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光



一場大雪過后,吉林省白山市披上了一件厚厚的“大白襖”,宛若一個銀色世界。G331國道旁,臨江市大栗子街道望江村內卻蘊藏著無限的生機活力。
走進村里的育苗大棚,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熱鬧非凡的生產景象:農戶們幾人一組圍坐在一起,有的負責菜苗嫁接,有的負責填土裝盤,有的負責擺放營養缽,大家分工有序、手腳麻利地進行著冬季育苗作業。
今年,望江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先前棚膜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接續發力,盤活利用村內閑置土地,新建溫室育苗大棚1座,培育黃瓜、西紅柿、香瓜、南瓜等特色果蔬菜苗3萬余株,并在原有的土壤、濕度等監測設備基礎上新購置電力暖風爐1臺。這種新型設備通過電腦操作,能夠實現對棚內溫度的實時監測和智能控溫,進一步提高了智慧農業發展水平。
1月上旬,望江村就早早開啟了今年的冬季育苗工作,本輪育苗將持續兩個月,在2月末至3月期間,完成移栽和特色果蔬的上市,預計今年能夠為村集體帶來超過10萬元的收入。
“冬季育苗成本高、耗費人力,對管理的需求較大,很多個體農戶不可能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查看棚內溫度、濕度等各項數值。有了合作社牽頭,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個體農戶育苗難的問題。我們新購置的自動化控溫設備要比先前靠人力來調節棚溫精準得多,效果更好。今年我們不光給自己村育苗,還通過聯建強村,幫助大栗子村培育黃瓜、香瓜等各類菜苗1.2萬余株,實現村村互助,共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對于這樣的成績,望江村黨支部書記王福江顯得格外自豪。
除了育苗設備的升級外,今年望江村在嫁接技術上也有了新的提高。由于黃瓜屬于易感病作物,在嫁接過程中,農戶們將黃瓜菜苗嫁接到南瓜菜苗上,極大提高了黃瓜抗病能力,在不降低黃瓜品質的同時提升甜度和口感。這種方法也充分發揮出了南瓜作物根系生長發達的特性,使嫁接出的黃瓜既能抗高溫,又能耐低溫。通過這種方法,望江村今年培育黃瓜菜苗1萬余株,預計增產能達到90%以上。
王福江介紹說:“這項技術說起來簡單,但是實際操作的話難點挺多。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把握好黃瓜菜苗與南瓜菜苗的育苗時機,要將兩種作物分別培育到最為適合的狀態后,再進行嫁接,這樣才能保證嫁接苗的優質生長。”在研究嫁接技術的那段時期,王福江堅持親力親為,觀察作物長勢,分析生長周期,在村內的育苗大棚還沒有完全投入使用時,為了能夠搶抓育苗時間,不影響生產計劃,他就組織農戶們在村部內率先開展了第一批育苗作業,為生產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
“以前,過了秋天收完地,基本上沒有什么活干,在外面很難找到工作,也就沒了收入來源。現在,有了咱們村合作社帶頭,每天在大棚里培土、擺盤也比較輕松,一天下來收入不低,想著能讓咱們臨江市老百姓早早吃到望江村頂花帶刺的新鮮蔬菜,我是打心底里高興。”育苗棚內,殘疾農戶于光義樂呵呵地說道。
今年望江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通過開展冬季育苗,為村內提供穩定就業崗位20余個,在農忙時棚內育苗的農戶可達五六十人,讓村里的勞動力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大家干事創業的信心。
據了解,近年來,望江村依托自身獨有的地理條件,大力推動農特產品提檔升級,形成了一個個立足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每年的八九月份,走進臨江市大街小巷,不論是在農貿市場還是路邊攤位上,望江村的葡萄、桃李等農特產品隨處可見。
2023年,望江村種植“蜜汁”“茉莉香”“北冰紅貝達”等3個特色品種葡萄,面積超500畝,年產150萬斤以上;桃李種植面積700余畝,年產180萬斤。農作物年產值超過161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2.3萬元。
“今年,我們會在棚膜經濟上繼續‘做足文章‘下真功夫,不斷擴大種植面積、拓寬產品種類,推動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帶領群眾穩步增收致富。”王福江介紹。
如今,望江村的農特產品,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隨著越來越多的“頭雁人才”返鄉,這個鴨綠江畔的邊境小村莊漸漸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用產業自信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