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子秋 劉中正 韓子睿



摘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世界各發達國家都在實施相關綠色發展規劃與戰略,加快研究綠色技術。江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持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傳統發展模式很難兼顧經濟增長與碳減排的雙重目標。文章在對國際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立足江蘇現狀,探討得出江蘇實現“雙碳”目標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綠色技術;政策經驗
中圖分類號: G322.7??文獻標志碼: ?A
0?引言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代表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作為經濟、科技強省也是碳排放大省,江蘇迫切需要加快綠色轉型、開啟低碳發展新賽道,走出一條以科技創新助力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子。
1?“雙碳”概念內涵
1.1?碳達峰
關于碳達峰的概念出現諸多解析,其中,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對《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解讀時表示,碳達峰是CO2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碳達峰目標的實現,則表明該地區的工業社會經濟發展不再造成CO2的排放。
1.2?碳中和
從全球層面上來講,碳中和是指在規定時期內人為CO2移除在全球范圍抵消人為CO2排放[2]。從國家層面上來講,碳中和是指通過碳封存和碳抵消平衡整體經濟排放量,從而實現凈零碳排放。從企業及個人層面上來講,眾多研究機構、媒體等將碳中和解讀為在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實現CO2的“零排放”。
1.3?碳排放核算
“碳核算”[3]是測量工業活動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間接排放CO2及其當量氣體的措施,是指控排企業按照監測計劃對碳排放相關參數實施數據收集、統計、記錄,將所有排放相關數據進行計算、累加的一系列活動。
2?國際“雙碳”行動進程與技術趨勢
2.1?發達國家“雙碳”行動進程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數據,如表1所示,截至2021年有54個國家實現碳達峰,其中,有49個國家在2010年之前實現,占當時全球排放量的36%,預計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達峰國家數量將達到58個,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60%。根據能源與氣候情報部門(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t Unit,ECIU)數據,截至2021年12月,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和地區承諾碳中和。2020年9月,我國在國際性會議上多次作出“雙碳”目標的宣示,綠色低碳循環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之一。
2.1.1?美國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多次出臺能源與減排相關法案,推出《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清潔電力計劃》《溫室氣體減排計劃》[4]等,不斷推動節約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促進可再生清潔能源使用及國際能源合作,形成完整的碳減排政策體系。
1990—2020年,美國碳排放呈現先波動上升又逐漸下降的趨勢,美國碳排放在2007年達到峰值,如圖1所示。
2021年美國重返《巴黎協定》[5],提出“到2035年,通過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實現無碳發電;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3550”目標[6],發布《清潔能源革命與環境正義計劃》《建設現代化的、可持續的基礎設施與公平清潔能源未來計劃》《關于應對國內外氣候危機的行政命令》等,政府計劃投入兩萬億美元在交通、建筑和清潔能源等領域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清潔能源技術創新,推動美國“3550”碳中和進程。
2.1.2?英國
2008年,英國頒布《2008氣候變化法案》,確定了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長期排放目標。1990—2020年,英國碳排放呈現波動下降的趨勢,英國碳排放1991年達到峰值,如圖2所示。
2020年起英國先后發布了《國家基礎設施戰略》《能源白皮書:推動零碳未來》《工業脫碳戰略》《交通脫碳計劃》《英國氫能戰略》等,在能源、工業、交通、基礎設施、建筑等領域制定專門脫碳戰略,提出了各行業的針對性目標。2020年11月,英國出臺《綠色工業革命十點計劃》,從各個方面部署了英國加速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整體路徑。2022年7月,英國運輸部發布航空零排放(Jet Zero)戰略,規劃英國航空業面向2050年實現碳零排放的發展路徑。
2.1.3?日本
日本是世界第五大CO2排放國,作為典型的資源緊缺型國家,日本一直緊抓能源結構轉型,大力推進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日本先后發布《氫能及燃料電池戰略發展路線圖》《2019綜合技術創新戰略》《2019節能技術戰略》等多個戰略方案,加快建設氫能社會。1990—2020年,日本碳排放呈現波動趨勢,日本碳排放在2013年達到峰值,如圖3所示。
2020年,日本發布《革新環境技術創新戰略》,同年12月發布的《2050年碳中和綠色增長戰略》,明確海上風電、氫能等綠色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2021年5月,日本國會參議院正式通過修訂后的《全球變暖對策推進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2.1.4?德國
德國是全球實施能源轉型最為積極的國家之一。德國政府于2010年9月出臺了《能源方案》,涵蓋發電供電、供暖采暖和交通等領域內容,為德國能源轉型確定了基調。1990—2020年,德國碳排放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德國碳排放在1990年達到峰值,如圖4所示。
2021年德國聯邦內閣通過新《氣候保護法》,提
出了2045年提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針對工業領域和居民制定了“德國氣候保護一攬子計劃”,將在2022年的財政預算中為此撥款80億歐元。近年來,德國大力實施“壓煤棄核增氫”戰略,計劃到2030年,德國能源減排領域中的CO2排放量將由2018年的2.94億t減少到1.75億~1.83億t。俄烏戰爭爆發后,德國計劃加速風能和太陽能基礎設施的擴張,將100%可再生能源供電目標提前15年(至2035年)實現。
2.2?國內外綠色技術研發態勢
各個國家對綠色技術的發展側重不一,一些國家/地區制定了相關戰略和計劃,還有一些國家通過在能源、交通、工業等方面采取措施促進綠色技術發展,如表2所示。
2.2.1?國際綠色技術研發熱點與前沿進展
綠色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而綠色技術是綠色發展的基礎核心。
目前,零碳能源關鍵技術體系、低碳產業轉型關鍵技術體系、生態固碳增匯/負排放關鍵技術體系3個體系是各個國家的綠色技術布局重點。美國已基本實現清潔煤發電,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CUS)是美國氣候變化技術項目戰略計劃框架下的優先領域。德國通過氫燃料電池技術、接觸網混動技術等降低交通領域碳排放,重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研發和儲備,加強研究和開發合成燃料等技術,開展CO2捕獲與封存試點示范;德國運營加氫站數量達74座,2018年德國是全球擁有加氫基礎設施第二多的國家。日本重點發展海上風電技術、氫能技術、煤氨混燒發電、氮氧化物減排技術、小型模塊堆(SMR)、核聚變發電技術等,降低能源轉型成本,加速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的實用化和普及化,于2021年啟動了全球首個CO2綜合運輸系統的實證試驗。中國目前已建成投產、在建及擬建的碳捕集與封存設施數量占全球總量的7.7%,CCUS項目遍布19個省份,利用和封存方式呈多樣化。但仍存在節能降碳設施數量較少、項目規模較小等短板,部分關鍵技術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全球綠色技術研究突破較多。2020年,日本圍繞高爐碳減排,開發出氫還原煉鐵法,預期通過該技術能夠實現10%的碳減排目標。2022年6月,日本開發出新的直接空氣捕獲(DAC)碳捕獲技術,通過使用新化合物異佛爾酮二胺(IPDA),在濃度為400 ppm的空氣中能夠去除
超過99%的CO2,每摩爾化合物每小時可去除201 mmol的CO2,比現有其他碳捕集技術快得多。2022年5月,英國研發船舶氧化鈣碳捕獲技術及設備原型,通過將廢氣排入一個裝有多孔氧化鈣卵石的容器中,讓CO2與之反應生成碳酸鈣,使碳排放量減少近95%。2021年9月,德國構建了Ⅲ–V族太陽能電池與電解制氫集成系統,進行了實驗驗證,克服了傳統的太陽能制氫系統不能在0℃以下運行的缺陷,為寒冷地區和高海拔地區的脫碳能源供應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技術方案。
2.2.2?綠色技術專利分布情況
按照OECD綠色技術類別,綜合相關研究資料統計得出2000—2020年全球共有367116項綠色技術PCT專利,總體來看綠色技術發展經歷了快速增長、緩慢下降、逐漸回升3個階段,目前,處于回升增長階段。如圖5所示,從PCT專利申請的優先權國家在專利數量的份額上看,美國以102660項PCT專利申請量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位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日本和德國,分別以72547項和40390項PCT專利數量位居二、三位[7]。隨后是中國、韓國、法國和英國,這4個國家的PCT專利申請量依次為21337項、21056項、14820項和11436項,其余國家的PCT專利數量則在5000項以下[8]。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數據,綠色技術領域國際專利申請集中于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
2019年,76%以上的PCT綠色專利申請來自日本、中國、美國、德國和韓國5個國家,排名前十的國家或地區中,除了中國和韓國,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申請有所下降[8]。中國PCT專利申請2013—2019年的增長率為正,這主要得益于中國近年來積極倡導的綠色發展、創新和其他環保政策。
3?科技支撐“雙碳”目標實現的國際經驗做法
3.1?注重“雙碳”政策體系設計
政策在促進碳達峰碳中和上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從國際上看,制定長遠的政策支持措施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十分重要。美國先后出臺了《清潔能源計劃》《國家海上風能戰略》等,推動清潔能源的利用和普及[7]。歐盟自2018年起就不斷完善碳中和政策體系,先后制定《能源系統整合戰略》《歐洲氫能戰略》《歐洲綠色新政》等,推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攬子計劃,包括變革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推出“碳邊境稅”征收計劃、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保護和增加天然碳匯工具等內容,涉及氣候、能源、交通運輸、稅收等多個方面,以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糧食、生態和環境7個重點領域規劃了長期碳減排行動改造路徑,旨在將其凈零排放氣候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韓國制定了《低碳綠色增長戰略》《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戰略》《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及五年計劃》等相關政策措施,推出“綠色新政”計劃以支持綠色基礎設施、綠色產業、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綠色技術的發展,加快向綠色低碳社會的轉型[7]。
3.2?持續支持綠色技術研發應用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的挑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加快綠色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低碳技術。各國普遍強調低碳技術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作用,尤其近年來清潔能源行業經歷顯著的技術變化,各國政府不斷加大可再生能源、儲能和燃料電池等領域投資,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如儲能、可持續燃料以及碳捕集、利用或吸收技術等。美國積極制定和出臺了高效整合的“聯邦綠色采購計劃”和“綠色認定標準體系”,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在此基礎上運用一系列的綠色采購配套設施。日本成立“低碳研究推進中心”,投入300億美元推進“環境能源革新技術開發計劃”,以“綠色創新”為目標開發有利于環境的新技術,在重大技術研發設備、引進國外較為先進技術等領域通過“直接研發補貼”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對其企業與國外進行的“技術交易”給予一定程度的研發補貼,成立“綠色采購網絡”。英國成立“綠色技術顧問小組”,建立碳基金,重點投資綠色技術,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強碳管理,扶持和鼓勵開發綠色技術領域。
3.3?持續推動綠色低碳新興產業培育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產業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減碳并不意味著收縮生產能力,因而要積極培育發展綠色低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是統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鍵,大力培育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對于平衡推進碳減排要求與經濟發展任務、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在能源產業方面,日本發布《綠色增長戰略》,推進氫能源利用,將成本降到與化石燃料相同的水平。俄羅斯發布《2024年氫能發展路線圖》,強調了俄羅斯在氫能方面的明顯競爭優勢并明確了氫能發展重點工作,保持俄羅斯在歐洲能源市場的地位和出口收入。加拿大將發展氫能產業作為戰略重點,發布國家氫能戰略,制定了“三步走”路線圖,建立區域性氫能中心,利用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促進氫能生產和利用,推動將氫能納入各級政府清潔能源路線圖,促進氫能生產以及清潔氫的使用和出口。在綠色建筑產業方面,加拿大成立綠色建筑委員會,建立綠色市政基金,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建筑施工,改善建筑群的能耗。法國發布經濟復蘇計劃,出臺私人住宅“翻新補助”政策,投入67億歐元用于私人住宅、微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廠房以及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綠色改造。德國倡導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發布施行節能法,專為建筑節能改造推出多項資助計劃,強制性執行零能耗建筑標準,利用稅收政策推動綠色建筑及綠色建材發展,建立完整的建筑能耗證書體系,促進節能建筑技術研發,減少能源消耗。
3.4?引導科技企業率先開展節能管理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經濟社會變革正全面展開。2021年,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將基于歐盟碳市場設計碳邊境調節機制,其涉及范圍和納入企業不斷擴大,倒逼企業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加大節能減碳技術攻關,創新碳排放管理制度,探索高端化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目前,全球已有許多龍頭企業做出了碳中和承諾。谷歌發布“清潔能源政策路線圖”,通過自主研發和運用AI技術來發展能效技術,在降低數據中心能耗、優化數據中心冷卻系統、數據中心感應冷卻等方面進行技術布局,預計在2030年之前實現全天候使用無碳能源運營。蘋果成立首個碳解決方案基金,設計低碳產品,設立材料回收實驗室,加強對回收材料的利用和廢棄產品的回收利用,通過鋪設太陽能系統等方式轉型清潔能源,使碳中和貫穿于所有蘋果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騰訊開啟“凈零行動”,發布《騰訊碳中和目標及行動路線報告》,設立“碳中和實驗室”,制定設計了整體綠色電力交易策略,在2022年度交易市場集中簽訂了綠色電力交易合同,響應東數西算啟動數據中心分布式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有效降低數據中心用能成本,持續增加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4?江蘇實現“雙碳”目標發展現狀
4.1?發展基礎
在政策設計方面,相繼出臺《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發布《江蘇省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2021—2030年)》《江蘇省工業領域及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政策,通過生態保護以鞏固碳匯能力、推進生態修復以提升碳匯能力兩大核心內容,從規劃引領、空間管控等多方面研究制定了自然資源領域固碳增匯具體舉措。
在資金支持方面,2018—2022年,江蘇省財政已累計下達江蘇省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9.36億元支持企業節能減排改造和綠色化改造等方面;2019—2022年,江蘇省財政累計兌現綠色金融獎補資金2.45億元。截至2022年,江蘇省企業累計享受環保稅減免51.43億元,回流資金被繼續投入購置環保設備,累計享受購置環保設備企業所得稅抵免優惠36.76億元。2021—2025年,江蘇省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6億元,總規模達30億元。
在綠色創新項目方面,為實現“雙碳”目標,2021年江蘇省科技廳編制專項指南,設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遴選出首批39個“雙碳”創新項目納入項目儲備庫。在省級礦地融合試點項目中,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與財政廳聯合設立5個“雙碳”相關項目,總投入約4000萬元。江蘇省住建廳與相關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碳達峰目標下江蘇建筑節能車輛和路徑研究》課題,通過課題研究可知,在碳達峰前,江蘇省40%的碳排放增長量來自建筑行業。
在綠色平臺建設方面,2021年南京市政府聯合東南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圍繞碳中和相關的政策、技術、產品等開展研究,為地方政府、企業等提供關于實現“雙碳”目標的政策咨詢,加快綠色轉型。GGTC(全球綠色科技發展中心)落戶無錫惠山,鏈接共享全球先進綠色創新技術,為高校院所、企業等提供綠色科技發展方案,加快綠色科技的研發與產業化,構建可持續經濟生態。2022年,江蘇省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成立,開通綠色技術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利用知識產權大數據推動綠色創新發展,成為服務綠色創新的有力支撐。
4.2?面臨挑戰
從產業結構看,江蘇重點發展傳統產業,主要依賴使用煤炭等資源,碳排放較高。截至2020年,全省能源消耗標準煤超3億噸,其中,工業能耗占70%以上,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分別占全省的86%、52%。從地域特點看,蘇北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可發展清潔能源,但由于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科技創新驅動不足,無法充分利用地域優勢;蘇南地區以工業為主,經濟發展較快,但多是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企業,碳排放占江蘇省60%。江蘇產業結構較為穩定,排放量居高不下,難以發揮清潔能源優勢。從綠色能源與技術看,江蘇的可再生能源豐富,但由于自然條件、區域地貌、氣候差異等影響,清潔能源的調峰能力受限[9],輸送較難。目前,相關低碳技術仍在探索中[10],尚未進入中試階段,無法轉化落地規模使用。這些方面使實現“雙碳”目標面臨困難與挑戰。
5?相關對策與建議
5.1?完善頂層設計
“雙碳”政策的制定實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方式。借鑒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多次出臺能源與減排相關法案的經驗,從
江蘇全省層面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各行業在各地基礎上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統籌協同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研究參考英國等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先進經驗,針對碳排放立法開展可行性研究,修訂工業排放能耗額度、產品能效等方面的地方標準條例。布局實施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綠色關鍵技術專項行動,通過賽馬制、揭榜掛帥等形式,加快推進低碳、零碳等方面產品和技術的創新研發。在國家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計劃(電力行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逐步覆蓋建筑業和航運業,促進全省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加快實施以市場為基礎的政策措施,如碳排放稅、補貼和其他經濟工具,以促進長期減排。
5.2?調整產業結構
全面構建綠色生產體系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參照德國《能源方案》中發電供電、供暖采暖和交通等產業領域調整,持續優化全省產業結構和布局,把推動能源轉型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地推動蘇南蘇北各地市有針對性地進行產業低碳轉型,注重生產和消費同步引導、同步推進、同步發展。充分發揮綠色認證作用,控制傳統工業等有較高碳排放的行業新增產能,優化存量產能,助力碳排放較低的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發展。探索建立產業鏈“碳長”制,實施節能改造工程,推廣節能清潔降碳的用能設備,引導產業鏈發展綠色創新技術,提升產業低碳化結構轉型,逐步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脫鉤。圍繞傳統制造業高碳排放原料/燃料替代、工藝技術改進等目標,改進能源技術,探索采用零碳、負碳技術,提高能源轉換效率,滿足特定行業和關鍵環節的減碳需要。
5.3?加強技術創新
綠色技術創新正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突出舉措。參照發達國家對綠色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如日本重點發展海上風電技術、氫能技術等綠色技術,加速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的實用化和普及化。江蘇省應加快圍繞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直接空氣捕集(DAC)等低碳負碳技術,加快前沿技術研究。加快建設全省碳中和示范區與碳中和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機構,統籌配置綠色創新技術資源,推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院所與企業等合作,加快碳中和相關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先導布局碳中和領域高水平高價值專利,提升江蘇省碳中和領域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加快打造碳中和科技金融平臺,為相關企業開展碳中和科技創新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
5.4?發展綠色金融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綠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歐盟是最早發起綠色金融運動的經濟體,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運行時間最長、參與國最多以及成熟度最高的碳交易市場。可參照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綠色金融的進展情況,加快構建江蘇綠色金融體系。在《關于深入推進綠色金融服務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等部門關于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指導意見的通知》等文件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全省綠色金融體系。完善綠色金融政策的規劃設計,全面利用財政、環保政策,設立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對低碳發展的重大項目和科技、產業化示范項目采取激勵、獎勵或者貼息貸款等方式給予支持。加強政府與民營資本的合作,緩解綠色低碳發展資源的不足,建立統一規范的綠色金融市場,推進綠色金融試點工作,支持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工具,充分發揮政府資本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完善氣候變化支持綠色金融的頂層設計。
5.5?擴大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是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綠色發展的必要條件。2023年,中美兩國發表了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重申致力于雙邊合作并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應對氣候危機。江蘇省可參照碳達峰碳中和國際合作形勢,牽頭成立全球碳中和科技創新聯盟,探索建立碳中和技術創新聯合研究和知識共享機制。支持國際開發機構創新融資機制提供長期資金,設計創新的風險分擔機制,加大對新技術的投資。借助“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平臺,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政策溝通、技術交流與項目合作。鼓勵綠色技術相關企業積極對接國際標準、國際規則,探索構建與國際接軌、兼具江蘇特色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支持相關綠色發展技術企業在全球布局研發中心、創新中心,創造更多跨境協作機會。推動江蘇省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走出去,積極樹立綠色“一帶一路”的國際形象,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移轉化。
6?結語
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內在要求,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實現“雙碳”的目標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是產業轉型的必然路徑。本文在國際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對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雙碳”行動進程與國內外綠色技術研發態勢的研究,總結梳理科技支撐
“雙碳”目標實現的國際經驗做法,立足江蘇基礎,總結了從政策設計、產業結構、綠色技術、綠色金融、國際合作5個方面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的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潘家華.“雙碳”目標再解析:概念、挑戰和機遇[J/OL].(2023-12-08)[2024-02-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558.G.20231206.1634.002.html.
[2]蔡兆男,成里京,李婷婷,等.碳中和目標下的若干地球系統科學和技術問題分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5):602-613.
[3]邊瑩.淺析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現狀以及發展策略[J].中國商界,2010(11):111.
[4]高霄,周佳儀,胡湉等.碳中和目標下美國能源政策調整及其對中美博弈與合作的影響[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57-63.
[5]徐金金,黃云游.拜登政府的能源政策及其影響[J].國際石油經濟,2022(9):21-32.
[6]朱玲玲.拜登政府的“清潔能源革命”:內容、特點與前景[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5-55.
[7]秦阿寧,孫玉玲,王燕鵬,等.碳中和背景下的國際綠色技術發展態勢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21(4):385-402.
[8]安曉慧,許軼.綠色專利技術創新趨勢[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20(3):358-358.
(編輯?王永超編輯)
Inspir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international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for Jiangsu to achieve 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TAI Ziqiu1, ?LIU ?Zhongzheng2, ?HAN ?Zirui2*
(1.Jiangsu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Nanjing 210042, China;
2.Jiangsu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2, China)
Abstract: ?Realizing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is a broad and prof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ic change,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implementing relevant green development plans and strategies, accelerating research on green technologies. Since the 1990s, Jiangsu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omoting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t has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are difficult to balance the dual goal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reduction.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Jiangsu,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Jiangsu to achiev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Key ?words: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 green technologies; policy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