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明 羅璀 方晴

“他們走到了人生的黃昏,他們為共和國付出了許多。我們的出版需要走近他們,給他們的心靈以安慰,溫暖擁抱他們的背影。”
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旗下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主題出版研究院共同組織出版了《家國記憶:一對五十年代大學生的時代背影》一書,獻禮新中國成立75周年。
這部獨特的平民傳記作品以兩位耄耋老人跨越大半個世紀的感人故事為切入點,以“小家”見“大國”,以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對故土、家庭、生活、事業的熱愛映襯出他們對國家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熱愛,映照出老一輩建設者的家國情懷。
一個春寒料峭的周日,上海浦東一個老式小區,這對50年代大學生夫妻就住在這里。他們20世紀50年代從南京林學院畢業,奔赴甘肅工作,為了事業和愛情拼搏奮斗了一生。
水泥樓梯的冰冷和小客廳的熱情、三本打印稿的厚重和居室空間的狹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桌寧波老菜的熱氣和老先生談到入黨時的熱淚,透出了情懷與故事。
當聽他們說到讓“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時,語氣依然那么有力。過了60年,靈蘭女士依然用崇拜和甜蜜的目光看著老先生,這是一代即將消失的背影,這是一代天真無邪的青年,這是一代坎坷與奮斗交織的勇士,這是一代打下共和國大廈基座的英雄!
20世紀50年代,他們發奮學習。為了實現建設祖國的理想,他們毅然選擇去了最貧困的地區,當時饑寒交迫的程度,書中都有精彩的回憶和描寫。他們毫無怨言,全身心投入當地的建設之中,只因對黨的熱愛、對國家的熱愛,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之中。
現在“愛情來了又走”的現象比較多,而愛情的偉大在于它的持久和保鮮。那一代人也許沒有那么浪漫,不會在公眾場所手牽手,不會說“我愛你”,但他們的眼神和舉止會告訴你:“身邊人即是心上人。”皺紋詮釋真誠,白發印證愛情。其實對他們來講,愛情沒有那么苛刻,只要真誠相待一定會春暖花開。
在寂靜而悄悄流轉的歲月里,無數共和國的建設者為構建今日之中國而奮斗,無數小我小家構成了大國大家。當我們自豪地舉起杯,可曾想過這光榮屬于誰?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知識分子,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在共和國建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畢業后就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為共和國的巨輪安裝馬達、插上巨槳,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正像那個時代多數知識分子一樣,面對政治上的不知所措,生活上的饑寒交迫,科研上的一窮二白,他們也曾委屈失望,也曾迷惘彷徨,但從來沒有退縮過。他們衰老的背影漸漸遠去,可往事并不蒼老,在這略顯浮躁的當下,他們為我們保留著一份大愛、一份天真。
深入百姓生活,把握時代脈動
“國家的偉大取決于她的普通百姓的偉大。”本書以作者親身經歷的歷史材料,展現了自己從一個小學徒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基本力量一分子的奮斗歷程。“我們夫妻在黨的領導下,獻身祖國林業事業,無怨無悔。那些赤地與山間的足跡,真實地記錄了我們對家國的熱愛。”
從普通勞動者一生的道路再現了共和國的曲折坎坷,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堅定意志。“在蘭州,為了讓我們所學的全部知識能夠為“赤地變青山”發揮作用,在面臨選擇時,我們決定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在甘肅的時光中,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們自豪的。我們在直播造林中求真務實,艱辛工作,抗拒誘惑,頂住壓力,為國家避免了千百萬元損失。”
以他們為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身體力行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用自己的努力改變新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
縱橫百年歷史,橫亙千里山河
本書從1936年的寧波鄞縣鄉村生活鋪陳開來,近九十高齡的老知識分子飽含深情地講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老寧波、老南京、老上海的長街短巷,市井煙火,記錄了甘肅各地老百姓的真實工作生活情況和社會面貌。本書最大限度地還原了作者近九十年的人生滄桑,并于書頁中的精彩片段處穿插老日歷的形式,在微觀史料和大歷史大時代之間建立了聯系,折射出中國近百年的發展巨變和時代變遷。
以真實達成理解,以真情引起共鳴
“下筆情深不自持。”本書以個體的親身經歷,為其所處的時代及整體社會發展的歷史顯影造像,諸多細節毫發畢現,令人讀來覺得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書中記錄了作者第一次告別江南、奔向西北時的情景:“過寶雞后不久,車外景色陡變。鐵道兩側的山坡,目之所及沒有一點綠色,沒有一棵樹,唯見幾根枯草。離鐵道稍遠的山坡上,灌木、枯草等植被仍很稀少。再往遠處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千溝萬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赤地。”
結尾的“與未來對話”部分,將當代人對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學生人生選擇與人生理想的疑惑,以祖孫對話體形式呈現,引導當下的青年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達成理解。
全書以白描的手法和飽蘸情感的筆墨娓娓道來,其中的真情實意發自肺腑,能夠引起讀者強烈共鳴,有助于啟迪當代年輕人感悟人生價值,激勵青少年奮發向上。以國家之任為任,以大眾之心為心,致力于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他們幾十年離鄉背井、遠離父母,把青春交給了祖國的建設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新時代建設者手中創造。《家國記憶》既是一部致敬建設者、回望大時代的抒懷之作,又是一部注目當下、探尋人生意義的智性之書。在家國大愛、個人命運、理想愛情的并置中,蘊含著時代延續性的精神品質得以展現。
(來源: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