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昌市委宣傳部



5月13日,湖北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終評結果揭曉,宜昌市西陵區營盤路小學集體節目《俏排風》將一朵新“梅”收入囊中。
奪“梅”不僅僅是摘得“梅花獎”,更意味著傳統戲曲的傳承與創新。近年來,宜昌市立足本土地域文化,巧借本地資源平臺,豐富教學內容形式,推動戲曲進校園全覆蓋,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
6月10日端午節晚8點黃金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宜昌拍攝制作的端午特別節目《奮楫家國——碧水長歌頌端陽2024》在CCTV-1、CCTV-3、CCTV-15等頻道以及央視頻、央視網等多個平臺同步播出,由宜昌市基建幼兒園30名戲曲幼兒與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俊、程丞共同表演的戲曲節目《女駙馬》獲得廣大網友熱評,更是展現了宜昌戲曲進校園全覆蓋工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交融互鑒? 多元融合
“橘樹輝煌,枝葉紛披。生在南國,堅定難移……”走進西陵區營盤路小學,在悠揚婉轉的曲調中,不時傳來陣陣清朗高亢的童聲,雖然唱腔中還流露著一些稚氣,但孩子們舉手投足間展現的戲曲韻味,令人驚嘆不已。
該校自2015年成立“營韻梨苑”戲曲社團以來,不斷探尋戲曲藝術教育方法,將戲曲文化與學校校本課程、學校社團、少先隊活動有機結合。音樂教室里,老師像專業戲曲演員一樣指導學生摳唱腔、身段;戲曲社團中,小演員們身著戲服表演京劇《橘頌》《打焦贊》;畫室內,學生們將戲曲元素融入泥塑、手工、繪本……
不久前,當陽市太子橋小學音樂教師譚穎濤登上CCTV-3《向幸福出發》欄目,現場展示該校戲劇(戲曲)工作坊的成果。據了解,在譚穎濤的推動下,當陽市太子橋小學每學期定期開展戲曲進校園專題音樂教育月活動,組織該校教師共同編寫學生讀本《梨園泛舟》,并創立“國韻大舞臺”活動課程,激發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愛好。
以國粹魅力“圈粉”莘莘學子在宜昌已不鮮見。近年來,宜昌在落實“雙減”政策過程中,于各中小學開設各類戲曲社團、興趣小組,以研究性學習、營造戲曲氛圍,音樂課進行經典曲目學唱、美術課識畫京劇臉譜,辦戲曲手抄報等多種方式,持續推進傳統戲曲進校園,為孩子感受戲曲文化,傳承戲曲藝術創造條件。
非遺不“遺”? 梨韻煥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近日,在綠蘿路小學特色課程“皮影戲小劇場”,一段屈原忠言勸諫楚王的歷史故事正在上演。皮影上下翻飛,孩子們興味盎然。
該校高標準建設“非遺教育空間”——橘頌坊,精心打造“皮影戲小劇場”,開設皮影戲、布袋戲、古琴等9個非遺社團,每周四下午集中開課,學生自由選擇,老師因材施教、分層培養,為師生提供豐富的實踐體驗。
“興山圍鼓”非遺傳承人王萬星以傳、幫、帶等方式教授興山外國語小學藝術師生,長陽邀請南曲傳承人為該縣中小學音樂教師開班授課,并將長陽南曲作為學生音樂素質測試評價內容之一。全市各中小學校深挖長陽南曲、遠安花鼓戲、枝江楠管等國家級、省級非遺資源,創新戲曲傳承形式,以戲曲動漫、互動表演、與非遺傳承人同臺表演、體驗皮影戲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提升戲曲進校園活動質效。
放眼宜昌,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與傳統戲曲接觸結緣,成為傳統戲曲的傳承者、傳播者。全市共組建校園京劇社團10個,參加省級少兒才藝大賽、藝術考級20余人次,各類演出8場、300余人次。宜昌連續三年摘取全國戲曲小梅花獎。京劇《扈家莊》《紅梅贊》《穆桂英掛帥》等多個節目參加全省戲曲進校園展演展播。
名家匯聚? 啟智潤心
別看現在孩子們表演起來有模有樣,要知道,許多孩子在剛接觸戲曲時,并不都是特別熱愛這門古老的藝術。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從接納到熱愛,宜昌的戲曲大咖們頗費心思。
去年10月12日,市京劇團走進宜昌一中,以“講”“演”和“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傳授京劇知識,一招一式、閃展騰挪,精美華麗的服飾、悠揚婉轉的唱腔,深深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
“早在2019年,市文化和旅游局與上海市靜安區共同舉辦了‘雙城記少兒戲曲夏令營活動,兩地孩子們在宜昌和上海進行戲曲交流,并走進上海京劇院近距離觀看排練,走進劇場第一次完整觀看整部劇目,加深了對戲曲的感知與了解,進一步領略戲曲藝術魅力?!泵坊í劔@得者、京劇名家熊明霞認為,戲曲的傳承不僅僅在于培養演員,更重要的是培養觀眾、聽眾和參與者,培養為數眾多的戲曲文化愛好者。前者和后者之間是植物與土壤的關系,是魚和水的關系。
考慮到戲曲進校園的授課對象是學生,京劇中的人物、劇情、唱詞、念白等,不能按照專業演員的理解來授課,需要一線教師用心為孩子設計教學方案,熊明霞回鄉擔任了京劇少兒班和京劇師資專業能力提升班的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手段,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
此外,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周希正、楚劇表演家俞啟鳳、市京劇團朱永紅等戲曲名家紛紛到校開展戲曲講座、編印校本教材和教學計劃,推動中小學戲曲教學常態化?!?月3日至7日,我們將在全市中小學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一共演10場?!笔芯﹦F團長曹軍華透露。
讓非遺不遺,讓文化同化,讓實踐常見,從知戲、懂戲、愛戲到登臺唱戲——撒在學生心中那把戲曲的種子,正在悄悄地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