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時期,夏朝是開啟這段歷史的第一個朝代。根據《竹書紀年》記載,整個夏代的對外關系,主要就是與東方夷人的關系——戰爭和交往。夏代的東方秘境,一直倍受關注。1960年代,平度東岳石遺址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了秘密,并由此而命名了與夏文化共存的東夷早期青銅文化——岳石文化。副題引題題一題二
一
平度東岳石遺址,坐落于平度市大澤山東岳石村東南,淄陽河水庫的東北部臺地上。遺址東靠大澤山,南依大澤山支脈高望山和明堂山,并有淄陽河流過,西、北兩面地勢比較平坦。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于1984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岳石遺址分別于1960年和1993年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2016年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又組織開展了一次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調查面積約250萬平方米,勘探面積約8萬平方米。
兩次考古發掘及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發現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采集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青銅器文物標本千余件。
石器主要有斧、鏟、镢、錛、鑿、刀、鏃等器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雙孔半月形石刀、淺凹槽石斧和方孔石鋤。陶器以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為主,輪制陶不發達,陶胎厚重;表面除磨光之外,常見凸棱、附加堆紋、劃紋、戳印紋以及彩繪;器類常見大袋足甗、尊形器、蘑菇狀紐器蓋、舟形器等,還有數量眾多的陶網墜。青銅器主要是少量的錐形器。通過這些文物,可以大致勾繪出夏代東方夷人的生產生活場景。
公元前1900至公元前1600年,岳石文化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已經兼具美觀與實用性,半月形石刀弧背直刃,其中有許多正面微鼓、背面內凹,便于抓握;亞腰石斧打磨精致,可以十分方便地捆綁在手柄上,用以收割莊稼;方孔石鋤同樣便于固定在木柄上耕作。所有這些,均反映了當時的石器加工技術。數量眾多的陶網墜也表明,當時人類已經掌握結網捕魚的技術,捕獲的魚類可以改善飲食結構和增強體質。
二
“夷”之名始見于夏代,但作為一種文化,其應植根于更早的史前時期。截至目前,共發現岳石文化遺址340余處,分布在以泰沂山系為中心的地域并向四周擴展,東至大海,西到魯西及豫東的杞縣一帶,北到河北東部及遼東半島南端,南至蘇、皖北部地區,與大汶口和龍山文化分布范圍大體一致。
應該說,在夏代紀年的歷史時期,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圍要超過二里頭文化的范圍,這一時期的城址有章丘城子崖、定陶十里鋪等遺址。
考古學證明,夷、夏之間在相當長的時期,保持著斗爭與交流的關系,岳石文化基本保持夷人史前文化的分布范圍,而在與夏文化接壤地帶則有相互影響的現象,與文獻記載基本相印證。
東夷族首領皋陶曾輔佐舜、禹。夏朝初建時,有“益干啟位,啟殺之”的記載,而益、啟之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夷、夏部族集團首領爭奪部落聯盟領導權的內部之爭,“羿浞代夏”到“少康復國”等事件,是這一權力斗爭的延續,后羿是“因夏民以代夏政”,少康復國借助了東方有仍氏、有虞氏的支持,最后“桀為暴虐,諸夷內侵”。有夏一代,夷、夏關系一直伴隨著斗爭與交流。
東岳石遺址的發掘,對于探討岳石文化的來源與發展、分布范圍、年代與分期、類型劃分等具有重大意義;岳石文化的發現和命名,明晰了東夷文明的脈絡,對探索研究膠東半島古代文化,揭示夷、夏文化交流融合發展歷程,具有重要價值。
(摘自《青島歷史文化故事》,王春元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