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隱憂與出路:數字規訓之于大學學術評價的審思

2024-07-09 12:33:12張卓黃滋淳
高教探索 2024年3期

張卓 黃滋淳

摘要:受指標邏輯和實證主義思潮影響,數字為本的全景場域成為規訓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的重要方式。數字因其具有“量度”與“支配”的雙重特性,較好地契合了大學學術評價追求可比較且便捷的實然訴求。隨著數字話語的提升,大學學術評價呈現出數字全景敞視、數字過濾氣泡、數字癮欲機制等現實樣態。數字規訓下的大學學術評價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包括:技術理性遮蔽了人文理性;功績主義催逼了一元迷思;行政邏輯束縛了學術邏輯。為此,應掙脫數統計算的囹圄,落實立德樹人的內涵式學術評價;警惕績效標準的趨同仿真,避免學術生態的低效內卷;弱化行政對學術的干涉,構建多元立體的長效評價體系。

關鍵詞:數字規訓;學術評價;數字尺度;高等教育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學術評價是依據特定原則、標準及方法對高校學術活動與科研成果開展的價值判定活動,是引領大學學術發展的“指揮棒”。為破除大學評價中的浮躁之風,克服“五唯”頑疾,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諸多政策文本??梢?,推進大學學術評價改革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評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且日益受到決策者及學術界的關注。誠如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所言:“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數量,凡是有數量的事物都可還原為數字。”[1]事實上,數字憑借高效便捷、直觀精確等特征迅速成為大學學術評價的主流性工具。如今,教育評估對數字的追崇已完成對大學學術評價的滲透及馴化,“一切皆可數字”的符碼思維重塑著大學學術評價的體系標準,遮蔽了評價功能的豐富性和多態性。

當前,大學學術評價“五唯”問題引發學術界的高度熱議,且產生豐富的研究成果。從宏觀維度來看,已有研究主要圍繞“五唯”問題的本質屬性進行闡釋。有研究者認為,大學學術評價中“五唯”痼疾的實質是管理、文化、社會發展階段及方法論等多層面的綜合反映。[2]有學者認為,“五唯”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理念、技術和發展階段的一種歷史匯流,直接原因是行政邏輯、功利主義與簡化主義導致的異化評價。[3]從中觀維度來看,在專門針對大學學術評價的研究成果中,有研究從評價主體、標準、方法等方面剖析了學術評價陷入困囿的主要成因和解困之道。[4]也有研究認為,大學學術評價制度尚未有效地推動學術評價創新,且在學術評價實踐過程中表現出制度供給不足和改革“徘徊”的雙重風險。[5]從微觀維度來看,現有研究主要關注“五唯”痼疾的基本特征。有學者認為,“計算主義”傾向是量化統治在大學評估中的典型表現,通過“計數”對學術評價進行判定,繼而追尋一種可預測性、可標準化的效果邏輯。[6]

概言之,盡管學界從不同角度對大學學術評價開展了整合性探討,具有較高的學理價值與實踐意義,但不足之處仍明顯存在。首先,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大學學術評價“是什么”,即學術評價的內涵解讀及表征分析,忽視了對大學學術評價“為什么”以及學術評價異化背后所蘊含的隱藏邏輯——數字標尺具有的規訓特質。其次,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大學學術評價的宏觀敘事,缺乏對其自身的微觀構建。數字革命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化,不僅使教育場域的全景數字成為規訓學術評價的新型權力,而且給評價活動帶來更具隱蔽性與誘惑性的控制。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與機制”,并對新時代大學評價改革提出政策性引導?;诖?,本研究選擇“數字規訓”場景為切入點,對大學學術評價中“數字規訓”場景的現實表征進行探究,審視及反思大學學術評價中“數字規訓”所存在的生發邏輯,進而探尋相應的紓解路向。

二、 數字規訓:一個詮釋大學學術評價的新視角近年來,作為量化標識的數字已不單是一種評價性工具,而是憑借“精準”測算、“客觀”度量、“理性”評估等科學范式逐漸成為衡量大學學術品質的主流選擇,大學學術評價也趨向于“數據化”與“計數化”,進而衍生出諸如“數字崇拜”“數字專制”等評價的“附產品”,基于數統計量的評估模型已深刻形塑了高等教育評價的認知與實踐。

(一)何為數字規訓

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在1785年設計了一種環形監獄,并將之描述為“一種新型式的規訓策略——全景敞視建筑”。在其設計中,“全景監獄是一種在空間中根據相互關系分布人員、按照等級體系組織人員、安排權力的中心點、并確定權力規訓的方式”[7]。在空間凝視狀態下,人永遠處于一個“看”與“被看”的權力結構中,規訓之眼隱蔽在暗處,致使每個人都背負著被監控的壓力,進而自覺地轉變成自己的監視者。為此,米歇爾·??拢∕ichelle Foucault)吸收了“圓形監獄”思想,重新構建一個“全景敞視主義”理論,從微觀視角及觀念層面來闡釋權力對人實施精巧的訓誡。在??驴磥恚耙幱枡嗔λP注的核心問題是權力技術對人的監控、評估和矯正,熱衷于通過精心計算、持久運作以及細微遍布等方式嵌入到社會中的每個細胞”[8]。因此,數字全景敞視可理解為借助景觀、符碼及話語等無處不在的數字權力對個體實施反復而無聲的馴化輸入。

馬克·波斯特(Mark Persian)基于數據信息社會,結合??碌摹叭俺ㄒ曋髁x”理論,進一步提出超級全景敞視理論。他認為:“當今的數字話語以及算法技術所產生的數據庫,構成一套沒有圍墻、窗戶和獄卒的超級全景監控系統?!盵9]圍繞數據庫發展起來的權力技術模式強化社會對個體的統治,重塑個體的身份,實現對個體的全方位、超時空、不可見的新型規訓與控制。在數字算法無處不在的社會中,主體認知被毫不設防地全面敞開,且自由意志不得不面向技術的規訓與形塑。正如維希留(Vichelyan)用“義肢”概念來解釋數字規訓的本質:“數字技術重塑人的身體和精神,繼而在習以為常的技術操作中時刻遭受技術義肢的靈魂規訓?!盵10]數字以具有絕對優勢的方式占據身體,且遮蔽身體的原初信念,讓身體心甘情愿地接受數字意識規訓,最終成為數字規訓世界中的一個孤島。當人與數字技術實現社會化共存后,意味著規訓權力通過“數字態視點”,突破了來自時間、資本及制度等規訓形式對人的意識形態的嵌入,超越了??卵壑小吧贁等丝炊鄶等恕钡摹叭耙幱枴苯Y構,轉向托馬斯·馬蒂森(Thomas Mathiesen)筆下“多數人看少數人”的“對視規訓”以及杰弗里·羅森(Jeffery Rosen)眼中“多數人看多數人”的“全視規訓”模式。[11]換言之,高校作為一個“人—數字”交互的場域,在某種程度上理應進行“反規訓”。

(二)數字規訓之于大學學術評價的解釋力

量化評價的數據指征遮蔽高校場域中人的主體性,并以數值指標將個體行動抽象為同質化的數字集合,轉求序列位次、期刊等級、論文檔次等物的再生產??死锼埂ざ喾驇炜死锟耍–hristoph Kucklick)認為:“數字技術潛入人類的意識形態,遵循一切皆可物化、物化皆為數字的算法邏輯,沉湎于更加精細、精確、透徹的全景數字監控。”[12]在量化評估體系中,數字規訓機制的發揮依賴于意義建構式的互動符號或度量標準。這種非制度性的規訓力量通過數統編碼、空間區隔、話語賦值等形式制造出“服從的、訓練有素的個體”,繼而被納入全天候的“全景敞視主義”之中。此時,高校學術評價中的隱性要素淪為簡單化計數標識,“數字至上”“數量取勝”等規訓樣態躍升為學術考核評估的核心生存法則,數字化指標驅動著評價主客體不斷追求自我規訓,以滿足“他者”的凝視和自我的“欲望”。究其質,數字規訓背后所隱藏的“量度”與“支配”的雙重特性較好地契合高校學術評價過程中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訴求,從而在提升大學學術評價有效性的同時確保權威體制的穩定運轉。

一方面,在高校學術評價中,“量度”被認為是價值不確定性、承認式規約與計算式理性共同作用的產物,依據數字指標能夠提升政策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數字量度以它標榜的簡約化、高效率及易操作將學術考核評價的數字程式推向理性的巔峰,并將復雜化的高校學術評估實踐簡約為數字化的等級制符碼指標,以便對其進行監測、比較及排名。另一方面,數字支配是以數字為核心,以層級傳導符號任務為重點,以精確的量化評估為范式,以獎懲性標示為手段,其實質在于以數字為尺度的評價結果與其承載的資源配給之間構成了高校學術評價的參照系[13],以可計量的數字化指標作為測度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依據,并形成相對穩定的資源配置模式。

整體來看,“量度”與“支配”間具有高度關聯性,“支配”的實現有賴于對大學學術評價的“量度”運用,同時“支配”所帶來的制約、控制又引發對“量度”的極度需求。總之,數字表達方式不僅“量度”精準且不易失真,還可高效地把握學術評價場域整體性,將隱性的學術評價特質抽象為同質化的數字標尺。正是數字指標獨特的客觀性、準確性、嚴謹性等鮮明尺度,較好地契合高校學術評價對高效性及有效性的雙重訴求,進而使數字逐步演繹成一種具有優先選擇的規訓力量。然而,數字本位的規訓力量已成為宰制及監控大學學術評價的新型權力,體現出對評估理念、評估質量、評估結構等的全景化操控的數字圖式。數字權力以全天候的數據景觀模糊了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界限,將階段性的數字尺度異化為超越學術評價本真的“數據殖民”,最終導致大學學術評價被數字技術所裹挾而成為被規訓的對象。為此,透過大學學術評價的數字規訓表征即數字全景敞視、數字過濾氣泡、數字癮欲機制,依次從操縱監控、圈層繭房、迷戀沉溺揭示其評價數字規訓的復雜邏輯(如圖1):技術理性遮蔽了人文理性、功績主義催逼了一元迷思、行政邏輯束縛了學術邏輯,三者共同作用于大學學術評價的數字規訓。三、 表征探尋:大學學術評價中數字規訓的現實考察數字規訓作為大學學術評價的核心符號,映射出數字化霸權的存在形態,數字指標正在解構學術生態,并建構一種蘊藏著顛覆性意義的生存圖景,正如尼爾·波茲曼 (Neil Pozmann)所言“數字不再是數據測量的衍生品,而是決定我們生存的必需品”[14]。在數字尺度的實時監控及精確測量下,大學學術評價中各個維度的價值關系及互動被數字尺度所支配,誘發數字規訓,并在大學學術評價過程中呈現出數字全景敞視、數字過濾氣泡、數字癮欲機制等鮮明的現實樣態。

(一)數字全景敞視:受困于計量操控的“定制性”評價

數字規訓圍困大學評價的內涵式發展,致使大學評價熱衷于精心計算、整齊劃一和客觀量度等思維范式,甚至被異化為量化統計的數字客體及計量指標的算法符碼,這種將科研成果簡化為數字標簽,折合成數字計件產品,進而演變為達成既定任務下的理性計量工具。米歇爾·福柯(Michael Foucault)基于“圓形監獄”理論構建“全景敞視主義”,認為“全景敞視是現代監控型社會的自我鏡像,所有人都被規約于全方位、微權力及最細致的訓誡之下,而執行這一權力的監視機構成為無處不在的規訓機器”[15]。數字測度以溫和又強大的控制不斷地規訓學術評價的各個方面,致使復雜而深刻的學術活動窄化為“物的再生產”,大學賴以立身的信仰、精神及理念等隱性品質被精細化的數字符號所侵蝕。大學內在自主性以及個體理性判斷力被打上統計數據的烙印,大學學術質量轉以論文數量、期刊級別、引用次數等直觀數字來標識,繼而使學術評價卷入“跟隨式研究”的泥淖,置于“快餐式發表”的規訓之下。

計量邏輯下的學術評價被異化為奴役學術共同體的桎梏,學者們受制于單向度的量化進路,順從于測量指數偏好下的“私人定制”軌跡,最終可能導致學術研究抽象為喧囂空洞的數字游戲。誠如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言:“社會的解放有賴于對奴役狀態的覺悟,而覺悟的出現往往取決于技術理性的需求?!盵16]在數字權力與資源分配高度綁定時,評價對象亦在“計量鐵籠”所重構的監控下不斷被比較、被定制及被排名,且自覺服從于蘊藏在數字規訓之中的權力規則,繼而呈現出被奴役于各種數字指標的高敏感狀態。大衛·萊昂(David Lyon)指出:“現代數字技術的監控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表象,每個被數字監視包裹的個體都成透明的數據人,而整個社會也在這種數據化的定制中形成數字場域下的全景敞視。”[17]數字規訓下的大學評價,一切評價痕跡都將成為數字抓取及分析的對象,評價對象則被有針對性地過濾及排列組合,并以“計量可以測度到的而不是測評該去算的”方式勾勒出用戶信息的“數字輪廓”。數字身份的透明化和數據化,數字監視的實時性、可回溯性及極限化,讓被評價者處于無時無刻不被監控的情境,而主體意識卻處于毫無察覺的松懈狀態,并在資源依賴與指標牽制中,繼續以制造計數符號的形式參與構建數字全景敞視。

(二)數字過濾氣泡:游離于符號孤島的“同質化”評價

凱斯·桑斯坦(Kesssantan)在《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信息繭房”概念,帕里澤(Parizer)將其稱為“過濾氣泡”,并認為“人們會基于選擇性偏好接觸同質類傾向的價值共識,以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舒適的體驗感,久而久之將自我囚禁于窄化信息所構建的‘過濾氣泡中,而狹隘的認知則會固化主體的思維模式”[18]。數量統計營造出一個科研生產與時間競速、與同輩競爭、與自我內卷的異化學術秩序,且以全新的規訓語境重構著高校教師的數字化生存狀態。高校教師成為被數字計算之人,并持續地被統一考核指標充斥,在不知不覺中被困頓于價值性缺失、創新性終結、感知力減退等窄化的“知識繭房”。更為吊詭的是,數字程式根據不同個體的知識結構、關注喜好及學術背景等因素勾勒出該個體的數字畫像,在數量化考核評估設計下,以數字符號為表征的“生產性”個體陷入了撰寫論文、申報課題、參加會議等指標化流程,無數工作量經由數字的篩選和過濾,對其進行個性化任務清單的推送,使個體沉迷在同質類評價模型中無法自拔。

恰如吉隆·奧哈拉(Geelong O'Hara)所言:“過濾氣泡依托強大的計算能力對信息的生產、傳播及反饋等流程實施全方位的規約,個體則沉浸在由數字推薦構建的一種圈層化的信息情境中?!盵19]數字推薦所遵循的計量公式及系數加權是將個體的學術生產行為視為“標準化”,并使之拘泥于一套看似客觀的數據計量工具中,最終以“同一化”的技術內核實現對個體無差別化的規訓與操縱。數字過濾氣泡根據以往的數字痕跡制定出針對性的篩選機制,過濾掉與考核評價無關的內容,對大學學術評價主客體進行精準畫像,通過構建一種穩定的獎勵機制來誘發個體形成數字順從和路徑依賴。換言之,以計量思維將學術評價本質進行數字性簡約和符號性表達,以利益和晉升為“營銷捆綁”對學者進行更為細致化和封閉化的管理,高校教師淪為“學術流水線”上的計件工,其論文生產更傾向于將無思想性的“文字工作”包裹在同質化的認知中,從而將復雜的學術評估桎梏在一個被計量的“符號孤島”中。數字操縱下的“私人定制”卻以“個性化”名義疏離了對精神意志、文化品質及高深知識等多樣性價值的追求,進而使高校教師在“數字回音室”里作繭自縛、思維固化、惟量化是從。

(三)數字癮欲機制:深陷于算法旋渦的“依附式”評價

數字主義以高效便捷、精準測量的外衣控制著人類知識的話語霸權,如今人們與數字之間有著一種近乎迷戀、吸引、依賴的關系。恰如吉奧喬·阿甘本(Giojo Forrest Gump)指出“數字時代的環境及氛圍比歷史上任何時代更令人上癮”[20],這種“致癮”邏輯像魔鬼一般蠶食著人們的價值選擇,個體的自主意識正在被吞噬。換言之,數字算法通過引誘,致使人們上癮,繼而到達規訓目的。雪莉·特克爾(Sherritkel)認為:“數字癮欲機制區別于傳統的化學藥劑成癮機制,它并非將某種化學成分攝入體內,但產生的效果卻很類似——因為它們依附性強,且設計恰當。”[21]在數字致癮機制的運作模式下,隱藏著一套“癮欲流程”。我們的生活正在被數字及其背后的資本所牽制,數統程序將每個人編成可計算的“單子”符號指令,并為每個“單子”賦值標準化的考核指標,每個“單子”基于不同評價場景將數字尺碼設計為相應的工作量,從而契合量化身份規訓的現實需求。

此時,大學學術評價變成了一個可預測、可測量的確定性過程,操控以規制受眾的工具理性和市場特性為目標的學術形態,高校教師抽象為物質世界的學術勞工,學生被視為可數之物的奴隸。在量化評估中,數字算法可以根據教師的學術偏好,為教師“量身定制”同一尺碼下的不同指標作為衡量學術發展的參照系,并據此將之調節到符合其預期需求的最佳狀態,這種統一化調適機制始終讓高校教師處于心理舒適區,對數字計量的依賴性前所未有地增強。這也證實了波恩鮑姆(Bonnbaum)所說的,“在數字幾何場所中,個體不再反思自我,而是沉浸在持續增加的符號凝視中,沉迷于數字資本主義的秩序中”[22]。毫不夸張地說,學術評價正在依托其數字邏輯改變著學者的生產方式與學術產量,使學者不間斷地接受著期刊級別、影響因子及H指數等可計算性的數據刺激,手忙腳亂地處理數字指標所誘發的競爭性恐慌和焦慮性壓力,從而成為游移在依附式數值標價里的“數字代碼”。

四、 機理審視:大學學術評價中數字規訓的潛在隱憂基于量化范式的數字規訓正在引起我們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及工作形式的大變革,數字主義以它標榜的計算理性、標準邏輯與精確測度將評價的程序法則推向了科學的巔峰,可視化的數字評估成為大學學術評價理性的代言人,數字尺度的異化風險也隨之而來。究其根源,數字規訓是技術理性遮蔽了人文理性、功績主義催逼了一元迷思、行政邏輯束縛了學術邏輯等多要素匯流交織的結果。

(一)“洞穴中的囚徒”:技術理性遮蔽了人文理性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提及“洞穴隱喻”的假設,他將尚需教化的人比作“洞穴中的囚徒”,將洞穴之內的世界比作可見世界,洞穴之外的世界視為可知世界。然而,圍困在洞穴內的人長期處于封閉、壓迫的環境中,生活的頹廢、行為的墮落及精神的萎靡已遮蔽“洞穴人”的靈魂。相反,走出洞穴之外的人進入了美之情景、善之熏陶、德之觀念的可知世界。如今,困囿在學術評價中的高校教師是否也如“洞穴之喻”被可見的世界束縛了手腳、遮蔽了雙眼?隨著數字化時代的進程,學術發展也被納入以數字指標、技術精進以及工具崇拜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相應的評估制度也變成標準安排下競爭性產出的符號標簽,其內在邏輯對高校教師的學術活動與科研生產具有強大的規訓性及指向性,高校教師被物化為既定的權重指數,被制造持續性學術量產的職業焦慮。正如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tigner)所說:“數字技術實施的是一種溫順的規訓式說服,區別于對身體的暴力限制,卻能通過隱蔽的數字場域實現心靈的馴化和認知的捕獲,進而改變人對自身的感悟。”[23]這意味著數字量化的技術思維逐漸將“具體”人視為由數據構成的“抽象”人,旨在將人的現實感性意識置于數字信度、效度及標準化的控制下,形成一種難以察覺的數字化全景遮蔽。

當數據量化或技術規訓作為學術評價的終極追求時,評價主客體則會逐漸失去主體性及自身的感知力,個體在數字化洞穴中被丈量、被馴化、被編碼,量化個體的數據指征遮蔽自然人的主體性,并以數據形式將事實與價值進行分割,強化個體的可塑性、公式化的數字符號表征,并規訓著主體走向數字化的塑造與修正。弗洛朗絲·卡特里斯(Florence Carteris)指出:“現代社會的‘量化技術達到一個登峰造極的程度,為每位個體量身定制一座數字化的‘圓形監獄,這種規訓形式以深度權力作用于個體思維,并讓人主動按照規則要求而塑造自身行動?!盵24]一方面,評價對象所具有的自我表達和個性化特色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同質化、標準化的數值度量體系。另一方面,經由數字化修辭、規訓式衡量后的學術評價進一步強化數字范式的絕對尺度。在技術理性邏輯的裹挾下,學術評價異化為圈囿人的洞穴,本應豐富多彩的生命個體淪為被計量和排序等所奴役的囚徒,知識生產創新被視為技術性工具和創造效益的砝碼,導致學術評價陷入“重量輕人,只見數字不見人”的困局。

(二)評價的“達瑪斯忒斯之床”:功績主義催逼了一元迷思

古希臘神話中忒修斯在前往雅典尋父的路上遇到號稱“鐵床匪”的達瑪斯忒斯,達瑪斯忒斯特制了兩張床,一長一短,并強行拉長腿短者與長床齊長,截其體長者下肢與短床同長,以此來滿足“人造的標準”。如今,大學學術評價是否也成了“達瑪斯忒斯之床”,成了遮蔽評價對象多元自由發展的標準化指標體系?而功績主義支配下的學術評價在強調指標統一下,又要求推動學術生產創新發展,這本身是一個悖論。對標準化計量考核的過度追求使得高校教師成為生產“資本”的經濟人,科研成果以“數”計算,一篇高影響因子論文或一項橫向重點課題可以轉化為多少工分,并且以創新度不足、貢獻度少的低階累積通約為等價的績效。數字標準化將復雜的評價流程整齊劃一為簡單的數字指標,并通過數字賦值將組織或個體抽象為統一的數字符碼。功績主義遵循“績多多得”原則,以各項精細化指標設置和標準化績效測量來激勵被評估者參與績效競爭,以直觀的數字分類計量其績效的市場價值,以此作為評估對象獲取學術資源及回報的分配標準。正如托馬斯·達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所言:“在數字指標的魅力下,似乎類似于科學管理模式中的質量審計與量化工具等外部技術能夠提升高校教師的績效產出。”[25]當符號標識的評價結果與資源配置高度關聯時,數字化尺度的合法性就優越于評估質量內容,從而助長了形式績效的虛假繁榮。

實質上,以數字計量為基礎的績效問責和審計文化成為大學公共治理的重要部分,大學學術評價高度關注學術活動的標準化生產,甚至為績效測量而設計評價指標和項目,繼而陷入數字主義的一元迷思。伊夫斯·金格拉斯(Yves Kingras)指出:“績效指標之所以被建立是因為數字便于獲取,而非數字反映某些重要信息,數字計量重構著評測主體的表達形式,并在精準化的數據控制中獲得價值再造?!盵26]大學學術評價逐漸被預設的數字指標所主導,高校教師的價值屬性被抽象為論文、課題及著作的數字結合,并以可對比的同質化指數來降低學術評價實踐的多元化。然而,無論是高校組織還是個體師生往往具備難以量化的主觀維度,如: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教學技巧、高??蒲蟹諊鹊?,這些定性內容往往被簡化的次要指標(分數高低、位次排名、科研數量等)所替代。功績主義帶來的統一性、單一化的數字標準,致使一些科研人員熱衷于追逐實時熱點、緊跟政策導向、迎合期刊風格、套用寫作模板等,只關注自身發表數量而非研究質量,這種現象可能會造成平庸學識的“標準化制造”,原本與眾不同的獨特個體被動適應同質化評價的“鐵床”,個性化發展理所當然地成為空中樓閣。

(三)“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單向度:行政邏輯束縛了學術邏輯

達摩克利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源自古希臘神話中迪塞尼修斯國王向他的朋友達摩克利斯發出赴宴邀請,但命其坐在用一根馬鬃懸掛的一把寒光刺眼的利劍下,且劍刃正對頭部,意指壓迫性危機如“懸頂之劍”,心中時刻要敲響警鐘。伯頓·克拉克(Burton Clark)認為:“現代大學學術組織存在兩種類型,一種是行政型部門,另一種是學術型部門,其運行邏輯深受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均衡博弈的影響。”[27]在高等教育集中型管理體制下,學術權力相對于行政權力處于從屬地位,其學術評價制度供給呈現出“單向度”的特征,這種競爭性制度安排就如懸在學者們頭頂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倘若未能滿足剛性考評指標,就時刻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大學作為資源依賴型組織,對行政邏輯的天然依附性強化了學術權力的體制化色彩。政府作為學術資源供給者,對數字權力的迷戀使得數字符號成為經費投入、聲譽保障以及績效提升等的決定性標簽。米爾斯(Mills)指出:“在財政預算日益緊張狀態下,教育行政部門更傾向于以一種近乎權威的方式對學術績效進行問責和審核?!盵28]當前,以數字統計為表征的評估結果構成學術資源分配的主要依據,并形成以科層制為核心的資源配置模式與以項目制為主導的財政撥款構架的“雙軌嵌套”運行邏輯。高校為在發展中更具競爭優勢,傾向于復制更高層次院校發展的路徑,在對高校教師的學術評價中追求仿真性數字符號,使得高校教師被裹挾在數字競標賽中,繼而淪為追逐與數字指標掛鉤的標價物。

在“單中心”的既定行政框架下,大學學術評價呈現出管理本位的行政泛化,主要借助可計算的數字和可計量的指標進行計劃、協調及控制,構建出一套項目層級、獎項等級、論文級別等多寡的數字符號評價體系,強調科研成果的可丈量性。這種以數統模型為工具、以數字權重為指標數值的干預方式滿足政府的權威性及績效管理需要。杰瑞·穆勒(Jerry muller)認為:“行政主導下的學術評價容易扭曲科學精神與科學追求,對科學事業有所損益,誘導學者認為科學研究只是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而非實現知識生產創新的動力。”[29]概言之,大學學術評價行政化的本質是以數字計算為導向的外部表現性評價標準向高校教師輸入單向度的價值觀,被數字規訓的高校教師極力地生產量化數據的學術資本,以表征自我的實力符號。歸根結底,大學學術評價設計的制度慣性深受政策工具的吸附與行政主導的驅動,運用可操作化、標準化及智能化等統計指標對評價對象進行數據化估算,將復雜的學術判斷簡化為行政考核的度量標準與科層期待的趨同尺度,行政導向的學術評價逐漸代替了學術增進。

五、 何以解憂:紓解大學學術評價數字規訓的行動出路“數字主義”盛行使得大學學術評價各個方面都演變成為一系列計算理性的數據表征,使得高等教育場域中各利益主體成為被數字規訓的“物化符碼”,數字評估已超脫評價的技術形式,通過操縱、改造、干預、監視等規訓形式嵌入人們的意識。為此,大學理應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反規訓”,尋求一種數字溫和式的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發展的評估范式,這種轉型需要高校掙脫數統計算的囹圄,警惕績效標準的趨同仿真,弱化行政對學術的干涉等。

(一)掙脫數統計算的囹圄,落實立德樹人的內涵式學術評價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大學學術評價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結點,大學學術評價要旨在于以推動學術創新及學術繁榮為目標,而非簡單地提升基于技術理性的管理效率?;跀祿楸镜牧炕己送ㄟ^數字賦值規訓著學術場域中個體的認知視界及意識形態,同時也消解了學術評價的本真功能。首先,立德樹人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大學各項評估活動的開展必須打破數字規訓的藩籬,回歸育人為本的價值原點。[30]構建以立德樹人成效為導向的大學學術評價體系,在考核獎勵、職稱評聘、學科評估等工作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增加體現人才創新活力、社會屬性及服務意識的數字指標體系,持續提升數字知識生產的創新價值、理論貢獻及學術影響,把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大學學術評價要堅持求真向善的價值理念,持續提升科研者的學術情懷和職業操守,實施學術不端“零容忍”機制,通過使用評價性數字引導科研主體以學術為志業、為學術而學術的追崇,發揮學術評價的“診斷分析”功能,弱化“數量排名”,既要展示數字指標中標準性綜合比重,又要彰顯數字符號中個性化特色權重,真正實現對人類數字化生存價值的終極關懷。

其次,應當超越對數字測度的過度依附,克服數字主義的表演性評價,轉向對多元主體德性涵養的關注,依據不同評價對象的維度特質構建相應的分類評價機制,通過充分關照高校的辦學宗旨、教師的職業素養、學生的價值觀念等緘默內涵,以確證數字工具運用的合理性。將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成效內化為大學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扭轉過于強調通過精致數字指標解釋高校教育質量、教師學術成果而忽視了評估內涵效用取向,推動大學學術評價從技術理性向人文理性回歸。[31]學術評價要把落實立德樹人核心使命貫穿在學術研究、論文發表及成果轉化等全過程,突出數字育人功能,強調數字評價對學術人的人性化考量。充分賦予數字符號對學術評價的綜合解釋力,以深度比較與權重賦值來闡釋評價標準的邏輯關系及現實樣態,提升評價性數字的學術含金量。此外,大學學術評價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強化高校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及榮譽精神,以多元質量觀分級分類增加涵蓋師德師風、業績貢獻及能力修養等人文尺度的評價指標數量,發揮評價中數字的時代性指向、激勵性調節和民主性要求等功能,確??蒲姓呷硇耐度刖哂袆撔滦院蛣撛煨缘目蒲谢顒又?。

(二)警惕績效標準的趨同仿真,避免學術生態的低效內卷

當數字標尺成為統一標準時,高校教師的思維及行為在各類評估指標下逐漸趨于同質化,進而消極地服從數字尺度框架。同時,高?;诠畹睦硇赃x擇,使得不少高校對標、模仿高水平大學的績效考評制度,追棒國際趨同的學術評價標準,優先考量數字性評價指標,并以績效標準宰制評價對象的學術行為,由此導致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師生評價制度的仿真性。因此,大學學術評價亟須營造多元化發展氛圍,打破學術生態低效內卷。

一方面,改革績效分配機制,破除將數字測度、數字符號等可計量“績效”與高校教師工資級差過度掛鉤,提高薪酬結構中保障性基本績效的數量標準,弱化績效工資的差異化比重。同時,大學應制定績效限額政策,針對高校教師個體在重大質量貢獻、社會服務意識及科研成果轉化等多維度的績效封頂能夠削弱“數量至上”的評判尺度,抑制低階績效的數字積累。確立大學在學術評價標準制定及評價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大力推行同行評議制度和代表作評價機制,結合學術委員會評價制度、第三方評定機構等作為績效考評的補充工具,從多層次為評測主體的科研成果進行“量質并重”的深度判斷,可消除過于依賴標準化績效指標的不足之處。改革“一刀切”的單一量化指標的評價模式,設置最低數值的公益性社會責任績效指標,注重不同學科評價的差異化需求。高校應實施開放式的學術評價機制,變單向度評價為雙向互動式,關注多元利益主體共同參與評價各個環節,應與評價對象進行深度溝通,以信息互通及相互監督來提升評價過程的倫理向度。此外,大學學術評價需優化“反饋—協商—共識”的可持續性評價環路,切實提升績效評估中的數字實際價值,充分尊重測評對象的主觀需求,真正服務于被評價者的發展需要。

另一方面,大學應形塑理性績效文化,通過專業培訓、共同體建設及宣傳教育等方式激發評價對象對學術志業的熱愛,強化評價對象的學術生命意識以及職業倫理精神的內化和堅守,從而實現對績效考評指向的理性審視。教育行政部門需降低學術評價的密度,根據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適當延長學術生產周期,重點鼓勵其圍繞國家社會發展需求,積極開展基礎性、創新性、應用型的科學研究,引入以“貢獻為本、數據為輔”的多參關聯性評價,即在評判學術成果貢獻度與關注度基礎上用績效評價數據引證內隱性指標特質,給質性內涵指標“乘上”一個量化評價的“系數”。為此,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大學應避免一元維度的計量考核,要切實改變數字指標統攝天下的格局,區分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不同學科屬性的教師,構建一種質性與量化、主觀與客觀、本體與異體立體互參的分類分層評價機制,將評價指標中的靜態數值與動態變化相結合,在存量數據基礎上增加年度增量指數,從而保障學術評價的客觀性及全面性。

(三)弱化行政對學術的干涉,構建多元立體的長效評價體系

學術評價的行政化規制是以數字尺度和量化評估來提升其機制運行效率,注重科層化管理模式,以精細化考核評估機制要求學術人在既定時間內達到科研考評的預期數量,高等教育系統被數字劃分為一個呈現等級排名的場域,不對稱的行政權力分布致使利益相關者成為被管理、問責及控制的對象。換言之,倘若學術評價單一地由行政力量主導,將引發行政力量與學術邏輯的失衡及沖突,繼而削弱學術評價的本體屬性。然而,科學的權力結構既是促進高質量評估范式的重要舉措,也是教育評價現代化變革的支撐性保障。

第一,政府需要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政策的落實,將一定數量的管理權限下放給高校、學術組織、師生等,重視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自我治理,消弭學術評價過程中的數字權力牽制以及數字路徑依賴等問題。擴大學術共同體在評價政策制定與運行中的主體性空間,提升多元評測主體參與學術評估數字治理的分析判斷能力,重塑學術評價體系中的權力結構,轉變學術評價中盲目追求數統計量的淺層行為,更多關注評價主體按照自身的內在邏輯合理調整數字運用的深度。完善評價分權制的相關立法,明確行政邏輯介入大學學術評價的權力邊界,改變數字指標驅動下的政府主導大學學術評價范式,優化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制度,減少政府權力對大學具體學術評價制度的過度干預。減弱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中的數字化審查與標準化檢視,切實提高大學學術自治和自主管理。

第二,高校應考量學術評價中“價值判斷、性質評定”等非量化因素影響,通過專家評議、同行評議和社會評議等方面的通力配合,引導大學在監督溝通、共享共識中確保權力與學術的分割,打破以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和下載量等數字指標為標準的評價模式。具體來講,根據行政部門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基礎性評價標準,高校應依據自身辦學水平和發展目標,依托學術委員會、第三方評價機構等學術共同體擬定分類分層的拓展性評價指數,重點針對不同學科特征、不同人才層次與不同類型研究等現實,突破以數字描述、統計測量、算法評判等傳統評價方式,轉向關注評價中不同個體的動態變化、能力提升及綜合發展等的學術評價。構建符合學術發展邏輯的“多元主體、多維標準、多方認可”的新時代大學學術評價體系,實現大學學術評價權力結構分配的科學性與多元化。

第三,大學學術評價的指標設計應涉及縱向比較(高校辦學定位、發展水平等)、橫向對比(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及現實對照(社會需求、研究現狀等)三維交互立體式標準,擺脫權力符號對學術資源的桎梏,以達到多方共享學術話語權。同時,高校應建立長效學術評價機制,減少各種論文、項目、帽子等短期化數字誘惑,降低急功近利的量化產出、抑制追名逐利的學術投機、延長考核評定周期,將重大科研成果、突破性發現、原始創新能力等漫長研究作為研判學術價值的標準,以此保持學術評價的可持續活力。

參考文獻:

[1]THORNDIKE K,TEICHLE U.University Rankings:Theoretical Basis,Methodology and Impacts o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M].Dordrecht:Springer Nether- lands,2011:223.

[2]李立國,趙闊,王傳毅,等.超越“五唯”: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的憂思與展望(筆談)[J].大學教育科學,2020(6):4-15.

[3]劉振天.破“五唯”立新規:教育評價改革的本體追求與成本約束[J].高等教育研究,2022(4):8-17.

[4]陳斌.從“表現主義”到“本質主義”——大學學術評價指標化的支配及其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21(5):44-54.

[5]張應強,趙鋒.從我國大學評價的特殊性看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的基本方向[J].江蘇高教,2021(2):1-8.

[6]張慶玲,胡建華.大學評價中的“計算主義”傾向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21(4):56-65.

[7]米歇爾·福柯.權力的眼睛——??略L談錄[M].嚴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8.

[8]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231.

[9]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0-127.

[10]PAUL V.Bunker Archeology[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4:58-63.

[11]韓炳哲.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M].程巍,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51.

[12]克里斯托夫·庫克里克.微粒社會[M].黃昆,夏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6-10.

[13]克里斯·希林.文化、技術與社會中的身體[M].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11.

[14]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2.

[15]米歇爾·福柯.必須保衛社會:法蘭西學院課程系列(1976)[M].錢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64-265.

[16]赫伯特·馬爾庫塞.單相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118-127.

[17]DAVID L. The Futility of Attempting to Codify Academicachievement Standards[J]. Higher Education,2014,67(3):273-288.

[18]伊萊·帕里澤.過濾泡:互聯網對我們的隱秘操縱[M].方師師,楊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65-72.

[19]吉隆·奧哈拉:咖啡機中的間諜:個人隱私的終結[M].畢小青,譯.北京:三聯出版社,2011:25-27.

[20]吉奧喬·阿甘本.例外狀態[M].薛熙平,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5.

[21]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M].周逵,劉菁荊,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61-166.

[22]波恩鮑姆.高等教育的管理時尚[M].毛亞慶,樊平軍,郝保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5-74.

[23]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迷失方向[M].趙和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115-119.

[24]弗洛朗絲·卡特里斯.總體績效:資本主義新精神[M].周曉飛,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8:164-167.

[25]托馬斯·達文波特.數據化轉型:從0到1成為數據獨角獸[M]. 盛楊燦,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230.

[26]伊夫斯·金格拉斯.大學的新衣? 對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科研評價的反思[M].劉莉,董彥邦,王琪,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15-40.

[27]伯頓·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 王承緒,徐輝,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16.

[28]MILLS J. Biopolitics,Liberal Eugenics,and Nihilism//Giorgio Agamben:Sovereignty and Lif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180-202.

[29]杰瑞·穆勒.指標陷阱[M].閭佳,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0:36.

[30]周作宇.論教育評價的治理功能及其自反性立場[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8):1-19.

[31]么加利,羅琴.高等教育評價的數字依附及消解[J].高校教育管理,2022(1):26-37.

(責任編輯陳志萍)

收稿日期:2023-06-24

作者簡介:張卓,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黃滋淳(通訊作者),南京中醫藥大學“雙一流”建設處副處長,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江蘇高教》專項課題(項目編號:JSGJKT026),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重點課題“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地方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研究”(項目編號:23GG0302)的研究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av性天堂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一区| 热99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www亚洲天堂| 国产黑人在线|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迷奸在线看| 国产成人三级|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无码丝袜人妻|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91色在线观看| 99久久性生片|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久久超级碰|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三区二区|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99精品在线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AV在线天堂进入|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四虎亚洲精品|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色综合五月婷婷|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日本a级免费|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狠狠干综合|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黄色片中文字幕|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日韩无码白|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欧美劲爆第一页| 在线亚洲天堂|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91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