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測度及時空分異演變分析

2024-07-09 07:30:12賀建清劉德鵬
高教探索 2024年3期
關鍵詞:水平發展教育

賀建清 劉德鵬

摘要: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借助泰爾指數、莫蘭指數、核密度估計分析其區域差異、空間相關性和動態演進趨勢。研究結果表明:2011-2020年高等教育發展和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整體上升,呈現東高西低、南強北弱的走勢,具有明顯的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集聚特征;耦合協調總體差距漸進式下降;考察期內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核密度曲線分布中心均向右移動,除東部地區外,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均出現極化特征。

關鍵詞:高等教育發展;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莫蘭指數;核密度估計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方略。高等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生產力進步、服務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征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關于教育與共同富裕的關系,相關研究主要聚焦職業教育領域。王丹霞等論述了以職業教育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徑與突破方向[1];馮淑慧等認為具有跨界融合特征的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2];陳超杰等探討了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賦能共同富裕的邏輯理路、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3];于才晟立足于新發展理論分析了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實踐壁壘與破解路徑[4];張滿東闡述了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助力維度與實踐路徑[5];李名梁等也論證了職業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內涵、邏輯及行動框架[6]。至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的關系,也有相關研究,如王鈺慧等論述了高等教育服務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7];李立國闡述了共同富裕語境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8]。此外,部分學者論證了教育公平與共同富裕二者之間的關系,如馬鳳岐等指出教育平衡充分發展是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9];劉復興認為“基于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要全面深化教育公平與教育共享發展” [10]。

已有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的文獻較少。藍勇福通過建立面板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和SYS-GMM模型,實證分析西部高等教育振興對實現共同富裕的影響。 [11]王奕俊等就職業教育對共同富裕的貢獻進行了測度[12];蘇德等也對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效應進行了實證測度[13]。而關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關系鮮有關注,故本文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水平,借助泰爾指數分析區域差距及其貢獻率,利用全局莫蘭指數和局部莫蘭指數分析其空間相關性和局部集聚特征,采用核密度函數刻畫其動態演化規律與極化特征。

一、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機理

高等教育發展通過以下四種途徑推進共同富裕。首先,高校可以依托學科門類齊全、高水平科技人才聚集、基礎研究力量雄厚、科研基礎設施完備等獨特優勢,成體系、建制化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以科技創新提升生產力,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積累國民財富的可持續性、戰略性動力,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高等教育是開發和提升人力資本、增強全民創造財富能力、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關鍵要素,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弱化個體能力差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階層流動的主要途徑。再次,高等教育助推鄉村振興、城鄉融合一體化和公共服務普及普惠,通過知識傳播、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鄉村振興,為鄉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共同富裕注入持久動能。第四,高等教育通過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精神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對高等教育發展也有正向作用。首先,共同富裕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推動共同富裕將全面提升產業水平、豐富物質財富,有助于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合作,構建成本分擔、利益共享的多元辦學格局,為發展高等教育夯實物質基礎;共同富裕還可激發教育與再教育的增量需求,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其次,共同富裕可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全民精神富足,保證社會和諧安定,為高等教育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氛圍。再次,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措施必將公共性充分融入社會生產實踐和共同體的構建中;而強化公共性的制度措施將有效緩解和糾正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服務供給不對等現象,有利于推進教育公平。第四,推動共同富裕,便于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為確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理論支撐,也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價值引領。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相互促進,二者之間存在耦合協調機制。

二、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水平測評

(一)評價指標設計及數據來源

高等教育發展指標體系包括三個維度,分別為高等教育規模、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結構,涉及12個指標;共同富裕水平也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為發展性、共享性、可持續性,共計18個指標(見表1)。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2021)、《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2-2021)、《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1-2020)、《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12-2021)以及《上海市統計年鑒》(2019-2021);其中,上海市2018-2020年農村養老機構數是通過城鄉養老機構總數測算出來的,北京2020年的農村養老機構數以2019年的數據代替。

(二)評價方法

1.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負向指標標準化后的數據值分別為xij′=xij-min[xij]max[xij]-min[xij]、xij′=max[xij]-xijmax[xij]-min[xij]。其中,max[xij]、min[xij]分別表示為第j項指標原始數據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表示為第j項指標的i年原始數據值。

2.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熵值法對指標進行客觀賦權。設Ej為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常數k=1/lnm,pij=xij′/∑mi=1xij′為第i年第j項指標值占該項指標的比重,則:Ej=-k∑mi=1pij/ln(pij);設λi為第j項指標的熵權(權重),則:λj=(1-Ej)/∑nj=1(1-Ej)。為了避免出現pij=0的情況,所有標準化后的指標值都加上0.0001。

3.綜合指標值計算

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水平綜合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U=∑nj=1xij′λj(1)

其中,xij′表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λj表示由熵值法確定的指標權重。

(三)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水平綜合測評結果

由表2可知,2011-2020年高等教育發展和共同富裕水平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高等教育發展指數均值最大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是北京,江蘇和上海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海南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排在末位,其次是青海和西藏,吉林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居中;共同富裕綜合指數均值最高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是北京,上海和廣東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共同富裕水平最低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是云南,其次是山西和寧夏,青海共同富裕綜合指數均值居中。總體來看,高等教育發展和共同富裕水平雙高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東部地區較多,這與東部地區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經濟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發展和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

三、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測評(一)耦合協調度模型與相對發展度模型構建

運用耦合系統模型來探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的耦合關系,其計算公式為:

C=2U(x)×U(y)[U(x)+U(y)]2 ????(2)

式(2)中,U(x)表示高等教育發展指數,U(y)表示共同富裕指數,C為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兩系統的耦合度。

在此基礎上,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公式:

D=C×T(3)

其中,T表示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兩系統總的綜合評價得分,如式(4)所示:

T=β1U(x)+β2U(y)(4)

假設高等教育發展指數與共同富裕指數同等重要,令β1=β2=12。

同時,本文構建相對發展度模型評價二者之間發展的優劣,公式如下:

γ=U(x)÷U(y)(5)

其中,U(x)、U(y)分別表示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綜合指數。若0<γ≤0.9,表明高等教育發展滯后于共同富裕發展水平;0.9<γ≤1.1表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同步發展;若γ>1.1,表明高等教育發展領先于共同富裕發展水平。[14]

(二)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測評結果及時空演化特征

2011-2020年,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均值最大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是北京,江蘇和上海分別排在第二和第三位,海南耦合協調度均值排在末位,其次是青海和寧夏,重慶市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均值居中。

從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等級來看,2011、2014、2017和2020年山西、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省(自治區、直轄市)由輕度失調階段上升為瀕臨失調階段;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陜西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瀕臨失調演變為勉強協調;上海、浙江、廣東3省(自治區、直轄市)從勉強協調演變為初級協調,北京由初級協調演變為中級協調;江西、西藏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經歷了“輕度失調-瀕臨失調-勉強協調”的演變軌跡;江蘇則遵循“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的演變路徑。

考察高等教育的相對發展度,北京、湖北、江蘇、陜西4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等教育發展始終領先于共同富裕發展;吉林、黑龍江高等教育發展由領先型演變為與共同富裕同步發展型;廣東、重慶、四川、河南高等教育發展由滯后型演變為與共同富裕同步發展型;內蒙古、浙江、江西、海南、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1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等教育發展始終滯后于共同富裕的發展水平;河北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始終保持同步發展;湖南、安徽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發展的關系經歷了“同步-領先-同步-滯后”的演變軌跡。

總體來看,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呈現東高西低、南強北弱的走勢。2011年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4985,其中上海、江蘇、浙江、廣東處于勉強協調階段、北京處于初級協調階段;中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4246,尚無一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勉強協調階段;西部地區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3673,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眾多省(自治區、直轄市)處于輕度失調階段。2020年全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均有提升,其中北京、江蘇邁進中級協調階段,上海、浙江、四川、廣東跨入初級協調階段,整體仍然保持了東高西低的空間分布格局。

從高等教育的相對發展度來看,中部、東部地區表現較好,西部地區居后。2011年,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相對發展度均值為0.9738,其中北京、天津、遼寧、江蘇高等教育發展領先于共同富裕發展,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相對發展度均值為1.0825,其中湖北、吉林、黑龍江高等教育發展領先于共同富裕的發展水平;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相對發展度均值為0.7500,除了陜西、廣西以外,其它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等教育發展均滯后于共同富裕的發展水平。2020年高等教育的相對發展水平繼續保持了“中部、東部地區表現較好,西部地區居后”的空間演化趨勢。

四、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區域差距分析采用泰爾指數測度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的區域差異,并將全國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區域,考察我國總體、區域間、區域內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的差異及其貢獻率。參考蘆風英等、胡慶龍等的計算方法[15][16],構建泰爾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T=1n∑iyiylnyiy(6)

其中,yi是第i個省份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水平,y是所有省份耦合協調水平均值。泰爾指數值越小,表明各省份間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差異越小,反之越大。同時,根據區域劃分測算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泰爾指數,并將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的總體差距分解為區域間差距和區域內差距。

T=Tb+Tw,Tb=∑3lVlln(Vlpl),Tw=VlTl(7)

其中,Vl為區域l內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之和與全國該值的比,pl表示區域l與全國樣本個數之比,Tl表示區域l的泰爾指數。Tb反映了區域間各省份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的差異,Tw刻畫了區域內各省份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的差異。

在此基礎上計算區域內和區域間泰爾指數的貢獻率:

Db=TbT×100%,Dw=TwT×100%,Dl=TlT×100%(8)

由表4可知,2011-2020年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協調度的泰爾指數T呈現漸進式下降趨勢,年均下降4.1%,其中2011年到2012下降了18.1%,表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的總體差距在逐漸縮小。雖然區域間和區域內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協調水平的泰爾指數均在縮小;但二者貢獻率走勢并不一致,區域間泰爾指數貢獻率在下降,由43.43%下降到38.07%,區域內泰爾指數貢獻率在擴大,由56.57%上升到61.93%,表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協調發展的總體差距主要來源于區域內。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泰爾指數均值為0.0060,中部、西部地區分別為0.0006和0.0022,呈現“東部﹥西部﹥中部”的格局,可見東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的省際差距要大于西部、中部地區;東部地區泰爾指數的貢獻率均值為40.76%,中部、西部地區分別為3.97%、14.34%,表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的區域內差距主要來源于東部地區。

五、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的空間相關性利用MoranI 指數考察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的空間自相關性,其計算公式如下[17]:

Moran'I=∑ni=1∑nj=1Wij(yi-y)(yj-y)S2∑ni=1∑nj=1Wij(9)

式(9)中,yi為i省市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觀察值,y=1n∑ni=1yi表示各省市耦合協調度均值;S2=1n∑ni=1(yi-y)2為樣本方差;n為省域總數,Wij為二進制的鄰接空間權重矩陣:

Wij=0,當i與j省不相鄰1,當i與j省相鄰

采用Z檢驗對MoranI指數進行顯著性驗證,Z=E(I)var(I),其中均值E(I)=-1n-1,方差var=E(I2)-[E(I)]2。

在此基礎上運用局部空間自相關指數刻畫省市間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的局部空間集聚特征,其計算公式如下:

Moran'Ii=(yi-y)∑nj=1Wij(yj-y)S2(10)

從表5中的計算結果來看,2011-2020年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全局莫蘭指數在0.247~0.336之間,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水平在空間隨機分布的假設被拒絕,具有明顯的空間自相關;莫蘭指數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2011-2012年莫蘭指數處于上升階段,隨后莫蘭指數漸進式下降,至2019年達最低值0.247,2020年莫蘭指數又上升到0.269;由此可見全國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的空間相關性在逐漸減弱。

局部莫蘭指數可刻畫各區域耦合協調度局部空間集聚程度,包括“高—高”“低—低”“低—高”“高—低”集聚模式四類。將全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區域局部空間集聚類型繪制成表格(見表6)。2011年,遼寧、廣東、四川、陜西四省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度屬于“高—低”集聚類型,內蒙古、黑龍江、廣西等9省(自治區、直轄市)屬于“低—低”集聚類型,天津、上海、江蘇等5省(自治區、直轄市)屬于“高—高”集聚類型,河北、江西屬于“低—高”集聚類型;2014年“高—高”集聚類型增加了福建、減少了安徽,“高—低”集聚類型減少了遼寧,“低—低”集聚類型減少了黑龍江、增加了貴州,“低—高”集聚類型增加了安徽;2020年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屬于“高—高”集聚類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6個,其中山東是新入省份,屬于“低—低”集聚類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仍有9個,增加了吉林、減少了廣西;屬于“高—低”集聚類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保持不變,仍為遼寧、廣東、四川、陜西四省,屬于“低—高”集聚類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只有江西、福建,其它省(自治區、直轄市)耦合協調發展的集聚特征并不顯著。總體來看,東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初步形成相互毗鄰、彼此促進的聯動溢出效應,西部地區有較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處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的“低-低”集聚區,彼此形成互相制約的局面,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缺乏良性互動,陷入惡性循環。

六、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的動態演進分析采用核密度估計分析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度的動態演進趨勢。核密度函數如式(11)所示[18]:

f(x)=1Nh∑Ni=1K(Xi-Xh) (11)

K(x)=12πexρ(-x22)(12)

其中,N為樣本的個數,h為帶寬,Xi、X分別表示獨立同分布的觀測值及其均值,K(x)表示高斯核函數。

圖3(a)、(b)、(c)、(d)分別刻畫了全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的動態演變趨勢和規律。

就全國層面而言,核密度曲線分布中心呈現右移傾向,說明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在2011-2020年有明顯提升;峰值上升、波峰收窄,表現出由寬峰向尖峰演變的態勢,意味著在考察期內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省際間的絕對差距在縮小;存在右拖尾且逐年拉長現象,表明個別地區在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過程中占據著絕對的領先地位,如北京、江蘇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遠高于其它省(自治區、直轄市);從波峰數量分析,2011-2020年核密度曲線始終保持一個主峰,沒有出現小微側峰,說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并未表現出多極化特征。總體來看,核密度曲線呈現右偏分布,低耦合協調水平省(自治區、直轄市)具有較高的核密度函數值,而高耦合協調度省(自治區、直轄市)核密度函數值低;這表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發展處于高水平耦合協調度的省市較少,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耦合協調度仍較低。

東部地區核密度曲線分布中心位置整體右移,意味著在考察期內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顯著提高。2011-2014年峰值上升、波峰收窄,由寬峰演變為尖峰,表明省際間耦合協調度的絕對差距在縮小;之后峰值逐步下降,2017-2020年峰值又逐漸上升,由寬峰演變為尖峰;核密度曲線始終保持單峰形狀,說明東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尚未出現極化特征。在整個考察期內核密度曲線呈現左右對稱分布,不存在拖尾特征,表明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出現極端值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耦合協調發展水平較為均衡。

中部地區核密度函數分布中心右移幅度較大,表明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在2011-2020年提升速度較快;2011-2015年主峰峰值上升、波峰收窄,由寬峰演變為尖峰,且左右兩邊均有側峰,意味著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省際間的絕對差距在縮小,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多極化趨勢;2016-2020年核密度曲線峰值階梯式下降、波峰變寬,側峰逐漸消失,表明省際間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差距微弱擴大,多極化現象有所緩和。

考察期內,西部地區核密度曲線分布中心也整體向右推進,峰值經歷了“上升—下降”的演變過程,波峰遵循“收窄—變寬”的演變路徑,2015年是分水嶺,在此之前峰值階梯式上升,之后階梯式下降;2011-2012年核密度曲線出現一個主峰和一個小微側峰,而2014-2016年呈現多個側峰,表明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由兩極化向多極化演變,2020年核密度曲線存在較長的右拖尾現象。

七、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2011-2020年高等教育發展和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整體上升,呈現東高西低、南強北弱的走勢,這與東部地區、南方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從高等教育的相對發展度來看,中部、東部地區表現較好,西部地區居后;耦合協調總體差距漸進式下降,區域內差距貢獻率上升,呈現“東部﹥西部﹥中部”的格局,區域內差距主要來源于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水平在空間隨機分布的假設被拒絕,具有明顯的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集聚特征,初步形成相互毗鄰、彼此促進的聯動溢出效應。考察期內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核密度曲線分布中心均向右移動,中部和西部高等教育與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均出現極化特征。

(二)對策建議

1.優化教育財政支出結構,保障生均經費投入

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繼續推進高等教育財政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平衡性功能,加大補償性與引導性專項轉移支付強度和覆蓋范圍、適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在發達地區增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在欠發達地區擴大中央財政支出比重、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地方高校,尤其是“偏、遠、薄”的邊緣化地區高校的經費投入力度。

2.推動教育公平,提升弱勢群體人力資本,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圍繞共同富裕這一宏偉目標,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與教育共享發展,勢必實現更高層次的教育公平。平衡高等教育資源和錄取率,提升弱勢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質量,面向農村和貧困家庭學生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培養模式、幫扶措施,深化產教融合,推動人才培養與農村產業、行業發展要求的無縫對接,提升人力資本和財富創造能力,使弱勢群體通過教育實現社會階層流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3.強化高等教育的區域協同發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高等教育發展和共同富裕耦合協調水平呈現“東高西低、南強北弱”的格局。因此,要強化高等教育的區域協同發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首先,要深化東部與中西部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及對口幫扶,共享教育資源,發揮優質教育在區域內乃至全國的引領與輻射作用,全局莫蘭指數和局部莫蘭指數分析結果也表明高等教育和共同富裕耦合協調發展具有明顯的空間自相關和局部集聚特征;同時要繼續增強中西部高水平大學的“造血”功能、推動應用型大學走特色發展之路,全面提升高校對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匹配度和貢獻力。其次,要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補齊在學科專業、區域布局上的短板弱項,推動高等教育體系與人才、科技、產業體系等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建設教育強國、經濟強國,實現共同富裕貢獻力量。[19]

注釋:

①耦合協調度類型劃分:[0,0.1]表示極度失調,[0.1,0.2)表示嚴重失調,[0.2,0.3)表示中度失調,[0.3,0.4)表示輕度失調,[0.4,0.5)表示瀕臨失調,[0.5,0.6)表示勉強協調,[0.6,0.7)表示初級協調,[0.7,0.8)表示中級協調,[0.8,0.9)表示良好協調,[0.9,1.0]表示優質協調。

參考文獻:

[1]王丹霞,王興.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推動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基本路徑與突破方向[J].職教論壇,2022(4):13-20.

[2]馮淑慧,葉蓓蓓. 我國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的協調互動關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2(31):15-21.

[3]陳超杰,張曉津,張晶.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賦能共同富裕的邏輯理路、現實困境及行動路徑:以“云上五金職校”建設為例[J]. 職教論壇,2022(10):44-49.

[4]于才晟.新發展理念下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理論邏輯、實踐壁壘與破解路徑[J]. 職業技術教育,2022(31):22-27.

[5]張滿東.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助力維度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4):58-63.

[6]李名梁,史靜妍.職業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內涵、邏輯及行動框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1):94-102.

[7]王鈺慧,孫雷.高等教育服務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6):10-13.

[8]李立國. 共同富裕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J]. 教育發展研究,2023(1):1-4

[9]馬鳳岐,謝愛磊. 教育平衡充分發展與共同富裕[J]. 教育研究,2022(6):148-159.

[10]劉復興.教育與共同富裕:建設促進共同富裕的高質量教育體系[J]. 教育研究,2022(8):149-159.

[11]藍勇福.西部高等教育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實證研究[J]. 重慶高教研究,2023(1):76-88

[12]王奕俊,邱偉杰,陳群芳.職業教育對于共同富裕貢獻度測度分析與提升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23(3):75-84.

[13]蘇德,薛寒,劉鳴宇.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協同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理論框架與實證測度[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6):11-21.

[14]徐雪,王永瑜.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水平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沙漠,2022,42(5):1-13.

[15]蘆風英,鄧光耀.中國省域鄉村振興水平的動態比較和區域差異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10):199-208.

[16]胡慶龍,伍亞.基于社會經濟因素的中國PM2.5排放的區域差異分解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6):170-186.

[17]鐘順昌,邵佳輝.黃河流域創新發展的分布動態、空間差異及收斂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5):25-46.

[18]許慶,劉進,熊長江.中國農村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及分布動態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2):103-120.

[19]舒立春.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為引領支撐教育強國建設貢獻重大力量[J].中國高教研究,2022(11):6-7.

(責任編輯劉第紅)

收稿日期:2023-08-13

作者簡介:賀建清,宜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德鵬,宜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高等教育發展、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耦合協調關系及其收斂性、動態演進趨勢分析”(22ZD03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水平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張水平作品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伊人欧美在线|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色香蕉影院| 国产精品30p| 九色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欧美高清三区|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成人在线第一页|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日韩专区欧美|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91麻豆|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91国内在线视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成人一区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xx在线观看|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超碰色了色|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久一在线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91麻豆|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