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思政“金課”建設關系著國家戰略發展、高校高質量發展和學生成長成才,意義重大。打造高校思政“金課”,可以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進行目標設置,實現“學習動力、知識體系、綜合能力、情感認同、立德樹人”的有機統一。在合理設置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巧設問題鏈建構知識體系、結合實操能力提高職業素養、堅持主體間性實現自我教育等具體路徑,提高課堂的創新性、高階性和挑戰度,將高校思政課打造成有趣、有理、有用、有情和有意的“金課”。
關鍵詞:思政課;“金課”;現實需求;目標設置;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20-0180-05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cours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stu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reate a "good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oals can be set from three dimensions: knowledge, ability, and emotion, achieving an organic unity of "learning motivation, knowledge system, comprehensive ability,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setting reasonable goals, specific paths such as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system through skillful problem chains, improv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rough practical skills, and adhering to inter subjectivity to achieve self-education are taken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high-level, and challenging nature of the classroom, m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teresting, rational, useful, emotional, and meaningful.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golden course"; realistic needs; goal setting; implementation path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當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果顯著,但一些學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精準性不足,特色亮點不夠,教學效果不佳,還存在“水課”現象。近年來,教育部提出淘汰一批“水課”,打造具有創新性、高階性和挑戰度的“金課”,高校思政課不可替代,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高校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1]”,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才能將思政課打造成為真正的“金課”。
一? 高校思政“金課”建設的現實需求
當下,我們正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處在關鍵時期,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和肯奮斗的有用人才。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無論從國家戰略發展、學校高質量發展、學生成長成才來看,都應該將思政課打造成“金課”。
(一)? 思政“金課”建設是國家戰略發展的動力之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產教融合底色更加鮮明,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大力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建立健全教育制度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動力之源。
教育能否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服務,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于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高校思政課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肩負著為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責任,作用不可替代。教育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價值旨歸的,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屬性。現階段,一些高校思政課仍然存在“失聲”“失語”“失生”等現象,教學質量堪憂。高校必須加強“金課”建設,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基礎上,厘清知情意行的邏輯脈絡,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才能為國家戰略發展服務。
(二)? 高校思政“金課”建設是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成事之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其中必須堅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堅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加強對學生的政治鍛造,引導學生愛黨愛國、傳承匠心、敬業奉獻,才能確保高校教育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才能不斷提高教育發展質量。思政課作為貫徹落實這一方針的主渠道,應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高質量發展要求高校堅持質量導向,深刻把握“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質量內涵,以創新驅動引領改革方向,以高效的服務供給支撐發展,以社會主義方向站穩中國特色,以胸懷天下的氣概達到世界水平。創新驅動既要培養越來越多高端技能型人才,使之不僅具備較強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也要有崇高的職業精神。高效的服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成教育發展的努力方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高校的根本遵循,是中國特色的具體體現,關系著“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的根本問題。胸懷天下的氣概即要有放眼世界的視野,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標準制定,提高中國教育話語權,引領全球教育發展,實現美美與共。思政課是高校實現以上質量內涵的核心課程、關鍵課程,既為高校高質量發展提供成事之基,也是其必經途徑。
(三)? 高校思政“金課”建設是學生成長成才的立身之本
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追求創新、崇尚個性和價值多元,面對激烈的就業環境,成長成才的目標趨向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一目標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共同體,既注重技術技能水平等職業性、工具性和技術性,也注重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政治性、社會性和價值性。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建設既“頂天”又“立地”,必須堅持思政課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學理性與實用性的結合、課堂內外的結合,使思政課更加生動鮮活“接地氣”,這與“金課”建設創新性、高階性、挑戰度的標準不謀而合。
學生成長成才首先需要思政課實現創新性,即思政課內容既要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且教學過程能夠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和學生需求,呈現出先進性和互動性,引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其次要實現高階性,即知識能力素養的有機結合,既注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傳遞,又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而不僅僅是對課本內容的復述與轉達。再次要具有一定的挑戰度,也就是遵循適應超越率,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基于課本又超越課本,基于學情又超越學情,引領學生經過一定努力才能實現,促進學生在挑戰過程中實現螺旋式上升。只有這樣,高校思政課才能更加符合國家發展、行業發展、職業發展的需求,才能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立身之本。
二? 高校思政“金課”建設的目標設置
打造高校思政“金課”,涉及學校、企業、社會等眾多單位,必須在確立共同的建設目標基礎上進行協同合作。具體而言,高校思政“金課”建設的目標可以分成“知識、能力、情感”三大維度和“學習動力、知識體系、綜合能力、情感認同、立德樹人”五大目標。
(一)? 知識維度:激發學習動力和構建知識體系
激發學習動力,是高校思政“金課”的首要目標。興趣是教育的基礎,興趣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認知功能,為學生提供持久動力,使教育過程從被動轉變為主動,保證教育效果的持續性。一些學生對思政課帶有刻板印象,認為思政課既枯燥又難懂,脫離個人生活、職業發展,因此提不起興趣,到課率、抬頭率都不高。思政課“活起來”才能真正“火起來”,高校思政課應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入手,使教學緊緊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并通過把準時代發展脈搏,增強思政課的開放性、時代性和鮮活性。
構建知識體系,是高校思政“金課”的核心目標。思政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具有科學的知識體系,必須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馬克思說: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 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高校思政課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深刻把握這幾門課蘊含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結合學生的特點與不同專業的職業標準,將知識目標落細、落小、落實,“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3]”。
(二)? 能力維度:提高綜合能力
提高綜合能力,是高校思政“金課”的關鍵目標。高校教育旨在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綜合能力。一些學校的思政課,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僅談國家要求而不關注學生需求,僅談理論而不注重實操,僅注重知識點的記憶而不注重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認為思政課“無用”,自然無法參與其中。因此,就要求高校思政課將提高綜合能力設置作為關鍵目標,將思政課的教學與不同行業所要求的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綜合能力目標主要包括辯證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而思政課的內容本身就是在理論守正創新中、在歷史實踐發展中,在現實需求的號召下,對這些能力的具體運用和發展。辯證思維能力體現為批判性思維能力、系統性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新時代大學生“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4]”,要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確保思想意識、價值追求和主流意識形態保持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使自身更好地融入社會,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從而在心理上、生理上、行為上發生改變的能力。這種能力具體可體現為人際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成長力和業務能力等。創新實踐能力是指人們在創新理論指導下進行創造性實踐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既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特別是黨的創新理論,又要求學生能實現理論的遷移和運用,在創新理論的指導下學以致用、推陳出新,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發展。
(三)? 情感維度:增強情感認同和實現立德樹人
增強情感認同,是高校思政“金課”的重要目標。情感在思政課教學中起著催化、潤滑和穩定的作用,是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諧的教育環境、積極的師生關系,正向的情感連接,都有助于高校思政課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情感目標包括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情感、師生情感、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等。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3]”,實現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教學過程才能真誠動人;師生相互信任、尊重、欣賞,互動良好,教學過程充滿親和力,則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使整個教育過程愉悅,師生思想認識趨同;學生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對教學內容感同身受、充分認同、產生共鳴,才能激發強烈的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之情,并激發出責任感與使命感。
實現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政“金課”的根本目標。教育的終極追求是實現道德性,是促進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高等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等,使學生擁有科學認識世界和能動改造世界的本領,并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思政課的根本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高校思政課要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貫穿始終,其他課程教學目標要與之同向同行,引導學生愛黨愛國、傳承匠心、敬業奉獻,在對比中樹立遠大理想,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責任,在砥礪奮斗中練就過硬本領。
三? 高校思政“金課”建設的實施路徑
打造高校思政“金課”,需要不斷探索具體的實施路徑。結合“金課”的建設標準,可通過巧設問題鏈建構知識體系、結合實操能力提高職業素養、堅持主體間性實現自我教育三個角度入手,實現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結合、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結合、主導性和主體性的結合,打造有趣、有理、有用、有情和有意的高校思政課堂。
(一)? 創新性課堂:巧設問題鏈建構知識體系
要打造創新性課堂,既激發學習動力,又完成知識傳授,可通過巧設問題鏈,構建故事情節,將知識性和趣味性巧妙結合起來。一是問題式導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馬克思指出,“問題是公開的、無所顧忌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5]。教師應善于總結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根據教學內容設定合理的問題鏈條,經過問題歸納、專題提煉、集體研討、實踐重塑等環節,層層深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二是故事式闡述提高教學趣味性。“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6]”等,偉大科學家、大國工匠、技能大師和杰出企業家的事跡等,都是高校思政課的良好素材。三是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教學趣味性。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讓課堂活起來,如在課堂互動中運用搖一搖、搶一搶等小程序,使“點名回答”變得有趣起來,在小組討論中運用詞云投屏的方式,通過大數據抓取學生小組討論的關鍵詞等,實現可視化教學。
教師在提升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不能本末倒置,要緊緊抓住思政課深厚的學理性,將知識貫穿始終。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把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背后蘊含的豐富知識體系,并將其滲透到每一個問題鏈的設計和每一個故事的闡述中。“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7]”。因此,必須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進行闡述,從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新中國的發展歷程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中,去回應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一是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與鮮明特征。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質和整體特征,掌握其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和人民性,明確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夠成為一門科學的歷史與內在必然性。重點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的理論內涵與實踐魅力。二是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重點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增強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是觀察當代世界變化的認識工具、指引當代中國發展的行動指南和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科學真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開展教學,注重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的價值,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自覺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現狀,解決問題。
(二)? 高階性課堂:結合實操能力提升職業素養
要打造高階性課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可根據不同專業的職業素養,從加強實操能力入手,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實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結合。高校思政課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實踐操作尋找到支撐點和具體路徑。一是為學生提供校企課程思政的良好合作平臺。通過與優秀企業合作,引導學生從優秀企業中學習企業文化和溝通協作能力,從技能大師身上學習職業操守等,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同時,與企業一同創辦相關的職業技能比賽,在比賽中注重職業素養的權衡比重,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學深悟透。二是抓住不同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進行辯證分析和有效引導。教師應善于挖掘身邊真實的案例進行辯證分析,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引導學生分析行業、職業發展的相關困境,并結合時代背景、國際國內環境、行業發展等角度進行闡述,尋找解決方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三是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學術之星大賽等,以賽促教。教師應注重挖掘相關行業前沿的學術信息和思政元素,加強與學校教務處、團委等相關部門的合作,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方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比賽,開辟紅色賽道,使學生從中感悟思政課的實踐指導力。
結合不同專業特色,圍繞大國工匠的培養目標,高校思政課應著重開展“敬業守信、執著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推陳出新”職業素養的培養。一是培養學生敬業守信、執著專注的能力。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用職業典型模范的成長經歷激勵學生,使學生志存高遠,將個人與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需要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權利與義務、理想與現實、機遇與挑戰等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二是培養學生作風嚴謹、精益求精的能力。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做到因人施教,發揮不同學生的潛能,使他們能夠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在不同專業領域不斷鉆研。同時,結合社會中存在的“躺平青年”等熱門話題,引導同學們進行辨析,幫助他們尋找到個人成長的內在驅動力,不斷突破自我,精益求精。三是培養學生推陳出新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本著探索真知、求真務實的態度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守正創新。毛澤東曾說:“不應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成死的教條。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8]”要鼓勵學生敢為人先、打破迷信、勇于斗爭,提高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 挑戰度課堂:堅持主體間性實現自我教育
要打造有挑戰度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使課堂呈現出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應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主體間性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實現自我教育。首先,要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要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綜合能力,使教師做到對教學內容的真學、真懂、真信和真用。真學,即要充分認識到學習馬克思主義既是工作的職責擔當,也是教師個人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要將學習常態化、系統化、深入化,看原著悟原理,把學習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懂,即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真信,即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要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生命力和感召力。真用,即堅持知行合一,身體力行踐行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教師只有真學、真懂、真信和真用馬克思主義,才能提高教學內容的說服力,才能實現教學過程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使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程,溫暖學生也溫暖自己。其次,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做到“樂為、敢為、有為”。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教師“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3]”。同時,教師應從學生日常需求入手,從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入手,充分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急難愁盼的問題,在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充分展現和實現自我。再者,在課堂上應加強師生合作,在合作式教學、翻轉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講解中,應注重方法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合作式探究中能夠實現方法和能力的遷移。教師應根據學情分析和課程內容,以生為本設置合理的小目標,調動學生主動共同完成一些具體教學任務,如完成一個社會實踐作品、一次微課、一場辯論賽等。合作式教學呈現出“你來我往”“你引我導”的效果,能夠使課堂充滿節奏感,有助于不同主體在思想交鋒中實現同頻共振。
高校思政“金課”建設是一項系統的鑄魂工程,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歷史使命。新時代,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好青年,就需要高校充分重視思政課建設,不斷提高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確保各項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打造越來越多的高校思政“金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1).
[4]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N].光明日報,2015-1-25(1).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6]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光明日報,2018-8-23(1).
[7]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
[8]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基金項目:2024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體系研究”(2024JZDZ017);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以五個‘yu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守正創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21JGA146)
作者簡介:溫麗華(1987-),女,漢族,福建龍巖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