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陽
摘 要:運動損傷已成為制約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文章在分析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類型與特點的基礎上,從生物力學因素、訓練負荷、身體素質、場地器材等方面探討了引發損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制訂科學的訓練計劃、合理控制運動負荷、加強專項體能訓練、優化運動器材及場地設施配置等對策,以期為青少年運動員的健康成長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損傷預防
1 青少年運動損傷的類型與特點
青少年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由于他們的骨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肌腱韌帶抗拉伸能力較弱,神經控制與本體感覺能力欠佳,導致其運動損傷呈現出一些特殊性。常見的損傷類型有肌腱韌帶損傷、關節軟骨損傷以及骨骼損傷等。以足球運動為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下肢關節扭傷發生率較高,其中踝關節、膝關節與髖關節是較容易受傷的部位。此外,在青少年籃球運動員中,肩袖損傷、髂脛束損傷等上肢與核心區域的損傷也時有發生。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運動員的損傷修復能力雖然很強,但是,由于其訓練負荷大、比賽頻繁,加之部分人康復意識淡薄,導致部分損傷未能得到及時恰當的處理,逐漸演變為慢性損傷,給運動員的身體機能與心理健康帶來了潛在的不利影響。可見,青少年運動損傷呈現出發生率高、好發部位集中、類型多樣、易反復發作等特點,應引起教練員、運動員以及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2 青少年運動損傷常見原因分析
2.1不合理的訓練方式
青少年運動員的骨骼、肌腱韌帶等組織結構尚未發育成熟,生物力學特征與成年人存在顯著差異。然而,在實際訓練過程中,部分教練員對青少年運動員的生物力學特點認識不足,往往照搬成人的訓練模式,采用不合理的訓練方式,導致運動損傷頻發。以體操運動為例,部分教練員為追求高難度動作,過早讓青少年運動員進行高強度、大負荷的上肢力量訓練,容易引發肩袖損傷、肱骨外上髁炎等問題。
2.2 過度訓練
首先,部分教練員對運動負荷的監控意識淡薄,未能根據青少年運動員的個體差異性、訓練周期等因素進行負荷調控,導致青少年運動員長期處于高負荷訓練狀態,身體得不到充分的恢復,最終引發慢性運動損傷。其次,部分教練員在制訂訓練計劃時,未能充分考慮比賽日程的影響,賽前訓練負荷過大,使青少年運動員在比賽中容易出現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急性損傷問題。最后,部分教練員盲目追求訓練效果,采用超負荷的訓練手段,如不間斷的高強度無氧訓練、力量訓練等,使青少年運動員的生理負荷超出其承受范圍,導致他們內分泌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運動損傷風險。
2.3 肌肉柔韌性與核心穩定性不足
肌肉柔韌性是指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伸展能力。這些軟組織在運動過程中對關節起到保護作用。青少年運動員由于受到激素水平、肌肉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其肌肉柔韌性的發展相對滯后。若青少年缺乏有針對性的拉伸訓練,肌肉的伸展能力就難以滿足專項運動的需求,其在劇烈運動中容易出現肌肉拉傷。另外,部分青少年運動員的核心肌群力量薄弱,穩定性欠佳,難以適應專項運動中的旋轉、快速變向等高強度動作,導致其膝關節、髖關節等部位容易受到損傷。
2.4 運動器材與場地設施存在隱患
在青少年體育訓練過程中,運動器材與場地設施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安全具有重要影響。首先,部分訓練器材存在設計缺陷,未充分考慮人體工程學特征,容易對關節、肌腱等部位造成壓力,引發勞損等問題。以技巧類項目為例,高低杠、平衡木等器械若高度、彈性等參數設置不當,就會增加青少年運動員肩關節、踝關節損傷的風險。其次,部分訓練器材缺乏定期的維護與更新,存在安全隱患。例如,競技體操訓練中,助跳板、彈床等器材的彈性系數會隨使用時間的增加而下降,若不及時更換,就會影響發力與緩沖效果,加重對下肢關節的沖擊力,引發軟骨損傷。最后,部分場地設施不達標也是導致損傷的重要誘因。例如,若籃球場地地面過硬、防滑性能差,運動員就容易在做急停、轉身等動作時發生踝關節扭傷;若游泳池水深不足、池壁過陡,則會增加青少年頭部、肩關節撞傷的概率。
3 青少年運動損傷的預防策略
3.1 制訂科學的訓練計劃
第一,教練員應全面評估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等因素,根據評估結果將其劃分為不同的訓練組別,實施分級管理。在此基礎上,結合運動項目的特點,制訂階段性的訓練目標與計劃,合理安排各訓練階段的強度、密度與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盲目提高訓練負荷。例如,在體操項目的翻騰訓練中,可采用分級遞進的方式,初級階段以基本動作為主,中級階段逐步增加組合難度,高級階段再過渡到高難度動作,使青少年運動員的身體適應能力與技術水平同步提高,降低損傷風險。
第二,重視生物力學原理在訓練中的應用。教練員應掌握運動技術動作的受力特點,優化動作技術,減少關節等薄弱部位的應力集中。例如,在跳水訓練中,可通過生物力學測試,分析不同難度動作的身體姿勢、入水角度等參數,找出影響身體受力的關鍵因素,進而提高動作技術,預防腰椎、肩關節等部位的損傷發生。
第三,加強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的配合。青少年在進行技術訓練的同時,應針對性地開展力量、柔韌等體能訓練活動,以提高關節穩定性、肌肉協調性,預防運動損傷。例如,在網球訓練中,可結合專項技術,進行上肢、核心等部位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增強肩關節、腰椎的穩定性,預防網球肘等損傷的發生。
3.2 合理控制運動負荷
第一,教練員應全面監控青少年運動員的生理、心理負荷,綜合考慮年齡、性別、體能水平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負荷控制方案。可利用心率監測、血乳酸測試等手段,客觀評估運動員的疲勞程度,動態調整訓練強度與密度。例如,在長距離游泳訓練中,教練員可通過心率遙測技術實時監測運動員的生理應激水平,一旦發現心率異常升高、恢復延遲等過度疲勞征兆,則應及時調整訓練計劃,降低負荷強度,避免過度訓練綜合征的發生。
第二,要注重訓練負荷的合理配置,遵循漸進性原則,避免單一的高強度訓練。可采用“高—低—中”的訓練負荷模式,在高強度訓練后安排適當的低強度恢復性訓練,促進身體機能的超量恢復。例如,在田徑短跑訓練中,教練員可每周安排1—2次高強度無氧訓練,其余時間進行低強度的技術、體能訓練,使青少年運動員的神經肌肉系統得到充分恢復,降低損傷風險。
第三,高度重視賽后恢復,加快體能與心理的恢復進程。比賽期間,青少年運動員的生理、心理負荷劇增,若缺乏科學的恢復措施,則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運動損傷。賽后應合理安排被動休息與主動恢復相結合的恢復策略,采用放松訓練、物理治療、心理疏導等多元化手段,加速疲勞感的清除,修復損傷的微觀組織,使青少年運動員以最佳狀態投入下一階段的訓練中。
3.3 加強專項體能訓練
第一,應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柔韌素質訓練方法。例如,在體操項目中,可采用靜態拉伸、動態拉伸、PNF等多種拉伸手段,重點提高髖關節、脊柱等部位的活動范圍,提升肌肉的伸展能力,預防韌帶損傷、肌肉拉傷等問題的發生。在實施拉伸訓練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從小幅度、短時間的拉伸開始,逐步提高強度與增加持續時間,避免因拉伸過度而引發肌肉組織損傷。
第二,加強核心區域的穩定性訓練。核心是連接上下肢的樞紐,在運動中起到傳遞力量、維持平衡的關鍵作用。可采用懸吊訓練(TRX)、瑜伽球、波速球等不穩定訓練器材,激活腹橫肌、多裂肌等核心深層肌群,提高本體感受能力,增強脊柱的穩定性,預防腰背部損傷。如在高爾夫揮桿動作中,旋轉力量主要來源于核心區肌肉的剪切力,若核心肌群無法同步協調發力,則會造成腰椎過度前屈或旋轉,從而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等損傷。
第三,將核心訓練與專項技術相結合,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戰性。例如,在跆拳道訓練中,可將平衡木、波速球等器材納入踢擊、拳擊練習,以激發核心肌群參與身體的維穩與協調,降低下肢關節的損傷風險。
3.4 優化運動器材與場地設施配置
第一,要加強器材設施的設計與開發,充分考慮人體工效學特征,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例如,在設計體操器械時,應以運動員的身體尺寸、關節活動范圍等參數為依據,優化器械的高度、角度、彈性系數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關節、肌腱的非必要應力。同時,要引入新材料、新工藝,提高器材的緩沖性能與抗沖擊強度。例如,在跳高墊的制作中,可采用記憶海綿、納米材料等新型緩沖材料,有效吸收撞擊的力量,降低踝關節、腰椎的損傷風險。
第二,建立完善的器材管理與維護制度。定期檢查器材設施的磨損程度、牢固性,及時更換老化、損壞的部件,消除安全隱患。例如,在體育舞蹈訓練中,應定期檢測訓練場地的木地板,評估其平整度、回彈性等性能指標,一旦發現大面積老化、變形,則應及時對其進行修繕或更換,以保障運動員的落地緩沖與運動安全。
第三,場地設施的規劃布局要突出功能性與安全性。合理劃分運動區與緩沖區,設置必要的防護設施。例如,在游泳館的設計中,應嚴格控制池水的深度,在入水區鋪設防滑墊,在跳水區增設安全繩等,最大限度防止意外傷害的發生。總之,運動器材與場地設施的優化配置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設計、生產、管理等多部門通力協作。只有建立嚴格的質量標準,執行精細化管理,完善配套的硬件設施,才能為青少年運動員營造安全、高效的訓練環境,最大限度地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
4 結語
預防青少年運動損傷的發生需要從訓練方式、負荷管理、身體素質、硬件設施等多方面入手,制定科學系統的預防策略。只有在教練員、管理者、科研人員等的共同努力下,不斷優化訓練模式,完善管理機制,提高訓練條件,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青少年運動員的損傷風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推動青少年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宮朝銘.試談高校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的原因與恢復策略[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3(22):53-55.
[2]管蓉,黃磊.體育運動訓練中的運動損傷及防范措施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1):142-144.
[3]吳軍鵬.學校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思考[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8):23-25.
[4]周正,譚吟月.論高職院校體育訓練中的防傷害策略[J].健與美,2022(7):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