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數字文化館成為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方式,通過將各類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聯通互動,為群眾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樣化的文化體驗。然而,數字文化館的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需要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優化與改進,以促進數字文化館的建設與發展。本文主要探討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的發展趨勢與建設路徑,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二、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發展的重要意義
數字文化館是指將各類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與共享,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多樣化文化體驗的一個虛擬文化展示空間。數字文化館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將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物、文化資料等文化資源數字化,打破了傳統文化展示的時空限制,讓群眾能夠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數字文化館還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技術,實現了群眾與文化資源之間的互動和共享,打造了一個開放、多元、共享的文化創意平臺。
(一)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數字文化館作為信息技術與文化遺產融合的重要平臺,可以將我國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展示。通過數字化手段,非遺技藝、傳統歌舞等得以進行高清晰度、多角度地呈現,在保護其原貌和內容特征的同時,還能夠使更多人了解和感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實現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
(二)促進文化交流與共享
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使文化展覽和交流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群眾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進行虛擬參觀,無須親臨現場,這種文化交流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資源傳播。同時,數字文化館也能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便利,促進各國之間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發展。
(三)激發創造力和創新意識
數字文化館為專家學者和文藝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資源庫。通過數字文化館,專家學者可以深入研究各種文化形式。數字文化館中的藝術作品、文學作品等可以激發文藝工作者的創造力,為其提供創作素材和靈感來源,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培養了更多的藝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
(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數字文化館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和參與平臺,群眾可以通過數字文化館便捷地獲取所需的文化藝術資源。此外,數字文化館還可以開展在線文化教育活動、線上展覽等,為群眾提供全新的學習和娛樂方式,不僅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也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和全民文化素養的提升。[1]
三、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的發展趨勢
(一)多元化和數字化的展示方式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傳統的文化展示、傳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因此,數字文化館開始探索更加多樣化和創新化的展示方式,以提供更豐富、生動且互動性強的文化體驗。
首先,數字文化館利用互動性強的方式來展示文化內容。傳統文化館通常采用靜態的展覽模式,而數字文化館通過交互式界面等高科技手段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互動體驗。群眾可以通過觸摸屏幕、點擊按鈕等方式參與活動,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數字化展示還引入游戲元素,通過趣味游戲的形式吸引群眾的注意力和興趣,使參觀文化館成為一種娛樂和學習的有趣體驗。其次,數字文化館通過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來進行文化傳播。音視頻為群眾提供更加生動的呈現方式,吸引年輕一代群眾的關注和參與。總之,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數字文化館的展示方式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為群眾帶來更加精彩和震撼的文化體驗。[2]
(二)開放性和互動性的數字化平臺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數字文化館成為文化傳承和文化宣傳的新平臺,其開放性和互動性不斷加強,并成為文化館的重要發展趨勢。數字文化館通過將文化資源轉換為數字化信息,并在互聯網平臺進行數字化展示和共享,從而達到讓群眾更加便捷地獲取文化信息的目的。受眾通過在電子計算機或智能手機上登錄,就可以在線上直接瀏覽、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等文化內容,而不必親自前往文化館。同時,數字文化館拓展了群眾的參與方式,不僅可以讓群眾參與到展覽的創作中,還可以讓群眾自主定制個性化的教育、娛樂活動。此外,數字文化館嘗試將文化內容與社交媒體進行結合,通過數字化平臺,群眾可以在線上輕松便捷地分享自己在文化館的體驗和感受,并與其他人互相交流探討。這種社交化的展示和傳播形式擴大了群眾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促進了群眾之間的文化交流,形成了更加活躍和有趣的文化社群。這些都體現了數字文化館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并展現了其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3]
(三)技術創新引領文化服務創新
技術創新是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不斷突破,數字文化館的展覽形式和內容得以不斷創新和豐富,并與實體文化館相結合,改變了群眾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首先,虛擬現實技術為數字文化館帶來了全新的展覽體驗。群眾可以通過佩戴VR眼鏡,身臨其境地置身于虛擬的文化場景中,感受文化的魅力。VR技術通過模擬真實環境,讓群眾能夠自由行走、觀察和互動,提升了群眾的體驗感。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不僅讓群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的內涵,還極大地提升了參觀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其次,增強現實技術為數字文化館增添了更多的互動元素。通過將虛擬信息疊加到現實場景中,可以實現展覽與群眾之間的實時互動。此外,增強現實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實體文化場館的導覽,與數字文化館相結合,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參觀指引。智能導覽系統可以根據群眾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參觀路線和推薦內容;語音交互系統則可以讓群眾通過語音指令與系統進行互動,實現更加自然、便捷的操作體驗;數據分析系統則可以對群眾的參觀行為、興趣偏好等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為線上內容展陳、線下展覽策劃等提供更加科學的參考和依據。這些都是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發展趨勢的體現,表明人工智能技術也在數字文化館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版權與法律保護問題
數字文化館涉及文化藝術作品的數字化保存與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然而數字化技術的便利性也帶來了版權保護的難題,一些文藝作品往往需要獲得授權才能進行數字化展示,但部分文化館未盡到注意義務。同時,數字文化館的在線傳播也容易導致作品被盜用、侵權等問題。因此,數字文化館面臨版權保護的挑戰,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文化藝術作品的合法使用和創作者的權益。
(二)技術標準和數據安全問題
數字文化館在實現作品數字化轉化、存儲和展示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的技術標準,但是不同文化館之間的數字化技術和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需要統一的技術規范和交互操作方式,以促進不同文化館之間的合作和互聯互通。同時,數字文化館存儲和管理大量的數字化資源,但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未能有效滿足,數字文化館發展中還面臨著網絡攻擊、數據泄露等安全問題。
(三)可持續發展和資金支持問題
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和運行成本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然而由于數字文化館的公益性質和非營利性質,其收入來源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確保數字文化館的正常運營,是一個關鍵問題。數字文化館需要進一步拓展資金來源,以增加項目資金,保證文化資源的持續供給。
(四)數字鴻溝與參與門檻問題
盡管數字文化館為群眾提供了在線參觀和學習的渠道和機會,但仍然存在數字鴻溝的問題。部分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使群眾無法充分享受到數字文化館的服務。同時,一些群眾缺乏使用數字設備和網絡的能力,導致他們無法參與到數字文化館的活動中。因此,數字文化館要關注參與門檻問題,關注群眾數字素養的提高,并提供針對性的數字素養培訓,以確保更廣泛的參與群體受益。[4]
五、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的建設路徑
(一)加大版權保護力度
數字文化館在展示和傳播文化內容時,必須重視版權保護問題。首先,數字文化館應建立健全的版權管理機制,確保所展示的文化內容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并通過合法途徑獲取相關許可和授權。其次,數字文化館可以與版權方、文藝作品創作者建立合作關系,明確版權使用規則和收益分配機制,確保各方權益得到保護。最后,數字文化館還應加強監管,打擊侵權行為,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防止惡意侵權行為,保護版權方和創作者的合法權益。
(二)制訂統一的技術標準
在數字文化館建設中,制訂統一的技術標準至關重要。首先,應推動各文化館之間技術標準一致,確保不同數字文化館之間能夠實現合作共建和數據共享。其次,數字文化館還要加強數據安全保護,遵循隱私保護原則,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存儲和傳輸。最后,數字文化館還要建立完善的災難備份和恢復機制,以防止數據丟失或損壞。
(三)拓寬資金渠道
數字文化館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為此,數字文化館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既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還可以通過企業贊助、社會人士捐贈等途徑拓寬資金渠道,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以保證數字圖書館的平穩運行和持續發展。此外,數字文化館還可以與其他機構等展開合作,共同開展項目和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
(四)解決數字鴻溝問題
數字文化館應關注數字鴻溝問題,努力縮小不同群體之間差距。首先,數字文化館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數字化服務,涵蓋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內容,降低參與門檻,滿足不同群體的興趣和需求。其次,數字文化館還可以推廣普及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相關知識,提供培訓和指導,幫助更多人掌握使用數字文化館的技能。最后,還應該加強各地區數字文化館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使不同地區的群眾平等享受到數字文化館的文化服務。[5]
(五)應用前沿信息技術
進入互聯網時代,用戶對信息獲取的方式和速度有著更高的要求。在這一形勢下,數字文化館要深化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術的探索和應用,對海量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形成結構化的數據體系。通過構建智能化的檢索系統,實現用戶對于文化資源的快速定位與獲取。[6]同時,數字文化館也要有效利用現有的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成果,豐富文化展示內容和形式,提升用戶的視覺感知效果和線上交互體驗。此外,數字文化館還要注重用戶界面的優化設計,提升用戶交互的便捷性和友好性,從而為群眾帶來更加流暢、舒適的瀏覽體驗。
六、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數字文化館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數字文化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要加強版權保護、制訂統一的技術標準、拓寬資金渠道以及注重數字鴻溝問題,促進數字文化館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數字文化館還會按照多元化和數字化的展示方式、開放性和互動性的數字化平臺、技術創新引領文化服務創新的方向繼續發展,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楊思柳.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文化館發展趨勢與改革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05):
104-107.
[2]雷玉貴.基層文化館數字化建設與發展探
析——以榆中縣文化館為例[J].參花(上),2023
(03):107-109.
[3]王文戈,亓程,李想.疫情期間山東省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調研報告[A].白雪華.新理念 新機制 新舉措 推動文化館行業高質量發展——2020中國文化館年會征文作品集[C].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7.
[4]劉新華.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現狀及思考[J].文化產業,2022(26):124-126.
[5]苗娟.淺談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現狀與發展的思考[J].數碼世界,2020(08):179-180.
[6]喬朵.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數字文化館服務創新策略探索探討[J].百花,2023(05):104-105.
(作者簡介:龐娟,女,本科,甘肅省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文化館數字化建設)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