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磊 侯慶豐



摘要 大學生作為人才振興的重要基礎,其返鄉意愿的培育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對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返鄉政策、返鄉環境和學校因素這5個影響因素對大學生返鄉意愿具有混合效應。研究結果發現了提升大學生返鄉意愿的3組構型,其中返鄉環境、返鄉政策和學校因素對大學生返鄉意愿影響最為顯著。因此提出了優化返鄉政策、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校企結合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的建議,以期為提升大學生返鄉意愿提供借鑒。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返鄉意愿;路徑研究;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2-024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52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and the Impvoving Path— Based on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
DOU Lei,HOU Qing-feng
(School of Marxism,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alent revitalization,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is study,the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processed by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and the five influencing factors,family factors,homecoming policy,homecoming environment and school factors had mixed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The results found three groups of configurations,among which the returning environment,returning policy and school factors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erefore,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home,improve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establish the correct employment concept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Path research;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基金項目 甘肅省教育廳教學團隊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建設”,2023年。
作者簡介 竇磊(1999—),男,甘肅肅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29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2022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1 076萬,就業率為23.6%,意味著超過七成的高校畢業生畢業后面臨失業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1]”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要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有力推動基層事業的發展。[2]”推進鄉村振興,落實黨和國家的人才戰略,解決大學生就業不但是重要的現實問題,開展大學生返鄉意愿影響因素及路徑研究也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 研究述評
綜觀國內關于農村大學生返鄉成因的理論研究,主要有大學生個體特征、家庭環境、國家的就業政策、環境因素、學校教育等方面。
在個體特征方面,大學生自身的性格、工作能力和抗壓能力等多方面構成。馬英杰等[3]通過對成都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個體就業競爭力的自我評價與大學生返鄉意愿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即個體自我競爭力的自我評價越低,返鄉意愿越強烈。何雯等[4]對滁州學院大四學生發放問卷,并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EM)、SPSS和AMOS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個人主觀因素對返鄉意愿存在影響作用,部分大學生會根據自我三觀認識進行就業選擇,希望通過個人所學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周敏等[5]通過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發現個體特征會顯著影響到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其中具備較強責任感、組織能力的大學生返鄉意愿會更強烈。
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及親屬對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支持程度、家庭的經濟情況以及受訪者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甚至婚戀關系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返鄉意愿。裴德宇等[6]通過對影響返鄉就業意愿的推力和拉力兩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家庭經濟條件的允許和父母支持程度對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影響最大。返鄉就業后生活成本較低,而且經濟沒有后顧之憂,并且在家鄉就業還可以更好的照顧父母。同時,裴德宇等[6]也發現與戀人、配偶分隔兩地,也會降低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意愿。王秀芝等[7]研究指出,在父母的傳統觀念中認為上學讀書的目的就是擺脫貧窮的山村,并且獲得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因此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返回家鄉工作。肖秋香等[8]認為家庭因素是促進大學生返鄉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一方面父母期望孩子們返回家鄉,生活在父母身邊;另一方面在家鄉大學生無論是個人還是父母都具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和人脈資源,可以為返鄉就業提供一定的便利。
在國家就業政策方面,返鄉后的薪資狀況、個人發展空間和當地政府對返鄉大學生提供優惠政策等。王菁等[9]基于推拉理論針對農村和城市進行分析后得出,在家鄉生活成本低、地方政策的支持都會成為促進大學生返鄉的拉力,在城市工資待遇和物質生活方式也成為大學生選擇留在城市就業的拉力。玄雪梅[10]認為現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不高的原因與當地政府在就業政策的制定、執行方面相對欠缺具有一定關系。陳俊[11]也同樣認為,當地政府對人才引進政策的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大學生對返鄉政策了解程度較低,進而影響其返鄉意愿。王秀芝等[7]還認為大學生返鄉后發展空間不足,經濟落后地區對大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大學生自身價值難以實現,也是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的主要因素。
在返鄉環境方面,家鄉自然環境和公共基礎設施等因素成為影響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的重要因素。農村地區與大城市相比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但是自然環境要明顯優于大城市,這也是農村地區的優勢所在。胡佩[12]認為在農村地區教育資源和醫療條件有限,因此大部分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較低。張瑤祥[13]也認為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習慣了大城市的節奏和便利條件,返鄉后基礎設施不健全也是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的重要因素。
在受教育因素方面,包括學校對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引導程度,以及對“三農”方面的教育程度。李宇征等[14]認為高校缺少對“三農”知識的教育,導致學生們缺少對“三農”知識的了解程度。因此會影響到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意愿。馬英杰等[3]通過調查發現,有62.87%的受訪者認為學校開展的返鄉就業指導非常有用,在了解返鄉就業的相關政策信息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返鄉意愿。
最后在提升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的路徑研究方面,馬英杰等[3]認為提升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要從“加強政策宣傳制定”“優化就業環境”“高校引導學生返鄉”和“增強家庭成員的理解與支持”4個方面來進行;何雯等[4]則認為,當地政府拓寬就業渠道、提供大學生發展空間和平臺、營造較為良好的就業環境,不但可以減輕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同樣也可以提升其返鄉就業意愿。裴德宇等[6]提出政府要提高基層服務大學生的工資待遇,落實好“三支一扶”“特崗教師”和“人才引進”等政策;在學校方面要將著眼點由“吸引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逐步轉變為“培養有意愿、有能力到鄉村基層參與建設的優秀人才”。
在研究方法上,學者大多數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對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方法相對單一,且尚未發現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來分析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因素。因此,筆者以鄉村振興為背景研究大學生返鄉意愿各影響因素的混合效應及路徑選擇。
基于以上分析,該研究以甘肅農業大學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調查在校學生的個人特征、家庭環境、社會就業政策、返鄉環境和學校引導5個方面,分析甘肅農業大學在校大學生返鄉意愿的影響因素,并且探索農林院校大學生返鄉意愿的培育路徑。
2 變量設置、模型選取與數據來源
該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相結合的方式,對現有研究中影響大學生返鄉意愿的因素進行歸納和提煉,并進一步完成問卷的編制。通過隨機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的方法來收集并擴大調查范圍。最后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的方法并借助fsQCA 3.0軟件和SPSS 26.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組態構建和信效度檢驗。
2.1 變量設置 根據文獻分析,影響大學生返鄉意愿的因素有個人、家庭、返鄉政策、返鄉環境和學校等5個方面。在個人方面,主要是生活習慣、性格、個人工作能力等因素構成,是其生活環境以及社會實踐的特征表現。大學生會根據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職業偏好等個人因素就業選擇。在家庭方面,部分大學生受到“父母在,不遠游”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會選擇返鄉就業、陪在父母身邊這種盡孝的方式,既可以找到心儀的工作又可以照顧父母生活,是一種兩全的選擇。也有人因為在一線大城市具有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購房困難等原因,而選擇返鄉就業。在返鄉政策方面,主要有鼓勵高校畢業生深入基層工作,對返鄉就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補貼和優惠待遇等政策等。另外,家鄉自然環境的優越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同樣會提高大學返鄉就業的意愿。在學校層面,對返鄉政策進行積極宣傳、對學生返鄉就業進行積極引導,也會提高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意愿,見表1。
2.2 模型選取 該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fsQCA),其核心是通過收集小樣本量的案例,利用集合理論和布爾代數的原理,歸納導致某一社會現象的多因素組合,從而為給定結果提供不同的理論路徑[15]。因此,該研究通過使用fsQCA3.0軟件來檢驗個人、家庭、返鄉政策、返鄉環境和學校5個維度的各要素之間的組合和構型分析各組合因素如何共同影響大學生返鄉意愿。
2.3 數據來源 為了深入分析影響大學生返鄉的影響因素,從2023年5月開始在問卷星平臺發放問卷,截至2023年8月共回收問卷306份,其中剔除6份無效問卷,最后回收有效問卷30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其中男生149人、女生151人,城鎮戶口138人,農村戶口162人,專業類別涉及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農學、工學和理學7個大類。調查樣本的基本信息見表2。
3 結果與分析
3.1 數據處理
3.1.1 信效度檢驗。
(1)信度檢驗。該研究通過SPSS 26.0軟件檢驗克隆巴赫系數,來驗證16個影響因子之間的內部一致性。克隆巴赫系數越接近1說明信度越高。信度分析結果顯示,Cronbachs Alpha值為0.863,在0.8~0.9,因此說明16個影響因子之間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很好。
(2)效度檢驗。效度主要包括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該研究的問卷指標是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并對文獻中提到的影響因素進行歸納設計出來的,因此可以認為是符合內容效度的。利用SPSS 26.0軟件通過對KMO進行測度,來檢測各個指標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KMO越接近1,則認為適配度越高。
經效度檢驗可知,KMO值為0.912,且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2 648.838,df值為136,顯著概率為0.00,小于0.01,因子載荷大于0.4就有效,16個測項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4,所以認為問卷效度符合研究要求,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3.1.2 變量校準及編碼。由于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所以要對問卷數據進行校準,因此必須轉化為0~1的隸屬刻度[16]。該研究采用常見的3個校準臨界值:0.95為完全隸屬值,0.50為最大模糊值,0.05為完全不隸屬。運用Excel中的“percentile”公式計算出各個維度的臨界值,再通過軟件fsQCA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最終得到校準結果。由于樣本總量較大,因此只展示部分校準后的數據,如表3所示。
3.2 單變量必要性分析 運用fsQCA 3.0軟件對單項條件變量進行必要性檢驗,一致性大于0.9的條件為必要條件[17],一致性在0.8~0.9的條件可以視為充分條件。如表4所示,各條件變量一致性均未大于0.9,因此沒有必要條件,其中返鄉政策、返鄉環境和學校因素均在0.8~0.9,因此可以認為是充分條件,即對提升大學生返鄉意愿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3 構建真值集 利用fsQCA 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組合和構型分析,并且一致性閾值設為0.8,案例閾值設為3,條件組合結果見表5。表中組態指出樣本中影響因素相互組合會導致多種并發現象的可行路徑,也同樣可以說明哪種組合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學生返鄉意愿。fsQCA 3.0軟件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簡單解、中間解和復雜解3種結果,其中中間解可以較好地平衡理論和實際調查所得的出入[18],因此選擇中間解作為研究結果。該研究采用Fiss PC的研究結果呈現形式表示結果[19]。
3.4 條件組合分析 從表6可以得出,有以下3種排列組合可以提升大學生返鄉意愿,分別是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返鄉環境、個人因素·返鄉政策·學校因素、家庭因素·返鄉環境·學校因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返鄉政策·學校環境。分析結果顯示組態3家庭因素·返鄉環境·學校因素是提升大學生返鄉意愿的最優路徑。
3.4.1 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返鄉環境。指高校大學生如果能夠擁有較強的個人能力、家庭的大力支持和返鄉良好的就業環境,就能夠形成較高的返鄉意愿。一般來說,大學生在高校接受四年的專業知識教育,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并且能夠將學校所學轉化為個人能力。因此,當高校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個人能力和來自家庭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支持,而且在返鄉后也擁有較好的就業環境時,高校大學生會擁有較高的返鄉意愿。
3.4.2 家庭因素·返鄉政策·學校因素。指高校大學生形成較強的返鄉意愿主要受到家庭環境對返鄉就業的支持以及學校對返鄉就業的大力推廣的影響。并且返鄉政策作為邊緣條件,其參與也會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極高的返鄉意愿。其中,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能夠讓高校大學生在返鄉就業過程中,感受到具有“后盾”,讓其更加具有底氣,而且返鄉就業可以實現“就業+盡孝”,使其返鄉意愿更加強烈。
3.4.3 缺少個人因素·缺少家庭因素·返鄉政策·學校環境。指在高校大學生不具有較強的個人能力和家庭支持的影響時,其形成較高的返鄉就業意愿主要來自返鄉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學校對返鄉就業的大力推廣。良好的返鄉就業政策,如“三支一扶”、特崗教師、人才引進政策等,都能夠提高大學生就業的成功率,并且良好的政策支持也會增強大學生返鄉的意愿。再加之學校相關部門對返鄉就業和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廣,對“三下鄉”和社會暑期實踐活動的開展,都會增加大學生對農村的熱愛和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興趣,即使個人能力不足且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也同樣可以提高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可行性,消除大學生對返鄉就業原有的偏見,進而形成較高的返鄉就業意愿。
4 結論與建議
4.1 研究結論 該研究基于甘肅農業大學300份調查問卷,并借助fsQCA的方法分析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意愿的影響因素及路徑,結果表明影響大學生返鄉意愿的4種關鍵路徑組合分別是: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返鄉環境;②個人因素、返鄉政策、學校因素;③家庭因素、返鄉環境、學校因素;④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返鄉政策和學校因素。其中,返鄉環境、返鄉政策和學校因素3個主要因素發生在4種主要的條件組合中,并且顯著影響大學生返鄉意愿,是大學生返鄉意愿的核心條件。
4.2 對策建議
4.2.1 大學生及其家人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國家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開展,高校大學生應當抓住返鄉就業的機會,高校學生及其家長要轉變就業觀念,要充分認識到城市就業壓力大和生活壓力大的嚴峻性,同時也要看到農村發展的積極態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村需要的高新技術人員越來越多,大學生就需要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素養和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大學生應當積極了解國家的相關就業政策,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返鄉就業政策,要看到鄉村振興政策所帶來的機遇,并且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減少對返鄉就業的偏見,將返鄉就業視為一種兼顧家庭與工作的最佳選擇。
大學生父母也要認識到,高校畢業生能找到一份收入可觀、工作穩定的工作極不容易。父母要正視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對孩子的就業做出合理的期望,同時也要看到新農村建設后村容村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現如今農村已經不是落后、貧窮的代言詞,大學生返鄉就業恰恰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新農村建設需要有能力、有知識的人才,父母要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引導大學生返鄉就業,在家庭教育中培養良好的就業觀。
4.2.2 政府要積極宣傳返鄉政策,優化就業條件。首先,大學生對國家和當地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了解程度較低。因此,當地政府加大對返鄉就業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讓廣大學生和家庭認識到鄉村振興對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性,推動大學生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為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并且當地政府應當營造一個良好的返鄉就業環境,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以減輕大學生返鄉的思想負擔。
其次,農村發展空間雖然很大,但與城市現有的基礎設施及經濟發展仍有巨大的差距。當地政府應當因地制宜,依托當地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同時也要認識到鄉鎮、農村工作環境相對艱苦、基礎設施不健全等問題,這也是高校大學生不愿意返鄉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要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
4.2.3 高校要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地方高校要積極與政府、企業加強合作,形成“政府-高校-企業”的合作模式,為大學生提供眾多就業崗位和實習機會,并且利用學校媒介和互聯網平臺積極發布就業信息,為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通暢渠道。
高校應當積極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并將此活動納入學生學習績效和綜合素質考評當中,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意識到投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增強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意愿。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馬英杰,杜海英.成都高校學生返鄉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廣東蠶業,2023,57(3):105-108.
[4] 何雯,李晨曦.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2,39(8):46-51.
[5] 周敏,李劍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21,22(1):70-81.
[6] 裴德宇,時金芝.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鄉村基層就業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河北某高校近3年畢業生的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7):181-184.
[7] 王秀芝,劉颯.農村籍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成因及措施[J].高等農業教育,2014(5):70-73.
[8] 肖秋香,方雯銳,趙浪.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省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研究: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8):91-92.
[9]
王菁,曹馨蕾.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學生農村就業推進策略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7):147-150.
[10] 玄雪梅.公共政策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基層就業政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75-77.
[11] 陳俊.當前大學生村官流失的特征、原因及解決對策:以陜西省 H 縣為例[J].農村經濟,2013(2):126-129.
[12] 胡佩.大學生“回流”農村的現實困境[J].人民論壇,2020(11):96-97.
[13] 張瑤祥.對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20):27-29.
[14] 李宇征,王云勝.高校德育視野下的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J].高等農業教育,2014(6):81-84.
[15] LONGEST K C,VAISEY S.Fuzzy: A program for perform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es (QCA) in Stata[J]. The stata journal,2008,8(1):79-104.
[16] MENDEL J M,KORJANI M M. Theoretical aspects of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J]. Information sciences,2013,237:137-161.
[17] SKAANING S E.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crisp-set and fuzzy-set QCA results[J].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2011,40(2):391-408.
[18] 程建青,羅瑾璉,杜運周,等.制度環境與心理認知何時激活創業?——一個基于QCA方法的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40(2):114-131.
[19]? FISS P C.A set-theoretic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4):118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