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新聞報道,學寫人物通訊,同學們能輕松地找到各種模板。對摸不著門的初學者,模板固然有點參考價值,但也可能形成誤導。一些同學的新聞寫作練習,常有東施效顰之嫌。
有人寫班級好人好事,說幾個同學“連續兩個星期,每天清掃教室”。為什么會這樣?是分工不同嗎?其他人在做什么,是不是該交代一下?如果只字不提,是不是暗示班里其他同學不肯做值日生?如果我是“其他同學”,從這篇報道中看不到自己分擔的任務,被人誤解,會感到尷尬。因為他的作文“公開報道”了,我有口難辯。還有人寫“把教室工具間多日的污垢清掃一空”,意思就是說,工具間像垃圾堆一樣,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先批評不愛衛生的同學?
批評有時或許會讓一些人尷尬,不當的表揚則會違反常理常情,讓更多的人不以為意,從而失去新聞價值。
新聞報道某項工作進程,“連續18小時奮戰,每天吃睡都在辦公室”。這種加班是怎樣造成的,是否有必要,會不會已經違反了安全生產規則和《勞動法》?介紹建筑速度,“大廈建造速度創紀錄,三天完成一層樓”。從建筑學角度講,高速度未必代表高質量,這會不會引起人們的不安?
寫退休老人省吃儉用捐資助學,“一件襯衣上三十多個補丁,鞋子已經補得認不出原形了”。我們的社會,是不是真的困難到了這樣的地步,要讓退休老人把基本生活費捐給教育?社會養老金是讓老人有尊嚴地生活的。一位退休老人穿著這樣的衣服和鞋子,會讓社會難堪,也會讓人們產生錯誤的認識。
介紹某同學,“非常刻苦,上學和放學,總是一路背書,在食堂排隊買飯時嘴里也念念有詞,從不浪費一分鐘”。不要把學習渲染得那樣“非人化”,說過了頭。這里的“非常”,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不正常”。真正有智慧、會學習的人需要這樣“刻苦”嗎?同樣,一些學校為應試而采取的極端措施,仿佛在暗示:我們不聰明,我們缺少天賦,所以我們只能刻苦!

我們為什么要宣傳校長“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經常累倒在辦公室里”“人到中年一身病,全心撲在教育上”?為什么要宣傳高中老師“早上五點半鐘就守在學生宿舍前,準備到點叫醒學生出操”“連軸轉,常常連飯也顧不上吃”?是這所學校問題多、麻煩大,還是校長水平低、人緣不好,沒人幫他?這所學校的學生自理能力如此之差,連起床也要老師喊?沒有起床鈴嗎?
我們經常能從社會宣傳中看到類似的表達,看多了,會認為既然這是通行的表達方式,按照模式來寫,至少不算錯。僅僅是“教育新聞”或“校園新聞”,就能有這么多不正常的模板,真是可怖。學生的思考意識往往就是這樣喪失的。
倒霉的是,別人這樣寫,也許沒有人會去計較;而如果你的作文也這樣寫,則是你的思想水平差,會有人同你計較!不要以為這是不講道理,你先想想,到時候該找誰去講道理。
看多了“好人好事”,誤以為新聞等于表揚稿;發現不了真正的新聞,發現不了真正的報道價值,就有可能制造新聞。新聞不能發現問題才是最麻煩的,因為它會誤導受眾。新聞不反映真實情況,不能“如實”,則必然“做假”;寫得夸張、煽情而獲得肯定,只會制造出更多僵化的模式模板。
校園生活,真的沒有可寫的新聞?我們來看看這些新聞主題:“做實驗失敗應是常態——物理老師談實驗室開放”“針對安全意識薄弱,化學組吁請學生參與安全應急演練”“學科測驗頻繁,《五月》詩社未能準時出刊”“食堂浪費調查:高二年級浪費多于高一”……這樣寫,難嗎?
王棟生
別名吳非,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等,參加統編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