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長虹
日前,人民網組織評選出人民日報社2024年1至2月融媒體工作室優秀作品11件。這些作品聚焦熱點話題、突出融合意識、創新傳播手段,表現出短視頻與圖文深度融合、中英雙語報道、注重現場呈現等重要發展趨勢,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視頻講述習近平總書記與美國教授潘維廉的友好交往故事。這部精心打磨的開年新作在人民日報客戶端首發,是人民日報社國際部記者前往廈門跟蹤拍攝的獨家素材,成為春節期間暖心亮眼的重頭產品。

為全方位回顧并宣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人民日報社國際部、人民日報社福建分社、人民視頻共同精心策劃制作,推出筼筜湖系列中英文融媒體產品,徐徐道來筼筜湖由臭水湖蝶變成“城市會客廳”的故事,呈現廈門生態文明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的城市畫卷,用事實彰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

短視頻關注減碳、低碳這一全球化議題,以中英文科普視頻的形式創新表達,活潑有趣,吸引力強。短視頻追蹤記錄一把辦公用椅在生產各環節產生的碳排放數據,90秒講清楚“碳足跡”概念,數據翔實又簡潔明了,知識性強而通俗易懂。作品小切口、大主題,有感情、有活力,讓宏闊的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可知可感,在策采編發的全流程深度融合,實現國內外雙向傳播。

大學生當海軍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天之驕子為什么要到遼寧艦投身國防?視頻通過北京大學學生王心儀的親身講述,配上航母出征的震撼畫面,聲、圖、文全方位沖擊受眾的心靈,以小見大、生動細膩,以主人公與網民“面對面講故事”的方式,引發當代青年的強烈共情共鳴,激勵無數青年學子報效祖國的強國之志。

視頻中,人民日報評論員以通俗易懂、層層遞進的方式,闡述了紅樹林修復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隱性價值和顯性價值,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感染力。視頻既有一線科普,也有總結思考,以廈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蛻變,展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是帶露珠、接地氣的出鏡評論產品。

2024年初,在電視劇《繁花》火爆全國的當口,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抓住這一熱點,深度專訪原著作者金宇澄,以翔實、生動的文字,向讀者揭秘電視劇背后不為人知的諸多故事。作者采訪扎實深入,作品文字清新且富有文采,可讀性很強,又給人啟示。

中英文視頻《白鷺相伴,這里的人太幸福了》,以英國小哥司徒建國在筼筜湖邊尋找白鷺足跡為主線,帶領受眾跟隨鏡頭來到筼筜湖邊,看成群白鷺,逛周邊公園,并采訪見證筼筜湖生態變遷的攝影愛好者、參與筼筜湖環境維護的市民湖長等。視頻以小見大、內容豐富、制作精良,以外國友人的鏡頭展現美麗中國。

人民日報社體育部記者走進國家隊火熱的冬訓現場進行采訪拍攝,以“版面系列報道+短視頻”的形式,全景呈現運動員備賽巴黎奧運會的拼搏身影和追夢力量。系列報道聚焦20多位運動員和教練員,生動講述他們冬訓中的細節和故事。視頻讓文字有了畫面感,同時配以激昂的音樂,讓備戰巴黎奧運會的主題得到充分彰顯。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邀請堅守地球三“極”(南極、北極、世界最深最大地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送祝福,產品形式新而內容硬,制作難但效果佳。采訪對象和記者編輯克服遙遠的“極”點信號差、時差大等諸多困難,趕在元旦前制作了2塊整版報道、3條短視頻,真切展現了我國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技人員的堅守。

福建游神文化,在今年春節期間引發網絡熱議。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邀請熟悉游神文化演變過程的福建日報評論員撰文,向受眾講述這一老民俗的特點和演變,并探討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產品在抖音、快手平臺的播放量雙雙突破百萬。

產品通過捕捉動情“一言”、精彩“一句”、生動“一圖”、感人“一瞬”,以小切口“破題”,講述基層民警守護平安、為民服務的感人故事。圖文報道生動鮮活,短視頻又暖又燃,讓小細節迸發大能量,引發受眾的強烈情感共鳴。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研究部新聞業務報道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