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不久前,筆者一好友從美國洛杉磯回貴州老家,在北京短暫停留,他知道我喜愛收藏,送給我一張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發官鹽票。
清代發官鹽票是為了官鹽局的雇用人、車輛等在拉運官鹽時的證明,是當時運送官鹽的通行證,相當于現在的食鹽運輸準運證。2 013年10月30日,在太原晉商博物館藏品評估研討會上,一張清光緒解州官鹽發官鹽票被專家鑒定為珍貴的晉商文獻史料,成為晉商博物館鎮館之寶。

黃炳星像
據好友介紹,這張發官鹽票是其祖父留下的遺物。其祖父本姓葉,1886年出生于貴州省安順市林谷鎮其木山村,少年時被黃氏一戶收養為義子,改姓名為“黃炳星,字正卿”。因沒有黃氏家譜,所以黃氏家族無法考證。好友通過其父親口述得知,清末黃氏在山西解州官鹽局下面的曲沃縣鹽政衙門當差,管理鹽商生產銷售和運輸。1900年,黃氏遷移到貴州安順城顧府街,在街上開了一家雜貨鋪。1902年,好友16歲的祖父就在黃氏開的雜貨鋪當店員。黃氏看他勤勞好學,人品很好,經其生父母同意,黃氏收為義子。黃氏遷移貴州途中妻子病故,留下一個14歲的女兒,黃氏女兒一直未婚。黃氏1940年去世,其女1943年去世,同葬在安順虹山湖旁。
黃炳星曾是貴州民間幫派袍哥會成員。袍哥會是清未民國時期四川、云南、貴州盛行的一種民間幫會組織,在其他地區被稱為“哥老會”。其成員主要是社會底層民眾,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小商販、士兵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炳星在安順顧府街有房產,其中四合院四棟、大院糧倉一座,后來公私合營成為糧店。

清光緒二十二年山西解州官鹽發官鹽票
1978年,黃炳星去世前留下一只小樟木箱,其子在清理箱子時發現里面有收戶租的折子、契約、幾塊銀元和這張發官鹽票,發官鹽票和那幾塊銀元后來傳到了好友手中。
一張發官鹽票能夠成為鎮館之寶,應該說非常罕見。筆者對好友贈送的這張發官鹽票產生興趣,在網上查詢發官鹽票確實有售,可見其仿品也不少。筆者將這張發官鹽票的照片發給彭震堯先生,彭先生是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早期的從業者,他從事古舊書收購、版本研究、鑒定等工作30年,是鑒定古籍善本的專家。他回復說:“從照片看是原件。”現在把這張發官鹽票展現給大家,把它與太原晉商博物館那張發官鹽票進行對比,作為晉商文獻史料研究一下供大家參考。

清光緒四年山西解州官鹽發官鹽票 山西晉商博物館藏
這張光緒二十二年發官鹽票比晉商博物院珍藏的清光緒四年山西解州官鹽局印發的發官鹽票晚了18年,印制格式和填寫的信息變化不大,只是官鹽局一欄省略了“ 解州”二字,兩張鹽票上雇傭的腳戶都是安邑縣人;官鹽送至地點不同,一個是曲沃縣,另一個是襄陵縣,但地理位置都屬于山西省臨汾地區,由此推斷筆者手中這張發官鹽票也應該是山西解州官鹽局印發的。
發官鹽票由綿紙石印,見證了當時清政府對山西河東地區官鹽的管理,其上詳細填寫了雇傭腳戶的地址、姓名、運送地點、運鹽重量、預付款、欠款、運輸費用、運輸時限等關鍵內容,字體為小楷行書,在不同位置加蓋“大盛成記言無二價”,把商鋪的誠信也刻在章上,共蓋印章14個,內容非常豐富。
這張發官鹽票呈方形,尺寸為32厘米×32厘米,紙質偏薄泛黃,邊緣破損嚴重,紙面有磨損和皺褶,但基本上不影響字跡辨認,整體保存完好。其原文如下:
官鹽局,今雇到安邑縣劉村,腳戶高郵“蓋印章”等車輛裝載官鹽送至曲沃縣大盛成記商鋪“蓋印章”,本店交卸如有摻沙和水等弊送交官府查核,如有短少鹽斤照原發秤,每斤按原價兩倍賠補,須至發票者。
計開:安字一百七十二號中場
裝鹽一千五百斤、一千斤、一千斤,共裝凈鹽:叁千五百斤。
裝鹽一百斤,該腳錢一百文,共該腳錢:叁千五百文。
現付錢叁千文,下欠錢五百文,限五日送到,毋得違期。
光緒二十二年六月十九日發。
古人食用鹽的歷史已很悠久。這種白花花的晶體在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是生活必需品。西漢時期,朝廷對鹽的生產銷售進行管理,在漁陽郡的泉州設鹽官,《三國志·魏志·衛覬傳》記載:三國時期關中遭災荒,十余萬戶逃荒到荊州,由于人口劇增,回來的人謀生困難,曹操便以“ 鹽,國之大寶”“ 置使者監賣,以其直盆市犂牛,若有歸民,以供給之”。設置部門對鹽的買賣進行監管,為回來的人提供鹽。唐代政府機構中有鹽使,主持鹽的生產,不許百姓私營,而且即使政府允許,這種生產也不是一家一戶可以進行的。所以鹽在市場上成為最最重要的商品,好多大商人都從事鹽的販運。根據《唐會要》卷八十八記載:“安邑解縣兩池,置榷鹽使一員,推官一員……防池官健及池戶若干人。先是,兩池鹽務隸度支……”
《明史·食貨志·鹽法》記載:“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糧儲,自陵縣運至太和嶺,路遠費煩。請令商人,于大同倉入米一石、太原倉入米一石三斗,給準鹽一小引(200斤)。商人鬻畢,即以原給引目,赴所在官司繳之。如此則轉運費省,而邊儲充。帝從之。召商輸糧,而與之鹽,謂之開中。其后,各行省邊境多召商中鹽,以為軍儲。鹽法邊計相輔而行。”商人將糧食輸送到邊境,換得領鹽憑證,可以到產地領取食鹽,自行販賣,從中獲得利潤。但遠道運糧,耗費很大,商人便改用變通的辦法——在邊境雇人墾種,就近糧入倉。這便是由開中鹽法改成商屯的由來。清代鹽法基本沿襲明代的“引岸制度”但稍有變動。所謂“引岸制度”,即劃分鹽商各自的銷售區域,鹽商從官府規定的鹽池運鹽至指定區域銷售,指定商戶指定銷售地點,不允許商戶越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