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李思瑤 崔丹丹
摘? 要:實驗室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是培養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實踐基地。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有助于師生開展高水平科技創新項目研究,為高水平實驗室的深化發展提供契機。同時,實驗室對本科生開放也有助于高水平科創競賽項目的孵化,為學校參與高水平科創競賽提供助力。該文探究構建以科創競賽為導向的實驗室開放模式,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室開放工作為例,拓展實驗室開放內涵,提出從管理模式、開放形式、激勵機制三個方面構建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實踐路徑,以進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效。
關鍵詞:實驗室開放模式;實驗室建設;本科生科技創新;實驗教學;科創競賽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20-0075-06
Abstract: The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a practice bas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mproving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opening of the laboratory to undergraduates can not only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s, but also ca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laborator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cubation function of opening laboratories for high-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 projects, this paper taking the laboratory opening work of Beih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opening mode of laboratory to undergraduates from three aspects: management mode, opening for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finally expands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atory opening.
Keywords: laboratory opening mod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undergradu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實驗室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是培養高校青年科技創新意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科研實踐能力的實踐基地;依托實驗室的實驗教學則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承擔著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使命,在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育體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近年來,國家對于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愈發重視,高校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迎來了重大的體制機制改革。與此同時,在學生科技競賽方面,不同于以前學生不借助專業儀器制作出的半成品,目前現有科技創新競賽平臺的參賽作品大多依賴高水平實驗室產出,競賽中重點突出師生共創的特點。高水平科技創新競賽的參賽作品更多是以科研實驗室作為項目背景、師生共創作為項目支撐的整體作品。
在此背景下,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學習科研的主動性,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科研創造性的發揮[2],進一步影響學生科研實踐能力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建設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實驗室時,要跳出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窠臼,拋棄在固定時間、固定班級、固定實驗室開設固定實驗項目的做法[3],發展實施科研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相關舉措,打造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平臺,為本科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最終在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校科技創新競賽成績更進一步、助力高水平實驗室的深化發展三個方面形成合力,實現學生、高校、實驗室三個層面的“共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科技創新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挖掘實驗教學平臺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潛力,探索構建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實驗教學模式。
一? 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的必要性
實驗是培養實踐能力的基礎,是理解理論知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實驗室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必不可缺的重要基地,也是開展教學、科研、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重要場所[4]。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則更應該重視實驗室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一)? 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高校實驗室多為培養碩士與博士等高水平高學歷的人才服務,除極少數成績極為優異的本科學生外,大部分本科學生實際上并未享受到學校實驗資源的優勢。本科生實驗能力培養大多來自于教學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幾乎與本科教育脫節。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是對高校實驗室資源的極大浪費,偏離了高校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3]。本科學生沒有接觸高水平創新研究的機會,這實際上嚴重影響了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效果,制約了科技創新人才能力的培養,因此,導致高校科技創新成果難以突破原有桎梏,高校科技創新競賽成績難以提高,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停滯不前。通過調查顯示,高校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水平科技競賽項目醞釀過程中,本科學生無法接觸高水平研究是一個極其普遍的問題[3]。但近年來,面向高校本科生的各類學科競賽在種類與規模上呈現出日益增長的趨勢,這勢必出現競賽實驗基地短缺、訓練場地不足及本科生無法接觸高精儀器設備等狀況。而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因其可以為備賽的高校本科生提供豐富的儀器配備、廣泛的實驗基地、充足的訓練場地,而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在科技競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
同時,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有助于打破重點實驗室與本科科技創新實踐教育之間的“壁壘”,突破高校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的屏障,有利于充分提高實驗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開展能夠滿足高水平科技競賽要求的同時兼具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的實驗項目。高校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能將實驗室建設成為真正代表高校科技創新研究水平與高校管理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人才培養基地與學術交流中心,讓本科學生也能夠共享高校實驗資源,培養科學研究與創新能力[3]。
1? 開放實驗室是打造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平臺重要舉措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的發掘已成為當代中國的重要課題。以高等學校為主陣地,培養挖掘學生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則能夠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注入一支“強心劑”。以高等學校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是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舉措[1]。我國高度重視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而實驗教學則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中最為重要的環節。
為了改善重點實驗室與本科實驗教育教學脫節的現狀,同時也為了提高高校科技創新競賽成績,應該采用重點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的實踐教育平臺。實驗室作為高校建設的重點項目,擁有極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良好的開放基礎。實驗室良好的實驗場地、精密的儀器設備、高水平的指導教師和豐富的實驗材料與實驗經驗[1],不僅能夠補充本科生匱乏的科研實踐能力,同時,其豐富且全面的資源也能夠幫助師生有效開展高水平科技創新項目,助力學校高水平科技競賽[5]。
實施重點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能夠為本科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同時也有利于高校科技創新競賽成績更進一步提高,是滿足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內在需求的重要舉措,也能夠滿足高校取得科創競賽優異成績的需求,在高校、實驗室與學生自身發展三個層面實現了“共贏”。
2? 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是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路徑
實驗室向本科生的開放標志著本科生實驗教學從原來教師主導的傳統講授方式向學生自主動手實踐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師之于學生從原來在實驗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轉變成為了指導地位,實驗室之于本科生從原來的教學場所真正地轉變成為了學生自主創新的實踐基地[2]。高等教育改革不僅僅意味著將教育成果從以成績排名為標準轉變為以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為依據,還意味著在教育成果層面要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是在認真領會高等教育改革內涵的基礎上,以提升本科生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必然選擇。
而如何使本科生能夠在實驗室開放這一突破性舉措中真正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具體結合高校實驗室的管理現狀,不斷創新實驗室管理模式,改進實驗教學模式,探索實驗室開放路徑,更多地為本科生提供科技創新實踐資源,提供自主創新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創新環境[5]。
3? 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也有助于高水平實驗室的深化發展
在大類招生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各學院如何在專業分化中吸引高水平學生成為決定高校各學院發展潛力的重要環節。而實驗室作為與本科教育脫軌的高等教育手段看似與此毫無關聯,但實際上實施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后,利用實驗室的頂尖教育資源在專業宣講時吸引高水平本科學生加入,不僅成為促進各學院發展的秘密武器還有利于提高實驗室學生的整體科研能力及實驗室的人才黏性,有利于提高實驗室整體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實驗室的長遠發展。
首先,實驗室的長遠發展更多依賴于實驗室學生的科技創新研究實力。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不僅僅意味著醞釀高水平科技創新項目,還意味著提高高等實驗室的吸引力。即使剛步入大學生活的本科生,擁有科技創新項目,也有機會深入高等實驗室開展項目研究,這一點對于一名本科新生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這一點脫胎于傳統的招生宣講、集體參觀等專業分流宣傳手段,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在專業分流中則會更加傾向于選擇該專業。通過實驗室的吸引,大量具有科技創新研究潛力的學生進入了其所在學院學習,這不僅無形中提高了學院專業的整體實力,還有助于提高學院各個實驗室學生的整體人才質量與人才黏性。
其次,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不僅提升了實驗室的科學研究質量與學生的人才黏性,還增加了實驗室學生科學研究的年限,保證了實驗室科研項目的延續性。傳統實驗室教學模式下,本科生無法接觸到高等實驗室的教學資源,研究生初期難免出現研究水平較低、產出成果質量低下的現象,而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后,本科生帶著科研項目進入實驗室,既保證了其科學研究水平,實際上也延長了在實驗室進行科技創新研究的時間。這樣的實驗教學模式既能夠保證實驗室精品項目的產出與延續,還能夠提高實驗室整體素質,從而促進實驗室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從結果的角度上來看,實驗室像本科生開放使得學校、高等實驗室、學生這三個層面都各有收益。
(三)? 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能夠助力科技競賽
隨著我國科技創新不斷深化發展,本科生科技創新競賽越來越呈現種類繁多、體系復雜的特征。其中,高水平科技競賽的參賽項目評審更加追求項目完整性及學科交叉的特征,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單靠學生自身能力遠遠不夠,需要師生共創及高校扶持才能夠實現深化學生自主科技創新項目的目標,滿足本科生科技創新競賽需求。目前,現有科技創新競賽的參賽作品大多依賴高水平實驗室產出,競賽中重點突出師生共創的特點。不同于以前學生不借助專業儀器制作出的半成品,高水平科技創新競賽更多傾向擁有高等實驗室作為項目背景,師生共創作為項目支撐的整體作品。因此,高校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不僅在于如何挖掘有發展潛力的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還要注重對重點研究項目的扶持。滿足高水平科技競賽對參賽項目的評審傾向以及學生對于深化重點科研項目的需求,最核心的方式便是加強高校高等實驗室建設,促進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向本科生開放重點科研項目。通過實驗室孵化平臺與實驗室教師、指導老師的雙重指導,對超過本科生知識范圍的部分及時補充,促進項目向高水平方向發展。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不僅僅能夠為本科生提供接觸高等科研資源的機會,為本科生項目提供實驗實踐平臺,還能夠為項目高質量發展提供契機,從而實現科技競賽成績的提升。
根據目前科技競賽評審偏向,背靠大型實驗室的本科生科創項目無疑是評委們關注的重點,因此,要進一步完善體現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本研協同、師生共創”工作機制,利用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滿足學生進一步深化研究項目,參與科技創新競賽的需求,促進學生個人成長及學校科技競賽成績的提高。
二? 以科技競賽為導向的實驗室開放模式探索
為進一步實現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實驗室開放的目標,各高校應構建集開放管理模式、開放形式、激勵機制于一體的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實踐體系,同時還應根據高校自身具體情況對實踐體系進行創新,并在工作中進一步完善[6]。構建實驗室開放實踐體系,首先要建立適應本科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需求的開放管理模式,針對開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細化各部門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其次,要探索能夠滿足本科生科技創新實踐需求的開放形式。針對目前本科生科技創新實踐平臺缺乏的情況,調研學生實驗室使用需求,科學化制定開放實驗室的時間、規模及形式,采取利用網絡信息平臺進行預約等舉措,逐步向本科生開放部分實驗室。最后,還要建立健全實驗室開放激勵機制,各高校應抓住本科生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圍繞實驗室開放這一重要舉措,解決阻礙本科生科技創新的重點問題,為本科學生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一)? 建立適應本科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需求的開放管理模式
嚴謹全面的實驗室開放管理模式是促進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增加高水平科技創新項目產出的基礎與保證。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就意味著實驗室不僅需要承擔著基礎實驗教學的責任,還需要承擔大量本科生課外科學研究的責任。在實驗室雙重任務的壓力下,極容易出現工作失誤,因此,更加需要高校出臺一個全面且嚴謹的管理與建設方案,落實指導教師責任的同時還要體現學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在保障人員與實驗室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充分地利用實驗室資源,培養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7]。
制定實驗室開放方案首先要結合高校具體情況,統籌全校實驗室資源,綜合考慮實驗風險、本科生自主實踐能力、精密儀器及危險品等本科學生使用方面,全面科學地劃定向本科生開放的實驗室具體范圍。同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逐步開放高校教學用實驗室或建立學生創新項目專用實驗室作為開放實驗室。在劃定開放范圍后,應由學校牽頭組織開發實驗室開放線上預約平臺,各個學院制定實驗室開放具體方案。實驗室采用學生自主申請,指導老師負責的形式開放,學生應以科技創新項目的形式申請使用。在學生申請使用實驗室時,學院應與學生、項目指導老師分別簽訂實驗室開放安全責任保證書。學院根據申報情況對開放實驗室進行統籌管理,在學生使用結束后建立實驗室儀器設備使用檔案,便于實驗室設備與物品的跟蹤管理[7]。
在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中,教師應負責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指導工作。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不僅僅依靠學生自主創新能力,還要依賴指導教師的深化指導,在項目選題、實驗方案的確定、實驗操作的規范和實驗報告的撰寫等各個項目開發過程,指導教師的作用都至關重要。因此,項目本科學生在開放實驗室進行自主實驗時,一定要保證指導教師在場,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開放實驗室是體現本科學生自主管理的重要場所之一,開放實驗室的日常運作、儀器設備管理等環節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院通過學生干部招募、集體培訓等方式將實驗室管理工作自主權盡可能交給學生[5]。讓本科生自主管理服務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的開放實驗室,同時還要建立教師指導監督、學生自主管理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要保證實驗室的有序開放[7]。實驗室管理教師應設置不定期檢查制度,對實驗室學生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糾正,從而做好實驗室開放工作。
(二)? 滿足本科生科技創新競賽需求的開放形式探索
為了滿足本科生科技創新競賽需求,同時也為了充分利用高校實驗室資源,各高校應在實驗室開放形式上保證實驗室能夠充分滿足本科生的實踐需要。目前,本科生科技創新競賽種類繁多,體系復雜,追求項目完整性以及學科交叉的特征較為明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單靠學生自身能力則遠遠不夠,需要師生共創及高校扶持才能夠深化學生自主科技創新項目,滿足當前科技創新競賽需求。因此,要創新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進一步完善體現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本研協同、師生共創”工作機制。
隨著實驗室開放的進一步實施,為了調動本科生對于實驗學習的熱情,在實驗課程內容的安排中也應該更多體現學生自主創新能力。除去基礎實驗操作教學以外,應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的權利,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興趣選擇實驗項目。可以在固定幾個必做實驗項目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實驗項目[8],從而激發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參與科技競賽的熱情。為進一步解放學生實驗內容,學校實驗室管理部門可以聯合各學院教師每學期開設特色實驗課程,醞釀本科生主導、學院教師指導的科技創新項目,這也是醞釀高水平科技競賽重點項目的方式之一[9]。
我校為探索構建特色科研育人模式,提出依托實驗室科技創新平臺打造“科研導師、實驗室開放日、微課題”三位一體的科研課堂“TOP計劃”。通過科研課堂全校本科生均有機會進入國內頂尖實驗室,不僅能夠跟隨科研導師開展微課題研究,還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學術大咖、一流團隊、前沿成果和高端儀器。截至2022年我校已有25個學院參與科研課堂計劃,共有48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參與,累計開設科研課堂473門次,81%的科研導師具有高級職稱,2021年全年近2 000名學生進入科研課堂。
(三)? 建立健全良好的實驗室開放激勵機制
為了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模式能夠保持長效發展,還需要針對開放過程中涉及到的教師與學生層面建設實驗室開放保障激勵機制。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不僅能夠保障實驗室開放建設能夠平穩運行,還能推動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長遠發展。科技創新項目導師不止能夠幫助本科學生指導創新項目實驗方案,還能夠指導項目理論與實踐創新,從而提高科技創新項目水平以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為進一步激勵教師隊伍的指導熱情,首先應不斷提高專職試驗教師的素養,加大高校政策對專職實驗教師的扶持力度,逐步完善專職實驗教師職稱評定與薪酬發放制度,對標課程教師的職稱評定與薪資水平[10],吸引優秀專職實驗人才加入實驗教學隊伍[11]。針對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建設,對扶持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專職實驗教師的工作量予以認定,同時,對指導獲得重大科技創新競賽獎項項目的實驗指導教師予以視同為教育教學成果獎項。除專職實驗教師以外,學校還需要吸引課程導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對于成果突出的項目,指導老師也應獲得相應績效獎勵,同時該成果也應在職稱評定、工作量認定、獎項評定時有所側重[11]。
除教師指導外,學生科技創新熱情也是促進高校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保持本科生科技創新熱情,學校應制定激勵政策促進學生高水平科技創新項目的產出與發展。學校每年應設置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根據各學院教學情況,分配資助項目名額與金額[7]。根據學生申報情況,在學院內進行答辯,最終由學院上報項目名稱,學校為學院下發相應項目資助金額。由此來扶持學生自主科技創新項目。同時學校還應將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成果納入到實踐教學體系中,對于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獲獎情況予以認定學分,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情。
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室開放的舉措與成果
我校以實現本科生進實驗室為工作目標,推進“本研聯動、師生協同”工作機制,全面實施重點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我校設置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項目,通過學生自愿申報以及實驗室教師的遴選程序后,確定各項目錄取學生名單,并向這些學生提供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等用于研究。完成課題研究后,不僅該學生能獲得我校的創新創業學分,同時該項目能夠進一步孵化成為有實力參加高水平科技競賽的項目。為保證本科生項目質量同時結合我校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我校在大一年級設置學業導師計劃,為本科新生提供學業以及科研指導。大二年級設置專業導師,承接大一年級實驗課題及學業導師計劃,給予科研成果優異的學生進入導師課題組深造的機會,利用這種實驗室開放模式貫通大一年級直至大四年級全過程的科研課題研究,調動本科生科學研究熱情。我校還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推進的重要節點上,以高起點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利用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推進卓越工程師科研能力培養,促進產教融合,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體制機制、能力及評價轉變。以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為契機,培養特色卓越工程師,為我國工程教育發展貢獻方案。
自我校實施以科技競賽為導向的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模式以來,通過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學生可自由進入實驗室開展科技競賽和項目研究,吸引了一批科研水平較高的本科生加入,孵化了一批以本科生為主導的高水平科技創新項目,并在眾多高水平科技競賽中均斬獲佳績。2019年第十一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在打破由我校保持的團體總分歷史記錄的同時奪得了首都“挑戰杯”。2021年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我校在主賽道獲得5金1銀的成績,其中參賽項目“中發天信——萬米高空無人守護者”獲得全國亞軍。2022年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我校憑借實驗室開放孵化參賽項目,以總分全國第一的成績捧得“挑戰杯”。同年,第十二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我校借助實驗室孵化參賽項目,再一次以打破賽事金獎數量記錄的成績捧得首都“挑戰杯”,實現自2019年以來首都“挑戰杯”四連冠。2023年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我校累計獲得12項特等獎、6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以總分全國第五再次捧得競賽“優勝杯”。
實驗室開放帶動科技創新項目的發展,激發了本科生投身科技創新項目的熱情,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本科生走進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我校本科生王宇晴大二年級便進入了物理學院的表面物理與量子物質實驗室開展科研工作,主要從事鎵基液態金屬表面結構和多場調控理化性質的研究。在我校指導老師和團隊的帶領下,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超導與電子研究所開展學術交流。歷經兩年的科學研究,王宇晴作為鎵基液態金屬表面結構和多場調控理化性質研究及應用項目的第一作者,最終在2019年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了特等獎。我校本科生李響自大一年級開始,依托致真書院學業導師計劃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工作,主要從事仿生高性能碳化鈦納米復合材料薄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在我校指導老師及科研團隊的帶領下,該項目相關工作成果于2021年10月1日以李響同學作為本科生共同第一作者,發表于《Science》期刊,還在2022年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了特等獎。我校本科生周岳作為“馮如三號”無人機項目的第一作者,大二年級便進入了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無人機創新團隊中,主要從事無人機設計方向的研究。在我校指導老師及無人機團隊的帶領下,“馮如三號”高效超長航時無人滯空平臺作為一個成員均為本科生且平均年齡不超過20歲的年輕團隊,不僅創造了兩項國際航空聯合會認證的航時世界紀錄,還在2022年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了特等獎。
四? 結束語
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發展的背景下,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任務。加強高校實驗室建設,構建全面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健全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的管理體制,鼓勵本科生進入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并扶持本科生科創項目,是開展實驗教學、培育創新人才的有益舉措。基于此,我校將以開放的視角并對標學生科技競賽,以提高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通過扶持重點項目、開發信息化管理系統、積極調動各參與主體積極性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支撐學校實驗室開放建設,進一步提升我校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效。
參考文獻:
[1] 尹洪峰,初士興,郭振宇,等.支撐創新創業的實驗室開放保障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6):274-277.
[2] 王峰,魚靜.高校開放實驗室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320-322,368.
[3] 李盛,劉朝暉.高校重點實驗室面向本科生開放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186-187.
[4] 康海燕,馮曉麗,蔡覺平.加大實驗室開放舉措 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12):149-151,168.
[5] 屈泳,王三華,阮小軍.支持學科競賽活動的實驗室開放運行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4):261-264,269.
[6] 胡海峰.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驗室開放模式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19):132-134.
[7] 江錦花.大學生科技創新與開放實驗室管理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2):12-15.
[8] 嚴薇,袁云松.加強實驗室開放 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良好支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5):16-17,36.
[9] 張帆,張瑾,鄭李彬,等.國內高校實驗室對本科生開放現狀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7):188-192,197.
[10] 高平,陳曉平,李長杰.高校實驗室開放制度化探討[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26(3):88-91.
[11] 藺偉.高校創新創業實驗室建設路徑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2):238-241,249.
基金項目:2021年共青團中央實踐育人工作入選課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引導學生投身科技創新的機制研究”(2021SJRX01);2022年共青團中央“青少年發展研究”課題“大類培養背景下高校本科生科技創新實踐教育的路徑優化研究”(22XT089);2023年共青團中央實踐育人工作課題“高校科技創新競賽組織水平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研究”(2023SJLX25);2022年北京高校學生社團工作研究重點課題“高校學生社團新媒體平臺傳播效果影響因素研究”(BJST2022ZD02)
第一作者簡介:劉洋(1987-),男,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博士,副研究員,校團委書記。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通信作者:崔丹丹(1990-),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實驗教學,實驗室管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