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史學習教育是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之一。廣西屬于邊疆地區,信息閉塞,容易出現黨史知識傳播不全面、黨史觀念誤判的情況,導致傳統黨史學習教育無法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發展要求。通過對廣西民族地區走訪調查發現,目前少數民族地區仍存在教學重視程度不足、師資隊伍斷檔缺位、資源整合力度缺失等問題。通過研究得出,持續深入民族地區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工作,需開發民族特色輔助教材,提升師生黨史理論研究水平能力,切實善于利用地方“活”紅色資源和網絡教學平臺,才能有效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邊疆地區;黨史觀念;黨史學習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8-0160-05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保?]高校應把黨的百余年奮斗歷史經驗和珍貴的地方紅色資源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內+課外”“理論+實踐”和“書本+媒體”等形式多樣化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黨史成功經驗在民族地區高校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這也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發揚傳統民族文化的必修課。
一、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加強黨史教育的價值意蘊
黨史學習教育是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線之一,其對于高校宣傳民族地方特色文化和“三全育人”標志性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途徑。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合高校人文教育內容,打造能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深化鑄牢邊疆地區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別樣特色關鍵課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指導意義。
(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成效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地區的強弱”。[2]黨的歷史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和基本路線,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是指引民族地區大學生在新的歷史時期認清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的重要舉措。意識形態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繁榮穩定。少數民族學生相比漢族學生多了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覺悟,但當今社會上卻存在將黨史內容過度解讀、丑化英雄人物的歷史虛無主義,嚴重影響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正確自我認知以及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
因此,新時代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刻領悟黨的歷史發展進程,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涵和科學理論,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思想和辨析能力,筑牢民族地區意識形態主陣地,從而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
(二)涵養民族地區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精神追求。[3]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省份,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具有極其鮮明的個性,導致民族地區高校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少數民族黨員的精神出現“缺鈣”現象。
因此,廣西高校重視少數民族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涵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民族地區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思想覺悟都與黨和國家今后的穩定發展息息相關,廣大少數民族青年學子應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只有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加強自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個人命運同黨、國家和民族未來命運緊密相連,尤其是增加對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才能更好地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三)厚植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愛國情懷即個人對國家的熱愛情懷,從內心表現出對國家的擁護和熱愛,懷著一顆忠誠愛國之心,而在行為上則表現出維護國家利益的舉動。愛國情懷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4]少數民族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的重點對象。廣西屬于邊疆地區,地理環境較為偏僻,少數民族高校因為部分地區仍存在交通不發達、信息閉塞的情況,學生容易出現掌握黨史知識不全面、黨史觀念誤判的情況,導致共產主義信仰缺失。
培養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應鼓勵高校積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民族地區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了解國家發展歷程,通過實踐來鍛煉自身能力,有利于培養民族地區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進少數民族團結進步,增長青少年自身才干和堅定文化自信,增加對黨、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努力成長為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優秀青年。
(四)培養民族地區大學生知行合一的實干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保?]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重要成果轉化為改造學生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發展的實際行為。廣西高校要發揮出黨史學習教育紅色資源的特色優勢,持續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可以通過“力行”“知行”的方式來優化思想政治課堂的實踐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參與基層、農村等地的社會實踐,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現實,培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干作風,有助于民族地區大學生持續深入學習黨的百余年艱苦奮斗歷程,深刻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踐行好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更好地錘煉新時代青年勇于承擔黨、國家和民族的重大使命、承擔重任的本領。
二、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黨史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區內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廣西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相對于漢族學生,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在生活環境、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上都存在差異,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在黨史學習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黨史學習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重視程度不足
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中共黨史”課程曾一度十分受重視,但在2007年以后的課程改革中開始將“中共黨史”課程的有關內容體現在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正式取消了“中共黨史”這一課程。[6]傳統黨史教育方式難以引起當代大學生共鳴。
廣西部分高校存在對黨史學習教育不夠重視的問題。一是因高校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無法在深入學習研究黨史內容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教師對黨史知識了解過于片面,在課堂上多以“照本宣科”式、“蜻蜓點水”式教授知識為主,并不能使學生深入闡釋黨的歷史情境,也不能更好地把握其背后所蘊含的本質意義。二是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具有互動性、體驗性、共情性的思想政治課堂,學生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無法深入體會革命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史和崇高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無法入腦入心,嚴重影響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
(二)民族地區黨史專業師資隊伍斷檔缺位
近年來,隨著民族地區高校對黨史學習教育越來越重視,高校資政育人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人們的關注。由于廣西屬于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思想政治專業化隊伍建設比較落后,又難以從東部發達地區招聘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導致民族地區黨史專業人才出現斷層。而從內部環境來看,只有廣西民族大學開設中國共產黨歷史專業,導致黨史教育專業的師資隊伍和科研人才嚴重缺乏,黨史發展力量較為薄弱。傳統黨史教師隊伍和教學手段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環境的改變和學生心理發展的變化。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課程對師資隊伍的思想政治素養、黨史知識體系、育人育才能力、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容易出現黨性素養不足,從而產生黨史學習教育本領恐慌,這阻礙了民族地區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課堂質量的提升,不利于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課程的發展。
(三)民族地區黨史學習教育偏重理論灌輸,脫離少數民族文化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7]
目前,廣西地區黨史學習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已經跟不上新時代教學手段的更新迭代,無法更好地實現新時代對新青年的新要求。一是廣西部分民族地區高校往往還采取傳統教學手段,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主要偏重課上黨史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多被動接收黨史知識,缺少真正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學習,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積極性不高,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實踐性,造成黨史學習紅色資源的浪費。
二是廣西位于中國邊疆地域,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自然環境、人文教育和經濟政治都與漢族實際生活有差異。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因特殊的生活習俗、生活背景和民族文化特質,具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獨特視角,在行為方式和認知程度等方面都與漢族學生有較大的差異。目前,部分黨史學習教材內容嚴重脫離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缺乏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地方特色亮點,難以充分體現黨史學習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民族地區黨史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紅色建筑損壞嚴重
高校想要宣傳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作用,要先想辦法發揮其在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中的作用。如何利用好少數民族地區本土黨史紅色資源,已成為新時期加強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又一重要難題。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富含珍貴的紅色黨史文化資源,目前已有龍州起義紀念館、中國紅軍第七軍第八軍河池整編閱兵紀念館、柳州抗戰文化紀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特色品牌。但是,對民族地區黨史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尚待發現、開發的極具少數民族地方特色亮點的紅色資源,如廣西梧州白云山的抗日戰爭炮臺、桂林百年古跡、全州縣精忠祠花戲樓等。這些珍貴的紅色資源因為常年風吹日曬,又沒能及時得到有效的專業保護,導致這些見證過黨的百年發展史的紅色資源建筑損壞情況較為嚴重。
三、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黨史教育創新實踐路徑
新時代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繁榮發展的新希望,持續深化高校黨史學習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采取廣西屬于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有效切實地推進民族地區黨史學習教育,高校需要根據地方特色實際教學發展,實時調整更新教學實踐路徑。要克服少數民族黨史教材不匹配性、專業師資人才隊伍斷層、地方紅色資源缺乏保護等困難。對于高校而言,如何讓黨史學習教育內容真正入腦、入心,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一)開發民族特色輔助教材,發揮課堂特色教學作用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都肩負著保衛祖國邊疆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大學生了解黨史知識的重要陣地,由此可見,學好黨史、國史對于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教育尤為重要。一是高校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應順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根據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特質、不同年齡學生生活行為習慣,制訂并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使黨史學習教育課堂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其主要作用。二是黨史教材需要重視民族地區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將民族地區特有的文化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中,開發符合少數民族思維習慣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教材,拉近少數民族學生與民族英雄之間的心理距離,進一步鞏固和穩定國家邊疆地區的大好局面。
(二)推動民族高校師生投身持續深入的黨史學術研究
目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師生缺少系統性的黨史學習教育機會,黨史專業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對此,一是各高校應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將黨史知識和學科知識相結合,擴大黨史學習教育的覆蓋面,吸引更多的師生加入黨史學習教育。二是應多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培訓,鼓勵教師和學生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和社會實踐中,以提高學術研究的實際意義。尤其是要加大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師生地方黨史教育培訓力度,整合黨史研究領域的資源,包括文獻、檔案、專家等,為師生提供更多的學術研究支持,通過特色化的系統培訓讓高校師生充分認識黨史,更好地抓牢學術重點,厘清黨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讓更多師生提起興趣來充分挖掘黨史知識,積極投身于持續深入的黨史學術研究,為中國共產黨美好未來發展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
(三)用民族地區“活”的紅色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不能只依靠教師課堂講授,還需要與“第二課堂”協同發力,開展黨史學習實踐教學,打造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方式。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是地方最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因此,第一民族地區高校應該帶領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和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深度挖掘像少數民族將軍韋國清等廣西少數民族革命先烈、中國共產黨員的先進故事,通過生動鮮活的故事,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輩的堅定和執著,為生在民族革命地區而自豪。第二,要利用好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大紅色資源的開發和保存力度,建立廣西民族博物館、革命英雄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教育基地,運用3D技術立體直觀地展示黨的百年光輝歷史,使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英雄們的艱苦奮斗精神。組織各高校師生黨員成立黨史學習宣講團,通過認真梳理黨史知識,講好黨史故事,增強民族地區對黨史英雄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用好民族地區“活”的紅色資源。
(四)結合民族特色文化,創新校園文化教育
校園文化創新對學生成長尤為重要。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校應該利用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不斷創新思政教育載體,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富含民族文化特質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出濃厚的黨史學習教育氛圍。一是利用國家和少數民族地區重大節日,開展黨員支部共建主題黨日活動,黨的歷史宣講會,少數民族革命先進人物進校園、進課堂、進宿舍宣講等文體活動,打造地方性特色黨史學習教育品牌,激發民族地區大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增加對黨史教育的認同感,引導大學生學習革命先進人物和英雄典范的高尚品格和堅定不移的精神品質,讓學生自覺主動為國家未來發展作出貢獻。二是學生在日常上課之余,積極發揮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思想覺悟、價值觀念,創作出高質量的黨史題材的文化藝術作品,例如短視頻、繪畫和攝影作品,增加大學生黨史教育參與感,把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校園文化生活中。
(五)拓展大數據網絡空間,推進網絡媒體教育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應結合線上和線下黨史學習教育體系。一是在教學手法上敢于創新,構建多元化網絡學習平臺,利用大數據媒體交互的作用,打造空間連續性的黨史學習教育模式,從而擴大黨史知識宣傳范圍,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在民族地區的持續性,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感和互動性。二是要善于利用大學生日常使用較多的網絡媒體平臺,倡導以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來加強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抖音和小紅書等自媒體平臺,發布通俗易懂、富含少數民族文化色彩的黨史學習教育內容拍攝用少數民族獨特語言講黨史故事、黨史微課等的小視頻,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更能能接受教學內容,自覺養成關注國家時事政治的習慣,讓黨史學習教育成為新時代青年的日常生活行為,切實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
四、結語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新生代主力軍。持續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是少數民族高校資政育人、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徑。高校應當把黨的歷史和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紅色資源相結合,在校園內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同時結合大數據時代要求,利用好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創建線上和線下黨史學習教育網絡平臺體系,把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校園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通過多項創新舉措來加深少數民族大學生對黨史的認識和理解,總結黨和國家歷史的有效經驗,把黨史學習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往深處走、往實處進,把愛國愛黨愛民族之情轉變為學生自愿付出的實踐行為,可使學生自覺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讓其努力成為一名新時代優秀的共產黨員,通過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實際行動來弘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底蘊,譜寫好屬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夢”的偉大篇章。
參考文獻:
[1] 耿化敏.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中共黨史“必修課”[J]. 黨的文獻,2019(06):32-34.
[2] 譚林.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民族地區“四史”教育——以甘孜藏區基層干部、中小學教師的調查為例[J]. 民族學刊,2020,11(05):110-119+157-158.
[3] 陳春宏,王軍,何楚涵,等. 高校思政課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價值意蘊、內在邏輯、實踐路徑探析[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2,32(01):155-160.
[4] 王浩,楊富.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探究——以江蘇紅色名人資源為例[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0):70-73.
[5] 韓振峰,米亭. 深入領會和貫徹習近平關于學習黨的歷史重要論述[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05):136-146.
[6] 鄒菊. 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加強黨史教育的實踐路徑[J]. 決策探索,2021(12):30-31.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薦稿人:蘇南光,賀州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