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研究

2024-07-10 10:40:40徐輝付月李藝
華東經濟管理 2024年7期

徐輝 付月 李藝

收稿日期:2023-11-0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共同富裕視域下區域創新要素配置評價與優化研究”(22CJY042);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探索項目“適宜性技術選擇、技術進步偏向與創新要素配置優化:理論機制及對策研究”(LY23G030006)

作者簡介:焦翠紅(1988—),女,河南安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統計分析;

王龍芝(2000—),女,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統計分析;

張 馳(2001—),女,浙江杭州人,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統計分析。

[摘 要:文章基于信號傳遞理論和合法性理論,利用2013—2022年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實證檢驗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研究發現:碳信息披露具有顯著的綠色創新效應,主要表現為綠色專利數量和質量同步顯著提升,且專利結構實現了優化;緩解融資約束和資本更新是碳信息披露綠色創新效應的傳導機制;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民營企業、重污染企業、低碳排放地區和低環境規制強度地區更顯著;唯有實質性綠色創新才能提升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且碳信息披露可以強化這一激勵效應。研究結論為評估碳信息披露制度的運行效果提供了新視角,也為驅動制造業企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碳信息披露;綠色創新;資本更新;產權性質;環保屬性

中圖分類號:X322;F425;F27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097(2024)07-0027-12????? ]

Study on the Green Innovation Effects of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XU Huia, FU Yuea, LI Yib

(a. School of Accounting; b. Institute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Development,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ignaling theory and legitimacy theor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green innovation effect of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using data from A-share-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between 2013 and 2022. Research findings: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has a significant green innovation effect,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bo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green patents, as well a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atent structure. Alleviat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apital renewal are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of green innovation effects in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 green innovation effect of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more pronounced in private enterprises, heavily polluting enterprises, low-carbon emission regions, and areas with low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Only substantive green innovation can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can reinforce this incentive effect.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olicies and offer new insights for driv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green innovation; capital renewal;property rights nature;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一、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傳統制造業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據統計,中國制造業28個子行業能源消費量由2000年的6億噸標準煤驟升到2017年的近20億噸標準煤,增幅高達2.30倍,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長了2.36倍[1]。為此,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環境規制政策。2011年起,相繼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福建和深圳開展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21年,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標志著高耗能、高排放等重點管制行業的“降碳減排”力度進一步加大,持續縱深推進低碳轉型進程。隨著碳市場發展日益成熟,利益相關者對碳排放等相關信息披露的訴求也越來越迫切[2]。

碳信息披露是企業向債權人、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披露其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減排方案和執行情況以及同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會等關鍵信息的活動[3-5]。早期文獻主要研究碳信息披露現狀及其誘因,以定性分析為主。2022年起施行的《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及其他環境規制政策詳細規范了碳信息披露的格式準則要求、范圍、內容以及部分關鍵指標,為量化分析碳信息披露提供了契機。一些研究基于組織合法性理論,厘清了碳信息披露的動機,主要包括規制性動機、道德性動機和利益性動機[6-8]。還有一些文獻從資本成本、債券信用利差、風險溢價及市場反應等角度考察了碳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5,9-11]。然而,鮮有文獻考察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波特假說”認為,有效的環境規制可以誘發創新補償效應,進而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碳信息披露作為碳市場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企業贏得政府和社會公眾認可、傳遞企業環境管理與經營狀況的重要信息渠道,能夠為企業創新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進而減少融資約束對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制約[12-13]。一些學者基于代理理論認為,碳信息披露可能是管理層用來掩飾負面信息的自利性工具,以“廣告”和“工具”為導向的低效率、策略性綠色投資難以支撐企業開展實質性綠色創新活動[14-15]。碳信息披露是否具有綠色創新效應?若具有綠色創新效應,其傳導機制又是什么?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利用2013—2022年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微觀數據,首先實證檢驗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然后從融資約束和資本更新角度進行機制檢驗,最后從產權性質、環保屬性、區域碳排放、環境規制、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層面進行異質性分析和經濟后果分析。

本文可能的貢獻體現在:①加深對碳信息披露制度運行效果的理論認知。在環境治理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背景下,探究碳信息披露影響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作用機理成為極具中國特色且有現實意義的學術命題。已有研究主要從資本成本、風險以及業績表現等角度考察碳信息披露的效果,而本文基于信號傳遞理論和合法性理論的雙重視角,從融資約束和資本更新兩個角度詮釋碳信息披露有助于制造業企業積極推進綠色創新活動,是對碳信息披露經濟后果相關研究的有益延伸。②從顯著性、時效性、可靠性、量化性四個維度構建碳信息披露指標體系,為客觀評估碳信息披露制度的運行效果提供新方法。本文利用文本分析法,從年報、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中提取有關“碳信息”的關鍵詞,設定評分標準并計算得出碳信息披露評價指數,為實證分析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提供經驗數據。③揭示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不同產權性質和環保屬性的企業中存在顯著差異,以及企業采取差異化的措施,這一發現對增強碳信息披露政策的實施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中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依托綠色創新,制造業企業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16-17]。碳信息作為重要的非財務信息,反映了制造業企業“降碳減排”的綠色治理成果。制造業企業積極披露碳信息,有助于贏得利益相關者認可、傳遞企業環境管理和經營狀況的重要信息,會對綠色創新產生重要影響[3,5,18]。

根據信號傳遞理論,碳信息披露有助于解決企業與債權人、投資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減少融資約束對制造業綠色創新活動的束縛。通常來說,綠色創新活動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的特性會提高債權人、投資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信息不對稱的敏感度,導致企業外部融資壓力增大[19-20]。而碳信息披露使利益相關者不再處于信息劣勢,增強利益相關者向企業提供資金的意愿,降低了資本成本,進而改善企業外部融資環境,提高資金流轉效率,緩解融資約束問題[11,13]。從投資者角度看,碳信息披露能夠向其釋放企業“減碳”意愿以及良好的碳績效等利好信號,降低投資者對碳風險的預期值,提升投資者信心,進而增強投資意愿,降低權益融資成本[21]。從債權人角度看,碳信息是第三方評級機構進行碳風險評級的關鍵信息,也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審批的關鍵決策依據。債權人可以通過碳信息披露掌握企業應對國家低碳戰略的決策及相應的“降碳”行動方案,及時捕捉碳排放、碳績效等關鍵信息,進而降低自身風險溢價,削減債務融資成本[22-23]。

隨著碳監管持續向縱深推進,碳信息披露規范也日益詳細和明確。基于合法性理論,制造業企業迫于合法性壓力,傾向于通過資本更新(1)推進綠色創新活動。《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等碳信息披露規范作為環境監管的正式制度,既明確碳信息披露的具體內容與口徑,又規定信息需量化且可比,說明制造業企業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合法性威脅[24]。因此,在碳監管趨嚴的情境下,碳信息披露會倒逼制造業企業引進更先進的環保設備,打造綠色工藝流程,進而驅動企業綠色創新由被動治理轉向主動防治[25-26]。現有研究表明,綠色創新有助于提升投資者對制造業企業“降碳減排”的信心,降低其對企業碳排放的負面預期,使得制造業企業為迎合投資者的“綠色”訴求而選擇綠色創新戰略[11,27]。此外,綠色創新不僅可以賦能制造業企業節能減排,還能培育“綠色”競爭優勢,進而激勵制造業企業主動推進綠色創新項目[28]。

綜上,作為非財務信息,碳信息能緩解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助于降低碳風險預期和風險溢價,進而緩解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過程中的資金約束,助推其綠色創新活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a。

H1a:碳信息披露有利于驅動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

碳信息披露會引起監管部門關注,導致企業合規成本上升,資本成本增加,對企業綠色創新產生不利影響。企業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碳管理活動會使其生產性投資機會減少,短期內會削弱自身競爭優勢,從而降低企業市值[6]。Lee等(2015)[29]認為,投資者通常將企業自愿披露的碳信息視為“壞”信息,并預期企業未來會為碳管理活動投入高昂的成本;吳育輝等(2022)[11]也提出,企業可能因披露碳信息而招致氣候變化敏感者的訴訟,較高的訴訟風險導致投資者提高風險溢價。此外,環保部門也可能根據披露的碳信息開展調查,造成企業合規成本增加。

基于代理理論,碳信息披露可能是管理層用來掩飾負面信息的自利性工具,難以驅動制造業企業進行實質性綠色創新。碳信息披露規范明確規定了環保投資、技術升級以及環保設施配置等環節的具體措施,為管理層策略性地利用碳信息“塑造”良好的企業聲譽或提升管理者個人聲譽提供了契機[14]。管理者可能會因不可分散的被解雇風險而表現出比股東更強的風險厭惡態度,而高風險特性可能會導致管理者放棄綠色創新項目[28]。同時,管理者薪酬、被并購風險以及股價走勢取決于企業短期業績表現,這也可能導致管理者選擇有短期收益的投資項目,甚至放棄綠色創新等資金周轉期限較長的綠色投資項目[30]。因此,管理者有動機實施策略性的碳信息披露,以實現“廣告效應”,提升合法性,但以“廣告”和“工具”為導向的低效率綠色投資難以驅動實質性綠色創新。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b。

H1b:碳信息披露會抑制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2013年,我國碳交易試點拉開了序幕,碳信息披露開始引起利益相關者的高度重視。充分、有效披露碳信息相關數據是客觀評估制造業企業“降本減排”行動實際成效的前提。本文以2013—2022年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剔除金融保險類、環保業務類、ST類、*ST類和數據缺失的樣本,最后得到15 826個有效的“公司-年度”觀測值。碳信息相關數據來源于公司年報、社會責任報告、ESG報告以及環保局網站,并經手工收集整理得到;綠色專利數據源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官網,并通過專利號匹配得到;其他數據主要來自CSMAR和Wind數據庫。此外,本文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了1%和99%分位上的縮尾處理。

(二)變量定義

1. 企業綠色創新

參照李青原和肖澤華(2020)[31]的研究思路,本文采用綠色專利申請數刻畫企業綠色創新行為(TG),主要包含三個度量指標:企業當期專利申請數加1的自然對數(TGT),以刻畫企業綠色創新的整體水平;企業當期發明專利申請數加1的自然對數(TGI),以刻畫企業綠色創新質量,表征企業實質性綠色創新行為;企業當期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加1的自然對數(TGN),以刻畫企業綠色創新數量,表征企業策略性綠色創新行為。

2. 碳信息披露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衡量企業碳信息披露水平,從形式和實質兩個維度進行評分,借鑒宋曉華等(2019)[32]的研究思路,構建碳信息披露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所列。首先,在年報、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中搜索“碳”“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標準煤”“碳排放”“可持續”以及“節能”等關鍵詞,據此提取涉及“碳信息”的相關表述文字,并對其進行分類和判定;其次,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規定,從顯著性、時效性、可靠性、量化性四個維度設定評分標準,并采用內容分析法計算指標得分,各項指標的得分范圍為0~11;最后,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將其與碳信息披露評價指標得分進行加權求和,并換算成百分制,最終獲得碳信息披露評價指數(CID)。信度檢驗結果顯示,Cronbach α系數為0.82,說明各指標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3. 控制變量

參照萬攀兵等(2021)[33]的研究,本文選取以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Controls):公司規模(Size),采用企業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公司年齡(Age),采用報告期與上市年份的差值加1的自然對數表示;企業資本密度(Fixed),采用人均固定資產凈額的自然對數表示;企業員工勞動生產率(Sales),采用企業人均營業收入的自然對數表示;企業成長性(Growth),采用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表示;資產負債率(Lev),用于控制企業資本結構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現金資產比率(Cash),采用現金資產占企業總資產比率表示,用于控制持有現金對企業創新的影響;資產收益率(ROA),用于度量企業盈利狀況;產權性質(Own),依據最終控制人性質,若為國有企業,則取值為1,否則取0;董事會規模(Board),采用董事會人數的自然對數表示;研發支出(RD),采用當年研發費用與期末總資產的比值表示;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T),采用機構投資者持股占公司股票總數的比率表示;產品市場競爭(HHI),采用赫芬達爾指數表示;外部信息環境(IE),采用分析師跟蹤人數加1的自然對數表示。

(三)模型設定

為考察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本文借鑒萬攀兵等(2021)[33]的研究,構建基準模型如下:

[TGit=α0+α1CIDit+α2Controlsit+∑Yeart+∑IDi+εit] (1)

其中:被解釋變量TG表示制造業綠色創新;解釋變量CID表示碳信息披露;Controls表示控制變量集,主要包括公司規模(Size)、公司年齡(Age)、企業資本密度(Fixed)、企業員工勞動生產率(Sales)、企業成長性(Growth)、資產負債率(Lev)、現金資產比率(Cash)、資產收益率(ROA)、產權性質(Own)、董事會規模(Board)、研發支出(RD)、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T)、產品市場競爭(HHI)、外部信息環境(IE);i表示企業;t表示年度;[α0]為截距項;[α1、α2]表示相應變量的回歸系數;Year和ID分別表示可能存在的年度、行業效應;[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此外,所有回歸分析均對公司代碼進行聚類分析(Cluster),并采用Robust調整標準誤。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結果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所列。結果顯示,碳信息披露(CID)的均值為42.272,最大值為89.282,最小值為0.000,表明制造業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整體欠佳,且分布不均衡,差異較大。同時,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代理變量TGT、TGI、TGN的均值分別為2.425、1.086、1.292,表明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水平總體偏低,亟須加速推進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進程。產權性質(Own)的均值為0.585,說明58.5%的樣本公司具有國有屬性。

(二)碳信息披露綠色創新效應的檢驗

碳信息披露綠色創新效應的檢驗結果見表3所列。列(1)、列(2)結果顯示,控制一系列相關變量后,碳信息披露(CID)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碳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加制造業企業綠色專利申請數。列(3)、列(4)結果顯示,控制一系列相關變量后,碳信息披露(CID)的回歸系數為0.162,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碳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加制造業企業綠色發明專利申請數,且在統計意義和經濟意義上均顯著。列(5)、列(6)結果表明,碳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加制造業企業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綜上,碳信息披露具有顯著的綠色創新效應,H1a得到驗證。

控制變量方面,公司規模(Size)、現金資產比率(Cash)以及資產收益率(ROA)均能顯著正向影響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原因在于:一方面,企業規模越大,通常信息透明度越高,其融資成本也越低,融資壓力相對較小;另一方面,現金資產比率和資產收益率越高,說明企業內部持有現金越多,盈利能力越強,可以為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的綠色投資項目持續提供資金支持。產品市場競爭(HHI)的估計系數顯著為負,由于采用赫芬達爾指數衡量的產品市場競爭是反向指標,說明產品市場競爭對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有正向影響。

(三)穩健性檢驗

1. 內生性問題處理:工具變量法

影響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因素眾多,而模型中尚未控制的公司特征變量可能會同時影響碳信息披露和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為此,本文采取工具變量法解決內生性問題,借鑒Miller和Skinner(2015)[34]的研究,選取除目標企業外的同行業碳信息披露平均值(IMCID)作為碳信息披露(CID)的工具變量。事實上,除目標企業外的同行業碳信息披露的年度均值(IMCID)與單個企業的碳信息披露(CID)具有一定的趨同性,但直接影響單個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可能性較小。

表4中“弱工具”變量檢驗結果顯示,F值為426.56,遠大于經驗值10,P值接近于0,說明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Hansen J統計量的P值均顯著大于10%,說明接受“不存在過度識別”的原假設,工具變量(IMCID)滿足相關性和外生性,具體檢驗結果見表4所列。結果顯示,通過第一階段回歸分析得到的碳信息披露預測變量(PCID)與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顯著正相關,與前文結果相一致。可見,在控制內生性問題后,前文結論依然穩健。

2. 其他穩健性檢驗

為增強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進一步作如下穩健性檢驗。

(1)變更綠色創新的度量指標。考慮專利授予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長周期特征,本文將第T期至第T+2期專利申請數依次加總并作為因變量,重新估計原有模型,結果見表5列(1)。可以看出,碳信息披露(CID)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前文結論得到支持。

(2)控制時間趨勢。前文基準模型均假定宏觀政策實施效果在樣本區間內保持前后一致,實際情況可能不同。為盡量削弱宏觀政策變化對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本文引入年度虛擬變量(Year)與碳信息披露(CID)的交互項(CID×Year)。表5列(2)結果顯示,加入交互項后,碳信息披露(CID)的回歸系數依然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且交互項(CID×Year)的回歸系數在統計上并不顯著。

(3)考慮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環保法”,以此為時間節點,將樣本劃分為兩組子樣本,重新估計,結果見表5列(3)、列(4)。可以看出,碳信息披露(CID)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兩組子樣本的回歸結果并無顯著差異。可見,考慮“新環保法”這一外生沖擊后,結論依然穩健。

(4)排除區域層面相關因素的干擾。碳信息披露可能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法制水平等存在較強相關性,可能是因為以上因素而非碳信息披露在促進企業綠色創新方面發揮了真正作用,因此本文進一步控制地區人均GDP(GDP)、法律環境(LAW)及金融發展水平(FD)等相關變量,以排除干擾,結果見表5列(5)。可以看出,結果并無實質性改變。

綜上,檢驗結果與前文結論保持一致,表明前文結論是穩健的。

(四)進一步討論

前文實證結果表明,碳信息披露具有顯著的綠色創新效應,這與李青原和肖澤華(2020)[31]等學者的觀點一脈相承。合法性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是國內外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企業披露碳信息可能是迫于合法性壓力,也可能是為了引起投資者關注,但均會受利益相關者低碳需求的影響。考慮合法性理論的社會整體性和信號傳遞理論的自愿披露性,本文從外部壓力和內生動力兩個角度厘清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動機。在合法性理論框架下,前期文獻認為,企業的目標是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會計利潤是衡量企業合法性的重要標準。在此基礎上,后續研究更關注企業的多元化需求。隨著“雙碳”目標上升為國家戰略,氣候風險逐漸引起利益相關者高度關注,企業應對氣候風險的能力成為其能否獲得合法性地位的重要影響因素。碳信息披露作為企業獲得合法性地位的有效手段,能夠影響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合法性的感知。現階段,中國綠色低碳轉型工作正穩步推進,成效初顯。企業是“降碳減排”的微觀市場主體,如何激勵其主動披露碳信息,顯得至關重要。

已有研究表明,環境政策是激勵企業環境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16,25]。中國環境規制強度日益提高,利益相關者通過契約關系向企業傳導合法性壓力的動機隨之增強。企業通常會以披露碳信息的方式向政府、社區等利益相關者表明其貫徹低碳轉型政策的決心,以降低碳履約風險。因此,從外部壓力角度看,碳信息披露是企業出于非經濟性動機,以滿足其合法性需求為目的的被動式環境治理行為。

從內生動力角度看,企業披露碳信息具有經濟性動機。信號傳遞理論認為,碳信息披露是傳遞企業環境管理信息的有效渠道,可以展示企業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樹立企業低碳環保形象,進而引起資本市場的正向反饋,增強利益相關者向企業提供資金的意愿,從而改善外部融資環境。遵循上述邏輯,本文證實了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需要重新設計生產流程、升級環保技術以及調整經營模式,這些轉變通常需要大量的綠色投資。因此,碳信息披露是企業出于經濟性動機的主動式環境治理行為,目的在于獲取競爭性資源。

此外,前文基于代理理論提出的“碳信息披露會抑制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并未得到實證結果支持。隨著制造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向縱深推進,環境規制趨嚴,企業環境違法成本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管理層利用碳信息披露實施策略性行為的空間,進而遏制了企業策略性披露碳信息的機會主義行為,即代理動機被抑制[32]。

綜上,經濟性動機是為了獲取競爭性資源,實現價值增值,而非經濟性動機以滿足合法性需求為目的。因此,本文立足于合法性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從外部壓力和內生動力兩個層面揭示企業碳信息披露兼具經濟性動機和非經濟性動機,既是對以往文獻的有益補充,也加深了對企業碳信息披露動機的理解。

五、拓展性分析

(一)機制檢驗

前文實證結果表明,碳信息披露具有顯著的綠色創新效應,這為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提供了新思路,但前文僅刻畫了碳信息披露對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本文將進一步厘清碳信息披露作用于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中間傳導機制。

碳信息作為非財務信息,是利益相關者評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態度及環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以銀行為主導的中國金融體系對企業設置了綠色屏障,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碳信息披露有助于企業獲取利率更低、期限更長的銀行貸款,緩解融資約束壓力。同時,碳信息披露會引起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高度關注,推動制造業企業進行生產側的技術改造以實現綠色轉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從兩個渠道進行機制檢驗。

1. 融資約束渠道

為檢驗碳信息披露是否通過緩解融資約束壓力驅動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本文借鑒孫雪嬌等(2019)[35]的研究思路,選取SA指數衡量制造業企業面對的融資約束,計算方式如下:

[SAit=-0.737×Sizeit+0.043×Size2it-0.04×Ageit] (2)

其中:Size表示公司規模,采用企業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Age表示公司年齡,采用報告期與上市年份的差值加1的自然對數表示;SA指數是正向指標。

表6列(1)報告了碳信息披露影響融資約束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碳信息披露(CID)的回歸系數為負,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碳信息披露有助于緩解制造業企業融資約束壓力。同時,緩解融資約束壓力可以為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活動提供資金保障[31]。可見,緩解融資約束是碳信息披露驅動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中間傳導機制。前文假設1b認為,企業主動披露的碳信息會引起監管部門的密切關注,投資者和債權人等關鍵利益相關者通常會將其視為利空信號,進而導致企業合規成本和融資成本增加,破壞企業綠色創新的外部融資環境。表6列(1)的結果表明,碳信息披露可以緩解融資約束,H1b未得到驗證。

2. 資本更新渠道

為檢驗碳信息披露是否通過資本更新驅動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借鑒萬攀兵等(2021)[33]的研究思路,本文從投資、折舊以及資本生產率三個角度捕捉和反映制造業企業資本更新,檢驗結果見表6所列。

表6列(2)結果顯示,碳信息披露(CID)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碳信息披露有助于制造業企業加大固定資產總投資。在列(3)、列(4)中,進一步將固定資產總投資細分為生產經營用(MFIX)和非生產經營用(NFIX)兩類,結果表明,碳信息披露更有利于制造業企業增加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總投資。列(5)、列(6)結果顯示,碳信息披露不僅可以顯著增加制造業企業折舊(DEP),還能顯著提高制造業企業折舊率(DEPR)。此外,列(7)結果顯示,碳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制造業企業資本生產率(KEF)。

上述結果表明,碳信息披露不僅可以加快制造業企業資本投資和折舊,還能提高資本生產率,即碳信息披露有助于制造業企業加速資本更新。通過生產設備更新實現先進生產技術改造一直是中國制造業提高生產率和綠色轉型的重要路徑[3,33]。可見,資本更新是碳信息披露驅動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又一中間傳導機制。

綜上,緩解融資約束和資本更新是碳信息披露綠色創新效應的中間傳導機制。

(二)異質性分析

1. 產權性質影響

承前所述,碳信息披露具有顯著的綠色創新效應,但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效應可能存在顯著差異。一方面,國有企業與政府間的“天然聯系”賦予國有企業諸多優勢,如政府補貼、稅收優惠等,而民營企業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不得不積極打造綠色品牌,塑造良好企業形象,提升社會認可度,以吸引客戶,贏得政府資金與政策扶持。因此,民營企業更有動機披露碳信息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模式以實現綠色轉型。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不僅要積極參與環境治理,還要承擔社會就業、文化建設等社會責任,加之國企高管的“尋租”行為會誘發代理沖突,這些均會稀釋綠色創新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碳信息披露對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激勵效應。因此,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預期,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民營企業中更顯著。

為了驗證上述理論預期,依據最終控制人性質,本文將樣本劃分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組子樣本,并分別進行回歸,檢驗結果見表7所列。列(1)、列(2)結果顯示,國有企業樣本組中碳信息披露(CID)回歸系數為0.155,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而民營企業樣本組的碳信息披露(CID)回歸系數為0.182,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同時,組間差異Chow檢驗的經驗P值為0.012,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民營企業中更顯著。

2. 環保屬性影響

2016年以來,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融資政策,旨在拓寬企業綠色低碳轉型與資本市場投融資之間的綠色通道,引導競爭性金融資源流向綠色產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現有研究表明,以銀行為主導的中國金融體系,在配置資本時通常向綠色產業傾斜,并向其配置期限更長、規模更大的風險性貸款,以推動企業綠色創新發展[31]。可見,環保屬性可能會影響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活動。因此,本文預期,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重污染企業中更顯著。

為驗證上述理論預期,依據環保屬性,本文將樣本劃分為重污染企業⑵與非重污染企業兩組子樣本,并分別進行回歸,檢驗結果見表7所列。列(3)、列(4)結果顯示,重污染企業樣本組中碳信息披露(CID)回歸系數為0.176,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非重污染企業樣本組中碳信息披露(CID)回歸系數為0.135,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組間差異Chow檢驗的經驗P值為0.025,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重污染企業中更顯著。

3. 區域碳排放影響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結構以及工業化水平均存在差異,導致人均碳排放也存在地區差異。在人均碳排放較低的地區,居民環保意識較強,企業披露的碳信息會引起投資者的廣泛關注,進而緩解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有利于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據此,本文預期,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低碳排放地區更顯著。

為驗證上述理論預期,依據中國各省份人均碳排放平均值的中位數,本文將樣本劃分為高碳排放和低碳排放地區兩組子樣本,分別進行回歸,檢驗結果見表7列(5)、列(6)。結果顯示,低碳排放地區樣本組中碳信息披露(CID)回歸系數為0.096,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高碳排放地區樣本組中碳信息披露(CID)回歸系數為0.065,且在統計上不顯著,組間差異Chow檢驗的經驗P值為0.002,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以上結果表明,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低碳排放地區更顯著。

4. 環境規制影響

各地區法制環境、資源環境以及金融發展水平迥異,導致地區間環境規制強度存在一定差異,碳信息披露的信號強度也有所不同。在環境規制強度較高的地區,政府監管力度較大,對碳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較高,碳信息披露通常被視為理所應當,這會削弱披露行為所傳遞的信號。在環境規制強度較低的地區,碳信息披露則多為自發行為,可向外界傳遞積極的減碳信號,更容易贏得利益相關者的資金支持和認可。據此,本文預期,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低環境規制強度地區更顯著。

為驗證上述理論預期,依據各城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平均值的中位數,本文將樣本劃分為高環境規制強度和低環境規制強度地區兩組子樣本,分別進行回歸,檢驗結果見表7列(7)、列(8)。結果顯示,低環境規制強度樣本組中碳信息披露(CID)回歸系數為0.102,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高環境規制強度樣本組中碳信息披露(CID)回歸系數為0.075,且在統計上并不顯著,組間差異Chow檢驗的經驗P值為0.004,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以上結果表明,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低環境規制強度地區更顯著。

(三)經濟后果分析

1. 碳信息披露對經濟績效的影響

前文研究發現,碳信息披露具有顯著的綠色創新效應。技術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取決于技術創新成果質量,即碳信息披露情境下的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是實質性創新而不是策略性創新。為進一步考察碳信息披露對制造業企業創新成果實際轉化效率的影響,本文借鑒吳超鵬和唐菂(2016)[36]的研究思路,構建模型如下:

[TFPit=β0+β1TGit+β2CIDit+β3TG×CIDit+β4Controlsit+∑Yeart+∑IDi+εit] (3)

其中:被解釋變量TFP表示企業未來三年經營業績(營業利潤與總資產的比值)的平均值;TG×CID表示綠色創新與碳信息披露的交互項;i表示企業;t表示年度;[β0]為截距項;[β1-β4]表示相應變量的回歸系數;其余變量定義不變。

碳信息披露影響經濟績效的檢驗結果見表8所列。列(1)結果表明,綠色創新有助于提高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列(2)結果顯示,交互項(TG×CID)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碳信息披露可以強化綠色創新對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的促進作用;列(3)、列(4)的結果同樣證實了這一點;列(5)、列(6)結果顯示,綠色創新(TG)、交互項(TG×CID)的回歸系數在統計上并不顯著,表明實用新型專利數量的顯著增加并不能有效提高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

以上結果表明,綠色專利申請數特別是綠色發明專利申請數的顯著增加有助于提高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但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并未創造價值。換言之,以迎合政策為導向的策略性綠色創新,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難以創造價值,以技術升級為導向的實質性綠色創新才是創造價值的核心力量。

2. 碳信息披露對環境績效的影響

為檢驗碳信息披露情境下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是否客觀反映其環境績效,本文構建模型如下:

[EPit=β0+β1TGit+β2CIDit+β3TG×CIDit+β4Controlsit+∑Yeart+∑IDi+εit] (4)

被解釋變量EP表示企業環境績效,本文參照李慧云等(2021)[4]的研究方法,采用環境責任評分(3)加1的自然對數衡量企業環境績效,其余變量定義不變。

表9報告了綠色創新影響環境績效的檢驗結果。列(1)、列(2)結果表明,綠色專利數量增加有助于提升制造業企業環境績效,且碳信息披露可以強化這一激勵效應;列(3)、列(4)結果顯示,綠色發明專利數量增加也會提升制造業企業環境績效,且碳信息披露可以強化這一激勵效應;列(5)、列(6)結果表明,綠色實用新型專利數量的顯著增加并不能提升制造業企業環境績效。可見,唯有實質性綠色創新才能提升制造業企業環境績效,且碳信息披露可以強化這一激勵效應。

六、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

(一)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文利用2013—2022年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相關數據,實證檢驗了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研究發現:碳信息披露具有顯著的綠色創新效應,主要表現為綠色專利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且專利結構實現了優化;緩解融資約束和資本更新是碳信息披露綠色創新效應的傳導機制;碳信息披露的綠色創新效應在民營企業、重污染企業、低碳排放地區和低環境規制強度地區更顯著;綠色發明專利有助于提高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且碳信息披露可以強化這一激勵效應,但上述現象在綠色實用新型專利中并未觀察到,即唯有實質性綠色創新才能提高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且碳信息披露可以強化這一激勵效應。

根據研究結論,結合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發展的現實需求,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完善企業碳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企業碳信息披露制度壓力。進一步完善現行碳信息披露制度,主要從碳信息披露的責任、范圍、質量、方式、程序以及鑒證等方面加以規范與引導,以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同時,構建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激勵制度,賦予社會公眾和組織環境知情權、參與權以及監督權,支持和鼓勵社會公眾和組織主動舉報環境違法行為。

第二,確立環境責任機制,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厲的環境違法處罰,既增加企業環境違法成本,壓縮企業通過環境違法行為獲利的空間,又可以向市場釋放污染企業具有“高環境風險”的信號,引導投資者關注企業環境表現,通過行政處罰與資本市場“懲罰”的并行機制約束和規范企業環境行為。

第三,在經濟發展模式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地方政府應從綠色低碳轉型角度出發,以碳信息作為傳遞載體,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導向,實現地區經濟結構的轉型,為經濟增長提供內在驅動力。環境治理與綠色創新并不相悖,理應發揮信息披露對資本市場的導向作用,合理引導資金流向,為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營造穩定的外部融資環境。此外,政府部門可以考慮將環境因素納入干部晉升考核范疇,以減少地方干部在任期內因過于關注短期利益而犧牲環境的行為。

(二)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本文厘清了碳信息披露驅動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內在邏輯,但并未對碳信息披露的顯著性、時效性、可靠性、量化性四個維度進行細分,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究不同維度的碳信息披露對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長短期效應。此外,本文未考慮碳信息披露對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可能存在的門檻效應,后續可以延續這一理論邏輯,進一步考察門檻效應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機制。

注 釋:

(1)資本更新指企業投資引進更先進的環保生產設備替代傳統落后生產設備的過程,與“波特假說”強調的技術創新機制不同,是企業在環境規制下選擇的一條更為漸進的技術改造路徑。

(2)根據《上市公司環保核查行業分類管理名錄》和《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本文將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紙、釀造、制藥、發酵、紡織、制革和采礦業等16類行業界定為重污染行業。

(3)根據和訊網披露的環境表現評分,本文將環境績效評分劃分為10個部分,對各部分進行評分并加總,每個部分得分范圍為0~6,最終形成企業環境績效指標。

參考文獻:

[1]付華,李國平,朱婷.中國制造業行業碳排放:行業差異與驅動因素分解[J].改革,2021(5):38-52.

[2]成瓊文,陸思宇.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環境管制與綠色創新[J].華東經濟管理,2022,36(11):44-53.

[3]SHAO S,HU Z G,CAO J H,et 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A Review[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20,29(3):1465-1478.

[4]李慧云,符少燕,方怡然.民營企業政治關聯的信息披露效應——基于碳信息披露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21(7):184-192.

[5]孫曉華,車天琪,馬雪嬌.企業碳信息披露的迎合行為:識別、溢價損失與作用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23(1):132-150.

[6]MICHELON G,PATTEN D M,ROMI A M. Creating Legitimacy for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Practices:Evidence from Sustainability Restatements[J].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9,28(2):395?422.

[7]YU E P,LUU B V,CHEN C H. Greenwashing in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 Disclosures[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20,52(5):1-23.

[8]DOWNAR B,ERNSTBERGER J,REICHELSTEIN S,et al. The Impact of Carbon Disclosure Mandates on Emissions and Financial Operating Performance[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21,26(3):1137-1175.

[9]YAN H H,LI X Y,HUANG Y,et al. The Impact of the Consistency of Carbon Performance and Carb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Enterprise Value[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0,37:101680.

[10]DESAI R.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Carbon Disclosure:A Step Towards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J]. Borsa Istanbul Review,2022,22(5):886-896.

[11]吳育輝,田亞男,管柯琴.碳信息披露與債券信用利差[J].管理科學,2022,35(6):3-21.

[12]BOLTON P,KACPERCZYK M. Do Investors Care About Carbon Risk[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21,142(2):517-549.

[13]ADHIKARI A,ZHOU H Y.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Do Investors in US Capital Markets Care About Carbon Emission[J].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Management and Policy Journal,2022,13(1):195-220.

[14]田利輝,王可第.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掩飾效應”和上市公司崩盤風險——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的DID-PSM分析[J].管理世界,2017(11):146-157.

[15]HADDAD V,HO P,LOUALICHE E. Bubbles and the Value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22,145(1):69-84.

[16]王杰,李治國.環境規制策略互動與綠色創新——來自市場型與命令型環境規制的證據[J].統計研究,2023,40(12):26-38.

[17]孫曉華,張竣喃,李佳璇.市場型環境規制與制造企業轉型升級——來自“排污權交易”的微觀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1):90-109.

[18]GATTI L,PIZZETTI M,SEELE P. Green Lies and Their Effect on Intention to Inves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1,127(3):228-240.

[19]徐輝,周孝華.外部治理環境、產融結合與企業創新能力[J].科研管理,2020,41(1):98-107.

[20]周肖肖,賈夢雨,趙鑫.綠色金融助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演化博弈動態分析和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3(6):43-61.

[21]葛春瑞,韓君.綠色債券發行對企業ESG表現的影響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12):102-113.

[22]方麗婷,張冠蘭,李坤明.數字化發展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管理科學,2023,31(12):350-360.

[23]馮熹宇,王菌麗,徐娜.綠色創新網絡嵌入、資源獲取與企業綠色創新質量[J].中國軟科學,2023(11):175-188.

[24]王分棉,賀佳,陳麗莉.連鎖董事綠色經歷會促進企業綠色創新“增量提質”嗎[J].中國工業經濟,2023(10):155-173.

[25]郭進.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波特效應”的中國證據[J].財貿經濟,2019,40(3):147-160.

[26]黃繼承,朱光順.綠色發展的中國模式:政府采購與企業綠色創新[J].世界經濟,2023,46(11):54-78.

[27]王琳,周昕怡,陳夢媛.從“培育者”到“影響者”:數字化轉型如何推動綠色創新發展:基于浪潮的縱向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3(10):146-163.

[28]劉亦文,陳熙鈞,高京淋,等.媒體關注與重污染企業綠色技術創新[J].中國軟科學,2023(9):30-40.

[29]LEE S Y,PARK Y S,KLASSEN R D. Market Responses to Firms' Voluntary Climate Chang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arbon Communication[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5,22(1):1-12.

[30]肖靜,曾萍,章雷敏.地區數字化水平、綠色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綠色轉型[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4):1-12.

[31]李青原,肖澤華.異質性環境規制工具與企業綠色創新激勵——來自上市企業綠色專利的證據[J].經濟研究,2020,55(9):192-208.

[32]宋曉華,蔣瀟,韓晶晶,等.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價值效應研究——基于公共壓力的調節作用[J].會計研究,2019(12):78-84.

[33]萬攀兵,楊冕,陳林.環境技術標準何以影響中國制造業綠色轉型——基于技術改造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1(9):118-136.

[34]MILLER G S,SKINNER D J. The Evolving Disclosure Landscape:How Changes in Technology,the Media,and Capital Markets Are Affecting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5,53(2):221-239.

[35]孫雪嬌,翟淑萍,于蘇.柔性稅收征管能否緩解企業融資約束——來自納稅信用評級披露自然實驗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9(3):81-99.

[36]吳超鵬,唐菂.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研究,2016,51(11):125-139.

[責任編輯:許 燕,夏同梅]

[DOI]10.19629/j.cnki.34-1014/f.2312120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久久网欧美| 亚洲无限乱码|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偷倩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91激情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91麻豆| 伊人福利视频|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欧美不卡二区| 日本在线亚洲| 97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色视频|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女人在线|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久一在线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毛片手机在线看|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欧美日韩动态图|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v天堂中文在线| 2020极品精品国产|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午夜视频www|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熟妇丰满人妻|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一本综合久久| 日本精品视频|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无码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