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亮
解放戰爭時期,為迅速接管政權,中共中央作出抽調干部南下的重要戰略決策。山西各根據地自抗日戰爭勝利后即源源不斷地向全國輸送干部,成為支援全國新區開辟和建設的重要干部輸出地,積累了豐富的干部動員抽調經驗。在動員過程中,各級黨委組織召開動員大會進行集體動員,打通干部思想,鼓勵干部南下。大會之后,將干部劃分為小組討論醞釀,互相帶動、互相影響,使干部積極主動報名南下。此外,還進一步采取個人談話的方式,鞏固干部情緒,堅定南下決心。同時,通過樹立骨干積極分子,帶動一般干部積極報名南下。最終,通過動員自報與組織審查批準相結合的方式確定南下干部名單。經過廣泛深入的系統動員,山西各革命根據地形成了南下光榮的熱烈氛圍,干部爭先恐后自愿報名南下,群眾踴躍支持干部南下,不僅超額完成了南下干部抽調任務,也涌現出了一大批以谷文昌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和人民的忠誠干部。
(一)召開動員大會,集中動員。各地遵照太行區黨委的指示,普遍以縣或區為單位召開動員大會。在會上通過向干部講述革命勝利形勢和解放新區的光榮使命,不斷啟發干部思想覺悟,帶動干部熱情,從而使老區“干部愉快地接受光榮的南征,為解放全中國,爭取全國革命早日勝利而斗爭”。
動員大會往往結合時事宣傳與干部思想教育展開,由區黨委統一部署。各地委根據實際情況制訂計劃,由縣委組織召開動員大會,講清“目前戰爭的勝利形勢與革命進行到底,打過長江解放全中國”,更進一步調動干部過江的情緒。以太行三地委黎城縣為例。黎城縣委在收到地委調干指示后,“首先在全縣的擴干會上,動員了目前的政治形勢,將革命進行到底和毛主席對目前時局的聲明,從正面動員樹立了干部的勝利信心,啟發了干部的覺悟,經過時事教育,啟發和認識了革命和個人的前途思想,樹立了為全國老百姓求解放的革命人生觀”。同樣,晉綏分局離石地委在調干指示時,亦明令要求各縣召開動員大會,在干部中進行深入的動員,提高干部信心和將革命進行到底決心。臨縣在接到地委通知后,遂“以區為單位召開干部動員會議,學習時事、組織談話,認清目前的形勢,到新區工作是每個同志的光榮任務,同時也是應有的責任”。

太行區人民武裝部歡送南下干部
普遍熱烈的大會動員下許多干部在會上當即報名南下,請求組織批準。如上所舉的黎城縣通過召開動員大會,83%的干部都報名要求南下新區,甚至縣政府小組(機關小組)連伙夫、馬夫交通員都報了名。臨縣在動員大會上自動報名的干部達214人,其中婦女干部14人,甚至原來領導上估計其家屬實際情況確實難以調外工作而計劃留于當地工作的干部,也數次要求到新區工作。
(二)劃分小組討論,互相啟發帶動。大會動員后,為“趁熱打鐵”強化動員效果,各級黨委將參會干部劃分為小組,通過小組討論醞釀的方式,進一步啟發帶動干部報名南下。
與大會動員不同,小組討論范圍較小,干部間可以充分表達想法,互相批評、互相啟發、互相帶動。黨委也能夠通過小組討論更加具體地了解干部的真實想法和實際情況,從而做積極的準備和應對工作。長治縣在動員大會后便將干部劃分為小組,進行討論醞釀。在小組討論中有的干部更深刻領會了動員大會報告精神,更堅定了南下決心。有的干部在小組討論中就表示:“經縣委報告了過江支援新解放區,我有思想準備,要革命到底,解放全國人民,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有的干部則在小組討論中結合自己過去的思想作了深入的檢討,并表示今后堅決執行黨的規定,積極要求南下。如南下干部張海順在動員會后經小組醞釀,表示:“一年左右消滅蔣介石是黨提出來的,黨員應擔負起這一光榮任務。上次調我到中央局學習沒有去,是自己思想上迷糊,前途不明,主要為自己打算了。現在思想是沒國就沒有家,這次下了決心要過長江解放全國人民。”一些有思想顧慮的不愿意南下的干部,雖受大會熱烈氛圍的感染也報了名,但思想上仍有顧慮。經過小組討論,啟發教育,轉變了思想。垣曲縣二分區的一名張姓干部曾在自述中表示:“來參加動員大會,起初主要是怕南調,經動員后,進行小組討論,自己思想也通了,沒啥顧慮,也起來報名南下。”
充分表達思想是小組討論的優勢。在小組討論中,充分發揚黨的民主作風,干部“有甚說甚”。與此同時,在小組討論中各級黨委得以詳細了解干部實際困難,并立即著手解決。如平順縣在小組討論中對干部反映的“家中困難缺糧吃及村干鄰居關系糾紛等均已介紹到區村分別解決了”。絳縣對于討論中干部反映的家庭臨時救濟、小孩與愛人上學等問題進行了反映,黨委承諾具體了解后結合實際情況予以不同程度的解決。太岳二地委針對“二區李專發同志顧慮南下是有兩個困難需要解決,一是他女人借了群眾四斗五升的糧食無法還;一個是怕他走后他父和他女人生氣。縣委考慮研究后,當即救濟他四斗五升的糧食,還了欠群眾的債。家中糾葛由沁水政府去一公函,要求村干部應當幫助解決,此問題處理之后,李專發同志說,這就把我的心掉肚子里了”。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進一步鞏固了動員成果,使得干部無后顧之憂堅定南下。
(三)進行個人談話,耐心說服教育。經過大會動員和小組討論醞釀,絕大多數同志都自愿報名并服從組織挑選。為了進一步鞏固動員效果,堅定報名南下干部的決心,同時也為爭取未報名的同志報名南下,黨委及組織部門進一步采取了個人談話的方式進行深入的動員說服教育。
個人談話中,一是強調南下是老區光榮的任務,是解放全中國的光榮使命,使干部深刻認識到自覺主動報名南下是黨員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二是向老區干部詳細介紹戰爭時局、革命形勢和南方情況,堅定干部革命到底的決心;三是進一步具體了解干部個人情況及家庭實際困難,并就相關問題和困難情況進行研究和商討解決,解除干部思想顧慮和實際困難。壺關縣在大會動員和小組討論之后,縣委根據自報名單,遵照“照顧前后方兩利”的原則,對干部配備做了全盤的研究。縣委分頭進行談話,檢查干部自報是否誠心,不報是否存在思想問題或實際困難,從而進行鞏固工作。“在這中間發現的問題有:歷史上怕外調,自己職位上不自覺的報名;有的在熱烈氛圍中被迫報名;有的提出來無勞力家庭困難,老婆住學校、老婆離婚等問題。每個問題只是幾個人,這時怕影響調干進行,每個同志都經過個別談話,進一步提高了覺悟”。長治縣在大會動員和小組討論后,“又經過反復談話談心思及困難,再三征求大家的意見,大家情緒非常高,都說決心解放全國人民”。

賀龍在西安對晉綏南下入川干部進行動員
與此同時,對于符合調干要求但不報名南下的干部,在個人談話中,縣委還專門組織對其相對熟悉的積極南下的干部與其進行談話和耐心說服教育,從而動員南下。黎城縣委掌握自報及調動原則,在大會上宣布了調動名單,接著縣委分頭進行了談話,穩固了南調干部情緒。尤其對“有些不愿做武裝工作怕犧牲怕艱苦斗爭的干部,進行了個人談話和教育”,講明了政治形勢,指明了南下的重要意義。可以看到,個人談話比小組討論更加具體和有針對性,也更能直接準確了解每個干部的情況,有重點地啟發干部覺悟,解開干部困惑,解決干部難題,堅定干部南下決心。
需要指出的是,大會動員、小組討論與個人談話并不是每一個環節、每種方法都會按部就班地采用。在動員過程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會存在有所取舍的情況。如太谷縣1948年12月在組織抽調第三批干部南下時,由于時間原因,僅在縣委禮堂召開南下干部動員大會,統一宣布名單,當場即確定了。也有些地區在新區調干計劃發布后,不采取積極態度進行政治動員,反而將其當作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未做正確的動員工作,直接采取了組織調動的方式。“有的調到區上說開會,就這樣來了。有的干部學校學員接到指示后決定來”。

太岳區黨委軍區行政公署歡送南下干部合影
骨干帶頭與一般干部相結合是指在干部中認真選擇樹立骨干積極分子,形成核心力量,通過發揮骨干積極分子的帶頭作用,團結中間分子,爭取落后分子,帶動更多一般干部積極報名南下。在整個南下干部動員過程中,各級黨委始終高度重視骨干積極分子,普遍地采用了骨干帶頭與一般干部相結合的動員方法。
在動員過程中,黨委高度重視骨干帶頭作用,要求各地在日常工作中認真選擇配備帶頭骨干和南下積極分子。特別是“縣區以上的主要干部,要形成正確的思想領導核心,團結積極分子作為骨干,并依靠這些骨干提高中間狀態分子,爭取落后分子”,充分發揮骨干積極分子思想領導作用、帶頭作用,以及聯系群眾作用。晉綏地區各地縣即根據區黨委指示在動員中普遍地采用了骨干和一般相結合的方法。興縣縣委在動員中,首先打通領導干部思想形成骨干組成力量。通過這種核心作用,有準備有計劃地進行具體動員,并召開動員會,展開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表揚積極的,分析落后的,批評錯誤的,達到自報公議的目的。同時通過骨干分子說服教育動員其他同志一同前去。寧、代兩縣在干部中樹立領導骨干帶頭,帶動了不少干部轉變思想積極要求南下。原先不少干部的落后思想和情緒迅速好轉,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臨縣在高悟懷、高蕓益兩位骨干帶頭影響下,65人自愿報名去新區工作。離石三區在骨干葛栓大帶頭報名后,影響帶動全區20多名干部也要求到新區工作。在太行區,各縣在動員中同樣強調“必須有骨干做主力”,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平順縣在動員過程中要求各區各單位要認真選擇配備骨干積極分子,并將縣區所有骨干積極分子集中到一起,召開縣區骨干會議,專門對骨干積極分子進行再次的思想教育和啟發,要求骨干積極分子充分發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英雄精神”,在動員會上都必須積極主動報名,切實發揮帶頭作用,帶動一般干部積極報名南下。最終67名骨干干部均自動報了名,同時帶動縣區229名干部自動報了名。太岳、晉中等地同樣在調干動員中強調“南征干部要有骨干,沒有骨干容易垮臺”,必須配備核心干部,通過核心干部的堅決和帶頭作用帶動更多干部。

雁北第二批赴新區干部大隊全體合影
從各地的動員實踐中可以看到,骨干帶頭作用對于調動干部有很大關系。重視骨干帶頭作用,積極發揮骨干堅決帶頭和模范作用,帶動感染和啟發一般干部的地區,調干工作往往進行得比較順利。忽視骨干帶頭作用,往往導致了調干工作的垮臺。如有的縣區由于“對樹立帶頭重視不夠,或由于骨干起不了應有作用,不善于團結積極分子,啟發提高中間與落后狀態干部的覺悟,以致工作中收效不大,或得到相反的結果”。
通過大會動員、小組討論,與個人談話相結合,骨干帶動與一般相結合的動員方式,許多干部自動報名南下。但并非所有報名的干部都能夠南下,還須經過組織審查批準。經動員自報與組織審查批準相結合,最終確定南下干部名單,完成干部動員工作。
在動員中老區普遍采取動員自報與組織審查批準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在熱烈的南下氛圍中鼓勵廣大干部積極自報,保證有干可調;另一方面,在多數干部自報的基礎上,又經過組織審查批準,確保了南調干部質量。長治縣在動員過程中即“采取大會自報,縣委批準的方式”,極大調動起了廣大干部的情緒。“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報名,寫的人也趕不上寫,大家情緒很高,共報了103人,到會的只有7人未報名,經縣委審查批準了35人。”臨縣采取“用自動報名組織批準辦法”,勝利地完成并超過了第一期調干的計劃。平順縣同樣在動員中普遍號召干部自報,并向干部說明“報者也不一定完全批準,不報者也不一定不調”,因此到會的干部幾乎都參加了自報運動。“最終領導宣布經組織批準再告。當他們根據指示對外調干部的條件審查批準和他們原計劃出入不大”。黎城縣委堅持自報與組織批準相結合,在“大會開展了自報運動,參加大會的干部共243個,自報南調的196名”。自報結束后縣委根據自報人數和地委干部抽調標準和工作原則進行了組織審查。最終在大會上宣布了調動名單。離石地委在動員中同樣“以大會與個別教育,自愿報名與組織決定等方法去動員干部”,最終經組織批準確定公布調干名單。

毛澤東1948年12月30日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
動員自報與組織批準相結合的方法,不僅確保了南調干部質量,同時也考慮到了本地工作情況,以及干部本人及家庭狀況,做到了政治與人文關懷的統一。如離石一區政府主席張光旺同志,在動員中積極自報南下。但考慮到區上工作,黨委沒有批準他去新區,而是讓他留在區上繼續主持工作。七區文教委員樊文中同志,在大會動員的熱烈氛圍中積極報名要求南下,組織上考慮到他家庭困難,在第一批調干中沒有批準,讓其照顧家庭,解決家庭困難,待到春耕后第二批再走。
總的來說,經過周密細致的動員,山西各革命根據地絕大多數干部都爭先恐后自愿報名南下,革命熱情高漲。這些踴躍報名南下的老區干部,既有參加過長征,隨后在太行、太岳等革命根據地長期工作的紅軍干部;也有做過敵占區工作,對城市情況比較熟悉的白區干部;更不乏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專門進行民主政權建設和土改工作的抗戰干部。這些革命經歷豐富的干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隨時等候調遣,南下新區,解放全中國。(責任編輯 黃艷)
【本文是福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重點項目“數字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挑戰與出路”(FJ2024MGCA009)階段性成果】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