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其格 永海
摘要 促進牧區畜牧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式向綠色高效轉變,既是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途徑,也是畜牧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當前,在草原生態保護形勢依舊嚴峻、畜牧業發展相對粗放的背景下,內蒙古傳統畜牧業正處于艱難轉型的關鍵期。面向未來,必須立足于牧區資源稟賦,秉持“以草定畜、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提高產能、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不斷提高草原畜牧業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提升綠色畜產品生產能力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舉措。
關鍵詞 牧區現代化;試點建設;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2-025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53
The Present Situation,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Pastoral Area:Based on Field Surveys in the Inner Mongolian Xilingol League of Abag Banner
Qiqige,Yonghai
(Institute of Pastoral Development,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It is not only a new wa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nimal mode of production, but also a major symbol of its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ituation is still serious,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s relatively extensive,the traditional animal husbandry in Inner Mongolia is in a difficult transition period. Facing the future, we must base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pastoral areas and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determining livestock by grass, optimizing layout, adjusting structure, improving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ntegrating industry”,it is the key measure to improve the intensive, standardized and industrialized degree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to enhance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green animal products.
Key words Pastoral area modernization;Pilot construction;Green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研究基地”委托項目(2023WT28)。
作者簡介 其其格(1975—),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研究員,博士,從事區域經濟、牧區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17;修回日期 2023-08-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保?]解決農牧業發展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生產技術、優化組織模式、促進三產融合,加快地區現代化建設[2]。對廣大牧區而言,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戰略是解決傳統牧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選擇;是全方位實現畜牧產業振興和建設牧區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是確保廣大農牧民安居樂業,打造牧區共建共治共享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關鍵舉措;是促進“邊、偏、遠”牧區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
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獨特的屬性和生產生活特點,其良性發展是草原生態保護、牧民生計發展和畜產品供應穩定等國家戰略的內在要求。牧區現代化是國家全面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特殊短板”[3]。隨著我國“三農三牧”工作進入新時代,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改革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關鍵轉型期,這對內蒙古傳統畜牧業而言機遇和挑戰并存。在日益嚴峻的生態壓力下,如何順應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要求,實現“三農三牧”供給側對需求側的精準對接和努力推進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是各級政府部門、學術界以及社會各方需要重點關注的核心問題。
1 研究地區概況
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是內蒙古典型純牧業旗之一,位于內蒙古中北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175 km,南部屬于渾善達克沙地。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氣候,主要特點為冷暖分明、晝夜溫差大、干旱少雨、多風、蒸發量大,“南沙北草”特色明顯。全旗土地面積2.75萬km2,轄3個鎮、4個蘇木、71個嘎查、4個社區,總人口3.96萬。畜牧業是該旗傳統優勢特色產業,也是支柱產業。2022年,阿巴嘎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3 057萬元,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3 884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64 078萬元,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155 094萬元,增長9.9%。畜牧業總產值占第一產業比重為87.4%,占全旗GDP總量的41.9%。另外,城鎮和農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3 806和33 881元,分別增長7.3%和9.8%。全旗牲畜存欄數為1 781 837頭只,全年肉類總產量為42 331 t(其中牛肉產量為20 941 t,羊肉產量為20 362 t),奶類產量為43 084 t。其他社會事業也得到全面發展,尤其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人居環境、鄉村治理等方面均得到了長足發展。
2 阿巴嘎旗牧區現代化發展現狀與成效
牧區現代化政策試點為實現傳統牧區的現代化打開了政策窗口[4]。近年來,阿巴嘎旗以內蒙古牧區現代化建設試點旗為契機,以堅守草原生態“紅線”為基礎,聚焦提升畜牧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生產生活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積極探索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進程中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2.1 畜牧業結構不斷優化,基礎條件不斷完善
近年來,阿巴嘎旗重點打造西門塔爾牛、烏冉克羊繁育和阿巴嘎黑馬保種等一批特色產業基地,逐步形成以肉牛為主導產業、肉羊為傳統產業、黑馬為特色產業的產業結構體系,不斷完善畜牧業產業結構和強化畜牧業發展基礎。在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方面,目前該旗政府認定的家庭牧場124家,牧民專業合作社共有189家(其中自治區級示范社1家,盟級示范社3家),合作社注冊資產總額24 604.58萬元,成員總戶數為1 490戶。另外,目前已建成300頭以上肉牛育肥基地6處,萬頭牛育肥養殖基地1處;在畜產品加工方面,目前該旗肉食品屠宰加工企業有3家,年屠宰能力50萬羊單位,精深加工能力20萬羊單位,總冷藏冷凍能力1.2萬t;在優化畜群結構方面,目前全旗已建立肉羊標準化畜群2 200群,規范西門塔爾牛核心群27群,引進優質良種肉牛1.3萬頭,牲畜良改比重達到99.4%。總體來看,全旗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整個產業鏈智慧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龍頭企業在科技研發、產業鏈延伸、智慧化運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牧區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傳統畜牧業逐漸向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轉型發展。
2.2 品牌培育初具規模,龍頭企業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目前,阿巴嘎旗擁有規模以上企業30家,全旗擁有額爾敦、蒙高麗亞、蒙元、綠色大地、達爾汗、草原碧川等6家畜產品加工企業,照富、伊澌格等2家馬奶加工企業和馬奶化妝品公司,牛奶SC生產企業有2家,奶制品小作坊92戶。目前,全旗有效注冊商標總量達到141件,注冊商標主要使用于地方特色畜種、奶制品、肉制品等傳統領域。其中,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件,分別為“阿巴嘎黑馬”“阿巴嘎烏冉克羊”和“阿巴嘎策格”(酸馬奶)。此外,結合牧區現代化試點建設為契機,大力推廣科研技術,以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支撐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照富、伊澌格等企業的馬奶精深加工技術走在自治區前列,旗渾善達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旗獸醫獸藥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被自治區科協授予2021年“創新先鋒號”稱號。另外,龍頭企業帶頭引領作用明顯加強,牧企之間的聯結機制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已有200余牧戶與畜產品加工企業簽訂購銷合同。
2.3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逐步提升現代化水平
阿巴嘎旗在強化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同時,進一步統籌整合資源力量,強化畜牧業服務社會化促進機制,培育多元化、集約化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建立符合牧區實際的新型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補齊畜牧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這一短板,大力推進服務體系市場化改革,制定《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企業遴選和監管辦法》《牧區社會化服務企業鼓勵扶持辦法》《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工作流程》等制度措施。加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專業性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工作,結合牧業生產特點,堅持以模塊化為主,健全獸醫獸藥、飼草飼料儲售、牧業機械推廣使用、民族傳統奶食品檢驗檢測、種畜租賃、肉牛托養代管、良種置換劣質牛、新型職業牧民培訓、基層社會化服務九大模塊多元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參與、嘎查組織帶頭、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牧區社會化服務大格局。除此之外,為彌補技術上的短板,旗政府部門通過引進具有專利權、銷售權、研發能力的企業,構建以制作銷售、售后保障、培訓牧民為一體的現代化牧機銷售服務中心,企業發揮自身專利權資質及研發創新能力,根據牧民實際要求,訂做牧業機械,有效節省牧區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農牧管理部門依托獸醫獸藥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開展牲畜體內微量元素檢驗工作,指導和培訓牧民科學搭配飼草配方等技術,提高飼草消化率和營養價值,降低牧戶飼養成本,加強牲畜抗病能力,實現牧業綜合效益提升。另外,農牧、科技、林草部門積極與部分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等專業科研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共同開展關于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保護生態多樣性、良種繁育、獸醫防疫等方面加強合作或建立實習、實驗基地,為該旗生態保護和畜牧產業的良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存在的問題
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生態良性循環和草原畜牧業現代化。其主要方向是大力推行暖季草原適度放牧和冷季舍飼半舍飼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實現草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5]。但從現狀來看,阿巴嘎旗轄區內資源稟賦不均衡、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各異,實施牧區現代化戰略面臨著必須因地制宜,因類施策,明晰發展思路,確定發展目標,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實現產業興旺,又要嚴守生態紅線;既要推動產業發展,又要提高農村牧區居民生存生活質量;既要關注地上資源稟賦條件,又要考慮地下資源約束等相對復雜而困難的局面。
3.1 “小牧經濟”占主導地位,產業化程度低
當前,阿巴嘎旗畜牧業養殖規?;⒓s化水平比較低,大多以個體分散小戶的形式養殖,形成了“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形態。以一家一戶為主體的單打獨斗、分散經營方式不利于先進養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導致生產周期長、養殖成本高,對產品質量、標準化管理、市場地位和產品價格等方面均缺少控制力和影響力,在市場博弈中難以形成合力,導致分散小牧戶與大市場難以實現有效對接,特別是在面對自然風險、疫病風險與市場風險時,普通牧戶更易受到多重沖擊。類似“零、散、小”的發展格局不僅對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成本、市場地位、議價能力等諸多方面造成被動局面,并且難以適應農畜產品的優質、多樣、反季節、營養保健、綠色無公害等社會消費需求。
3.2 產業鏈利益聯結松散,牧企合作機制有待完善
現階段,阿巴嘎旗畜牧業養殖、加工和銷售等關鍵環節相互脫節,三方供需不匹配,產業化水平偏低,不能物盡其用體現畜產品全部經濟價值,養殖戶難以分享到產業鏈增值收益。一方面,存在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與現代產業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產業鏈上下游沒有真正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由于畜產品的銷售渠道不通暢,市場信息傳遞不及時,養殖戶生產決策常常遲滯于市場行情變化。另一方面,挖掘新功能新價值能力不足,畜產品生產、銷售方式傳統,缺乏對市場有效開拓,尤其網絡銷售、電商平臺等牧區數字經濟發展程度嚴重不足,致使優質畜產品有效供給與適應消費需求格局尚未形成緊密聯結。實際上,“小牧戶與大市場”“小規模與現代化”之間的失衡難以形成牧區產業發展合力,導致畜牧業轉型升級乏力。
3.3 牧產業競爭力弱,難以實現優質優價
一方面,阿巴嘎旗畜牧業經營主要為天然放養,以戶為單位分散經營難以形成統一的競價體系,缺少龍頭企業發揮其品牌效益和優質優價。另一方面,天然放養的高品質牛羊,大多只能實現一季出欄,難以與高端市場四季出售冷鮮肉的需求相匹配,導致本地牛羊肉難以實現優質優價,難以發揮品牌效益。此外,由于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如減羊增牛、南牛北羊、少養精養等)的影響,當地畜牧產業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農畜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目前,該旗畜產品多以活畜銷售或初級加工為主,缺少高端精深加工企業,產品延鏈、增值能力不強。一直以來,被稱為我國“奶罐肉庫”的內蒙古草原牧區生產的無污染綠色畜產品,雖然在品質和產量上有著較大特色和優勢,但品牌化建設和銷售渠道的拓展方面明顯不足,牧民基本未能分享品牌效益和高附加值利潤,長期扮演著初級廉價原材料供應者的角色[6]。
3.4 人才引進難,科技投入少
首先,由于“邊、偏、遠”地域特征所限,牧區在公共服務、生活條件、薪資待遇、發展空間等諸多方面相對落后,對優秀人才吸引力不夠,尤其年輕人才一般不愿意到傳統牧區就業、發展和定居,多數牧區普遍存在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現象。其次,牧區發展以畜牧業為主,相關企業(合作社、家庭牧場等)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科研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優質科技項目不多,尤其缺乏高端人才發揮科研能力的優質平臺。第三,科研支持不足,科技投入少。企業科技創新離不開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機構的技術支持。但從現狀來看,校企聯合、定向培養、培育職業牧民等人才培育機制尚未形成,企業所需的高端、高層次科研型人才嚴重短缺,一些科技型企業在技術革新、產學研方面合作受制,現有的研發平臺規模小,產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人才團隊相對匱乏。
3.5 基礎設施和社會化服務有待完善
一是牧區通電率低,網電入網率嚴重不足。電力是動力之源,沒有穩定的網電供應是阻礙牧區畜牧業產業化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最大障礙因素。實地調研發現,由于沒有通網電,有些合作社和家庭牧場難以升級改造,自動化、智能化設施設備無法使用,家庭小作坊也無法擴大生產。二是網絡、通信、交通、物流等基礎服務有待完善。牧區由于地域遼闊,牧民居住分散,有些偏遠牧區網絡信號至今未能全覆蓋,交通物流欠發達,尤其是肉制品、奶制品等生鮮產品冷鏈運輸、保管等現代物流體系尚未全面普及。三是社會化服務技術能力不足。傳統畜牧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成熟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發揮支撐輔助作用。然而,當前的畜牧業服務體系一直沒有明確的社會定位,規范化程度不足,存在監管盲點,資金匱乏和政策模糊等原因造成畜牧業社會化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當前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本身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創新服務能力不足,相關技術人才短缺,難以承擔牧區現代化所需的專業化服務。
4 對策建議
當前,無論是從產業發展視角,還是從牧戶生計角度觀察,阿巴嘎旗傳統畜牧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現代化發展迫在眉睫。應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加快調整畜牧業結構,著力推動傳統畜牧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斷提高草原畜牧業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提升綠色畜產品生產能力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舉措[7]。
4.1 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
阿巴嘎旗全域屬于生態脆弱區域,草原生態保護壓力大,必須以全國主體功能區劃確定的限制開發區為主體,要堅持保護優先、限制開發,大力發展特色畜牧業。首先,要重點要打造草原品牌和綠色品牌,實現少養、精養,走中高端價值增值道路;其次,發展種養加一體、農牧結合、牧旅結合的現代畜牧業,促進減羊增牛,合理安排大小畜結構,促進畜牧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其三,可根據自然條件適當發展優質飼料牧草,合理利用沙地草場,推進沙地草場改良。推進畜牧業區域布局調整,堅持“為養而種、為牧而農、農牧結合”的發展戰略,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有條件的地區適度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牧業。鼓勵飼草加工企業壯大規模,提高草產品加工水平與產量,推進飼草產業化發展。
4.2 深化牧戶組織化程度,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針對小牧戶與大市場難以實現有機銜接的困境,應大力提升牧戶的組織化程度,支持牧戶開展聯戶經營、共同購置畜牧機械設備等多種方式的生產性聯合,提高生產經營效益與市場競爭力。首先,引導專業合作社通過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開展聯合與合作,支持牧區集體股份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等主體擴大對牧戶的輻射帶動能力,優化合作社發展環境;其次,進一步加大政策資金扶持,組建區域型、產業型合作社與聯合社,實現互利共贏;其三,切實推動龍頭企業深化利益聯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取“公司+農牧戶”“公司+合作社+農牧戶”等模式將牧戶納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并且積極引導牧戶以草場經營權、資產、資源、勞動力等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緊密連接龍頭企業與小農牧戶的共同利益;其四,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緊密合作,打通牧戶畜牧業生產向加工、流通、銷售等二三產業連接的機制和路徑。
4.3 創建現代化示范園區,不斷提升品牌化建設
通過農牧業龍頭企業集中發展牧草產業、肉牛、奶牛、肉羊、良種馬飼養繁育及飼草加工企業集群產業,促進種養殖農牧戶生產集約化。首先,通過農牧業產業化園區的建設,依托豐富的草地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并通過強化園區體制機制創新,逐步形成技、貿、工、農、牧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其次,大力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推動阿巴嘎旗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升農牧業整體產業的經濟效益。把畜牧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畜牧業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努力提高傳統畜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營銷體系現代化水平,加強牧區的資源整合和政策集成。其三,抓住品牌建設的核心內容開展創建活動。在品牌創建過程中政府、合作社、企業和牧民四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形成科學的分工格局和利益分配機制,推進畜產品品牌提升行動有序開展。其四,積極配合內蒙古市場監管局“蒙字標”品牌認證工作,大力推進服務百家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鼓勵發展前景較好的民營企業進行申報,通過政府質量獎培訓、“知識產權宣傳日”“質量月”等途徑,提升企業追求卓越,創造品牌意識。
4.4 加強基層人才建設,大力培育鄉賢精英
不斷完善現代畜牧業人才支撐計劃,在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出臺更多激勵政策和惠才措施,真正實現引得進、留得住牧區實用性高端人才。一方面,加大對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投入,實現“小牧戶與大市場”“小規模與現代化”之間價值轉換科學連接;另一方面,鼓動科研學者投入畜牧業多維產業融合發展未來和完善體制機制上來,開發新型畜牧產業和新業態,實現長期追蹤畜牧業發展實時動態,為畜牧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長足發展的持續動力源。除此之外,鼓勵鄉土人才返鄉、鄉賢歸鄉,培養新型畜牧業發展領軍人物,并使其投入新型畜牧業發展中來,逐漸轉化傳統牧民思維意識,共創價值,共同致富[8]。
5 結語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在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基礎上,把我國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9]。進入新時代,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10]。作為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相對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牧區的現代化進展將關系到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總體進程。與農業不同的是,畜牧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產業類型、生態壓力、氣候變化、市場波動等影響因素較多,其現代化進程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大力推進牧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地方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注重引進現代科技和技術型人才,優化產業布局和品牌化建設,深化牧戶組織化程度努力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是實現牧區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文[EB/OL].(2022-10-25)[2023-07-17].https://www.163.com/money/article/HKID3MC900258105.html.
[2] 蔣和平,楊東群.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成就與未來發展思路和途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5):711-720.
[3] 包玉山,麥拉蘇,達古拉.牧區現代化研究綜述與未來展望[J].前沿,2022(2):54-64.
[4] 高永久,馮輝.農業農村現代化背景下邊境牧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邏輯[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1):19-29.
[5] 焦宏,周陽.我國草原畜牧業轉型成效逐步顯現[EB/OL].(2023-07-14)[2023-07-17].??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0714/c1004-40036085.html.
[6] 其其格,鮑娜仁高娃.內蒙古牧區現代化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7):201-204.
[7] 韓雪茹.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唱響綠色牧歌[N].內蒙古日報(漢),2023-05-24(004).
[8] 厲飛芹,陳晨昊,雒婧羽.畜牧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價值共創研究:基于價值鏈到價值網絡的演進邏輯[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9):1-4.
[9] 田鵬穎,譚言.中國式現代化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代選擇[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3):1-7,165.
[10] 胡懷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企業經濟,2023,42(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