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孝芝
摘 要:文章旨在探討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其在強化關節穩定性、提升專項技術和戰術執行能力、提高整體身體素質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闡述了功能性訓練應遵循的原則,介紹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具體應用,并強調在實施功能性訓練時應注意的事項。研究結果表明,科學、系統地運用功能性訓練能夠有效提高籃球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和運動表現力。
關鍵詞:功能性訓練;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
籃球是一項高強度、綜合性的運動項目,它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極高。傳統的體能訓練方法主要注重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增強,而功能性訓練則更加注重身體的協調性、穩定性和靈活性,其能更好地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力和預防運動損傷。因此,探討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作用
1.1 增強關節穩定性和預防運動損傷
在籃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功能性訓練通過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練習,如平衡訓練、核心穩定訓練等,增強運動員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和韌帶彈性,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其有助于減少因關節不穩定而導致的扭傷、拉傷等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同時,功能性訓練能增強運動員的本體感覺,使其更好地感知身體的位置和運動狀態,從而在運動中做出更加準確、協調的動作,進一步降低受傷風險。
1.2 提升專項技術和戰術執行能力
功能性訓練通過模擬籃球運動中的各種動作和場景,進行針對力量、速度、爆發力等的訓練,使運動員的身體能夠更好地適應比賽的要求。例如,跳躍訓練不僅能夠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還能提高運動員的彈跳高度和連續起跳能力,這有助于他們在爭搶籃板球、封蓋等方面取得優勢。同時,功能性訓練注重對身體的協調性和節奏感的培養,使運動員在運球、傳球、投籃等技術動作中表現得更加流暢、準確,以提高技術的執行效率。
1.3 提高運動員的整體身體素質
功能性訓練不僅能夠提高運動員的力量、耐力、速度、靈敏度等基本素質,而且能全面提高其身體機能水平。負重訓練、懸吊訓練、彈性訓練等,能使運動員肌肉得到充分刺激和鍛煉,從而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功能性訓練還注重提高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和代謝能力,使其在長時間的比賽和高強度的訓練中能夠保持良好的體能狀態。此外,功能性訓練還能促進運動員身體靈活性和柔韌性的發展,使身體更加靈活、敏捷,提高運動表現力。
2 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原則
2.1 個性化原則
每名籃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技術特點和運動需求都存在著差異性,功能性訓練需要根據運動員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和調整。教練員在制訂訓練計劃時,應充分考慮運動員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技術水平、場上位置和運動目標等因素,以確保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個性化原則還要求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密切關注運動員的訓練反應和進步情況,及時調整訓練內容和強度,以達到最佳訓練效果。
2.2 循序漸進原則
在籃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功能性訓練的引入和實施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規律。在初始階段,功能性訓練應側重于幫助運動員掌握正確的動作技巧,提高身體的基礎協調能力和平衡感。隨著運動員適應性的提高,訓練強度和復雜性也應相應增加,并逐步引入更多變化和挑戰,如增加負重、改變動作速度或在不穩定環境下練習。
2.3 全面性原則
籃球運動員的體能素質涉及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以及技巧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功能性訓練在設計上必須遵循全面性原則,以確保運動員的整體身體素質得到均衡提高。具體來說,功能性訓練的內容應涵蓋各種不同類型的動作,如線性移動、橫向移動、旋轉和抗阻力動作等,以模擬比賽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功能性訓練還應重視不同能量系統的協同工作,通過有氧與無氧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
3 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具體應用
3.1 熱身訓練
熱身是功能性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有效預防運動損傷,并提高籃球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在籃球比賽中,運動員需要靈活運用身體各個部位,因此,熱身訓練也應覆蓋全身各主要肌肉群。首先,進行關節活動性訓練,可通過頸部、肩部、肘部、腕部、腰部、髖部、膝部和腳踝等關節的旋轉和屈伸,提升關節靈活性,避免運動員在高強度運動中受傷。例如,頸部的左右轉動,每個方向保持5秒,做2組;肩部的前環后繞,每個動作做20次,做2組。其次,進行動態拉伸,激活肌肉活力,增加肌肉彈性。例如,高抬腿跑步,每組20秒,做3組;側向跳躍,每組20秒,做3組,這樣不僅可以使肌肉逐漸適應即將開始的劇烈運動,而且能幫助運動員提前進入比賽狀態。最后,進行特定技術動作的預演,以強化技術和體能之間的協調性。例如,練習投籃動作,每次投籃后跑回原位再進行下一次投籃,持續3分鐘,重復2次,有助于將熱身與實際技能結合,讓運動員在正式比賽時能更快地找到感覺。
3.2 懸吊訓練
這是一種增強核心力量和穩定性的有效方法,它能幫助籃球運動員增強肌肉耐力,提升平衡能力,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在懸吊訓練中,運動員可以選擇使用TRX或其他懸掛訓練設備,通過調節身體姿勢和角度,實現對不同肌群的鍛煉。具體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肩橋:平躺在地面上,腳跟勾住懸掛帶,臀部離地,保持脊柱中立,維持這個姿勢30秒至1分鐘,重復3組,此動作可增強核心穩定性和上背部的力量。(2)俯臥撐:雙手握住懸掛帶的把手,完成標準俯臥撐動作,重復15次,做3組,此動作可以增強胸部、肩膀和手臂的肌肉力量。(3)倒掛提膝:倒掛在懸掛帶上,雙手握住把手,然后交替提起膝蓋至胸部,重復20次,做3組,此動作可以增強腹部和腿部的力量。(4)鳥狗式:雙腳掛在懸掛帶上,一條手臂向前伸直,另一條手臂彎曲置于腦后,同時一條腿向后伸直,另一條腿彎曲至90度,維持這個姿勢30秒,換另一邊進行同樣的動作,重復3組,此動作可以鍛煉全身的平衡能力和穩定性。懸吊訓練一般應在每周進行2—3次,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30—60分鐘,可根據個人體能水平和目標進行調整。在進行懸吊訓練時,要注意動作規范,防止因錯誤操作導致損傷,通過懸吊訓練,籃球運動員的核心力量和穩定性會得到顯著增強,從而使其在比賽中有更出色的表現。
3.3 波速球訓練
波速球訓練,又稱反應球訓練,是一種獨特而富有挑戰性的功能性訓練方法,它通過增強運動員的動態平衡、協調性、敏捷性和反應能力來提高籃球運動員的體能水平,其不僅能夠增強肌肉力量,而且能提升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和精準度。以投籃為例,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需要具備快速且準確的出手動作。因此,可以利用波速球對其進行針對性訓練。例如,運動員在每次接球后迅速做出投籃動作,或者在面對反彈球時及時調整姿態完成投籃,這樣既能鍛煉手臂的力量和靈活性,又能提升對突發狀況的應對能力。波速球訓練的具體安排可以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鐘,每組動作10次,共做3組。
3.4 彈力繩訓練
這種訓練可以幫助運動員更好地模擬實際比賽中的動作,并增強相關肌群的力量。以跳躍為例,彈力繩可以用于增強腿部力量和爆發力,運動員可以將彈力繩固定在腰部,然后進行深蹲跳或者單腿跳等動作,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大腿和臀部肌肉,而且能提升跳躍高度和穩定性。彈力繩訓練的時間一般為每周2次,每次45分鐘,每組動作15次,共做4組,訓練內容可以根據運動員的需求和目標進行靈活設計,如上肢力量訓練、核心穩定訓練等。
4 功能性訓練應注意的問題
4.1 訓練計劃的制訂
在制訂訓練計劃時,教練應確保訓練內容的多樣性和全面性,以促進運動員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教練還需要注意訓練計劃的靈活性,以便根據運動員的訓練進展和比賽安排進行調整。在制訂訓練計劃時,教練應充分考慮運動員的個人喜好和特點,以調動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
4.2 訓練方法的選擇
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對于功能性訓練的成功至關重要。在籃球體能訓練中,教練應根據運動員的需求和訓練目標,選擇最適合運動員的訓練方法。例如,為增強運動員的爆發力,教練可以采用跳躍、推舉等訓練方法;為增強運動員的耐力,則可以采用有氧運動和間歇性訓練。此外,教練還應注重訓練方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以激發運動員的訓練興趣,提高訓練效果。在選擇訓練方法時,教練還需要注意運動員的安全,避免因訓練方法不當導致運動員受傷。
4.3 兼顧籃球運動的競技需求
功能性訓練的核心在于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力和降低受傷風險。因此,教練必須緊密圍繞籃球運動的競技需求設計訓練計劃。在此基礎上,教練員應結合運動員的位置特性和個人技術風格,制訂個性化的訓練計劃。例如,對于需要頻繁跳躍的前鋒,增強下肢力量和爆發力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而對于控球后衛,則需要進行更多的敏捷性和反應速度訓練。
4.4 防止過度訓練和運動損傷
教練應合理安排訓練周期,其中包括充足的休息時間和適當的恢復措施,訓練強度和量的控制應根據運動員的體能狀態和訓練響應靈活調整,避免一味地追求訓練量的增加。此外,教練還應教會運動員正確的動作技巧和自我感知能力,讓他們能夠識別身體的異常信號,及時調整動作或停止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教練還可以運用各種恢復技術,如拉伸、按摩、冷療等,幫助運動員緩解肌肉緊張和疲勞。
5 結論
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夠強化關節穩定性、預防運動損傷,提升專項技術和戰術執行能力,以及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本文通過分析功能性訓練的作用和應用原則,并介紹了其具體的應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為籃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用指導。
參考文獻:
[1]董好杰.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體能訓練中的應用[J].田徑,2023(5):36-38.
[2]戴寧寧.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體能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田徑,2023(7):23-24.
[3]安銳鋒.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體能訓練中的應用[J].新體育,2022(1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