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數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字政通”)成立于2001年,201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300075,是新型智慧城市核心應用與運營服務提供商,是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甲級測繪資質企業,擁有18項發明專利和300多項軟件著作權。通過多年發展與積累,數字政通在全國500多個市、1600多個區(縣)成功建設超過5000個數字化平臺項目,服務國內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70%。
數字政通作為網格化管理模式的奠基者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先行者,積極響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要求,以城市安全運行風險“源頭治理”為目標,打造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平臺,構建線上監測與線下管護相結合、可持續、可推廣的城市安全風險“一網統管”新體系,形成了面向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監管、城市內澇防汛、燃氣安全、供水安全、供熱安全等領域的“設施普查+隱患排查+平臺賦能+運營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以“綜合監管+智能監測”為思路,通過開展各類城市基礎設施隱患排查和整改,加強設施運行監測預警和突發事件協同處置,不斷用先進管理理念和高新科學技術賦能各地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
城市生命線是指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橋梁、綜合管廊等維系城市正常運行和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必要基礎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截至2023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16%,社會結構、經濟結構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發生重大變化,城市已成為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的匯集地和高發地,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就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危害,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因此城市生命線安全防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運行安全的復雜性日益加劇,保障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正常運行的供排水、電力、燃氣、熱力等各類地下管線以及橋梁、市政設施、軌道交通等城市生命線設施存在的存量大、使用年限長、運行壓力大、維護不及時等問題日益突出,燃氣爆炸、路面塌陷、城市內澇等城市生命線運行安全事故頻發,如“1·13”青海西寧路面坍塌事故、“6·13”湖北十堰重大燃氣爆炸事故、“7·20”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災害、“6·21”銀川燒烤店燃氣爆炸事故、“3·13”河北燕郊燃氣爆炸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重大損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城市安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從加強城市安全源頭預防、健全城市安全防控機制、提升城市安全監管效能、強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先后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測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統籌推進綜合性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建設,夯實城市管理基礎,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2023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合肥召開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現場會,提出要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通過數字化手段,及早發現和管控風險隱患,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并提出2024年要全面啟動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
“6·21”銀川燒烤店燃氣爆炸事故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緊急召開全國城市燃氣及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防范視頻會,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舉一反三,抓緊組織開展城市燃氣安全隱患再排、查再整治,扎實做好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以及排水防澇等市政基礎設施安全生產工作。
2019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實施意見》(京政辦發〔2019〕17號),提出強化供氣、供電、供熱、給水、排水、通信、交通等城市運行領域安全監測,推進城市生命線系統預警控制自動化。
2021年7月,安徽省委辦公廳、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見》要求到2022年完成一期建設任務,2023年有序開展二期建設,到2025年,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面覆蓋,城市安全風險管控能力顯著增強,力爭16個市全部建成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形成城市安全發展的“安徽樣板”。
2022年5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建設工作方案》提出以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建設為引領,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堅持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監管,做到全面感知、全面接入、全面監控、全面預警,打造“陸海空天地”一體化城市安全風險感知體系。
2023年8月,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2025年年底前,全省所有縣(市)實現對城市建成區“三高”區域燃氣、排水、橋梁、熱力、供水、綜合管廊的安全運行監測,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體制機制基本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和隱患排查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數字政通致力于運用科技技術和先進理念幫助地方政府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管理,積累了數十個項目實踐經驗。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建設和快速發展,燃氣事故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市民生產生活和城市安全運行。其中,絕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檢查不到位和隱患消除不及時導致的,因此,解決燃氣安全問題成為城市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數字政通結合武漢市燃氣管理需求,因地制宜,創建燃氣安全全周期綜合治理模式,建立武漢市燃氣安全綜合管理平臺,針對燃氣管理對象“量大點多面廣”、安全檢查不到位、隱患消除不及時、燃氣事故頻繁發生等問題,建立了市級督辦與區街排查相結合、經營企業入戶安檢與區級監督相結合、送氣工隨瓶安檢等常態化安全隱患管理機制,構建了管道氣、瓶裝氣、車用氣等專項安全管理場景,形成了燃氣安全全周期綜合治理模式,實現了燃氣設施數據全掌握、燃氣單位管理全統籌、燃氣綜合檢查全記錄、隱患整改情況全明晰,有效保障了武漢市燃氣行業安全健康發展。
為扎實做好城市防汛工作,進一步提高西安市城市防汛應急處置能力,數字政通協助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整合現有防汛信息資源的基礎上,擴大系統覆蓋范圍,提升系統智能監測水平,建設了西安市排水防汛管理系統。針對城市防汛排澇能力不足、風險隱患排查不夠、應急處置能力薄弱等問題,以“能監測、會預警、快處置”為目標,建立了“汛前常態預防、汛中快速響應、汛后總結提升”平戰結合管理模式。汛前開展常態化風險隱患閉環管理;汛中匯聚氣象、雨量、液位、監控、云圖等多維度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研判、“一點一策”精細化防汛應急處置和一張圖可視化指揮調度;汛后生成汛情簡報,總結分析防汛工作,不斷改進優化防汛措施,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管理目標。
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快速發展,施工破壞地下管線事故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市民生產生活和城市安全運行。絕大部分施工破壞地下管線事故都是由于工程方與管線方沒有建立對接配合導致的,如何打通工程與管線之間的信息壁壘,促使“工程知管線,管線知工程”,是防范施工破壞地下管線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做好防范施工破壞地下管線的工作,是工程方、管線方的共同責任,需要對施工側和管線側都加強管理,促使雙方相向而行、共同承擔、共同發力。
為此,數字政通助力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打造北京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平臺,建立了政府、企業、社會協同共管的地下管線防護機制,實現了施工方快捷發布道路挖掘工程信息,管線安全防護各參與單位暢通、有效溝通配合,政府監管部門高效開展統籌協調、統籌監管,讓工程匹配更加精準、信息共享更加充分、統計分析更加系統、防護態勢更加清晰,有效預防了施工破壞地下管線事故發生。據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平臺已注冊用戶9943個,發布工程數量達到13 745個,平均每日新增工程超過20個,2023年北京施工破壞地下管線事故僅為7起,相比往年顯著下降。
2023年8月17—18日,由北京市地下管線協會主辦的“2023首屆城市生命線安全與發展大會”在北京順利舉辦。數字政通作為協辦單位參加展區展示,副總裁李明海在城市生命線共性技術及數智化建設與應急保障論壇發表的演講中提到,數字政通按照“監測預警+源頭治理”相結合的思路,健全城市生命線安全監管工作機制,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聚焦燃氣爆炸、城市內澇、地下管線交互風險、第三方施工破壞、供水爆管、橋梁倒塌、路面塌陷等7個風險場景,開展綜合監管和智慧監管,建設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提高城市生命線基礎設施規范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中央財政增發1萬億國債專項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其中,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項重要內容。
隨后,各地紛紛大力改進城市地下管網建設的短板,江蘇、吉林、浙江、河北、安徽、廣東等地提前下撥了2024年中央財政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補助資金。政策“暖風”頻吹、改造力度不斷加大,可以看出,地下管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保定金迪作為數字政通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國內最早從事地下管線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具有國家測繪甲級、市政二級等多項核心資質。公司業務涵蓋地下管網、防洪排澇、黑臭水體、供水、燃氣、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城市生命線等領域。經過30多年發展,保定金迪已形成“管線探測、隱患排查、檢測修復、工程監理、地形圖測繪、信息化軟件、常態化運維、管道機器人研發制造”全方位的產業格局,可提供工程服務、信息化軟件、常態化運維一站式綜合服務。在這些強政策和穩定資金的支持下,保定金迪愿與各地政府攜手共進,加速推進地下管網改造,全面打響管網攻堅戰。
很多城市地下管道因為年久失修、超負荷運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結構性缺陷及功能性缺陷,針對缺陷的治理,目前有開挖修復及非開挖修復兩種方法。傳統的開挖需要對路面“開膛破肚”,對城市交通、環境及商業活動造成極大的影響,而非開挖修復施工占地面積小、工期短、安全且環保,被聯合國環境開發署認定為“環境的友好使者”技術。
目前保定金迪非開挖修復技術包括石漿噴涂修復、紫外光固化修復、熱塑成型以及碎裂管修復。局部修復技術包括局部樹脂固化、不銹鋼快速鎖、雙脹圈以及鋼內襯多種修復工藝。針對不同的缺陷類型,可采用最恰當的修復工藝,達到最好的修復效果。
趁著地下管網改造不斷加快的“春風”,保定金迪將錨定城市管網安全的痛點和難點,聚焦地下管網改造工作,用32年的管線行業經驗精心打造地下管線技術服務產業鏈,加快城市管網改造步伐,抓好“里子”,撐起“面子”。
(責任編輯:陳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