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天津等地部分醫院的“無陪護”病房引發熱議。 “無陪護”病房,不是無人陪護,而是取消以往家屬或自聘護工的陪護方式,患者的醫療、護理和生活照顧,由醫護人員和經過培訓的護理員共同承擔。
“陪護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讓姚淮芳印象深刻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件事:2020年,她的一位親戚突然離世。這名年輕人只有30多歲,離世前一個多月,除白天工作外,他每晚都要陪床照顧中風住院的父親。父親偏癱很嚴重,每隔兩小時需要為其翻一次身,大小便也無法自理,年輕人也舍不得花200元/天請護工。父親最終因病情加重去世,次日,年輕人也因過度勞累突發腦出血,搶救無效離世。
姚淮芳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因在醫院長期目睹患者家屬的陪護困境,又被親戚的悲劇觸動,2022年,她作為安徽省政協委員提出提案,希望實現患者住院“零陪護”。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簡稱“廈心醫院”)是一家公立三級心血管病??漆t院,住院患者以老年人為主。該院院長在考察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醫院后發現,病房通常不設護工和家屬陪護,患者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接受治療。2019年6月,廈心醫院正式在全院內推行“無陪護”病房,副院長陳媛時任護理部主任,帶領團隊設計了一套從住院到出院的完整流程。
在廈心醫院心內二科病房,病區實行門禁制度,允許家屬每天下午3-7時探視。非探視時間,病房中只有患者,如果有需求,摁床上的呼叫鈴,護理員會快速趕到。病房提供一日三餐,護理員為無法自理的患者提供梳洗、喂食、協助如廁等服務。
“無陪護”病房并非新模式。2010年,原國家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提出“不依賴家屬或家屬聘護工照顧患者”。此后,國內醫院曾掀起探索“無陪護”的熱潮。張偉濱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骨科主任,他記得多年前,自己所在醫院的病房曾推行過“無陪護”。
近幾年,福建、浙江多地在繼續推進“無陪護”病房試點。福建省衛健委等2022年發文,確定全省“無陪護”試點醫院17家、試點病區107個,并建議護理員由試點醫院統一聘用,或引入第三方提供服務。目前,試點醫院出于成本考慮,多采用與第三方陪護公司合作的模式。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提到,從需求來看,老齡化和少子化趨勢下,老年人住院照顧不得不依賴市場,但目前市場管理混亂,患者住院環境也很糟糕。護理需求是客觀存在的,由醫院解決,或醫院聯合第三方解決,是大勢所趨?!啊疅o陪護病房這樣集約化的護理方式,對醫院、患者、家屬、護工管理等都有好處?!?/p>
“患者摁鈴時,護理員能立即響應”
張偉濱所在醫院推行“無陪護”病房“不是很成功”,原因在于不少家屬秉持的傳統觀念——家人住院需要陪護。此外,北上廣等地的大醫院,外地患者比例高,家屬只能在醫院陪護,否則要自行解決住宿問題。
公眾擔憂的核心在于,醫院提供的照護服務,能不能達到患者及家屬預期。社交平臺上,有網友質疑“無陪護”的服務模式,“很多重癥病人一分鐘都離不開人,不能接受一對多的陪護”。醫生也有很大疑慮,他們擔心護理員不專業,一對多的護理無法及時發現患者病情的變化。緊急情況下,醫生無法迅速與家屬溝通,易引發醫療糾紛。
目前,多家醫院試點推行“無陪護”模式時,會按病情和自理能力對患者分類。廈心醫院將陪護等級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一級護理適用于病情嚴重或自理能力差的患者;二級護理面向病情穩定仍需臥床或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三級護理免費,針對癥狀輕、自理能力強的患者。一位所在醫院正在推行“無陪護”病房的人士坦言,患者希望醫院提供一對一的服務,“但這一成本一定會被轉嫁的,大概率是轉給醫院和患者”。
病人跌倒怎么辦,猝死該如何應對?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見的不良事件,也是65歲以上老人受傷乃至喪命的“頭號殺手”,預防住院患者跌倒也被列為評價醫院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陳媛提到,醫院推行“無陪護”后,跌倒發生率并沒有明顯波動。記者了解到,多家試點“無陪護”模式的醫院,護士和護理員需24小時在崗。陳媛提到,更重要的是,提前識別高風險患者,提醒其下床摁鈴。此外,陳媛稱,做好“無陪護”,必須達到的指標是,患者摁鈴時,護理員能立即響應。
2023年9月,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簡稱“廈醫附屬二院”)胸心外科等3個科室開始試點推行“無陪護”病房。在廈醫附屬二院原護理部主任張桂蘭看來,提升陪護服務的關鍵,在于提高護士與護理員的配合度。
多位受訪專家強調,現階段,并非鼓勵所有醫院都推行“無陪護”病房。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認為,各地經濟、人口、老齡化狀況不同,建議“無陪護”病房從老齡化嚴重的大城市三級及以上醫院起步,醫院根據條件自愿試點。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楊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