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文勝
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和人口集聚增長,宿遷市中心城區尤其是老城區功能配套不足、公共空間被侵占破壞、治理能力不高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日益凸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病”,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宿遷市通過探索城市公共空間集成化治理新模式,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完善功能、塑造特色、優化環境、傳承文化,“可愛城市”魅力愈發彰顯。截至2023年年底,宿遷市區累計完成300個治理項目,打造了黌學街、市府東路北背街、洪澤湖東路等一批治理“示范樣板”,相關案例入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切為了群眾的美好生活》《大美城鄉 安居中國》等書籍,被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關注報道。
圍繞建設可觀可感、生動現實的美麗宜居新圖景,通過征集民意、現場調研、專家研討、集體研究,精心謀劃、系統考量、周密部署、高位推動、各方聯動推進治理工作開展。
為切實找準治理重點難點,工作開展前期,專門組織市自然和規劃、城市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安、精神文明建設等10余個部門,會同屬地政府,利用1個月時間,通過現場調研、座談研討等方式,多渠道、多層面、多角度了解情況、傾聽呼聲、征詢意見,全方位“打撈”現狀問題、群眾所盼,經深入研究分析,共梳理出六大類50項問題,為把準治理方向、科學“對癥下藥”奠定了廣泛的民意基礎。
在深入調研、摸清現狀的基礎上,精準對標對表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全國文明城市長效建設等要求,科學制定《市區城市公共空間治理“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年)》,并先后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委常委會審議研究后印發實施。重點以實施“96650”工程為統攬,即圍繞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商業街區、市場商城、城市出入口、公園廣場、居住小區、單位庭院、地下空間等“九大單元”,緊扣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序化、特色化等“六化”目標,推進空間功能優化、市容環境提質、基礎設施更新、城市秩序規范、便民服務升級、長效機制完善等“六大行動”,通過每年編排實施100個治理項目,集中解決城市功能配套不足、權屬界定不清、品質形象不高等50項問題。
為確保高效統籌推進治理工作開展,市級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治理領導小組,并在市城市管理局設辦公室,牽頭負責治理工作的文件起草、統籌協調、督查檢查等日常工作。各縣區也參照市級模式,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均實行黨政“一把手”工程,形成“市級統籌、部門牽頭、縣區聯動”的“1+9+N”工作推進體系。“1”指市級指揮部統籌調度,“9”指三縣六區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具體實施,“N”指各相關部門牽頭指導推進,并建立了工作例會、聯合會辦、現場推進、督查通報等系列推進制度,保證了高效率、高質量推進工作落實。
聚焦“空間環境、空間布局、空間功能、空間秩序、空間內涵”五大領域,緊扣“96650”工程,2021年先行在宿遷城區全域試點,2022年向各區、功能區和三縣全面推開,深入開展片區化、集成化和專項化治理,不斷改善城市空間的“硬件”和“軟件”,不斷提升城市空間的“氣質”和“品質”。
堅持從補齊民生短板、守好安全底線、優化居住環境等方面入手,全面開展衛生死角消除、違法建設拆除、雜亂招牌整治和凌亂管線整規等行動,先后消除環境衛生死角7600余處,拆除違建20萬平方米,清理整規各類管線185萬米,更新改造廣告招牌8600余塊。特別是針對部分城市公共空間公共性缺失導致的公共利益受損、公共秩序混亂等現象,全面厘清空間公私權屬,累計收回被侵占城市空間45.8萬平方米,依法處罰空間侵占等違法行為1.2萬余起。例如,針對南菜市和西楚農貿市場長期處于混亂無序狀態,實施全面改造提升,強制收回公共空間近8萬平方米,拆除違建4500平方米,建成南菜市60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西楚農貿市場攤位由110個增至186個,新增60多個就業崗位,不僅徹底解決了兩個市場長期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和環境臟亂問題,也讓公共空間利用和公共資源使用更加公平公正。

宿遷市夜景 作者提供
圍繞空間實用性和便民性,緊扣“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水平治理”要求,開展片區和專項規劃設計,統籌實施道路、管網、綠化、停車等設施改造提升。截至2023年9月底,累計硬化改造道路74.5萬平方米,鋪設疏浚管網41.2萬米,新建改造綠化296.1萬平方米。特別是針對薄弱片區,從市政道路、建筑立面、夜景亮化、功能設施、城市家具、店招標牌等全方位入手,實施一體化集成治理。針對寶龍24街前期規劃不合理、空間功能缺失,導致停車不便、業態老化、人氣不足、環境臟亂等問題,對街區重新規劃設計、改造提升,合理劃分“街景攤車區、文旅集市區、濱河餐飲區”三大功能區,新施劃停車泊位336個,購置新式環保攤車24輛、文旅集市攤位16個,統一返租給小吃、文創經營戶,帶動盤活沿河空置商鋪4000平方米,打造了富含煙火氣息的特色街區。
堅持公共空間治理與文化記憶延續、弘揚新時代精神等緊密結合,突出個性化設計、特色化治理,重現了城市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打造了一批群眾活動豐富、品質卓越、富有地域特色和藝術品位的公共空間體系。特別是圍繞“有特色、有文化、有溫度”的理念,按照“一巷一景、一巷一特色”原則,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了30個背街小巷。一批承載宿遷印記的老街巷,變身成為歷史文化、餐飲文化、網紅文化的“新坐標”,黌學街、礦山路等10個背街小巷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我為群眾辦實事”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全國試點。黌學街公共空間治理,按照“延續歷史文脈、挖掘本土特色”的思路,采取仿古手法以及浮雕、小品、彩繪等方式,深度挖掘街巷文化,還原了明清、民國時期建筑風格和歷史文化特色,讓老街煥發出了新活力,賦予了舊巷新內涵,更增添了城市該有的溫度。

宿遷市街景 作者提供
圍繞“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積極推動多元主體廣泛參與,增強治理動力,廣聚工作合力,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互益”的治理格局。
堅持把精心、精細、精致貫穿治理全過程、各環節,著眼于治理項目每一個環節的細微之處,建立標準導則引領機制,先后制定、修訂包括市政設施、城市家具、停車場、廣告招牌等35項標準導則,實現治理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特別是制定出臺了包括城市管線、農貿市場、違法建設、垃圾分類、公廁、建筑垃圾、城市照明等多個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范性文件,積極推進城市依法治理、科學治理、長效治理。
針對治理中的焦點難題,通過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型”的融合協作機制,做到聯動發力、精準治理、攻破難題。針對小區居民反映強烈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探索構建了“黨建+綜合執法進小區”工作機制,按照“3+5+X”模式,建成由社區、小區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3方,公安、城管、住建、市場監管、消防等5部門共同組成的綜合執法進小區工作站160個,全面覆蓋950個小區。工作站實行值班式實體化運轉,形成了“支部吹哨、部門報到”協同高效的問題處置機制。2023年共整改小區各類問題1.5萬個,有效打通治理工作“最后一米”,實現了小區環境和群眾滿意“雙提升”,并在2023年8月全國城市管理進社區工作現場會上作為宿遷經驗進行分享。
積極探索將信用手段引入城市管理,對沿街商鋪、工程渣土、戶外廣告等城市管理領域10項重點監管事項,建立了以信用為基礎的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閉環式的信用監管體系,共收集監管對象基礎數據信息2.5萬條,簽訂和公示信用承諾書2.8萬份。截至2023年9月,實施信用積分處置6800次,形成“一處違法、多處受限,誠信守法、處處綠燈”的聯動信用獎懲機制,城市管理領域違法違規案件發生率下降75%,有效促進了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該模式先后獲評全國信用承諾書示范樣本、第四屆“新華信用杯”全國優秀信用案例和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創新項目。
圍繞“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城、一端惠全城”目標,在智慧城市框架下,按照行業標準,突出實戰運用,聚焦城市運行“安全、高效、健康”和城市治理“干凈、整潔、有序”及為民服務“精準、精細、精致”,建成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匯聚全市210個部門、4.7萬組數據目錄、40.1億條基礎數據資源,搭建執法、環衛、渣土等12個智慧化管理系統,匯聚智慧工地、智慧燃氣、智慧水務等28個系統平臺數據資源,創新物聯網井蓋監管平臺、融合視頻AI識別平臺、“宿遷市民城管通”微信小程序3個特色化場景應用,開展城市安全運行監測場景試點,形成數據資源“一中心”、業務支撐“一平臺”、城市運行“一張圖”、行業管理“一張網”的“四個一”全新治理模式,實現城市更智慧、治理更精細、運行更安全、服務更高效。
(責任編輯:陳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