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生保 魏姍姍 王丁玄



摘要 強大的本土投資能力是維系城市韌性的重要力量,而對外直接投資作為本土投資的海外轉移,是否挖了中國城市韌性的墻角?該研究利用2008—2021年中國272個地級市面板數據,研究對外直接投資(OFDI)及其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二元邊際)對城市韌性的影響和傳導機制。研究發現:①OFDI及其二元邊際顯著提升城市韌性,其中擴展邊際對城市韌性促進作用更大;②分城市規模來看,大城市OFDI對城市韌性的提升作用強于中小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分別在OFDI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上對提升城市韌性有比較優勢;③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OFDI擴展邊際對提升城市韌性有比較優勢,中西部地區OFDI集約邊際對提升城市韌性有比較優勢;④在沖擊抵御期,OFDI擴展邊際對城市韌性促進作用相對較大,在恢復調整期,OFDI集約邊際對城市韌性促進作用相對較大;⑤從作用路徑來看,OFDI通過增強本土技術創新能力、改善本土產業結構和促進本土產業化和城鎮化相融合(產城融合)提升城市韌性,其中產城融合的中介效應更為突出。這意味著:①東部地區和大城市的政府工作重點可以放在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打造城市名片上面,中部地區和中小城市的政府工作重點可以放在培養行業龍頭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上面,彼此錯位發展;②在沖擊抵御期,甚至在前沖擊抵御期,各級政府就應該未雨綢繆,向行業龍頭企業發出預警,有針對性地幫助其對沖沖擊,重點通過各類雙邊協定和投資安排,與東道國一道通力合作,在恢復調整期,各級政府的重點應該放在進一步完善自身制度建設上面,通過完善本土營商環境,解除企業的后顧之憂,讓更多的企業想走出去,能走到更多的地方去。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擴展邊際;集約邊際;城市韌性
中圖分類號 F299. 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4)05-0175-11 DOI:10. 12062/cpre. 20230705
21世紀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發展迅速。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中國2021年對全球166個國家和地區的6 349 家境外企業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9 366. 9億元人民幣,OFDI流量和存量長期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特征。相應地,中國OFDI的持續大量流出,是否會對中國自身發展造成潛在的不利影響,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命題。理論邏輯上,一方面,民營企業一直是中國OFDI的主體[1],OFDI反映了中國微觀層面的經濟活力和客觀需要;另一方面,來自歐美日本的經驗顯示,OFDI會對母國經濟社會產生一系列宏觀層面影響,比如隨著實體產業移往海外,本土新興產業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及時跟進而產生產業空心化現象及其引發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此外,按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機構關系和職能的演進邏輯,相比中央政府以及省級政府,地級市同時作為基層政府和產業/投資的集聚平臺,在落實各項國家經濟戰略部署過程中首當其沖、壓力最大,同時由于擁有遠超縣區級政府的經濟體量,使得城市在最低工資標準設定、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和環保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政策主動權和靈活性,成為本土企業布局選址的重要考慮因素?,F實世界中,不同于西方國家普遍在沖擊過后的恢復過程表現中乏善可陳,即國內外文獻冠以的“城市脆弱性”[2-5],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歷將近4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面對下行壓力,要求各級政府在面對沖擊時增強抵御能力和從危機中迅速恢復、達到甚至超過原來發展水平的能力,這一概念被形象地稱為“韌性”。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多次涉及韌性一詞,提出“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韌性城市”,認為“中國繼續發展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發展韌性強勁”,在進一步堅定高水平走出去、肯定韌性城市發展階段性成績基礎上,亟須厘清OFDI影響城市韌性的性質和邏輯機理。