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閩景
“數字”是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如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等。其中備受矚目的是“大力發展數字教育”。那么,什么是數字教育?它與教育數字化有何不同?厘清這兩個概念,有利于我們找到大力發展數字教育的真正方向。
數字化是數字世界從無到有不斷進化的過程。1946年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的數字化進程正式開啟。其后,經歷了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發展階段,人類也在實體世界的基礎上,逐漸構建起一個全新的數字世界。教育數字化就是伴隨著數字技術的進化,把現有教育目標、內容、方式不斷數字化的過程,而數字教育則是基于數字世界重構的教育新范式。
在技術進化到生成式人工智能階段,以強大算力和算法支持的數字大腦,將在學習能力、學習范圍和學習深度上遠超人類。一方面,學習過程中智慧形成的層級關系并沒有變,學會使用身體、語言和情感能力依然重要。這意味著蘊含了大量價值判斷、思維工具和問題解決方法的經典人文、科技、數學知識,始終會是人類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讓我們擁有了以前無法想象的創造力,可以深度參與科學探索和新世界的創造,每個人通過自由研究產生新發現的可能性也在同步增長,學習將變得更多樣、更自由、更充滿想象力,人類也將進入超級學習階段。
數字教育首先會重新定義知識。傳統學習中,知識是名詞,是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種現象、邏輯關系的描述與解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實現知識的傳遞和人類文化的傳承。但在超級學習階段,知識是動詞。學生通過學習,要實現的是對世界的理解,形成見識。讓學生自己發現現象、自組織信息、形成自己的見識,會成為智能時代教育轉型的必然選擇。
數字教育需要重新定義學習。學習能實現兩方面的功能:一是人的工具化,即人通過學習能掌握某種技能,并以此作為謀生手段;二是提升人自身的人文與理性,即人通過學習鍛造思維、形成世界觀、挖掘自我潛能。人工智能的深度發展,必將替代翻譯、司機、設計等所有人作為工具的那部分價值,讓學習回歸人的自我發展需要,不斷增強生命體驗、不斷拓展對世界的感知、不斷實現創造性發現。
因此,大力發展數字教育的方向必定是“為創新而學”。低幼年段,學生要盡量在大自然中增強感官的敏感度和觀察能力,學會使用身體和控制情緒。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需要建立現象與概念間的聯系,學會選擇,學會提問,更加關注學習的品質。從某種程度上說,真正好的學習,是求慢而不是求快的,只有慢才能鍛造思維深度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求難而不是求易的,只有挑戰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求少而不是求多的,只有少才能有閑暇來發展自己的個性,形成多樣化的大腦;是求拙而不是求巧的,唯有求拙才能培養一個人的鉆研精神和韌性。
取得巨大成就的拔尖創新人才,都具備幾個共同的特質:特別自主,有行動力;對某個領域特別有興趣,很專注;特別有韌性,能堅持。這三個特質的培養是教育的真正價值和力量所在。我們不必焦慮將來孩子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因為技術進化史反復告訴我們:新技術總是以淘汰舊的生產方式來淘汰舊勞動,但又總是以創生新的人類需求創造出更多新勞動。數字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在數字世界里如何重構教育范式,拓展人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從而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實現人真正的價值。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物理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