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樺
摘要: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風險的能力水平是衡量現代化消防安全監督管理及救援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剖析當前消防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積極引導創新實踐,圍繞“兩個根本”,做實“兩個切實”,有效解決消防安全問題,貫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關鍵詞:消防安全;監督管理;宣傳教育
引言
我國消防安全體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消防監督管理及救援體系的質變。特別是在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風險方面,通過技術開發、模式轉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基層基礎薄弱,體制創新緩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理效率和質量。
一、消防安全管理現狀
(一)消防安全宣傳不到位
隨著城市火災發生頻率的增加,公眾消防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積極學習和掌握消防安全知識。然而,由于缺乏專業培訓和系統宣傳,知識表面化、單一化嚴重,公眾的消防安全意識及素質仍然有待提高。
(二)消防設施維護不到位
由于消防安全設施老化和缺乏有效的保養,加之舊的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忽視了消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使得在發生火災時無法進行有效救援。消防安全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共設施建設的基礎。如果火災發生后消防設施不能起到有效作用,救援可能會失敗或延誤,阻礙消防救援人員的救援行動。對消防基礎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和保養,確保完整好用,是保障公共安全、提升救援效率的重要舉措。[1]
(三)消防責任落實不到位
消防安全管理不僅是對消防設施的管理維護,還是各級政府、行業部門在消防安全綜合治理、重點領域的消防工作等方面的責任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規定“消防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化的消防工作網絡”。在具體工作中,消防部門容易陷入“單打獨斗”“內部循環”的被動局面。因此,深化消防安全責任制,健全消防安全責任體系,推動消防安全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向綜合監管延伸,是現代消防安全管理的本質要求。
(四)消防保障措施不到位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產業形態更加復雜,火災風險隱患急劇增加,消防救援指戰員的救援壓力也不斷增大。眾所周知,消防救援指戰員是一個危險的職業,消防救援指戰員面臨著巨大的身體和精神挑戰。[2]
二、消防監督管理模式創新措施
(一)實施風險分級、隱患分類管控模式
消防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機關企事業團隊必須按要求配齊配足消防設施器材,建立微型消防站,組建初起火災撲救處置隊伍;賓館、飯店、電影院、KTV等公眾聚集場所也要按要求做好消防設計,并接受消防救援部門的監管。對于一個地區來說,需要接受消防監管的單位場所十分龐大,小到餐飲門店、大到大型商業綜合體,都在消防監管范疇。然而,一個區域的消防救援大隊僅有3到4人,面對超量的執法任務,人工防范風險成本高、效率低、精準性差,無法完全覆蓋風險“高地”。因此,傳統的消防監督管理模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較差。推動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變是主流要求,因此改革創新、推動觀念轉變,尋求科技支撐,依托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實現風險分級精準管控、隱患分類精準治理是重要舉措之一。例如,四川消防通過建設大數據平臺,實現了消防安全風險的精準防范治理和監測預警,將傳統的人工排險轉向人工智能、AI分析的高效模式,探索信息化實踐的又一新路徑,通過區域風險分析以及建筑關聯數據分析,精準預判場所單位火災發生概率。通過2019年至2022年系統不斷學習迭代預測,精準度已由原來的30%提升至60%。按照預測邏輯,將風險單位場所分為A、B、C三類,實現風險分級,通過優化雙隨機抽查規則,精準打擊A類高風險場所,壓制火災高發率。同步開發“數據瞭望塔”工具、“專家查”系統、區域撒點分析方法,實現隱患分類精準治理,有效提升了消防監督執法人員管控風險的效率和能力。[3]
(二)構建消防安全多元綜合防救模式
改制轉隸以來,隊伍管理的模式并未進行大幅度創新調整,依然沿用傳統管理體系,實行營區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改制轉隸后的差異性發展,應加快破除單一的垂直管理體系制約隊伍多元發展的弊端,加快推動消防安全由單一監管向綜合監管轉型,探索多種形式的消防救援隊伍建設。例如,建立社區消防志愿服務站、建立移動小型站,將民兵、應急隊員、志愿服務人員吸納為志愿消防人員,實施社會化的消防救援服務。創新消防救援的指揮調度模式,下放指揮調度權限,搭建縣區級綜合指揮調度中心、推動由單一的消防調度向綜合性部門調度升級,提升消防救援資源整合效率。探索招聘外籍專業消防救援人員、實施國家消防安全治理合作、加入國際消防安全標準研究范圍,拓寬國際視野,加快我國消防安全治理體系與國際融合并軌。同時,深化信息化技術建設,大力建設物聯網系統,搭建綜合監測預警中心,實現風險動態感知。推動將火災風險納入經營場所保險體系,探索形成類似“交強險”經營生產性場所火災風險必保體系。[4]
(三)大力實施全民消防安全素質提升計劃
消防知識普及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惠民性工程,也是推動消防工作進入新時代、新階段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通過推動消防安全普惠化、均等化措施,搭建科學、高效的消防安全宣傳教育體系,探索房地產建設與配套安裝消防設施設備緊密銜接,在住宅內部安裝聯網式感煙報警器,接入消防控制室,通過物理狀態提升群眾對火災風險的認識和敏感度。探索消防安全教育培訓轉型市場化,制定消防安全培訓教育機構設置標準、法律規范、運營資質審定等指標體系,落實經營場所開前必培、入職必培舉措,建立住宅物業服務企業交房必培、入戶必培機制,通過市場調控、融入專業培訓組織,實施前端培訓機制,大力提升群眾的消防安全素質。統一消防產品標準規范,將消防安全產品納入商超、綜合市場、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場所,推廣消防產品自主販賣機服務,大力普及家庭消防產品,有效提升群眾的居住安全性。
(四)健全消防救援指戰員專業化培訓體系
要大力建設省級、市級、縣級消防救援綜合性實訓基地,編制規范化、系統性強的涉及危化領域、水域救援領域、地質災害救援領域、地震災害救援領域以及森林、城市建筑救援工作的教材,同時也要編制基礎性學科教學輔助教材,如物理、生物、化學等是救援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基本常識,嚴格防范低級錯誤,不斷提升救援人員對火災時間、空間、火災物理性、化學性的認知。要推動設置涉消專業的高校、職業技術院校設立消防救援技術課程,系統教學,為消防救援隊伍培育專業人才,同時推動消防救援人員的預備培訓教育社會化、市場化,參照“國考、省考”培訓,實現入職即專業、入職有基礎。要積極聯絡各類實驗室開展火災模擬實驗聯建聯訓工作,真實感知在不同條件、不同燃燒物、不同救援選擇的情況下發生的不同情形,提升消防救援人員的科學實踐實操能力。[5]
(五)全力夯實消防基層基礎
要推動將消防設施改造建設融入城市更新工程、農村基礎改造,納入交通、住建等標準規范內容,確保在城市規劃布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將消防安全作為重要標準列入其中。同時,推動消防基礎設施維護保養、消防安全基層治理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補齊基礎建設和管理末端的短板,加快搶抓防范化解消防安全重大風險的“最后一米”。
三、通過消防安全專項整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一)實施專項整治的重大意義
開展各領域專項整治已經成為我國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風險,有效治理公共安全隱患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精細化、精準化整治燃氣、易燃可燃材料、電氣、電動自行車等風險因子,逐一推動相關領域形成一套自主預防火災風險的管控體系。這是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產業多樣化、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娛樂方式的需求多元化下,推動某一領域快速筑牢安全防控墻的基礎性工作。國家分別針對餐飲燃氣及易燃可燃單位場所、混合型經營場所、醫療機構等開展了跨時較長的專項整治工作,其成效是明顯的,尤其是在推動行業主動監管、社會共同參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對進一步優化消防法律法規體系產生了積極影響,使老問題不再發生,新風險有效防范。因此,專項整治是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風險的必要工作和重要方法。[6]
(二)深度認識專項整治工作的全鏈條
首先,對特定領域的火災風險進行系統的風險研判,結合轄區實際實施差異化整治,專項整治最忌照搬照抄上級文件方案,沒有實操性,也最易形成走過場整治,因此做好專項領域內的風險研判,才能有效保證專項整治工作符合實際需求。[7]其次,抓住整治的重點、難點和突破點,專項整治的重點要符合某一特定領域的火災危險性,如整治違規使用易燃可燃材料,就需要清理出哪些場所違規使用易燃可燃材料容易發生火災事故甚至造成群死群傷火災事故,將這類場所列為重點整治;在整治難點時,要將地方黨委政府及行業部門的統籌防控作用發揮出來,破題攻堅,同時也要尋求地區消防工作的突破口,如地方性法律法規的完善優化、消防安全責任體系的深化等。最后,抓專項整治的成效,要把防范化解各類消防安全風險作為檢驗成效的重要標準,通過火災數據分析、調查走訪詢問等方式,驗證專項整治工作成效。若成效不明顯,要持續實施“回頭看”等措施,推動整治成效成勢,絕不遺漏問題。[8]
(三)全面建立專項整治清單制管理機制
專項整治工作要系統化、科學化,防止陷入“排查-整治一再排查一再整治”反復開展的怪圈。要建立整改責任清單、隱患風險清單,同步要建立領導責任清單、行業部門職責清單、社會單位主體責任清單、群眾消防安全義務清單,切實推動隱患整治形成閉環。通過提請黨委政府掛牌督辦,政府分管領導帶頭檢查,營造“安全無小事”的整治氛圍,采取聯合執法、聯合督辦、聯合施訓的方式,將涉及的行業監管部門納入專項整治工作中,凝聚合力,降低風險治理難度。同時,要建立隱患曝光清單、自查自改清單、重大風險源清單,要將隱患曝光單位納入消防安全信用評價目錄,將自查自改較好的單位納入白名單,重大風險源清單要向社會單位進行公示,切實通過清單制管理手段,推動專項整治的責任落實、隱患風險整改整治到位,壓制事故反彈。
(四)將專項整治納入信息化管理平臺
要持續深化信息化建設,搭建專項整治的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將專項整治方案內容細化成系統指標,隨機生成任務、指尖下達指令、點對點發布的形式,實現專項整治智能化。創新開發交互式可視化分析系統、信息采集系統、多維數據獲取系統,自動評價不同地區專項整治成效,實現專項整治的全面量化考評,彌補傳統專項整治工作成效靠文件上報、靠材料堆積、靠人工主觀填寫的短板,真正客觀評價一個地區開展專項整治的效果,特別是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風險的成效。實現排名實時公開,激發地區競爭,推動形成消防安全治理的熱潮,大力提升消防安全治理水平,進一步以信息化帶動消防安全治理更加符合新時代、新階段的新要求、新標準。
參考文獻
[1]楊曉鋒.淺議消防安全管理現狀與消防監督管理模式創新[J].消防界(電子版),2017(02):43+57.
[2]廖明.新時期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分析與思考[J].企業技術開發,2021,35(21):70-71.
[3]錢艷.新時期消防工作發展思路[J].職業圈,2019(20):25-26.
[4]徐夢溪.消防安全管理現狀與消防監督管理模式創新[J].消防界(電子版),2022(23):103-105.
[5]郭英輝.淺析消防安全管理現狀與消防監督管理模式創新[J].中國設備工程,2022(19):50-52.
[6]趙家政.加強公眾聚集場所消防監督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21(04):35-36.
[7]郭佳,李航,曹媛.解析消防安全管理現狀與監督管理的創新模式[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11):29+161.
[8]高勇,李紅菊.消防安全管理現狀分析與消防監督管理模式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