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 趙濤 李明睿



摘要 安寧河流域擁有四川第二大平原,資源稟賦優越,光熱資源富集,具備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先天優勢。以安寧河流域為例,開展墾造水田潛力測算分析和關鍵技術研究,為科學安排實施墾造水田項目提供決策參考,對牢牢守住四川省耕地保護紅線,保障四川省糧食安全,推進安寧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墾造水田;潛力分析;關鍵技術;安寧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 F 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2-020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42
Analysis on the Potentials and Key Techniques of Reclamation for Paddy Fields in Anning River Basin
QIN Gang, ZHAO Tao, LI Ming-rui
(Center of Official Land Acquisition and Restor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Sichuan 610041)
Abstract The Anning River Basin has the second largest plain in Sichuan Province, with superior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abundant solar and thermal resources, possessing the innate advantage of building a higher-level “Tianfu Granary” in the new era.Taking the Anning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reclamation potentials as well as researches into the key technique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arran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clamation projects for paddy field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irm safeguarding of the red lin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ensuring of food security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Anning? River Basin.
Key words Reclamation for paddy fields;Analysis on the potentials;Key techniques;Anning River Basin
作者簡介 秦剛(1980—),男,山東日照人,碩士,高級工程師,從事耕地保護和土地整治管理與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14
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剛性用地需求,四川省面臨著耕地后備資源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水田整理資源短缺等問題,急需拓寬補充水田途徑,為該省經濟穩增長項目用地儲備充足的新增耕地指標尤其是水田指標。
安寧河流域地處四川省的西南部、攀西經濟區的中部,擁有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是川西南糧食主產區和西部農業發展重點基地。2022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安寧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0年)》,對推動安寧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作出科學規劃安排。墾造水田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重要舉措。當前,墾造水田在四川才起步不久,立足安
寧河流域,深入分析墾造水田潛力,并提出實施關鍵技術,對
更好地推進墾造水田項目實施,在新時代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十分必要。
1 安寧河流域耕地資源概況
安寧河流域涉及攀枝花市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會理市、鹽源縣、會東縣、德昌縣、喜德縣、寧南縣、冕寧縣共11個縣(市、區)。根據2021年國土變更調查數據成果,安寧河流域11個縣(市、區)內耕地面積382 600.00 hm2,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36%,其中水田面積77 740.00 hm2,占區域耕地面積20.32%;水澆地面積400.00 hm2,占區域耕地面積0.10%;旱地面積304 460.00 hm2,占區域耕地面積79.58%。區域內耕地質量有待提升,中低產田占比高達60%以上,耕地質量等別平均為9.93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4等。安寧河流域耕地基本情況見表1。
2 墾造水田潛力分析
2.1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四川省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案》,結合最新部省相關文件要求,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法,選取生態條件、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土壤質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1-2]、土層厚度、連片規模、二調地類、是否穩定耕地、已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共11項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表2),對區域內旱地和水澆地墾造水田潛力進行評價分析。
在現狀旱地、水澆地底圖上逐圖斑標注生態條件、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土壤質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土層厚度、連片規模[1-2]。采用“限制性因子”評價法(評價指標中任意一項不宜墾造的情形為限制因素,若所涉圖斑指標涉及其中任意一項的,則該圖斑整體評價為不宜墾造),對圖斑逐項開展適宜性評價[3]。若圖斑指標數據均符合適宜墾造水田條件的,則該圖斑評價為初步墾造水田資源,在初步墾造水田資源基礎上依次扣除二調為水田、不穩定耕地、已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得到墾造水田潛力資源。
2.2 評價結果
評價后,區域內適宜進行旱地和水澆地墾造水田潛力為38 620.00 hm2,其中:攀枝花6 926.67 hm2、涼山彝族自治州31 693.33 hm2。潛力較高區域主要分布在會理市、會東縣、鹽邊縣、鹽源縣。墾造水田潛力評價結果見表3。
3 墾造水田關鍵技術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主要包括田面平整、田形調整、田埂及田坎砌筑、土壤改良培肥等內容。
3.1.1 田面平整。
田面平整要遵循“挖高填低、大彎就勢、小彎取直、分段求平”的原則,做到運距最短、工效最高、就近挖填平衡[4]。田面平整前應開展表土剝離和采取表土保護措施。田面平整后,田塊內各方向相對高差應當控制在±3 cm以內;平整后的田面基層需具備一定的防滲保水性能,能夠保障田塊蓄水能力高于72 h。水田建成后需進行灌水試驗,一次性灌水后田面保持不落干(即蓄水能力)的時間不應低于72 h。田塊蓄水能力低于72 h,需構建犁底層,進行防滲處理,處理后厚度不小于10 cm。平整后田面高程應低于灌溉水位,高于排水水位。平整后平原(平壩)區有機質含量應≥2.0%,耕作層厚度應≥25 cm,有效土層厚度應≥60 cm;丘陵區、山地區有機質含量應≥1.5%,耕層厚度應≥20 cm,有效土層厚度應≥50 cm。土壤容重1.0~1.4 g/cm3。土壤pH應保持在 5.5~8.0。
3.1.2 田形調整。
平原(平壩)區(地面坡度<6°)以修建水平條田(方田)為主,丘陵區、山地區(地面坡度6°~15°)以修建水平梯田為主。平原(平壩)區條田寬度應考慮機械作業需求和地形地貌的限制,田面寬度要適合于大中型機械化作業和田間的操作管理;丘陵區、山地區修筑梯田田面長邊宜平行于等高線方向布置,田面寬度有利于中小型機械化作業和田間的操作管理。平原(平壩)區田塊長度宜為100~500? m,寬度宜為20~200? m;丘陵區田塊長度宜為50~400 m,寬度宜為10~100 m;山地區田塊長度宜為20~200 m,寬度宜為10~100 m。
3.1.3 田埂及田坎砌筑。
墾造水田田埂修筑時,應進行防滲處理,以滿足田面保水性能,田埂高出田面30~50 cm、埂頂寬15~30 cm為宜,內外坡比宜為1∶0.3~1∶0.5。墾造水田田坎應具備一定的剛度、強度及穩定性,確保農田建成后使用期間不出現垮塌,土質田坎的高度一般不超過2 m,石坎高度一般低于3 m。黏性土質區域宜采用土質田坎,高度不宜超過2 m[5],需進行分層碾壓,分層厚度為40~50 cm,壓實度為85%左右。壤土或砂土區域新開挖田坎高度不宜超過1.5 m,土壤防滲及穩定能力不足時需進行防滲及穩定性處理。
3.1.4 土壤改良培肥。
土壤質地改良主要措施有結構改造和地力提升兩類措施[6],地力提升為不同質地土壤改良的公共措施。耕作層為黏質土壤時,為防止田塊板結,應采取摻砂改造,摻砂量視其黏性程度而定,摻混后近似壤土質地即可。同時黏質土底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很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適當深刨和深耕,增加土層的孔隙度。耕作層為砂質土壤時,為降低土壤的松散程度和透氣性,可適當摻入黏土或塘泥,提高耕作層保水保肥的能力。平整后表土層過于緊實的,需深翻深松,深翻厚度為20~25 cm,促進土壤熟化。酸化土壤治理時,應根據土壤酸化的程度,施用生石灰或堿性土壤調理劑改良[5],改良后土壤pH應保持在6~7。若耕作層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耕地環境質量在安全利用類范圍),應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方法進行修復[5],修復后土壤應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的規定。平整后若耕作層淺薄,有機質含量低、養分不足,宜采用秸稈還田、綠肥翻壓還田等措施。土壤培肥措施應連續實施3年以上,耕地質量達到不低于周邊水田標準。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規劃區以墾造水田為目標,故項目區水利配套設施設計的原則是滿足實施地塊灌溉保證率,滿足水稻等水生農作物生長需水要求,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擴大利用量,解決干旱區域和季節需水問題,同時搞好水土保持。根據不同地形條件、水源情況等,合理配置各種水源,有條件的地區盡可能實現自流灌溉,不提倡多級提水灌溉,鼓勵利用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丘陵區、山地區墾造水田項目區的灌溉設計保證率應不低于75%,平原(平壩)區不低于80%。地面灌溉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灌溉與排水工程技術管理規程》(SL/T 246—2019)的規定,渠系水利用系數不低于0.75。采用渠道輸水的灌溉工程,合理選擇防滲結構型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渠道防滲襯砌工程技術標準》(GB/T 50600—2020)的規定。采取管道輸水的工程,管材選擇應滿足技術和經濟要求,管徑<400 mm時宜選用塑料管材[7],地形復雜地區宜選用聚乙烯塑料管道;管徑>400 mm時可選用玻璃鋼管[7]、鋼筋混凝土管、鋼筒混凝土管等;山丘區不具備地埋條件時宜選用金屬管材。塑料管材允許工作壓力不應低于管道設計工作壓力。
墾造水田項目區的排澇能力標準需符合相關規范標準要求,應達到10年一遇的標準,其中平原(平壩)區水田在10年一遇暴雨后,應在2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而山地、丘陵區的水田應在3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
3.3 田間道路工程
平原(平壩)區,田間道路的通達度應不低于95%,丘陵區應高于80%。田間道路工程應充分考慮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要求,盡量少占耕地,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應充分論證并按要求進行合理補劃。田間道路布局應與溝渠、林帶充分結合,減少交叉或跨越,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田間道的路面寬度一般大于3 m,控制在6 m,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錯車道,錯車道寬不少6.5 m、長度不少于20.0 m,承擔農產品運輸的以及具有生產和生活功能的田間道路面原則上應硬化[8]。在降雨量較大區域,田間道宜對路肩進行硬化,路肩寬以0.25~0.50 m為宜。生產路的路面寬度一般為0.8~3.0 m。道路路面材質、道路坡度和轉彎角度等技術指標要符合《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的有關規定要求[9]。
3.4 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
根據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對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進行合理布局。樹種的選擇要根據地形、氣候、土壤等因素因地制宜確定,要以表現良好的鄉土樹種為主,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可采取林草植被措施進行綠化,提高植被覆蓋率,設置截水溝,邊坡防護工程,減少地表土壤侵蝕,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林、護路護溝林的種植和土質溝渠、田坎植草等措施[10]。
3.5 后期管護與利用
項目完工移交后,按后期管護要求認真落實后期管護責任,保障后期管護資金,重點關注基礎設施損毀、新增水田撂荒、改變種植屬性、違法違規占用等情況。項目實施部門應與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簽訂后期管護協議,確保項目驗收移交后“水田水用”,原則上保證連續三年每一年至少種植一季水稻、蓮藕等水生農作物。因氣候干旱或缺水,可實行水旱農作物輪種。管護期內,發現疑似“非水田化”問題的,各相關部門要積極督促整改,整改期間按規定要求暫時凍結項目指標,整改不到位的,予以核減。管護結束后,納入日常耕地管理。
4 結語
墾造水田是破解耕地占補平衡水田指標不足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在具體項目實施中,要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科學制定實施計劃,切忌為追求水田指標盲目推進。立足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因地制宜,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相關規劃為引領,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稟賦,重點在水資源條件好、土地集中連片度高、適宜規模化種植的區域實施墾造水田項目。加強墾造水田與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有機結合,做好與發改、財政、農業農村等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統籌規劃、穩步推進墾造水田建設。
參考文獻
[1] 夏陽.平頂山市:嚴守紅線豐糧倉[J].資源導刊,2022(8):26.
[2] 余敦,付永琦.模糊綜合評判法在耕地質量評價中的應用:以武寧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7):2065-2066.
[3]
盧丹.新一輪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要點探索[J].遼寧自然資源,2022(5):45-46.
[4] 李洪濤.DEM和ARCGIS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研究[D].阜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 30600—201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6] 孫靜.重慶丘陵山區旱地改水田工程關鍵技術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7):21-23.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 20203—201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8] 趙寧.姜嫄村鄉村空間與農業生產方式適應性評價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9] 廣東省農業廳,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東省現代標準農田建設標準(試行)[EB/OL].(2008-04-30)[2023-04-25].http://www.1mpi.com/doc/a35a36a4b87f9122197fb23e/3.
[10] 楊元良,郭建強,張銳,等.地質工作支撐服務鄉村振興路徑探討:以四川墾造水田項目為例[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2,35(1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