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從嫦娥一號升空,到嫦娥五號攜月壤返回,中國人一步步將“上九天攬月”的神話變為現實。重慶出版社5月出版的《奔月》一書,從一個獨特視角講述了中國探月的故事,是一部可讀性極強的中國探月科普文學作品。
嫦娥奔月的傳說膾炙人口,住在月宮的嫦娥自己是怎么講述這個故事的?這是一部嫦娥眼里的中國探月史。它巧妙地以神話人物嫦娥為講述人,從她的視角回看整個人類的探月史,通過對世界探月、中國探月歷程的整理總結,普及了一系列與月球、探月有關的知識,展現了中國探月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嫦娥為我們梳理了世界探月的歷史,將美國、蘇聯登月背后的故事,以及日本、印度、中國等國家對月球的探測活動娓娓道來,并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她的5個“分身”———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自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以來,中國的探月之路書寫了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驚鴻之筆。
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完成月球捕獲后,實現中國自主研制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并獲得全月球影像圖。嫦娥二號衛星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首次實現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嫦娥三號名字有了新變化,從衛星變為探測器,攜帶著“玉兔號”月球車,實現了落月夢想。嫦娥四號是三號的備用星,唯一不同的是它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軟著陸。這4顆衛星實現了對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系統探測,而嫦娥五號的重要任務是采樣返回,于2020年將1731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嫦娥還俏皮地向讀者介紹了“我的另一只小玉兔”———“玉兔號”月球車,它穿著的黃金甲不同一般,行動能力也不容小覷,更具有神奇的修復能力。《奔月》一書借助神話人物嫦娥的身份,帶領讀者走近我國探月工程,其中又穿插了很多有關探月工程的科學家故事,使得文本既扎實嚴謹又生動活潑,專業性和趣味性相得益彰。
《奔月》一書圖文并茂,系統簡明,具有100余幅彩圖,將世界探月、中國探月的大量資料歸納整理,勾勒了中國探月的主要大事,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可以看作是一部簡明的中國探月史。
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序言中寫道:“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和探月工程走過很多艱辛,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留下了無數難忘的瞬間。月亮上有什么?我們為什么探月?我們都做了哪些工作?……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未來我們需要做什么?知古鑒今,察往知來,我覺得,這是了解世界乃至中國探月歷史和知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