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柱 靳凱 由夢笛

[摘 要]鶴慶銅包銀工藝是一種高度復雜的金銀器制作技術,它巧妙地融合了銅與銀的物理性能和審美特性,創作出具有極高藝術魅力的茶壺作品。在茶文化繁榮發展的今天,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成為當代茶壺設計的重大課題。分析了鶴慶銅包銀壺在材質融合、表面裝飾與視覺表現方面的創新實踐,展示了其如何通過銀銅材質的對比結合,豐富視覺效果,拓寬了茶壺設計的審美維度,實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深度融合。鶴慶銅包銀壺憑借其卓越的實用功能、藝術表現力和不可復制的手工特性,在高端茶具市場上贏得了顯著地位,為傳統工藝的現代化轉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活化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和寶貴經驗。該研究對當代茶壺設計具有指導意義,為傳統工藝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 鍵 詞]銅包銀工藝;茶壺設計創新;材質融合;視覺表現;工藝價值
[中圖分類號]J5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3-0054-03
文獻著錄格式:李金柱,靳凱,由夢笛.鶴慶銅包銀工藝在當代茶壺設計中的創新應用研究[J].天工,2024(13):54-56.
作為國內外目前為止較為復雜、難度系數較高的金銀器制作工藝,鶴慶銅包銀工藝通過精妙地結合銅與銀的物理屬性與審美特征,成功塑造了極具藝術魅力的作品,其中尤以茶壺作品最為突出。鶴慶銅包銀壺成為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卓越水準的有力見證,同時傳承著中華民族深厚的精神遺產與物質文明。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國人的飲茶習慣也根深蒂固。伴隨著茶文化的持續發展與國家經濟的不斷繁榮,我國的茶壺設計行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點,成為當代茶壺設計的一大挑戰[1]。在此背景下,鶴慶銅包銀工藝在茶壺設計領域的重要地位愈發顯著,其獨特的材料組合與工藝特點使其在茶具創新設計中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尤其是在追求個性化與品質生活的當下,鶴慶銅包銀壺憑借其優良的材質性能、獨特的藝術形態以及卓越的功能表現,正逐漸成為高端茶具市場上的亮點,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的交融互鑒。
本文通過剖析鶴慶銅包銀壺作品案例,詳細解讀鶴慶銅包銀工藝在當代茶壺設計中的創新實踐方式與應用成效,探究鶴慶銅包銀壺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有效回應時代變遷下的設計訴求,進而為我國傳統工藝在現代設計產業中的振興與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照。
一、材質融合與技術創新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與加工工藝的進步,人們制作茶壺的材質也變得更加多樣,目前常見的茶壺材質有金屬、瓷器、紫砂、漆器、竹木、玻璃以及其他塑料、復合材料等[2]。在金屬茶具中,銀是公認最適合泡茶的材質之一。因為銀的密度、傳熱性優于其他金屬,所以銀壺最適合用來沖泡茶湯,能使茶的清香不易流失。此外,金屬的高密閉性也是其他材質所不具備的,較好的防潮和避光性使銅、錫等材質也常用于茶具的制作,但大都只用于制作貯茶罐等茶器。鶴慶銅包銀壺通過創新整合銅與銀的材質特性,實現了茶壺在主體材質上的革新,突破了傳統金屬茶壺在材料上的局限性。下面將以具體實例來說明鶴慶銅包銀工藝是如何應用于優化茶壺的材質性能并提升其藝術價值的。
應用鶴慶銅包銀工藝制作的茶壺(見圖1)體現出鶴慶工匠獨具匠心的設計理念,通過創造性地將純銀內膽與紫銅外殼相結合,純銀內膽既能軟化水質,更有抑菌、殺菌的效果,還能提高茶葉沖泡后的醇厚香氣和純凈口感。銀內膽外包裹紫銅則大大提高了壺身的密閉性和耐久性,有效排除了泡茶時產生的銅綠污染,在保障使用安全性的同時,也延長了茶壺的使用壽命。
以上作品在功能上的卓越表現離不開鶴慶匠人在工藝技術上的創新,這一技術的難點在于銅和銀的硬度存在本質區別。在相同的擊打力度下,銅與銀會產生不同的形變反應,銅的硬度較高,不易變形,銀則較軟,易于塑造,這就要求鶴慶工匠在銀、銅兩種材質相結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對銀、銅兩種金屬材料的精細鍛造技術,將材質各異的金屬十分精準地結合在一起。如圖2所示,這些銅包銀壺作品在器型上有的采用了傳統的葫蘆形設計,有的則將壺體鍛造成南瓜形,有的直接用壺身模擬了一種不規則的荷葉形狀。這些作品壺身的造型都要比常見的圓形器型更為復雜。工匠需要隨著器型的變化不斷調整力度,這無疑增加了技術操作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
可見,在制造銅包銀茶壺尤其是鍛造一些造型相對復雜的器型時,匠人們必須在動態變化的工藝流程中不斷調整,找到適應兩種材質特性的平衡點。除此之外,鶴慶銅包銀壺焊接上也有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因為銀與銅的熔點不同,對控制焊接溫度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材質的不同催生出了高難度的工藝要求。作為處理材料的手段,金屬工藝發展至今早已形成了自身的工藝傳統,這種傳統留給現代人的探索與創新空間是極小的[3]。但鶴慶工匠通過不斷掌握傳統金屬工藝的發展規律,充分了解材料特性與工藝特點,不斷追求更加先進、細致的工藝技法,從而在傳統金屬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了銅包銀工藝。這一技術創新是有價值的,使鶴慶銅包銀工藝達到了工業生產無可取代的地步。
綜上所述,通過具體的茶壺設計案例,鶴慶銅包銀壺通過材料融合與技術創新不僅突破了傳統金屬茶壺在材質上的局限性,鞏固了茶壺的基礎實用功能,也將手工制作茶壺的工藝技術價值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彰顯了鶴慶銅包銀工藝應用于茶壺設計領域的先進性與前瞻性,更為當代茶壺設計在材料運用與技術實施層面提供了實際借鑒。
二、材料裝飾與視覺表現
材質融合增強了傳統茶壺的實用性,鶴慶銅包銀壺則充分展現了金屬材料在美學上的價值,這種價值尤其反映在金屬表面裝飾上。金屬材料在色澤、硬度、強度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性能,因此在日常生活與裝飾藝術中均得以廣泛使用[4]。一般來說,金屬材料美的發揮既可以通過單一材質來表現,也能通過不同金屬材料質感的對比來表達。單一材料的質感對比是通過不同加工手段在金屬表面打造出各種肌理裝飾的視覺效果,不同金屬材料的質感對比需要根據工匠的創作意圖,充分發揮每種材質自身的色澤美感[5]。當然,不同材質之間的相互協調也是十分重要的,多種肌理的對比加上材料色彩的交融會使作品更加虛實有序,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下面將以具體的設計作品為例,說明鶴慶銅包銀壺是如何通過銀與銅兩種材質的對比結合來實現藝術化的表面裝飾并豐富其視覺表現的。
在鶴慶銅包銀壺中單一材料裝飾與不同材料裝飾的典型案例中,工匠運用鏨、錘等不同尺度的工具在壺身表面采用或輕或重的力道進行鏨刻與錘擊,加工出深淺不一的鑿痕,使壺身向內凹凸,從而形成大片富有隨機性和變化性的不規則裝飾肌理,使整件作品充滿了自然古樸的韻味,這種肌理的設計不僅增強了茶壺在視覺上的層次感,也帶來了豐富的觸覺體驗。在壺嘴和底座處都凸顯了內部的銀材質,進一步突出了以金屬材料為主體的壺面裝飾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鶴慶銅包銀壺中還有一類作品能反映出鮮明的單一材料裝飾風格,那就是以心經為主題的銅包銀壺作品。這類作品的數量較多,往往在壺身上通體鏨刻心經的文字樣式,所鏨刻的文字處,流暢的鏨刻線條以及細致工整的雕刻筆畫既體現出鶴慶工匠高超的金屬工藝水平,也反映出他們善于運用材料特性,以壺身模擬紙面,以鏨刻作為筆法的精妙設計理念,將這種別開生面的材料裝飾手法的藝術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在銅材料上賦予肌理作為主要裝飾手段外,鶴慶銅包銀壺中還有很多強調銀、銅材料色澤對比的佳作。如圖3所示,作品采用陰刻的方式將外層的部分銅料減去,露出的銀胎在壺身形成了一幅太極的圖案,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銀、銅兩種材料在色彩上的差異性,既突出了想要表現的裝飾圖案,也實現了銀、銅材料的完美契合,使壺身在材料的應用上不僅達到了功能的互補,更在視覺上呈現出銀與銅鮮明的色彩對比,增強了茶壺整體的視覺沖擊力。
另一類作品(見圖4)不像前述作品一樣用大面積的銀塊面來進行裝飾,而是與更加精致的鏨刻工藝相結合,在壺身上細細鏨刻出繪畫一般的裝飾線條,有花鳥,也有具有吉祥寓意的石榴、仙鶴、葫蘆等,題材的選擇為茶壺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工匠采用鏨刻與浮雕相結合的形式,將每個畫面中每個主體和次主體用不同的金屬材料進行裝飾,主要采用金、銀兩色進行跳躍性的點綴。這樣的裝飾手法使壺身看上去立體感十足,主次分明,更顯精巧雅致。
通過分析多件茶壺設計作品的裝飾特征可以看出,鶴慶銅包銀壺的創作通過合理運用銀與銅兩種材料的對比,成功地將傳統金屬工藝與現代審美理念相結合,賦予了其獨特的視覺美感與藝術價值,極大地拓展了當代茶壺設計的想象空間。搭配科學合理的結構設計與嫻熟的工藝技術,鶴慶銅包銀壺實現了材質、裝飾與視覺呈現的緊密結合,在實用性與審美性上更是達到了和諧統一。
三、結論
本研究深度探討了鶴慶銅包銀工藝在當代茶壺設計中的典型案例,揭示了這一傳統金屬技藝如何在當今社會煥發新生,并成功融入當代茶具設計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創新價值。文章揭示了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理念的有機融合對于提升茶壺產品綜合品質的關鍵作用,證實了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傳統工藝能在當代社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價值增值。不僅為茶具設計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也為我國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開辟了新思路,展示了傳統工藝的深厚底蘊與當代人對茶壺功能需求、審美需要的高度契合,預示著中國傳統工藝在未來文化產業發展中充滿了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樊佳.傳統文化理念下茶的器具審美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09.
[2]張家燁.基于現代產品設計理念的茶具創新設計[D].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20.
[3]徐藝乙.傳統手工藝的創新與創造[J].貴州社會科學,2018(11): 80-81.
[4]陳希.金屬材料在藝術設計中的美學表達和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9(14):69-70.
[5]高飛.金屬材質的裝飾語言再探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5.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