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5天的展期內,與跨越數千年的中外藝術瑰寶、古玩佳器零距離接觸,這樣十足的誘惑力,讓數萬名藏家、行家及藝術愛好者從世界各地趕來赴約……這一幕發生在今年5月底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2024年國際古玩展上。
《中國收藏》雜志記者在現場看到,本屆古玩展云集海內外60余家參展商,分別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及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薈萃陶瓷、書畫、玉器、漆器、金屬器、古典家具、造像藝術、喜馬拉雅藝術、珠寶、鐘表等門類,熾熱的氣氛再一次印證了這一全球古董界盛事的號召力。

值得一說的是,2024年適逢國際古玩展進駐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十周年,極具里程碑意義。“ 大家對古玩收藏的熱愛就像一盞燈,照亮著前方的路途,令古玩展自2002年起,一步一腳印,從無到有,遇到許多風浪,終于躋身于國際級古玩博覽會行列。”國際古玩展總監翟凱東在展會開幕前道出了該展會堅守22年的艱辛。對業界而言,國際古玩展不只是一場云集世界藝術珍玩的博覽會,更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跨區域與跨文化交流的平臺,讓天各一方的古玩收藏愛好者聚首,互相切磋經驗、分享收藏、增進感情,也為收藏市場樹立起了一座“燈塔”,凝聚了力量、增強了信心。
已舉辦至第14屆的國際古玩展歷來以國際化、專業化為特色,海內外參展商及展品陣容超強,而今年不少熟面孔又帶來了一些新鮮貨,從幾萬元的小件到成百上千萬元級別的重器均有,滿足了不同收藏群體的需求。例如戴克成藝廊呈現了一組殷商青銅器以及唐代陶器、金器,數量雖僅十余件,但件件重量級,價格多在百萬元以上;Alhambra Antiques主理人從阿根廷帶來600多件一線生貨,各個時期的中國瓷器精品將展柜擺得琳瑯滿目;倫敦古董商蘇珊每屆都趕來赴約,此次甄選了一批印度金器、中國漢代玉器以及清代鼻煙壺等風格各異的亞洲藝術精品;還有吉慶堂的掐絲琺瑯器,夢工房的日本竹器、金器……
該展會創始人翟健民伉儷的永寶齋展區自然是明星打卡點,不少懂行的“老饕”專門尋著“永寶齋”牌匾而去,看“翟帥”嚴選了哪些明清青花、五彩瓷器。其中,高古瓷所占比例也不小,一對北宋影青刻花花口瓶是焦點,整面展柜中的古代瓷器精品蔚為大觀,備受矚目。作為常駐展商中的“大戶”,大觀堂的展位也是存在感十足,如成對的黃花梨大方角柜、大漆香幾、烏木柜等明清家具令人嘖嘖稱贊,近2 0 件賞石以及紫檀掛屏、黃花梨插屏、竹刻筆筒等小件,也成了文房收藏愛好者關注的對象。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際古玩展無疑是市場的“晴雨表”。而在當前的環境下,市場對古董商眼光的考驗更嚴苛了,只有“ 買得精”,才會“賣得好”,畢竟如今的買家更挑剔、更專業了。當下買家的購買力、收藏趨勢如何?這也是業界最關心的問題。據一些展商透露,參展之初的心情可謂是“戰戰兢兢”,但展會開幕后卻收獲了不少驚喜。雖然“冷氣”已在一二級市場蔓延開來,但本屆古玩展的客流量相較往年相比基本持平,不少展位上的生貨精品也早早就被貼上了代表售出的小紅點,直到展會最后一天下午,仍有一批批觀眾前來逛展或“撿漏”。
此外,考古資料、展覽圖錄、收藏家著作、珍玩集萃等出版物也是本屆展會上一道吸睛的風景。顯然在鑒賞實物之外,古玩收藏也要持續不斷地“ 充電”,與日新月異的學術研究并進。據香港大業藝術書店透露,展會期間的成交超出了預期,從地區來看,海外買家占了五成,中國內地和香港本地買家各占二成。
展會期間專業、豐富的講座活動同樣是不容錯過的節目,每場活動都是座無虛席。本屆古玩展現場舉行了《中華民族紙幣發展歷史》新書發布會及“從紙幣看民生”座談會,帶領公眾走近紙幣收藏,一窺中國紙幣千年發展史。由資深瓷器收藏家李宗鴻主講的“ 青妝泯火——耀州窯的歷史與演變”講座,則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耀州窯自大唐以降發展逾千年的歲月變遷。
“茶”是本屆古玩展的關鍵詞之一,圍繞著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一眾茶人、專家、藏家與聽眾分享了茶、茶藝及古董茶具等相關知識。如普洱茶專家何景成講解了“普洱沱茶收藏與鑒賞”,民俗學者蔡漢武講述了“ 非遺視角下的工夫茶民俗”,資深古舊茶器收藏家樊偉雄分享了古董茶具收藏心得……
作為一場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國際性展會,講座、古玩鑒定等活動因零門檻吸引了大批愛好者帶上家中壓箱底的寶貝、帶著求新知的好奇心來到現場,也讓不少人邁出了人生收藏之旅的第一步。在增強大眾對古玩、藝術品的興趣,提升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等方面,國際古玩展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注:本文部分配圖源自國際古玩展主辦方)

2024年國際古玩展上,來自海內外的60余家參展商云集一堂,數萬名觀眾從世界各地趕來,一睹眾多中外古董珍玩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