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海上絲路上的工藝美術交流與傳播

2024-07-09 07:10:02譙夢琳
天工 2024年13期

[摘 要]從古至今,海洋在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航運的蓬勃發(fā)展,不僅助推了社會經(jīng)濟的騰飛,更促進了各個國家及地區(qū)之間文化藝術的交融。海上絲綢之路,以繁榮的貿(mào)易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為工藝美術的傳播與發(fā)展鋪設了寬廣的道路,將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以及非洲國家緊密相連。通過海上運輸網(wǎng)絡,推廣了我國的文化、技術與藝術,同時接納了外來文化,促進了文化交融與藝術多元。合浦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港,合浦漢墓出土了大量絢麗的珠飾,既見證了歷史,又為研究中西方工藝美術交流提供了重要學術參考。

[關 鍵 詞]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工藝美術;珠飾

[中圖分類號]TS9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3-0085-05

文獻著錄格式:譙夢琳.海上絲路上的工藝美術交流與傳播:以合浦漢墓出土珠飾為例[J].天工,2024(13):85-89.

基金項目:2023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YCSW2023467)。

一、蔚藍大海上的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涵蓋商業(yè)貿(mào)易、人文交流及科學技術等多領域的海上交通大動脈,作為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即使時代變遷,其地位依然不可動搖??v觀其發(fā)展歷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mào)易通道,更是一個全面覆蓋的交通網(wǎng)絡體系。從全局來看,這條航線從中國大陸沿海出發(fā),分為東線和西線,東線主要連接中國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菲律賓等地區(qū);西線,則是一直延伸至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非洲東部的海岸線。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漢王朝南北對外的交流框架,為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橋梁。

(一)連接東西的貿(mào)易之路

漢初,由于陸上交通的局限性,人們逐漸將目光轉向海洋,于是海上絲綢之路應運而生。漢朝對這條海上通道的進一步開拓使得這條既無連續(xù)性又無固定性的航線成為更加穩(wěn)定的貿(mào)易與發(fā)展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包括徐聞、番禺和合浦等,而在這些口岸中,合浦港曾一度繁榮至極。

合浦,意為“江海匯集之處”,這里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港口,不僅海域廣闊,水深避風,便于船舶停靠,而且河網(wǎng)密布,擁有南流江水系貨運通道。在這里來自海外的貨物,均能通過珠江水系和陸路交通網(wǎng)絡集散。漢武帝在平定南越以后,便派人從雷州半島出發(fā)探尋海上通道?!稘h書·地理志》就有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shù)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盵1]

這是中國官方開拓海上航線,自南部港口啟程,與東南亞國家及地區(qū)展開貿(mào)易往來的最早歷史記載。根據(jù)史料,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當時的航線:從始發(fā)港出發(fā),向南穿越中南半島的南部,再北上至中南半島的北部,接著向東進入暹羅灣,然后南下馬來半島,并在克拉地峽登陸。之后,船只前往緬甸的夫甘都盧國,繞過孟加拉灣后再度下海,向西航行至印度半島的東南部,并最終抵達斯里蘭卡。受限于當時的航海技術,為了規(guī)避風浪并確保食物、淡水的補給,商船多選擇沿海岸線向西緩緩航行,因此整個航程往往需要耗時11個多月之久。[2]通過這段文字還可以看出,漢代對外貿(mào)易活動并非單向輸出,而是雙向的商貿(mào)往來,漢代商人攜黃金、絲綢遠行,并從外商處購得“奇石異物”等珍寶。這條海上航線,在漢朝官方的保障下,成為一條和平友好的商貿(mào)之路,見證了東西方之間的友好交流與繁榮貿(mào)易。

(二)文化交流之路的延伸

秦漢時期,中國與域外的交流尤為活躍。秦始皇曾派遣徐福東渡,這一事件被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詳盡記載在《史記》中,并得到《淮南衡山列傳》等古籍印證。到了西漢,官方更是大力開拓西向海上航線,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航線開通前,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間已存在某種交往形式,盡管并非以商貿(mào)為主,但同樣具有深遠意義。在《漢書》與《后漢書》等史書中,多次提及“倭”,也就是日本列島及其居民,這也為探究秦漢時期中國對外交流提供了重要線索[3]。

此外,合浦郡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東西方交流的關鍵橋梁,不僅作為對外交往的主要門戶,更在水陸交通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合浦為重要節(jié)點,深入內(nèi)陸及東南沿海,形成一條充滿活力的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通道。從合浦出發(fā),向東沿海岸線延伸出一條繁忙的航運通道,它不僅是“舊交趾七郡”物資轉運的要道,更促進了商貿(mào)與文化的深入交流。據(jù)史料記載,馬援在征討交趾時,曾在合浦駐軍,并通過南海和東海的海上通道運輸糧草。這條向東延伸的航線,沿海岸線北上,更穿越茫茫海域,觸及遙遠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4]

再者,合浦地區(qū)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其位于南流江與北部灣的交匯點,北部與西江、桂江相接,又通過靈渠與湘江相連,南部則通過南流江出海,與北部灣和中原地區(qū)保持緊密聯(lián)系,構成了一條橫貫南北的水上通道。溯江而上,經(jīng)過桂門關、北流河,再匯入西江,最終可直達長江之濱。這條水道不僅為貨物運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成為夜郎、中原、巴蜀等地貨物的集散地。[5]秦朝在統(tǒng)一嶺南后,開鑿靈渠,這一舉措更是為合浦地區(qū)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靈渠的開通,不僅將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緊密相連,更在廣西與中原之間構筑起一座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的橋梁。[6]各地的珍稀特產(chǎn)、工藝品、絲綢、茶葉等紛紛通過水陸交通運往合浦,再由合浦出海,遠銷海外。合浦的繁榮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生動寫照,它見證了中外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同時有力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進步與發(fā)展。

二、合浦漢墓出土珠飾探微

在古代,珠子制作、生產(chǎn)與貿(mào)易是經(jīng)濟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并且因其質輕價高、堅固耐用且便于攜帶,成為傳播廣泛的文化紐帶。在合浦漢墓出土的器物中,珠飾尤為搶眼,它們同海上絲綢之路聯(lián)系緊密。經(jīng)過學者的深入研究,采用科技手段揭示了這些珠飾的來源、生產(chǎn)地、制作技藝和造型特點,這些珠飾材質豐富多樣,既有精巧的金屬制品,也有珍稀礦石的精品,如琥珀、瑪瑙、綠松石、水晶等。它們無疑是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等地在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交流和技術互動方面的珍貴物證,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及探究工藝美術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線索。

(一)珠飾種類與特征

根據(jù)《漢書·地理志》中的記載,當時我國與海外各國在海上貿(mào)易往來中,主要購入的物品有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等,而我國則主要輸出黃金和絲織品。其中,所謂的“奇石異物”實際上指的是那些材質各異又充滿外域特色的飾品,而珠飾又占據(jù)了主要部分。

漢代時,琥珀珠飾原料多來自國外,故而顯得尤為珍貴。合浦漢墓出土的琥珀珠飾分布廣泛,形態(tài)豐富,包括扁圓、欖形、瓜棱形等,更有精美的動物造型,如堂排漢墓出土的圓雕獅形琥珀珠飾(見圖1)。[7]

在合浦漢墓出土的珠飾中,玻璃珠飾數(shù)量最多。據(jù)相關資料記載,約有百座合浦漢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玻璃飾品,這顯示了當時玻璃飾品在當?shù)氐钠占芭c受歡迎程度。這些玻璃珠飾多為扁圓形,顏色以藍色、紫色為主(見圖2),這數(shù)以萬計的串珠絕大部分是從印度輸入的。

合浦漢墓發(fā)掘出大量石珠飾,包括玉髓、水晶、綠松石等。其中水晶珠飾色彩豐富(見圖3),有紫色、綠色、淺藍色等,同時也有大量純凈無瑕的白水晶(見圖4)。此外,瑪瑙珠飾是合浦漢墓出土珠飾中形態(tài)最多變的,動物形尤為出眾,如獅、鴛鴦、鳥等,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西漢時期動物形瑪瑙珠,多來自東南亞與印度。同時,瑪瑙飾品類別繁多,包含珠寶串飾、戒指、瑪瑙塞等;色彩以暖色調居多。[8]

玉髓類礦物主要是肉紅石髓和蝕刻石髓,相比于瑪瑙,它們的顏色統(tǒng)一且通透。合浦漢墓所發(fā)掘的肉紅石髓珠形態(tài)豐富多樣(見圖5),不僅有圓形、扁圓形、瓜形等,還出土了獅形和鵝形等動物形。而蝕刻石髓珠飾出土較少,多見深棕色圓欖形,部分帶有白色條紋或帶紋。

根據(jù)現(xiàn)有考古資料可知,合浦漢墓出土的綠松石飾件形態(tài)十分多樣,包括圓餅形、禽鳥形等多種形狀,還發(fā)現(xiàn)了管狀綠松石。此外,合浦漢墓還出土了石榴子石和綠柱石珠飾。據(jù)相關著作記載,石榴子石珠飾在多個墓葬中均有發(fā)現(xiàn),形狀多樣,顏色為紫紅色,風門嶺10號墓、黃泥崗1號墓等多處則有數(shù)量可觀的綠柱石出土。[9]

談到金飾,合浦地區(qū)出土的金飾豐富多樣,且以金珠飾品數(shù)量最為可觀。這些金珠多是呈鏤空花球狀的串飾組件,其造型別致,但形制大致相同,直徑均不超過1.7厘米,具有較為明顯的域外特點(見圖6)。

綜上所述,合浦漢墓出土的珠飾種類繁多,數(shù)量可觀,多為珠串的組成部分,多數(shù)珠串并非由單一材質構成,而是融合了多種不同材質的珠飾,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混合串飾。這些珠飾的大量出土,不僅展示了漢代珠飾文化的繁榮,其獨特的外域特征也進一步證實了它們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早期進入中國的重要外來商品,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我們深入探究古代海上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學術意義。

(二)珠飾制作工藝

從珠飾的制作工藝來看,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玻璃和金屬珠飾,當前學界對合浦漢墓出土的玻璃珠飾和金屬珠飾的工藝探討熱烈而深入。

玻璃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往往始于鑄造,隨后進行精細的二次加工,這種工藝在兩漢時期的中國尤為常見。通過檢測合浦出土的玻璃串飾發(fā)現(xiàn),其中鉀玻璃占據(jù)了多數(shù),這些鉀玻璃很有可能是當?shù)刈灾频模煌瑫r,也發(fā)現(xiàn)了一部分中等鈣鋁和低鋁高鈣類型的玻璃,這些很可能源自東南亞或印度等地區(qū);藍色混合堿玻璃則展現(xiàn)了印度洋沿岸的產(chǎn)物特征,而藍綠色和深藍色的鈉鈣玻璃則顯然來源于地中海沿岸的作坊[10]。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對于原料的檢測僅能代表其最初的產(chǎn)地,且當時的中國早已掌握了玻璃的制作技術,這些玻璃珠飾的原材料極有可能由商人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各個口岸購入,再帶到合浦后進行再加工。[11]

同時,拉制工藝在玻璃珠飾制作中地位顯著,其獨特手法使珠飾表面呈現(xiàn)出穿孔平行的拉制條紋,既美觀又工藝精湛。合浦漢墓群出土的印度-太平洋貿(mào)易珠便是拉制工藝的典型之作,其制作需多位工匠緊密配合,展現(xiàn)了古代玻璃制作的高超技藝和手工業(yè)分工的精細。

此外,關于外來金屬珠飾制作工藝的討論也頗為熱烈。據(jù)考古資料顯示,在合浦漢墓所發(fā)掘的外來貴金屬飾品中,金珠飾品數(shù)量位居前列,引人注目。在合浦漢墓群中,共發(fā)掘出十二面金珠30多顆,分散于不同墓葬之中,尤以北插江鹽堆4號墓出土數(shù)量最多,共有14顆,這些金珠在風格與造型上并無太大差異,其焊接工藝應是從印度經(jīng)由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而來。金花球的結構由若干小金條焊接而成,共包含12個小圈,且這些小圈被巧妙地分為兩層布局。利用高溫吹凝技術制作的堆珠固定小圈交匯點,有獨立或疊壘式四聯(lián)罐狀,焊接工藝精湛,整體結構穩(wěn)定牢固。[12]這些金飾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樣式各異,充分展示了當時金銀工藝的高超水平和獨特審美。金珠工藝不僅展現(xiàn)了令人贊嘆的美學價值,更是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動見證。

這些珠飾,無論是本土匠心獨運的制造,還是運用本地原料巧妙仿制,抑或利用進口原料精細加工,又或是直接從域外引進,都深刻展現(xiàn)了不同地區(qū)間貿(mào)易的繁榮以及科技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

三、海上絲路上的珠飾傳播

漢武帝設立合浦郡后,當?shù)氐慕?jīng)濟、文化得到迅速振興,這為該地此后的商貿(mào)活動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在合浦漢墓出土的珠飾中,有極大部分為外來傳入的珍品,它們主要通過海上通道傳入,尤其是漢晉時期的特色品種。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地區(qū)作為重要區(qū)域,其古代港口和遺址的研究對探索工藝美術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可揭示貿(mào)易路線、物品、規(guī)模及交流階段與動因。通過對這些地區(qū)的系統(tǒng)梳理和分析,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與影響,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提供重要依據(jù)。

(一)海上絲綢之路西洋線路珠飾的輸入

合浦漢墓中發(fā)掘的外來珠飾,與《漢書·地理志》所描述的中外貿(mào)易交往相契合,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有助于進一步深入探究當時的貿(mào)易物品與路線。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這些珠飾,數(shù)量多、種類豐富且質地優(yōu)良,展現(xiàn)了漢代珠寶工藝的精湛與豐富,為探索漢代經(jīng)濟、文化及技術革新提供了重要線索。

璧流離,又稱瑁璃、琉璃,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玻璃。在漢代及其前后時期,玻璃作為海外貿(mào)易的重要商品,在海上絲綢之路沿途的遺址中大量出土。在合浦地區(qū)出土的玻璃器,其年代從西漢中期一直延續(xù)至東漢晚期,這些玻璃器大致可分為裝飾用品和日常器皿兩大類。其中,裝飾用品尤以串珠形式的裝飾品最為普遍,且玻璃串珠多為扁圓形,藍紫色和黑色珠子尤為多見。考古研究表明,這些串珠中,尤其是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的紫色和黑色玻璃珠,由于采用了錳離子著色技術,很可能大部分是從印度進口的[13]。

此外,合浦漢墓出土的金飾品豐富多樣,其中十二面金珠尤為奪目(見圖7)??紤]到西漢大型墓葬中突然出現(xiàn)的掐絲和焊珠工藝,這些金飾很可能源自外部。值得注意的是,十二面金珠在漢代京畿地區(qū)和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均未見分布,而僅出現(xiàn)在南方及東部沿海地區(qū),因此從海路傳入的可能性極大。這種焊接工藝源于西方,或許發(fā)端于古希臘麥錫尼,經(jīng)過地中海、波斯、印度洋、南海等地區(qū)傳入中國。[14]然而,合浦出土的十二面金珠在外形上與古希臘等地的發(fā)現(xiàn)物有較大差異,而更接近印度和東南亞的出土物,因此應是從印度輸入。金珠所展現(xiàn)的制作技術與藝術風格,無疑非本土制作,應是源自地中海或印度洋地區(qū),這一點確鑿無疑[15]。

根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記載與日益豐富的考古證據(jù),我們可以清晰地描繪出一幅繁密的海上商業(yè)交易與文化交流的畫面。在這幅畫面中,中國南部海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全球海上貿(mào)易網(wǎng)絡緊密相連。特別是在西漢時期,合浦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東端起點,通過海上航路網(wǎng)絡和東南亞航路的拓展,逐步延伸至印度東部海岸,并進一步跨越印度洋航路網(wǎng)絡,最終抵達紅海和地中海,展現(xiàn)了當時海上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的廣泛與深遠。

(二)珠飾在中國內(nèi)陸及東亞的傳播

漢代合浦郡地理優(yōu)勢顯著,是兩廣入交州的樞紐,也是東西方溝通的橋梁,在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上,合浦郡作為重要節(jié)點,輻射至內(nèi)陸及東南沿海地區(qū),構建了一條充滿生機的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通道。作為漢文化輸出的前沿陣地,合浦郡不僅接納了豐富的外來商品與文化元素,更融合了當?shù)氐奈幕厣a(chǎn)出獨具特色的產(chǎn)品。這些工藝品沿著海上航線及內(nèi)陸交通網(wǎng)絡廣泛流通與傳播,對文化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由海上絲綢之路西洋線路輸入的器物不僅沿著東南沿海的航線向東傳播,也通過水陸交通向中國內(nèi)陸地區(qū)流轉。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以及內(nèi)陸的多處漢墓,如云南薛官堡[16]、揚州甘泉山2號墓以及盱眙東陽新莽時期漢墓30號墓均出土了與合浦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物相似的玻璃珠、水晶、瑪瑙等材質的飾品。[4]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在揚州市郊胡場西漢墓的14號墓中,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了一串串珠項鏈,包含多種形狀的珠管、墜、壺及動物形象,其中金壺形珠的鑲嵌寶石和連珠點飾工藝精湛,具有古羅馬金器的獨特風格。根據(jù)揚州等地的地理位置判斷,這些器物應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入。

同時,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南陸上絲綢之路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這兩條路線沿途地區(qū)的交流頻繁且深入。在西南地區(qū)出土的眾多珠飾中,不乏蝕花肉紅石髓珠、琥珀珠以及印度-太平洋珠等珍貴飾品,這些珠飾有極大的可能性通過海上絲路傳入中國,再由陸路進入西南地區(qū)。

此外,漢代以前海上交通網(wǎng)絡就已將中國與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聯(lián)系起來。以合浦為交通網(wǎng)絡的節(jié)點,向東部沿海延伸,在與東亞及東北亞地區(qū)的貿(mào)易交往中,珠飾也隨之向東傳播[17]。在漢代,玻璃制造技術隨鐵器制造技術一同傳入朝鮮半島,韓國公元前2世紀的綠色和藍綠色玻璃珠飾,大部分材料從中國進口。1—5世紀,韓國玻璃器成分體系多樣化,數(shù)量差異反映了來源多樣性和海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演變。相較于東南亞,韓國鉀玻璃珠的出現(xiàn)時間較晚,應該是通過海上貿(mào)易獲得。到了3—5世紀,韓國出土的玻璃珠飾原材料則明顯來自印度和東南亞地區(qū),這也顯示了韓國與這些地區(qū)在玻璃工藝上的交流,而這種交流極有可能以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途徑。

而位于海上絲綢之路最東端的日本,其早期的玻璃制造技術明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在日本發(fā)現(xiàn)的玻璃珠飾,其材質與風門嶺漢墓所發(fā)掘的多面體玻璃珠有著相似之處。鑒于日本早期的玻璃技術與我國存在深厚的淵源,我國制造的鉀玻璃珠極有可能通過海上交通航線傳至日本南部區(qū)域,并隨著貿(mào)易的深入逐漸向北流傳至北海道地區(qū)[18]。

四、珠飾所反映的美術傳播與交流

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間,中國同域外通過海上航線進行的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極為紛繁復雜。當前,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顯示,在商周時期之前,華南地區(qū)便與東南亞和南亞地區(qū)展開了不同層次的交流,當西漢官方開通并持續(xù)維護海上絲綢之路后,中國與東南亞的交流變得更加深入且廣泛。借助這條古老的貿(mào)易通道,瑪瑙、水晶、琥珀、肉紅石髓等各式珠飾得以在東西方之間自由流通,成為當時備受追捧的商品。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珠飾傳播,承載著深遠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珠飾精巧華麗又便于攜帶,因此,自合浦出發(fā)的探險者以黃金等物品作為交換媒介,從遙遠的異域帶回了充滿西方風情的珠飾。這些精美的珠飾及其繁復的工藝,跨越重洋,最終抵達中國。以合浦出土的十二面金珠為例,其形制顯然源自異域,焊珠技術高超,以至于兩漢時期的本土工匠難以企及。金珠的制作并非難事,真正的難點在于如何將其巧妙接合。合浦出土的多面金珠,其上焊接的小金珠直徑偏大,與域外金珠的尺寸存在顯著差異,但與漢地常見的金珠尺寸相吻合,故合浦出土的多面金珠的制作工藝雖源自西方,但同本土珠飾在工藝上也有緊密聯(lián)系。

此外,關于玻璃珠飾制作材料和工藝的傳播也給人很大的啟發(fā)?,F(xiàn)有的考古證據(jù)表明,合浦出土的大量玻璃珠飾并非都源自外部,其中部分玻璃珠的成分與漢地本土玻璃具有相同特點[19]。鑒于合浦在兩漢時期作為南海經(jīng)濟圈的關鍵港口城市,當時的玻璃珠飾既使用了漢地本土的材料制作,也采用了進口材料。這些精美的珠飾在合浦制作完成后,不僅通過便捷的水陸交通流向內(nèi)陸各地,還沿海上絲綢之路朝東亞、東南亞地區(qū)運輸。

誠然,無論金珠飾品還是玻璃珠飾,其制作技藝均具有明顯的外來特征,然而在東漢之際,它們在漢地可能已深深扎根,合浦出土的珠飾便是有力佐證。這些珠飾不僅以獨特的裝飾和美學價值受到人們的喜愛,更重要的是,它們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推動了文化的交融與互鑒。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以及東北亞海上航線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lián)、緊密交織,共同構建起了漢代中外貿(mào)易交往的龐大網(wǎng)絡,且對當時的工藝品材料及制作技術傳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最早且最長的官方遠洋貿(mào)易航線,部分由海上航線輸入的域外文化與工藝,被當時的人們所接納并融入中國本土,這一點在合浦漢墓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證。兩漢時期,合浦出土的珠飾琳瑯滿目,其中不乏璀璨奪目的珍品,這些珍品猶如歷史的見證者,向我們展示了合浦港在當年的貿(mào)易盛況,促使我們根據(jù)其出土地點,描繪出錯綜復雜的工藝美術傳播網(wǎng)絡。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71.

[2]趙明龍.從中國合浦到斯里蘭卡:論合浦(北海)為中國最早最大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J].東南亞縱橫,2002(7):38-42.

[3]周明軍.徐福東渡與海上絲綢之路[J].大陸橋視野,2019(12):90-91,94.

[4]熊昭明,韋莉果.廣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5]梁旭達.絲路古港 從合浦啟航[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25-27.

[6]梁旭達,鄧蘭.漢代合浦郡與海上絲綢之路[J].廣西民族研究,2001(3):86-91.

[7]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廣西文物考古報告集(1950—1990)[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428.

[8]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考古報告集(1991—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545.

[9]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合浦縣博物館.合浦風門嶺漢墓2003—2005年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37.

[10]博碧姬.北部灣地區(qū)漢代玻璃器和海上絲綢之路[J].廣西博物館文集,2014(2):167-179.

[11]劉松,呂良波,李青會,等.嶺南漢墓出土玻璃珠飾與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外交流[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9,31(4):18-29.

[12]陳洪波.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出土金珠飾品的考古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8(1):133-137.

[13]熊昭明,富霞.合浦漢墓[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49-155.

[14]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1-153.

[15]熊昭明.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的考古發(fā)現(xiàn)[J].民主與科學,2018(1):25-28.

[16]楊勇,朱忠華,王洪斌,等.云南陸良縣薛官堡墓地發(fā)掘簡報[J].考古,2015(4):38-52,2.

[17]熊昭明,李青會.廣西出土漢代玻璃器的考古學與科技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8]熊昭明.漢代合浦港的考古學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19]廣西博物館.廣西博物館文集:第一輯[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81-95.

(編輯:李建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青青极品在线|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a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乱伦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91|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久青草网站|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欧美天堂网|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日韩成人午夜| av在线无码浏览|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黄色福利在线|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天堂免费|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噜噜噜|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黄色高清|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一级片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欧美区一区|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丝袜啪啪| 青青草原国产| 亚洲一区网站|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swag国产精品| 青青久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日韩av在线直播|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