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戰華工不僅成為國內學界關注的熱點課題,也成為西歐國家紀念一戰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話題之一。這一現象賦予青島這座曾經是山東籍華工主要出境口岸之一,中國北方華工回國唯一口岸的城市以新的使命——發掘一戰華工的歷史,喚起對一戰華工的記憶,傳承一戰華工的精神,這對青島建設國際化城市無疑具有非常獨特的價值。
“以工代兵”策略的提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隨著大量青壯勞動力被征調上前線,交戰各國包括英、法、俄三個協約國,都出現了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困境。
1915年,時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的梁士詒成為參戰的積極鼓吹者。他提出:“斯時情勢混沌,孰得孰失,極難分辨。且事關全中華民族之興衰,未易于孤注一擲,以貽民族無涯之戚。設中國永不參加,則戰勝國所得勝利品,勢不分予中國;設中國明予參加,則中國無船無械無餉,終至參而不戰,必受各國責難。”基于上述考慮,梁士詒提出“以工代兵”策略。
此時,中國農業勞動力過剩,具備勞動力輸出的基本條件,為實施“以工代兵”策略奠定了基礎。但是,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頒布《局外中立條規》;12日,各國均承認中國的中立地位。受制于中立國的地位,中國不便直接由政府出面組織華工參戰,故梁士詒設計了“由商人出名,代政府負責”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既可以間接方式參與歐戰,又避開德、奧等國的敵視和指責。
為推動華工赴歐,梁士詒最初向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提出動議,建議向英國輸出30萬華工(其中包括10萬武裝華工),但遭到朱爾典拒絕。朱爾典非常清楚,梁士詒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以工代兵”策略,目的是希望獲得戰后平等出席和平會議、提高國家地位的機會。若英國予以贊同,一方面將導致中國因參戰而提升國家地位,從而使英國喪失在華特權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英、日同盟關系的存在,英國政府不愿因支持或縱容中國變相參戰而招致日本的反感和敵意。
法國以華商為中介招募華工赴歐
但是,作為一戰西線主戰場的法國,勞動力嚴重不足對其沖擊尤為巨大,輸入華工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法國遂與中國政府進行私下交涉,希望中國向其提供勞動力支持。北京政府遂與法國商定,以民間方式對法輸出華工。
早在梁士詒提出“以工代兵”策略的1915年6月,法國政府即指示駐北京公使康悌調查招募華工的可行性。經過康悌與梁士詒協商,1915年11月11日,法國國防部最終決定實施招募華工計劃。12月1日,法國軍方任命退役陸軍上校陶履德率招工團來華募工。陶履德招工團于1916年1月17日抵達北京后,以農學博士和企業代表的身份,開展募工活動。
1916年5月14日,梁士詒代理人梁汝成與陶履德分別代表中、法雙方簽訂了包括28條內容的招工合同。招工條款第一條規定,中國工人決不用于何項戰事,職務僅系為各實業、農業之使用,此“以工代兵”之意也。在中國方面,辦理招工各事則以商業性質之惠民公司任之。并約定工人每日工作10小時,每周工作7天,合同期5年。
梁士詒與中法實業銀行中方經理王克敏聯手成立惠民公司,以民間公司的面目承辦法國在華招募勞工事宜。惠民公司總部設在天津,以后又在香港、南京、青島、上海、廣州等地設立分公司。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惠民公司共招募大約3.5萬華工送往法國。除惠民公司外,法國還辟有其他募工渠道。一戰期間,法國招募的華工合計在4萬人以上,其中1萬人于1917年后為新參戰的美國借用。
法國最早將募工的主要區域定位于河北、長江流域等地,但由于募工受阻等原因,又開辟了招募山東勞動力的渠道。1917年8月,青島惠民公司成立,由張執中任招工經理,負責在山東招募華工。截至該年12月,該公司前后從青島運出華工3批4418人。但據惠民公司報告,法國招募的華工由青島出境人數為4413人,即第一批1411人,第二批1002人,第三批2000人。兩條史料記載的人數略有出入。
英國自行在華招募勞工
索姆河戰役爆發后,英國軍隊陷于苦戰。1916年7月,英軍損失達18.7萬人,到8月中旬這個數字擴大到22.3萬人,勞力缺口壓力更加嚴峻,英國不得不轉變對招募華工的態度。但是,與法國不同,英國在華招工更加充斥著蠻橫霸道的強權政治色彩——英國刻意繞開北京政府,強行由自己在華招工。
1916年下半年,迫切需要招募華工的英國也曾希望與北京政府就簽訂募工總合同進行談判,但遭到拒絕。出于中立國地位的考慮,北京政府希望將此事作為地方問題,由膠東道尹(兼交涉員)與英國駐煙臺領事直接談判交涉。交涉期間,山東地方當局鑒于天津華工家屬風潮等原因,要求英國提高華工的保障待遇,遭到英國拒絕。因此,山東地方當局只是允許英國在威海衛租借地及其附近的榮成、海陽、乳山區域開展募工活動,對超出界限的英國募工活動予以限制。
1916年10月,英國以威海衛租借地的名義擅自在山東招工,但遭到山東地方當局抵制。11月13日,兩名英國招工委員到租借地以外招工被文登縣官府拘禁。故此,英國在威海衛開展的招工活動極不順利。據英國駐華公使館12月3日報告,僅在威海招募華工百余人。至1917年1月18日,第一批華工1086人由威海衛運送出境。
鑒于在威海衛招工進展極其緩慢,英國外交部于1916年12月30日向軍事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建議,“于青島組建另一基地,并爭取日本當局在集結華工方面的支持”,即利用日本侵占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區和膠濟鐵路連接山東腹地的便利,將青島作為募工的基地。
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艾斯敦1917年1月8日回復意見稱,應將青島作為中轉站而不是招募基地。按照上述意見,英國駐濟南領事普瑞特于1月10日前往威海衛,與英商仁記洋行威海衛分號負責人邵德福商定新的招募方案——由仁記洋行派員工前往青島,以照料華工轉運事宜,但該員工應當完全聽從駐青島領事艾克福的命令。實際上,該方案并未實施,原因是艾克福已經委托英商和記洋行負責此事。
普瑞特專程前往英國駐京公使館報告上述的情況后,艾斯敦于1月15日致電英國外交部,表示“加速招工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日本的鐵路輸送華工到青島,再從那里搭乘輪船去往威海衛”。英國遂將上述方案征詢日本政府意見。英國駐日公使格林1月21日復稱:“日本政府并不反對英國政府的華工招募計劃,并將立即指令膠州為之提供方便。”
在日本支持下,1917年1月27日,由普瑞特籌劃的招工組織——“濟南招工局”設立,開始在膠濟鐵路沿線開展募工活動。1月28日,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艾斯敦、署理漢文參議巴爾敦、武官羅伯遜,陸軍部代表波恩,仁記洋行成員邵德福以及駐濟南領事普瑞特等人在北京召開了會議。根據會議部署,普瑞特負責招募華工送往青島(由仁記洋行供給招募費用),在此進行體檢后,每周兩次用船運送至威海衛,再由威海衛出境放洋赴歐。至此,普瑞特最終全面掌控了在山東華工招募并運送至青島的工作。
作為會議的結果,青島大英招工局——為威海衛轉運華工的英國政府中轉站點,隨之在青島滄口建立起來。在1月28日北京會議之后,普瑞特陪同邵德福來到青島,與駐青島領事艾克福、天津仁記洋行駐青島代表莫里森就華工接收、體檢、居住以及運送威海衛等問題進行協商,并于2月5日簽署備忘錄。
青島中轉站的運作很快就產生了效果。據艾斯敦2月2日報告,1240名華工已經離開青島去往威海(2月1日),另有627名正在待運。艾斯敦在2月19日致外交部電稱:“在頭兩個星期,我們招到了5000名華工,其后招工數目逐漸減到了每天約170人。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危及(招工人)招募利益,這個數目就不會進一步減少。” 英國擅自募工的做法遭到山東地方當局的反對,但其影響極為有限。
英國在青島設立獨立的招工站點
青島招工的順利進行使得艾斯敦開始重新考慮在青開設獨立站點的提議。他向英國外交部陳述稱:“過去三周得來的經驗讓我確信,現在應當采用您在1月5日電報中提出的意見,立即在青島開設一個獨立的站點。威海衛應當繼續由青島來補充(華工),并且當前在后者(青島)的招工組織亦應建立一個額外獨立的站點以裝備并直接裝運華工赴法。”英國外交部于2月28日向艾斯敦電示:“陸軍部同意在青島設立(獨立的)站點。”
為加快華工裝運進度,根據英國陸軍部的授權,青島作為獨立的招募華工站點于3月1日建立。
仁記洋行得知“青島預設獨立站點”的消息后,為防止和記洋行與之爭利,便擬定在青島開設一家分公司。普瑞特則認為這種做法“會將問題復雜化”,而且“也沒有必要”。在他提議下,3月10日,仁記洋行正式任命和記洋行作為它在青島的代理人,并同意撥付給和記洋行所獲總利潤的15%。
英國以青島為基地招募山東華工的做法對法國的招工計劃造成不利影響,引起法國不滿。英國駐華公使館堅持法國應通過其招募華工,并支付相應的費用。受此影響,惠民公司雖于1917年8月在青島設立分公司,但其招工業績不佳,只招到了4400多名華工。
英國在青島開設站點,還引發了與威海衛招工機構之間的矛盾。其起因是兩個機構分屬不同的部門——青島主要由駐華公使館(也可以說駐濟南領事)管理,后者由陸軍部(其代表為波恩)負責,之間存在沖突也是難免的。但由于青島募工成績突出,英國陸軍部打算統管山東募工的想法并未得到實現。
1917年4月4日,青島獨立站點發送了首批直接赴歐華工1861名。兩個招工系統同時運行,極大加快了英國在山東的華工招募、輸送的速度。4月11日,外交部電示艾斯敦,告知其陸軍部要求增招10000人,總共需35000名華工。5月10日,外交部再電告知艾斯敦,陸軍部要求再加10000名,總共45000名。6月27日,外交部訓令艾斯敦,除了已經要求的45000名華工外,陸軍部希望再招60000名(以每月10000名的速度)。這一數量遠遠超出了英國初期預定的招工計劃,從一個方面也印證了通過青島招工所產生的效果。
由于青島方面在華工招募上遠遠勝過威海衛,而威海衛站點依然需要來自青島方面的華工補給(當然它自身也還有來自天津等地的華工),雖然有人對設置兩個站點的必要性提出質疑。但艾斯敦認為,“為了確保華工供應不致間斷”“兩個站點同時開放是有必要的”。
在此階段,出于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考慮,艾斯敦認為與中國政府簽訂正式的招工合同“是不可取的”。其政治上的原因在于“中國參戰的問題”,而經濟上則考慮簽訂合同必然會使英國向中國政府繳納某些費用,增加招工成本,且還要受到一些約定的束縛。既然不與中國政府簽訂合同,就仍要依靠青島站點供給華工,而威海衛站點的存在就是為了防備一旦日本軍方反目不予青島以支持仍有回旋余地。那么,兩個站點同時運行,如何能夠盡可能地減少開支?艾斯敦的建議是,“不要再把華工從青島運到威海衛放洋”,因為“這樣做會增加50%的成本,給兩個站點增加大量額外的工作”“而且在冬季的運輸還會存在一定的危險(盡管夏季不會出現)”。“如果運往威海衛的華工因任何原因被阻撓”“受到影響的輪船只需轉向青島(裝運華工)便可”。這成為英國始終拖延就募工問題與北京政府達成協議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雖然青島成為輸出英國招募華工的主要出境口岸,但為保持招工的靈活性,威海衛依然保留了華工輸出口岸的地位。
青島出境山東華工人數
一戰期間,中國赴歐參戰華工人數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有人一般認為約有30萬人。白蕉在《世界大戰中之華工》中記載:“總計華工之分批出國,前后共有三十萬人。”1919年6月6日上海《申報》也說,赴歐華工“數達三十萬人”。其中,英、法兩國從中國招募的西線戰場華工14萬人左右,余為俄羅斯所招募的東線戰場華工。
據1918年《東方雜志》第15卷第7號載《山東之苦力》記述,1917年1-5月,由青島出境赴歐華工達4.7萬人左右:“查本年(1917年)一月至四月,由青島出發之人數,計四萬零一百七十二人,其家族人數計五千五百十七人,合計為四萬五千六百八十九人。而其輸送于歐洲方面之人數,則經北美溫哥佛者三千人,經由香港者一千八百六十人,經由威海衛者六千數百人。”“觀五月中下旬該地之實況,計五月一日以來,赴歐之苦力已達六千八百零四人,尚有多數在收容所及募集中者。”
據北京政府僑工事務局統計,1917年1月至1918年3月,由青島和威海出境的英募華工合計94174人,其中由青島直接出境的為50095人。另據日本青島守備軍報告記載,英募華工約10萬人中,從青島直接赴歐的為50345人;威海衛赴歐的英募華工4.4萬人中,至少6603人經膠濟鐵路運往青島后,乘船轉赴威海出境。另外,經由膠濟鐵路運至青島及滄口的英募華工人數為74277人(內有大量體檢不合格者)。(楊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