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王文華
6月12日,達夢數據登陸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交易,股票代碼688692,成為“國產數據庫第一股”。當日,公司股票開盤價310元/股,漲幅達256.49%,總市值為235.6億元。
“上市只是一個里程碑,達成了我們夢想的一部分,后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市前夕,武漢達夢數據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實控人馮裕才接受了支點記者專訪,“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堅持獨立自主、原始創新,通過掌握核心技術逐漸被社會認識。希望上市以后,通過我們的努力,公司能更上一層樓。”
作為國產數據庫第一股,達夢數據此次IPO備受資本市場青睞。公司股票發行價86.96元/股,發行市盈率24.09倍,共發行1900萬股新股,募集資金總額16.52億元。
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達夢中國數據庫產業基地和研究院建設、集群數據庫管理系統升級、高性能分布式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升級、新一代云數據庫產品建設等項目。
這些項目的升級與建設,離不開人才的引進。馮裕才表示,達夢數據將向全球吸引高端人才,研發最前沿的核心技術,包括數據庫如何與人工智能結合,使得數據庫更加優化和智能。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引領國內數據庫的發展,還希望在國際領域也能成為領跑者。”談及這一動作的背后原因,馮裕才感慨地說,“盡管我國數據庫企業已超280家,國產數據庫產品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增加,但以甲骨文、微軟等為代表的國際數據庫公司,仍占據了我國數據庫60%的市場。”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據庫市場規模約403.6億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1286.8億元,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為26.1%。
從國產數據庫企業來看,達夢數據在行業里遙遙領先。根據賽迪顧問數據,2019-2023年,達夢數據在國產數據庫管理軟件中的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排名第一。
伴隨國內各行業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達夢數據近年業績持續向好。2023年,公司的營業收入、歸屬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為7.94億元、2.96億元和2.74億元。今年一季度對應為1.66億元、0.56元、0.51億元,同比增長均超20%。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業績將繼續增長,將實現營業收入3.17億-3.4億元,歸屬凈利潤0.86億-1億元,扣非凈利潤0.78億-0.92億元。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在馮裕才看來,達夢數據能有如今的成績,一方面是比同行至少早10年起步做數據庫,另一方面則是始終堅持原始創新。
事實上,馮裕才是從“門外漢”做起。他并非計算機專業科班出身,也不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1944年,他出生于江蘇靖江,1969年畢業于哈爾濱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學院是我國最早開展計算機研制的單位之一,馮裕才也因此種下了“計算機夢”。
踏入職場的馮裕才,最初被分配至遠征機械廠工作。1976年,馮裕才一次途經武漢時,到他慕名的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去轉了轉,發現該校組建不久的計算機系,正向全國廣發“英雄帖”招引教師。他當即毛遂自薦,沒想到很快就夢想成真了。同年,馮裕才正式加入華中工學院,從助教做起。
轉機發生在兩年后。1978年,武鋼投資50億元從國外引進設備,建造“一米七”熱軋鋼材自動化生產線。華中工學院選派馮裕才等一批年輕教師,到武鋼學習先進設備及計算機系統。交流中馮裕才得知,國外專家完成施工后,就地銷毀了包括數據庫等在內的3卡車技術文字資料。
“關鍵的核心技術還得自己研發,不能仰人鼻息!”這一年,34歲的馮裕才開始潛心研究數據庫。
馮裕才介紹,數據庫就是“放數據的倉儲”,是數據庫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數據庫管理系統則是操縱和管理數據庫的大型軟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維護數據庫,保證數據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對IT核心系統起著關鍵性作用。
彼時,數據庫研究主要以甲骨文等國外企業和研究機構為主,相關知識也主要記載在外文文獻里。馮裕才“啃”完數百篇英文論文后,對數據庫有了基本概念,并自主進行原型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安徽黃山終于有一場關于數據庫的學術會議。為近距離“增加養分”,馮裕才找人借了300元作為盤纏去參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彼時,馮裕才剛從助教升任講師,月工資不足百元。
舍得投入總會有收獲。經歷長達近十年的攻堅后,1988年,馮裕才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個自主版權的國產數據庫管理系統原型。1992年,已成功晉升為教授的馮裕才,牽頭成立了華中理工大學達夢數據庫與多媒體技術研究所,當時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專業數據庫研究的機構。此后成功發布數據庫產品DM1,并開始承擔國家多項重要科研課題,多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馮裕才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2月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7年,科技部組織國內數據庫行業首次PK賽,達夢研究所的DM2數據庫產品一舉奪魁,贏得數十萬元獎金。
研究成果要被廣泛應用于市場,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秉持這樣的理念,2000年,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以達夢研究所為基礎,達夢數據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注冊成立,立志要“做中國人自己的數據庫”!
這一年,馮裕才56歲。
創業總是九死一生。從研究所走向市場,達夢數據也曾差點死掉。眾所周知,開拓市場需要大量資金,創業初期的達夢數據也需要資本支持。讓馮裕才沒想到的是,公司最初的兩次融資都以失敗告終。
“那應該是我們最黑暗的時期。”馮裕才回憶說,“最難的時候公司賬上沒有錢,員工等著發工資,我只能向親戚朋友借錢發工資。最終公司是靠著員工共同湊的一筆錢才渡過難關。”
達夢數據剛成立時未能融到資,不是公司的產品不夠好,而是市場基本被甲骨文、微軟等國外數據庫巨頭占據,資本怕打了水漂,而對客戶來說,他們擔心換成達夢數據的產品后,系統會出現“宕機”等問題。
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推進國內企業的數據庫‘以舊換新過程中,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了柔性替代解決方案。”馮裕才解釋,我們可以讓新舊兩個系統同時運行,萬一新系統出了問題,就可以轉到老系統,相當于建立了“雙保險”。
靠著這樣的誠意,達夢數據逐漸打動了客戶,數據庫產品也升級至DM3。2002年,達夢數據產品開始在中國電子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得到正式應用,公司逐漸與甲骨文、微軟等國際數據庫巨頭同臺競技。
此后,在科技部聯合多部委建設的“國產基礎軟件平臺體系開發及應用示范”項目中,多個政府部門示范點也采用了達夢數據的數據庫,構建其電子政務系統。
資本也開始回來了。2008年,中國軟件公司通過增資,成為達夢數據第一大國有股東。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IPO,中國軟件公司旗下的中電金投,戰略認購達夢數據約311萬股股票,認購金額約2.7億元。
有了資本的加持,達夢數據不斷將產品升級迭代,目前已更新至DM8,并實現了共享存儲集群等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零的突破”,這些技術主要面向中高端應用領域。
截至目前,達夢數據的產品已完成與9000余個軟硬件產品或信息系統的適配和兼容性互認工作,服務于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保險機構,中信證券、銀河證券等證券公司,湖北銀行、漢口銀行等銀行,以及國家發改委、檢察院和法院系統等。
如今,80歲的馮裕才早已從華中科技大學退休,但他在達夢數據依舊工作在一線。“上市夢”實現了,“國際夢”還在路上。
馮裕才認為,國內企業做數據庫,一方面要扎扎實實沉下心來,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在與國外巨頭同臺競技時,除了技術過硬,還要發揮服務、價格等方面的優勢,超越對手。
(本文圖片均由達夢數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