用國儲林平臺資源,共建林下產業示范基地大黃、獨活700畝,仿野生天麻2100畝,高含量箭葉淫羊藿4000畝,黃連1100畝,累計實現產值2500萬元,就近解決務工超40萬人次。
如今,為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態穩固雙贏,重慶推進林下經濟的步伐更加穩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不斷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