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欣
人類雖然同貓咪相處了幾千年,但依舊不知道喵星人朋友的小腦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醫學院的卡羅爾·西拉庫薩說,人們對貓的行為知之甚少。貓是地域性很強的動物,“它們的行為會因環境改變而變化。因此,在實驗室觀察貓,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它們的日常習慣”。
“過去,貓給人的印象并不好。”西拉庫薩說。很長一段時間,貓都是人類詆毀的對象。中世紀,貓被視為女巫的朋友,經常被人折磨甚至燒死。“人們認為貓缺乏道德,是邪惡的化身。”《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一書作者、哲學家約翰·葛雷說:“這似乎有一定道理,畢竟貓只遵循自己的天性。”
當下,我們對貓的認知,很多都是基于科學家在家中觀察研究得出的結論。沒錯,不少科學家都養貓。“我是個當之無愧的貓奴。”京都大學心理學家高木佐保說,“最初決定養貓,就是因為它們的神秘感。貓都在想些什么?又是如何感知世界的?這些問題深深吸引著我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高木指出,即便實際上看不到,貓也能夠根據聲音判斷主人的位置。實驗中,研究人員播放了貓主人呼喚它們的錄音。一旦聲源位置發生改變,貓就會顯得十分驚愕。“這表明,貓對主人還是相當關注的。”高木說,“它們或許在暗中觀察主人的一舉一動,試圖推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關于貓有種常見的說法,那就是,這些任性的小家伙只會將人類當作貓窩和貓糧的供給者。“其實,貓對人是有感情的,”西拉庫薩說,“對其他動物也有。”貓表達感情的方式通常是接近對方,“比如跑到你房間,或是賴在你身邊不走”。性格外向的貓會直接睡在主人身上或身旁,也會和其他貓一起睡。不過,通常來說,貓不喜歡被人親親抱抱。
認為貓不關心主人的誤解其實源于人類自身——他們對貓無法像人類一樣表達感情而感到失望。“貓不是群居動物,”薩塞克斯大學臨床獸醫學專家凱倫·希斯坦德說,“也不需要朋友。”當然,如果你養了好多只貓,或許有機會看到它們用相互順毛的方式表達愛意。
希斯坦德還說,貓也會沮喪,但我們不應該用“抑郁”這個詞來形容貓。“不該將形容人類心理狀態的術語用在其他物種身上。”她說,“貓的行為往往更微妙。貓不開心的時候通常會一動不動地待著,不做任何事情,因此很難被注意到。我們可能習慣性地認為,貓不高興就會張牙舞爪、嗷嗷亂叫,實際上,除非達到極限,否則它們一般不會那么做。”
貓也有記憶。“記憶同情感關聯,”西拉庫薩解釋道,“引發消極情緒的記憶更有利于物種生存。”當然,貓也能記住一些平常事。研究人員將貓喜歡的食物放在一個指定的碗里,之后再換成別的碗。他們發現,貓不但能記住之前那個碗,還記住了事情發生時的情景。“這意味著,貓能回顧起發生過一次的事情。”高木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景記憶,和人類的記憶模式一樣。”但是,貓的額葉不夠發達,無法預測未來,西拉庫薩補充道:“它們無法制訂長期計劃。”
歸根到底,貓咪的小腦瓜里都在想些什么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西拉庫薩說,“在我看來,它們常想的應該是如何保護自己、遠離敵人,也可能是一些美好的事,比如吃一只肥老鼠。當然,既然生活在人類世界,它們腦子里想的東西應該也同我們相關。總之,安全和快樂是它們首要考慮的事情。但我也可能只是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貓的內心而已。”
(摘自《海外文摘》2022年第5期,本刊有刪改;原文刊于英國《衛報周刊》,作者:西林·卡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