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年來的高考作文命題來看,任務驅動型作文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是作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從作文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狀況頻出,作文分數偏低,寫作積極性不高。基于此,筆者結合一線教學經驗及對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深入分析,以明確概念、歸納方法、逐步培養思辨意識、提升思辨能力為思路,探究提升任務驅動型作文思辨性的策略。
一、研究背景
任務驅動型作文出現在中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是從2015年高考作文的開始的。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在《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在材料作文的基礎上增加“任務驅動指令”的概念。雖然2016年高考全國卷I的作文并非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而是傳統的漫畫作文,但是,2017年以后的高考作文多以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形式出現。因此,任務驅動型作文必然是今后教學和備考的重點。中學語文作文教學開始了對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探索之路。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不少學生對于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要求的認識是十分模糊的,任務指令的調整干擾了他們對原有議論文寫作要求的理解,使其陷入了全文說理沒有事例的泛泛而談,或者脫離材料空洞舉例沒有分析的誤區。部分學生對任務指令的理解簡單地停留在肯定或否定的表態上,沒有深刻的觀點及見解,甚至還出現了不合常理、不合邏輯的絕對化表述。同時,還有部分學生劍走偏鋒、另辟蹊徑,只抓住次要矛盾或微小細節進行評論,雖反復寫作卻無法提高作文質量,導致作文分數偏低,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被消磨。
筆者從長期的教學實踐觀察與分析中發現,問題主要源于學生在寫作時缺少必要的思辨意識和思辨能力,使得文章形式單一、套路痕跡明顯、文字華美卻空洞、結構完整卻邏輯混亂。要突破這一困境,教師就要明確任務驅動型作文與傳統議論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區別,幫助學生認清任務指令的要求,加強對學生材料分析能力的培養,提升其作文的思辨性,拓展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明確作文要求
首先,任務驅動型作文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其基本核心仍然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是它與新材料作文相比區分明顯。新材料作文要求學生從材料中提取分析和議論的角度,對其進行拓展和闡釋,從而完成習作。這些材料通常由名人名言、寓言故事、哲理性小短文等構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知識閱歷有一定的距離。學生為拿高分,難免會出現背材料、背范文套作的現象。任務驅動型作文分析和比較的對象基本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或者為對新聞素材的再加工,抑或是對名言警句的歸類比較,材料所呈現的立意角度多樣化,強調考查學生對事件、觀點的判斷分析能力。這既拓寬了學生審題立意的廣度,又提高了學生審題分析過程的難度,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套題寫作的可能。
其次,與新材料作文相比,任務驅動型作文多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或新聞熱點話題為材料,因此部分教師按照時評社論的寫作邏輯進行教學。時評社論是對新聞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在寫法要求上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章法,通常以新聞事件為切入口,不拘泥于事件本身,目標是上升到理論高度。任務驅動型作文則要求學生帶著明確的寫作任務進行寫作,從材料給出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討論,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進行辯證思考,不能脫離材料泛泛而談。評卷要求上強調要有現場感,論述上切忌東拉西扯、洋洋灑灑。學生寫作的內容必須圍繞任務產生,評價作文的標準不再局限于文筆鑒賞,而是能否以清晰的邏輯、準確的表達來滿足題目提出的要求。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核心目標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給出的真實情況進行辨別、分析和判斷,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闡述理由的合理性。因此,提升學生作文的思辨性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教學及指導的核心。
三、理解思辨能力
思辨即思考辨析。《禮記·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思辨就是一種帶著懷疑的精神去全面分析思考,從而做出選擇的思維過程。
依據Stephen D. Brookfield博士對思辨性思維的闡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思辨性思維包括兩部分:一是懷疑比較,即檢驗舊觀點、舊信仰的真實性,判斷其是否能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產生,從而生成新觀點、新信仰;二是辨別選擇,即主動運用辯證思維再次檢驗新觀點、新信仰的合理性,并采取相應的調整。
將思辨思維運用到作文寫作中,就是要求學生綜合理解材料的內涵,綜合運用科學思維、邏輯思維、歷史思維、人類學思維、道德思維和哲學思維等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地看問題;聯系地看問題,避免孤立地看問題;發展地看問題,避免靜止地看問題,能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地分析,清楚準確、明白有力地說理,切實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能夠在思考問題時做到辯證思考、邏輯清晰、理性客觀,就說明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思辨能力。
四、提升任務驅動型作文思辨性的策略
(一)開展思維訓練
1.采用以果溯因法,繪制思維樹。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穆勒歸納提出了探究原因的“穆勒五法”,即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法求異法并存、共變法和剩余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依據“穆勒五法”繪制樹形思維導圖,以這“五個樹杈”為枝干分析歸納造成結果的原因,以自我問答的方式對材料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并將答案填寫在“分枝”上,然后通過不斷的歸納排除,找到“樹杈”的各個“分枝”中出現的共同點,由淺入深逐層剖析,從而清晰直觀地找出事件的主要矛盾,實現透過現象看本質、拓展訓練思維深度的目的。
在繪制思維樹的過程中,學生很可能會堵在“杈路口”無法前行,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至少兩個原因的分析。一節課40分鐘過去了,學生分析出的原因大同小異、指向單一,結論浮于表面,始終達不到預設的結論,拖慢整堂課的教學進度。這時候,部分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就此放棄了思維訓練,轉向寫作模塊化教學。至此,雖然學生基本完成了帶有思辨性質的文章,但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仍然在“原地踏步”,學生的思辨意識并沒有真正形成,思維習慣也沒有真正得到改變,作文成績也就只能停滯不前了。
2.立足課本教學,學習先賢思想。
有意識更要有方法,學生難以深入分析,是因為找不到分析切入的角度。因此,在要求學生“深挖”的同時,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從哪里挖、怎么挖”。
蘇洵的《六國論》與杜牧的《阿房宮賦》被合并編排在了統編版語文必修下第八單元的第16課。針對同一歷史事實,蘇洵通過對“賂秦者”與“不賂者”的橫向比較,得出“弊在賂秦”的結論;杜牧通過對阿房宮的建立與毀滅的縱向比較,得出“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的結論。蘇文脈絡清晰、結構嚴整,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杜文華麗工整、氣勢雄健,有著豐富的畫面感。兩篇文章都有著極其明確的現實針對性,便于學生在辯證分析與合理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判斷,是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啟蒙典范文章。
以《先秦諸子散文》為例。這篇課文常常因課時不夠而被忽視,但其中所蘊含的先賢思想直到今日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生活。同時選入必修課本和選修課本的《寡人之于國也》,其作為代表孟子思想與語言藝術的經典作品,語言之準確、譬喻之精當、思維之縝密、語言之平實曉暢堪稱論辯的典范。他的欲擒故縱、反復詰難的手法不禁令人拍案叫絕,這樣的文章在《孟子見梁惠王》中處處皆是。
又如魯迅的《拿來主義》,不論教材如何修改,其始終作為“首發陣容”出現在課本中。在統編版語文教材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它又作為現代文學作品的代表出現。其思想的預見性及語言的深刻性跨越時間限制,常讀常新,尤其是駁論的直切要害,譬喻的通俗精妙更是值得反復品味。此外,《反對黨八股(節選)》一文編排在了統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這個單元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第一個單元。《反對黨八股(節選)》除了清晰明確地表明了單元學習任務——有針對性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一寫作要求之外,文中大量生動精準的修辭手法、詼諧幽默又暗含諷刺的語言藝術都顯示出作者的語言能力。
議論文之美在于其思考見解的獨到、邏輯思維的縝密、語言的雄辯,這正是經典文章所特有的魅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緊抓新課標的要求,以教材為教學基礎,著重指導學生從教材收錄的經典篇章中學習體會其中的論辯角度、論辯技巧和論辯方式,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
3.開展辯論比賽,激發學習興趣。
“理不辨不明”,簡單的是非對錯判斷并非難事,教學的難點在于如何激發學生對現象或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思考的興趣。孟子和魯迅常常是在辯論中向別人闡述自己的觀點。枯燥無味的作文訓練也需要一些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展辯論賽就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種方式。在完整的辯論環節,學生會自覺搜集資料、梳理辯論思路、整理辯論語言,但太過嚴肅鄭重的辯題也有可能讓學生望而卻步。因此,搜集一些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話題、現象作為辯題,更能激發學生參與其中的熱情。語言的成熟源于思想的成熟,讓學生在辯論中錘煉自己的思想、錘煉自己的語言,遠遠勝于教師一字一句的單一教學指導。
(二)構建作文模式
關于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師可以按照以下五個部分進行謀篇布局。
引——引述材料相關內容,篩選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形成論點。
析——分析材料內容,從主次矛盾、現象與本質、量和質、普遍與特殊、因與果、內部和外部、靜態和發展、必然與偶然等角度進行辯證思考,關注產生結果的條件,采取包容的態度權衡利弊得失。
議——論證觀點,采用并列式或遞進式進行謀篇布局,站在個人與社會、過去與現在、主觀與客觀等角度層層推理,運用類比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等方式多角度論證,探討觀點的價值與意義。
聯——聯系現實,指出問題的普遍意義,綜合兩方或多方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拓展論據的廣度。
結——篇末點題,首尾呼應,重申材料,深化議論。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模式只是給學生提供一種可模仿的方法,目的是使寫作訓練具有可操作性。事實上,提升學生寫作的思辨性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很難程序化,教師應當在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步驟和方法的同時輔以針對性訓練,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自覺。
(三)加強表達訓練
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困惑于作文教學時間不夠,尤其是教材改革之后,教學任務量大,課時安排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趕進度”成為常態,留給作文教學和指導的時間遠遠不夠。因此,改全文寫作為片段寫作能夠有效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針對性作文訓練。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關注新聞報刊中的時評社論,組織學生輪流每日朗讀時評,指導學生對熱點事件做即興評述。
首先,朗讀時評,既能夠提升學生展示自我的自信,提升其朗讀能力,又能夠提高其新聞敏感度。其次,針對學生朗讀的熱點事件組織所有學生進行討論。這些事件往往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有了表達的基礎,就有了表達的欲望,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橫向比較,更加突出品味時評在分析事件時切入角度的獨到及分析評價的高度。教師指導學生做即興評述,增強學生帶著任務寫作的意識,在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觀點、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傾聽表達、深化概念理解的能力。片段寫作與全文寫作相比任務更為明確、觀點更為清晰,學生的壓力也小了不少,有利于打破學生寫作的框架,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激發學生觀察和思考的興趣。最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對優秀評論進行升格訓練,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分小組分析討論并提出修改方案。同時,優化句式表達、修正卷面問題,讓學生形成規范的書面表達習慣。
五、結語
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呈現多樣化,命題思想追求理性思辨,命題格局開闊大氣,關注的重點涉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科技發展和宇宙探索等多個領域。宏觀視域的導向是對學生知識廣度和思想深度的更高要求。未來,要想在作文上不丟分有亮點,學會在作文中增加思辨性元素,提高自身的邏輯嚴密性與表達的準確性是提高作文質量的關鍵。促使學生清晰準確地把握任務驅動型作文的任務要求,在日常寫作訓練中不斷提升學生作文的思辨性,發展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命題的能力不容忽視。語文教師的寫作教學探索之路仍漫漫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