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萍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 脫貧地區農民合作社發展進入由數量的高速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的新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的戰略機遇,通過堅持規劃引領、創新發展模式、實施品牌戰略、強化規范提升、加強人才培養、強化政策扶持等路徑推動縣域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從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農民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 在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進而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脫貧地區農民合作社發展現已進入由數量的高速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的新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既是必然選擇,也是現實需要。
一、堅持規劃引領,培育優特產業
正所謂“上兵伐謀”, 合作社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規劃先行,謀定而后動。一要高標準制定合作社發展規劃。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法律法規,立足產業基礎、發展條件、人力資源等實際,科學制定既具操作性強又具前瞻性的合作社發展規劃,明確合作社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發展策略、產業定位、運營管理、風險防范等長期性、全局性問題,指引合作社健康、規范、可持續發展。二要培育特色差異互補產業。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實際,對產業選擇、結構調整、產業融合、延鏈補鏈強鏈等方面做出長遠規劃,發揮比較優勢,在特色化、差異化、生態化上下功夫。堅持產業特色化,加快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聚集資源要素,突出集群成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鼓勵脫貧地區農民合作社由單一的種養業向農產品加工、倉儲、銷售、民間工藝品制作以及服務業延伸,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信息服務等生態化新產業新業態。注重培育差異化、互補化、協同化產業,避免盲目、無序、同質化發展,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二、創新發展模式,強化聯農帶農
發展模式的選擇是產業發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合作社能否健康持續發展取決于能否選擇適宜的發展模式、聯農帶農模式。一是創新發展模式。堅持市場導向、立足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突出地方特色、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創新發展龍頭企業依托型、村級組織帶動型、市場中介組織帶動型、能人引領型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社, 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民合作社相互兼容、互為促進的發展格局。創新發展“合作社+”模式,探索“龍頭企業+ 農民合作社+ 農戶”“村級組織+ 合作社”“市場+ 合作社+ 農戶”“能人+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合作水平。探索創新“共建共富、項目承載、品牌運作、抱團發展”的聯農帶農模式,將農戶緊緊嵌在產業鏈上,促進農戶穩定增收。二是完善利益聯結。完善合作社內部利益分配機制, 按交易額返還或按股權結構返還的方式,科學合理分配收益。創新合作機制,強化“合作社+農戶”產業化利益聯結形式,通過土地入股、訂單收購、就業務工、生產托管等方式深化合作關系,實現一體發展。全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 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重銷售、合作社重服務、農戶重產出,三方各負其責、協同合作,促進合作社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三是加強合作聯合。鼓勵合作社創辦企業,拓展服務內容,組建營銷網絡,從單一的生產、銷售向“產、加、銷、供、運”一體化、多領域發展,加強資源要素整合、創新運營機制、延長產業鏈條,釋放效益倍增效應。加強合作社之間的合作, 發揮組織優勢, 豐富合作方式,實現高層次合作,著力解決單個合作社“小、散、弱”問題。引導合作社依法自愿組建和培育發展范圍大、層次高、服務農戶領域廣的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支持合作社跨區域發展成員、擴建基地,推進區域性橫向聯合、行業性縱向整合,不斷提升合作社的服務帶動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引導農民合作社與龍頭企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等之間加強合作,促進聯合經營、規模發展,拓展合作要素,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整合重組、互利共贏。
三、實施品牌戰略,擴大產品影響
品牌是重要的無形資產, 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產品的品質和市場價值。農產品品牌建設對于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引導合作社樹立品牌意識。品牌意識是合作社經營理念的核心,市場競爭越來越集中于產品品牌之間的競爭。因此,必須通過宣傳引導、培訓學習,更新合作社及農戶觀念,強化品牌意識。二是加強農民合作社品牌建設。引導合作社創建品牌、實施品牌戰略,并不斷挖掘品牌深度和內涵, 從而不斷提高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建立“三品一標”認證綠色通道,通過產品低農殘、生態綠色認證指導合作社規范化生產,以綠色產品產地認證打響合作社聲譽, 提高合作社的產品競爭力。鼓勵合作社申請注冊產品商標,加大對合作社商標注冊的獎補力度, 對獲得省級以上商標注冊的合作社進行獎補,提升品牌創建積極性,通過樹立品牌、品牌優化達到農產品優化,通過品牌競爭實現農產品質量提升。三是加強品牌及產品推介。積極引導合作社開展各類品牌宣傳推介活動, 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推介會,聘請專業銷售人員進行產品推介和銷售。創新經營模式,開展電子商務,加大與京東、阿里等電商平臺對接力度,切實提高特色產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展產品市場,線上、線下有機結合,與高校、商超、物流配送、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銷售網絡, 通過線上網店、直播帶貨等方式,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提升品牌效應。
四、嚴格審批監管,加快質量提升
質量是合作社生存發展的根基。一要嚴格農民合作社的登記審查、審批與監管。市場監管部門必須建立健全農民合作社登記審查、審批、監管機制,嚴格審查包括合作社設立人、出資融資、經營規模等情況[1]。同時,通過定期回訪、日常巡查監管合作社的經營狀況。二要加快現有合作社的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只有規范發展,才能不偏向、不走樣,不斷增強成員凝聚力、向心力[1]。因此,要全面貫徹實施《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若干意見》,通過“示范培育一批、規范提升一批、集中整頓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方式,著力提升農民合作社質量。具體分四個層次來推進:1.摸清底數。全面開展農民合作社普查工作。制定方案,明確部門責任,通過現場查看經營場所、生產基地、管理制度、會計賬目,實地詢問合作社成員、村“兩委”等,對合作社運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底。2.規范提升。一要積極引導和規范合作社“內強素質”。農業農村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指導服務力度,引導農民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組織機構、明確職責分工、規范財務管理、合理分配收益、加強運營管理,定期公開財務報表,接受成員監督,打造規范化的合作社管理體系[2]。二要積極引導和規范合作社“外強能力”。引導合作社拓寬業務范圍并向綜合合作發展,提升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能力。3.典型示范。按照“四級”示范社標準積極培育、創建示范社,鼓勵農民合作社積極申報創建“四級”示范社,總結經驗做法,樹立示范典型。每年篩選評定一批生產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經營收益高、運營管理好的星級示范合作社進行表彰獎勵。通過宣傳推廣示范社的成功經驗, 樹立標桿、打造樣板,引導帶動農業合作社規范化提升、規模化可持續發展。4.清理整頓。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按照“清理整頓一批、規范提升一批、清理注銷一批”原則分類處置。對經營異常、長期未報稅、未公示年報的合作社,列入失信名錄庫及時清理整頓;對“一人社”“空殼社”“僵尸社”及時進行清理注銷,暢通退出機制。探索農民合作社注銷簡易便民措施,避免資源浪費、資產流失。
五、加強人才培養,增強發展后勁
人才資源是核心競爭力、是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支懂經營、會管理農民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型人才隊伍是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是建強經營管理隊伍。以競聘上崗的形式選拔任用德才兼備的合作社管理者,建立管理者業績考核任用制度,構建綜合素質高的理事會成員隊伍,引領合作社科學高效、健康發展。深入推進農民合作社能力提升行動,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構建新型農民合作社指導服務體系,培養一支農民合作社輔導員專業人才隊伍,推動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二是加大人員培訓力度。加強縣鄉合作社輔導員專業培訓,著力提升輔導員專業水平。鼓勵引導職業教育和高素質農民培育重點向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傾斜。創新培訓形式和培訓內容,借助新媒體平臺大力發展線上培訓,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分批分層進行輪訓農業合作社帶頭人和經營管理人才。創辦農民田間學校,舉辦農業生產的培訓班、研討會、觀摩會、經驗分享會等,將先進的經營理念、生產技術及市場信息等傳授傳遞給農戶,提高農戶專業生產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三是培育引進優秀人才。充分調動本地、本土優秀人才的積極性,讓當地的“土專家”“田秀才”“致富能人”人盡其用。鼓勵、吸納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科技人才及回鄉農民工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或者參與合作社管理,全面提升合作社的運營水平。積極聯系科研院所及高校,引進更多的技術型人才。建立人才激勵制度, 鼓勵專業技術的人才加入合作社,進一步提升合作社的發展后勁。
六、強化政策扶持,形成工作合力
合作社的發展需要資金、信貸、稅收、登記、法律、人才等多方面政策的扶持。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多措并舉統籌各種力量,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支持、技術指導、推介宣傳等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給予積極指導、扶持和服務, 協同推動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一是拓寬融資渠道。外部資金可以從兩方面籌集: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列支專項資金支持合作社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提升、技術推廣、產業升級、市場營銷等,在安排農業產業培育、農田水利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等涉農項目資金時,有針對性地向規模化經營、帶動能力強的示范合作社傾斜。比如,按照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帶動示范作用明顯的示范社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資金。加大農業保險的補貼范圍和力度,降保費、減程序、提服務,使合作社小投入獲得大收益。另一方面,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將農民合作社納入金融機構授信范圍,協調銀行等金融機構降低貸款門檻,加大合作社信貸力度,開發專門信貸產品和服務,緩解農民合作社融資難題。同時,吸納和撬動更多內部資金。鼓勵農民以資金、土地、技術等多種方式入股,積極引導農民增加股金,從而擴大規模、提高收益。二是降低經營風險。從合作社集體收益中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和風險金,提高合作社應對風險的能力。鼓勵引導各級保險機構結合農民合作社的特點, 開發具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 積極為合作社提供各類產前產中產后全流程的保險服務, 降低農民合作社經營風險,促進合作社健康快速發展[1]。三是凝聚多方合力。政府要統籌發改、財政、市場監管、農業農村、金融、畜牧、供銷等職能部門的力量,全面落實用地用電、稅收服務等政策, 解決合作社在項目扶持、資金配套、登記注冊、土地流轉、技術培訓、信貸支撐、銷售服務等方面的問題, 為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全流程的支持與服務。積極爭取郵政、中糧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合作社能力建設, 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
總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脫貧地區農民合作社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的戰略機遇,推動縣域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專業化、品質化, 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高效現代農業合作社體系, 促進農民合作社發揮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參與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治理等重要作用,從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